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_自然保护区论文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开发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保护区论文,旅游业论文,生态论文,模式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中图法》 F592·99

1 生态旅游及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开发的必要性

生态旅游也称为绿色旅游,是国际社会在80年代后期新兴的一种旅游方式。与各类传统旅游方式相比较,生态旅游具有如下特点:①品味高。旅游者一般文化素养较高,多为大自然美景和奥秘所吸引,以观赏大自然美景、获取自然生态知识和人文历史知识为主; ②计划性强。旅游经营者一般是经过生态环境可行性论证之后,在科学规划指导下进行开发建设;旅游者一般是经过前期预查了解之后,在严格组织管理下进行有目的的参观游览,以求获取大自然之知识、探自然生态之奥秘; ③自然性。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强调突出自然本色,参观游览活动以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所需要的旅游设施简单; ④环保性。对环境资源进行非损耗利用,是一种无污染、无破坏,生态安全性极强的游览方式。

我国各类保护区已达750多处,面积50×10[4]Km[2]以上,占国土面积在5%以上。如果将这部分国土看成封闭的人类活动“禁区”,必将造成巨额的资源“闲置”;我国众多的自然美景与特殊的人文历史景观多集中分布在各类保护区中,如果不积极开发利用这些区域的旅游资源,必将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发展;我国自然保护经费十分短缺、保护区内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如果不开发保护区资源、发展当地经济,就将意味着国家负债、人民受穷,不仅自然保护事业难以持续发展,这些区域人民的脱贫致富也难以尽快实现。

积极开发保护区环境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可为保护区筹集大量资金,维持保护区基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促进自然保护事业的持续发展; ②能为当地居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脱贫致富; ③能充分发挥保护区在文化教育、科学考察、卫生保健、环境教育、旅游观光上的应有功能,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④可改善保护区与当地居民的关系,使其真正成为自然保护事业的拥护者、支持者和参与者。

正因如此,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把生态旅游看成是保护区开发利用的重要举措并从中获益,即使像美、英、法、德、瑞等发达国家,也都把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视为获取经济收益、发展当地经济和促进自然保护事业的重要手段。

2 旅游活动的生态类型与保护区旅游业可开发类型

要进行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开发,首先必须研究旅游活动的环境影响和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的可开发等级。

2.1 旅游活动的生态类型

旅游并非都是非损耗和无污染的活动,旅游业也不是一个纯义上的“无烟产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区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广泛严重,已成为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本文在调查各类旅游区开发及人类旅游活动环境影响基础上,根据旅游活动的环境影响程度将旅游活动划分为四种生态类型(表1)。我国目前进行的旅游活动多为G类观光旅游,B类捕猎旅游和K类科普旅游正在逐步开展,S类生态旅游尚未开展。旅游业今后的发展趋势应逐步从G类转向B类、K类和S类,扩展旅游业的类型是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基本要求。

划分旅游活动的生态类型,可以正确地认识旅游活动的环境影响,改变人们对旅游业的传统认识,同时也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

2.2 保护区旅游业可开发等级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典型自然生态系统、特殊自然景观、和具有重大科研意义的地质剖面等特殊自然物及其分布区。由于保护对象、生态环境状况不同,各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敏感性、干扰抗逆性、环境脆弱性也有很大差异,所以在用于旅游业开发时也应区别对待。本文在对我国60多个自然保护区资源环境初步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保护对象及其生态环境的敏感性、抗逆性、危弱性和环境容量等,将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可开发程度划分为5个等级(表2)。

保护区旅游业可开发等级的划分是一件复杂的工作。它是要在保护区自然生态调查基础上,选取一系列指标(如保护区级别与大小、保护对象的级别高低、保护对象种类多少、主要对象的种群大小、保护区所处热量带、辐射干燥指数、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等),采用定性分析、专家评价、定量综合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在定量综合时模糊数学中的多层次综合评判模型是一个可行方法,有关该部分的详细研究,本人另有论文探讨。

