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持续稳定、求真务实、灵活创新的及时形势--2010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分析(A、B卷)_高考论文

顺时应势确保连续稳定,求真务实谋求灵活创新——2010年全国高考理综(甲、乙卷)物理试题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求真务实论文,全国高考论文,灵活论文,稳定论文,物理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总体评价

2010年全国高考(非课改区)理科综合物理试卷共两套,其中,甲卷供云南、贵州、甘肃、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等省(自治区)使用;乙卷供湖北、湖南、河南、河北、广西、山西、江西、陕西等省(自治区)使用。两卷试题整体结构符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规定,试题设计充分考虑了使用地区的经济和教育发展状况。两卷试题命制在总结2009年命题的基础上,既保持了良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体现出创新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以学科主干知识为载体,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对考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试题难度适中,新旧知识相互融合,没有偏题、难题、怪题、超纲题,绝大部分试题表述科学、严谨、规范。试卷具有较高的区分度、效度和信度,凝聚了命题者的集体智慧,很好地满足了高校选拔合格新生的实际要求,有力地推进了高中物理课程改革,较好地发挥了对中学物理教学的导向功能。

二、甲乙卷物理试题结构、题型、题量、赋分值

2010年甲乙卷物理试题结构、题型、题量、赋分值与2009年相比较,没有任何调整,保持了高度的稳定,突出了由现行课程向新课程平稳过渡的思想。

近2年全国高考甲乙卷物理试题结构、题型、题量、赋分值如表1(全卷总分值为120分)。

表1 甲乙卷试题结构、题型、题量、赋分值

三、甲卷物理试题考查特点分析

1.试题考查知识覆盖面

甲卷13道试题考核的知识内容涉及了非课改区《考试大纲》17个知识单元中的15个(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电磁场和电磁波未涉及),考查了131个考点中大约30个考点,知识覆盖面较广。试题涵盖了高中物理的“力、热、电、光、原子”五大知识块,各块分值比例与往年基本相同,保持了良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近3年全国高考甲卷各部分的分值比例如表2(全卷总分为120分)。

表2 甲卷部分的分值比例

年份 力学分值 电学分值 热学分值 光学分值 原子物理

比/% 比/% 比/% 比/%

分值比/%

2010 41.7 43.3

5 5 5

2009 43.3 41.7

5 5 5

2008 44.2 40.8

5 5 5

平均分 43.07 41.93

5 5 5

2.试题考查特点

(1)重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内容

2010年理综甲卷物理试题突出考查了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深刻理解及灵活运用,继续强调对“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的要求。如8道选择题和第24、25、26计算,这些试题大都属于传统、常规题,解这些试题涉及的思路基本与当前学生的认知情况相同,没有出现某些特殊的解题方法。试题设计在突出基础知识的同时,兼顾对基础知识掌握是否全面、透彻的考查,很好地体现了高考物理以知识为载体,以过程和方法为依托,以能力考核为目的的命题导向。

(2)力求推陈出新,关注学科能力

纵观2010年的高考甲卷物理试题,不难看出,有不少试题是命题专家们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通过对历年高考试题、竞赛题、科研测试题的改造、变形和重组,旧题新编,推陈出新,从而转化成为另一新情境下的或另一考查角度的测试内容。这些经过改编后的试题在对物理过程和方法要求方面均呈现了更多的创新性和灵活性。试题本身的立意新颖、设问巧妙、内涵丰富,突出了对学生能否在新设问中根据试题的变式,灵活应用所学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去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考查,较好地达到“区分和鉴别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凸显高考试题的选拔功能。如,第14、15、16、18、19、20、21、22、24、25、26题,这些试题均可在历年高考试题中找到其原型或影子。在此,仅以第25题为例说明如下。

【题目】小球A和B的质量分别为,且。在某高度处将A和B先后从静止释放。小球A与水平地面碰撞后向上弹回,在释放处下方与释放处距离为H的地方恰好与正在下落的小球B发生正碰。设所有碰撞都是弹性的,碰撞时间极短。求小球A、B碰撞后B上升的最大高度。

