大力发展货币市场之我见_银行论文

大力发展货币市场之我见_银行论文

大力发展货币市场之我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见论文,大力发展论文,货币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货币市场的基础性地位

目前,我国金融改革进入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适应两个根本转变需要的现代市场金融制度。其实质是构建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资源配置结构和配置机制,其灵魂是按市场原则重塑银企之间接信用关系。从基本构架来讲,现代市场金融制度包括三个紧密相关的有机组成部分:1.健全有效的间接金融宏观调控体系;2.完善发达的商业银行组织体系;3.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金融市场体系。其中,宏观调控是保证,商业银行是基础,金融市场是条件。而这三者又都无一例外地与货币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都以货币市场的有效运转作为其正常运作的基础性条件。

1.直接金融调控方式向间接金融调控方式转变,必须以发达的货币市场及其传导功能的正常发挥为前提和基础。众所周知,“三大法宝”——法定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是当代间接金融调控的主要工具,而这三个工具的操作无一不依赖于货币市场的有效传导来显示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达到其预定的政策目标和效果。(1 )法定准备金制度的实施直接导致了同业拆借市场的产生,同时,货币市场也为法定准备率的调整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基础,以便央行作出正确的政策决策。(2)再贴现政策是央行最早拥有的货币政策工具,显而易见, 这一工具有效运作的基础乃是发达的票据贴现市场。(3 )公开市场业务中的“公开市场”实际上指的就是货币市场,央行通过买卖货币市场上的短期证券向市场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没有货币市场的公开市场操作是难以想象的。

2.商业银行组织体系是现代市场金融制度的微观基础,而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离不开货币市场的支持和参与。(1)西方发达国家80 %~90%以上的基础货币是通过公开市场投放的,在存款派生机制下,商业银行必须通过货币市场获得基础货币,以作为商业银行体系派生存款的基础,否则,商业银行的经营便无从谈起。(2 )同业拆借使单个银行吸收的个别资金转化成整个银行体系拥有的社会性资金,由此而把个别的、分散的商业银行统一为一个完整的体系。(3 )货币市场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及风险管理提供了起码的条件。(4 )货币市场为银行商业化改革的两个关键——利率市场化和资金商品化提供了示范场地及宽松的金融环境。

3.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体系的基础,体现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上。(1)从历史的角度看,短期放款先于长期放款, 短期资金市场的发展先于长期资金市场。(2)从资金关系看, 货币市场为资本市场的正常运作提供资金支持。(3)从期限结构看, 长期证券与短期证券之间存在替代关系。近来有种观点认为,除股票外,凡在二级市场转让流通的有价证券都可纳入货币市场的范围。这更进一步说明了货币市场在金融市场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

二、我国货币市场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货币市场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同业拆借市场已成为我国目前发育较为成熟的货币市场。但是,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毕竟处于起步阶段,离所要达到的目标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其中的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加以认真分析并妥善解决。

1.市场发展水平低、规模小。(1 )同业拆借市场这两年发展很快,1996年拆借市场日均成交额23.1亿元,但相对于我国货币资金运动的实际规模而言仍是比较少的。(2)国库券发行1981~1994 年累计2615亿元,1995、1996年分别为1500亿和1952亿元,对财政赤字起到了很好的弥补作用,但相对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需要来说,国债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仍有欠缺。(3 )票据市场和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基本上处于幼稚发展阶段,市场作用十分微弱。

2.市场交易行为仍很不规范。目前我国货币市场最成熟、最活跃的部分实质上只是同业拆借市场,而这个市场的交易主体也仍然是很不完全的,只允许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且仍有很多金融机构没有进入同业拆借交易网络。不仅如此,由于金融机构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其拆借行为也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拆借业务的目标出现明显的偏离,很大程度上不是为平衡头寸,而是寻求信贷资金,弥补信贷缺口,甚至有些机构以拆借的名义从事其他如证券回购、股票投资等业务,影响了拆借市场的正常发展。其它货币市场如票据市场、短期债券市场、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等情况则更差,交易主体不完全及行为不规范的现象更为严重,主要的表现有:(1 )企业对流动性管理的漠视而使其短期投融资的积极性不高;(2)市场参与的限制因素过多,缺乏市场造市商; (3)票据市场契约意识不强,假票据多;(4)国债发行方式仍带有一定的强制性;(5)国债回购中问题仍然很多;(6)大额存单事实上是记名式、不通兑的,根本无法转让流通,二级存单市场几乎不存在。

3.货币市场资金交易的证券化程度较低,如同业拆借采取借款立据的形式进行款项交割,借据无法转让流通;交易工具期限偏长,结构单一,既不利于短期融通、头寸调剂,又不利于各个子市场之间的紧密连接。因此远不能满足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之需要。

4.市场各交易工具的价格关系没有理顺。市场利率缺乏弹性。一般来讲,利率是要反映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的,期限短、信誉高的信用工具利率要比期限长、信誉差的信用工具低。而我国由于市场利率缺乏弹性,出现了相反的情况,国库券利率比企业债券利率和银行贷款利率高。不仅如此,货币市场放开的几种利率并不能真实地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且由于市场发育程度低,缺乏竞争性和替代性,使各子市场之间及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利率缺乏内在联系。

5.市场处于分割、封闭状态,没有形成全国性统一市场。同业拆借市场条条块块分割严重,上网交易只占很小比重,扭曲了同业拆借的横向资金融通功能;上海、武汉、深圳、北京等地虽有一定规模的国债交易市场,但互相之间并未形成统一的交易价格和结算中心;其它如票据市场、CD市场、短期企业债券市场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资金交易的系统性、区域性分割现象。

6.货币市场的管理目前仍以行政手段为主,没有真正脱离计划性和行政性束缚。相关的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缺乏必要的约束和监督,影响了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三、发展货币市场的基本思路

1.培育与规范市场参与主体,壮大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力量。货币市场的发展需要治标的手段,但更需要的是治本的策略。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市场需求是经济发展根本的、最终的推动力量。货币市场也不例外,只有依赖于需求力量的培养,促使有效需求不断扩张,需求与供给相互拉动,才能推动货币市场不断地扩展和完善。因此,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企业、银行、政府等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动机,产生对各种短期金融商品主动而积极的供求,成为货币市场的自觉参与者,才是从根本上扭转货币市场交易低迷、行为不规范,并保证其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治本之策。(1)深化企业公司化改革, 尽快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具有风险约束和利益冲动机制的市场主体,促其出于风险规避和资金运用效率最大化的目标而积极参与货币市场。(2 )加快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建立金融业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竞争机制,放宽或取消对商业银行参与短期资金交易的限制,增加商业银行进入货币市场的动力。(3)深化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改革, 促使央行尽量通过货币市场操作来调节经济运行,确立央行货币市场最终调节者的身份。(4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严禁财政向央行贷款或透支,建立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赤字的制度,将政府部门推上货币市场活动主体的地位。

2.丰富、完善、规范货币市场交易工具,满足经济主体的各种需求,真正体现货币市场头寸调剂、短期融通的特征。(1 )分大类品种及各大类下的子品种两个层次以丰富市场交易工具,并注意各品种间的平衡发展,特别是要把大额存单转变成真正具有转让流通性的融资工具。(2)交易工具的期限档次要全面,特别是增加1个月以内的短期证券发行和交易的数量。(3)资金交易尽量票券化,增强其流通性。(4)逐步放开资金交易的价格,向市场资金供求自由决定过渡,实现交易品种利率结构的多样化,使之既有浮动利率、固定利率,也有定期可变利率的交易工具。理顺各交易工具的利率关系,一般来说,货币市场交易工具的利率水准为:银行短期放款利率>商业本票利率和贴现率>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承兑汇票利率>国库券利率。

3.加强市场建设,打破市场分割、封闭的状态,构造货币市场的有效运行机制。(1)加快市场统一的步伐, 使资金能毫无阻碍地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体现资金运用的市场原则和效益原则。(2 )规范发行市场,建立短期国债的定期发行制度,统一交易工具的票面形式,完善证券信誉评级制度,保证票据发行的质量和信誉。(3 )增强二级市场的流通性,培养资金交易中介,组建货币市场的平准基金,用于进行短期金融商品的自营买卖,为各种短期金融工具的交易“创造”市场。另外,在交易形式上要增加抵押交易的份额,减少信用交易的比重。

4.加强货币市场的管理与控制,培植货币市场有效运行的保障机制。健全和完善一系列的法律和制度,保证货币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增强对货币市场交易主体及其交易行为的检查监督力度;建立行业自律制度,培养交易主体自我约束、规范经营的意识和习惯。

总之,货币市场的发展,既要放开、要激励,也要监督、要控制。货币市场是现代市场金融制度的基础性条件,我们要从建立我国现代市场金融制度以促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高度来重新认识发展货币市场的重大意义,合理安排货币市场发展的规划和步骤。

标签:;  ;  ;  ;  ;  ;  ;  ;  

大力发展货币市场之我见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