再看下面2002年广东、河南高考物理试题第19题:下面是一个演示实验,它显示图中自由下落的物体A和B经反弹后,B能上升到比初始位置高得多的地方。

图1

A是某种材料做成的实心球,质量=0.28kg,在其顶部的凹坑中插着质量=0.10kg的木棍B。B只是松松地插在凹坑中,其下端与坑底之间有小空隙(图1)。将此装置从A下端离地板的高度H=1.25m处由静止释放。实验中,A触地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反弹,且其速度大小不变;接着木棍B脱离A开始上升,而球A恰好停留在地板上。求木棍B上升的高度,重力加速度g=.

比较不难看出,这2道题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完全如出一辙。

(3)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学以致用

2010年高考甲卷物理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考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查,体现了将物理学知识和生活、社会及科技发展紧密联系的理念。如第17题考查地球电场中带电雨滴的平衡问题,涉及初中密度公式、球体积的计算公式和估算思想;第19题考查变压调光灯,此题并不是让学生进行计算,而是从图像角度考查学生对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电流,原、副线圈两端电压以及输出、输入功率关系的理解掌握,同时巧妙地将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融入其中,可以说真正体现了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考查。学生只有通过分析推理,得出物理量的关系式后,才能得出正确答案;第21题考查同步卫星;第23题考查热敏电阻控温问题。

(4)注重过程分析,强调数学能力

2010年高考甲卷物理试题,明显反映出对物理过程分析能力的关注和对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要求,特别是3道计算题,突出对物理过程分析能力、建模能力和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考查。3道试题分别考查了“动能定理、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竖直上抛”“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其中第24题的难点在于对物块停止位置的可能情况的讨论;第25题和第26题的难点在于对物理过程的分析以及对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相对较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和物理的综合运用能力。

(5)倡导实验探究,渗透课改理念

2010年甲卷实验题不仅注重考查了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实验条件的控制和操作的基本能力,而且倡导科学探究。如第22题,利用课本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装置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考查了学生灵活应变的迁移能力;第23题热敏电阻控温,测量降温过程中在不同温度下热敏电阻的阻值,要求进行实验原理电路图连线和完成实验步骤,考查了学生在理解实验原理和掌握实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和设计性的尝试。这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总的来说,2010年高考甲卷物理试题,充分吸取了2009年命题中的成功和避免了不足,得到了广大考生和教师的一致肯定。试题将知识、方法、能力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贯穿于整份试卷中,以物理基础知识为载体,突出对学生分析物理过程,掌握学科思维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试题不偏、不怪,以学生熟悉的陈题和情景为切入口,推陈出新。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特别是习题教学中,必须要学会研究、精选习题,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每做完一题要总结反思评估,看自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是否有新的体会;检查自己能否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对习题中所给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物理情景产生的原因和有关的条件是否能独立弄清楚,能否独立地进行逻辑推理,是否能够把推理过程准确地表达出来;从而逐渐锻炼和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的备考复习,才是一种低消耗、高效率的办法。

四、乙卷物理试题考查特点分析

1.试题考查知识覆盖面

乙卷13道试题考核的知识内容涉及了现行课程版《考试大纲》内17个知识单元中的14个(动量和机械能、交流电、电磁场和电磁波均未涉及),考查了131个考点中的大约30个考点,知识覆盖面较广。2010年试题涵盖了高中物理的“力、热、电、光、原子”五大知识块,各块分值比例与往年基本相同,保持了良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近3年全国高考乙卷各部分的分值比例如表3(全卷总分为120分)。

表3 乙卷部分的分值比例

年龄

力学分值

电学分值 热学分值

光学分值

原子物理

比/% 比/% 比/% 比/%分值比/%

201047.5

37.5

5 5 5

200938.3

46.7

5 5 5

200851.6

33.3

5 5 5

平均分 45.80 39.20

5 5 5

2.试题考查特点

(1)重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聚焦热门考点

①重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基本模型的考查

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基本模型”的考查在2010年的高考乙卷物理试题中得到充分体现,如配平核反应方程所遵循的质量数和核电荷数守恒的规律(第14题),弹簧模型(第15题),场强、电势、电场力做功的概念、场强与电势差的关系(第16题),导体棒平动切割磁场模型(第17题),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第18题),分子力、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第19题),平面镜成像规律(第20题),简谐运动的时间周期性和空间周期性规律、对称法(第21题),转换、放大的思想方法(第22题),图像法(第20-24题和第26题),双星模型(第25题),等等。

在近10年高考中,乙卷对“热、光、原”部分的考查均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原子物理部分的“质量数和核电荷数守恒”考了6次(含2010年第14题),“能级跃迁”考了3次。光学部分的“全反射与折射”考了6次,“平面镜成像”考了2次(含2010年第20题),物理光学考了4次。热学部分则经常以热学考点综合的形式进行考查,如结合“分子动理论”“热力学第一定律”和“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考查了7次(其中汽缸模型考查了3次),气体压强的估算考查了1次,2010年的第19题则只对“分子动理论”进行考查。

②突出考查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

从对“运动和力”“动量与能量”“场和路”等主干知识的考查来看,试题重点考查了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等典型运动,着重考查了加速度、牛顿运动定律、力的平衡、万有引力定律、电场力和能的性质、电学实验、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分子动理论、平面镜成像、核反应方程等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

其中6种典型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简谐波)在大纲中都是Ⅱ级要求,统计表明每年高考至少考查其中的4种。2010年除简谐波未考,其余5种均以各种题型予以考查。如第22题圆盘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频率、线速度的计算,第25题考查双星的匀速圆周运动,第26题考查从定点发射的带电粒子在有界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我们认为,立足基础抓主干,聚焦热门考点,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科能力,提高复习效率,走向高考的成功。

(2)推陈出新,强调过程,多层次多角度地考查能力

纵观2010年高考乙卷物理试题,可以看出,8道选择题主要考查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2道实验题主要考查基本的实验能力和运算能力;3道计算题梯度分明,主要考查获取信息能力、建模能力、理解和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试题虽然延续了历年来把“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作为高考考查重点的思想,但主要考查学生基本的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有所降低,如第22、23(4)题要求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第25题要求“结果保留3位小数”。

①常规问题推陈出新

2010年乙卷所涉及的背景材料和物理过程大多比较典型和常规,但是平中见奇,命题者对每道试题的编制都深思熟虑,考查角度及呈现方式均有创新,以能力立意,推陈出新,在考生原来比较熟悉的模型中,进行知识点的重组、变形和迁移,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考生。如第22题(实验题),则是在2005年高考上海卷第23题(计算题)基础上简化物理过程,适当变换物理情景,使试题阐述更加简明,成为一道很好的现行课程版的高考试题。正所谓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高考命题也在与时俱进。这个实验所蕴涵的物理思想和方法也在日臻完善。

如前所述,命题者往往从教材、高考试题、竞赛试题、科研测试题、调考试题、传统习题等途径提取素材进行命题,因此应当引起我们复习备考的高度重视。

②分步设问,梯度合理,引导探究

乙卷3道计算题均采用递进式设问方式,梯度合理。如第25题考生通过第(1)问“求两星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掌握了双星运动的特点,然后将双星模型迁移到第(2)问的“地月系统”中处理问题。命题很好地渗透了新课程理念,这是一种思维探究,它是实验探究的更高层次。

第26题,第(1)问研究——沿特殊方向(y轴正方向)发射的粒子在有界磁场中运动的半径和比荷;第(2)问则变换对象研究——此时刻仍在磁场中的所有粒子的“初速度方向与y轴正方向夹角的取值范围”;第(3)问进一步变换角度研究——“从粒子发射到全部粒子离开磁场所用的时间”。

显然,命题者以定点发射的带电粒子在有界匀强磁场中的运动为素材,通过由个体到群体、由时刻到时间、由特殊方向到所有方向的命题设计,逐步渗透对问题的探究方法,并考查优秀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对中学物理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有积极的引领作用。

③思维探究重视过程与方法

高考历来倡导通过认真审题理解物理情景、对物理过程和临界状态进行分析与推断,找出这些物理过程和状态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并用公式准确表述出来,灵活运用物理方法和数学工具解答问题。第21题就是体现“思维探究重视过程与方法”的佳作。

在高考中,考生可根据题干信息和选项设置,画出振子往复运动的路线图,运用假设法和排除法进行分析判断。

但我们认为,在高三复习教学中,若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振动图像进行研究,可达到透彻理解并掌握简谐运动的时间周期性和空间周期性等多个教学目标的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2010年乙卷物理理论联系实际试题选材鲜活,贴近中学物理教学实际,贴近生活。

继2009年考查了平面镜的多次反射成像后,2010年第20题再次考查平面镜成像,变换角度研究平面镜运动成像规律。考生需要根据题意作出如图2所示的光路图,然后根据三角形知识得到下面(1)、(2)式,才能顺利解答。

2010年乙卷第17题情景新颖,突出考查学生从实际试题情景中获取和迁移信息,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体现了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让我们首先回顾2004年全国高考湖北卷19题。

【题目】一直升机停在南半球的地磁极上空。该处地磁场的方向竖直向上,磁感应强度为B。直升机螺旋桨叶片的长度为l,螺旋桨转动的频率为f,顺着地磁场的方向看螺旋桨,螺旋桨按顺时针方向转动。螺旋桨叶片的近轴端为a,远轴端为b,如下页图3所示。如果忽略a到转轴中心线的距离,用E表示每个叶片中的感应电动势,则

A.,且a点电势低于b点电势

点评:本题考查“导体棒转动切割磁场”的模型。

再来看2010年第17题。某地的地磁场磁感应强度的竖直分量方向向下,大小为。一灵敏电压表连接在当地入海河段的两岸,河宽100m,该河段涨潮和落潮时有海水(视为导体)流过。设落潮时,海水自西向东流,流速为2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压表记录的电压为5 mV

B.电压表记录的电压为9 mV

C.河南岸的电势较高

D.河北岸的电势较高

分析:海水在落潮时自西向东流,该过程首先要转化为“导体棒平动切割磁场”的模型,如图4所示,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解答。

图4

点评:我们还可以在更早期的高考试题中看到上题的影子(如1999年全国卷第6题)。命题者经常像这样改编高考试题,值得我们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学习借鉴。

(4)实验探究,渗透课标思想

从2010年秋季开始,全国所有地区将全部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课程改革将倡导探究性学习。2010年第22题侧重考查实验原理和方法,且力、电、光学实验版块的界限不再严格区分,而是趋于融合。第23题侧重考查电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规范、连图、读数、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这两道实验题命题素材不拘泥于学生实验,拓展了命题空间;入题浅显,难度适中,有利于消除考生对实验题的畏惧心理;设问细腻,层层递进,对所有考生都有很好的区分度,有利于充分发挥高考的选拔功能;侧重考查实验原理、方法、器材、步骤、数据处理、结果及误差分析,实验题有计算题化的趋势;实验涉及探究、渗透课改。这些变化对今后高考实验命题的发展影响深远,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五、意见及建议

1.甲卷第17题中涉及球体积公式

公式在高考数学试卷中是明确告之学生的。我们认为,虽然多数学生都能记住此公式,但既然高考数学中都不作要求,有必要在物理中要求吗?建议今后命题组在涉及某些数学问题时,最好能与数学组加强沟通。

当然,这并不影响学生在考场上解答本题。

建议:修改标准电流表的量程或删除第(3)问。

3.2010年命制的全国甲、乙卷物理试题,充分得到广大学生和教师的认可,这种导向必将有利于中学物理教学,有利于抑制目前那种热衷于将试题的内容和解题的方法用一些所谓的模式加以固定,让学生反复操练这些基本套路,并希望通过大量解题来包围考试题的不良做法。

标签:;  ;  ;  ;  ;  ;  ;  ;  ;  

确保持续稳定、求真务实、灵活创新的及时形势--2010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分析(A、B卷)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