我国自然保护区多处于Ⅱ等观光旅游开发区—Ⅳ等生态旅游开发区之间,Ⅰ等的捕猎旅游开发区和Ⅴ等不宜旅游开发区(或称绝对保护区)较小,各类旅游可开发区所占比例大致为:Ⅰ等捕猎旅游开发区4%,Ⅱ等观光旅游开发区19%,Ⅲ等科普旅游开发区32%,Ⅳ等生态旅游开发区38%,Ⅴ等不宜旅游开发区7%。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开发主要以观光旅游为主要,开发的保护区约占有30%,不仅开发利用不足、而且还引起了一些不良的环境影响,致使有关人士对保护区旅游业开发可行性产生了担心和怀疑。

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可开发性等级的划分是保护区旅游业开发的基础研究工作,这种研究可为保护区的旅游业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资料。这项研究在我国目前还尚未正式开展,如果能得到国家科学基金资助,使工作能更详细更深入一些,对于保护区的旅游业开发将起到更安全且积极的推动作用。

3 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开发模式

综上可知,旅游业按其环境影响可划分为4种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按旅游可开发性程度可分为5个等级,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应按什么模式来进行,需要建立一个从保护区可开发等级到旅游业生态类型之间的映射关系。

右图是笔者在近几年的研究实践中提出的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开发模式。左边是旅游业的生态类型,从下S类向上到B类,旅游活动的环境影响逐渐增大;右边是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业可开发等级,从下Ⅴ等向上到Ⅰ等,旅游业开发性等级逐渐提高,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等级逐渐降低;从右向左,各开发等级的自然保护区对应相应类型的旅游业开发模式;当然在从右向左的这种对应关系中,也存在着高级别的可开发等级对应更安全的旅游生态类型,如Ⅰ等可开发区适合G类、K类、S类旅游。

这一模式,首先坚持了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原则,同时也坚固了保护区积极开发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战略,既反对以牺牲环境换取短期发展的“先污染、后治理”模式,也反对消极保护环境、限制经济发展的“零增长”模式,后者常成为发达国家限制第三世界发展经济的理论依据。把自然保护区看成封闭的人类活动“禁区”的观念正在改变,自然保护事业必须且能够显示出足够的生产潜力和经济效益以证明其继续存在的价值,这已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自然保护事业的基本前提和日趋探索的新命题,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也应如此。

4 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开发的工作程序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开发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 ①前期的开发可行性论证; ②中期开发设计规划; ③后期的监督管理3个阶段。

4.1 开发可行性论证

在前期的开发可行性论证阶段,要深入到自然保护区,对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保护级别、保护对象的生态敏感性、干扰抗逆性、以及保护区面积大小、生态环境质量、环境脆弱性、环境容量等进行详细地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完善的指标体系,对其开发可行性及等级进行评价,为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资料。

4.2 制定开发利用规划

科学地规划是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前提。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业开发规划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 ①确定开发的目标和方向; ②确定开发利用规模; ③确定旅游开发区位和空间形态; ④确定旅游区内各功能小区的布局; ⑤确定基础设施和旅游路线; ⑥确定客流容量及游览时间、方式。有关该部分内容作者已有讨论,详见文献5。

4.3 旅游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

制定相应游览规章和制度,安排专人监督管理,杜绝一切破坏环境资源的因素和现象,是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制建设尚未完善,各保护区可根据自然保护需要自行拟订,各地方也可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先自行拟定。

5 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政策建议

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是一项严肃认真工作: ①对于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业开发必须持积极而谨慎的态度,从可行性论证→开发规划→监督管理,是一个科学可行的开发程序,必须反对“一哄而上”和无规划的开发; ②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所取得的经济收入主要应用于自然保护事业和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建议适当提高生态旅游区的入场门票和参观游览费用; ③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所创造的就业机会主要应考虑当地高学历居民,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保护环境资源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④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中所有的建筑、道路等基础设施,在设计时影响考虑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在施工时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 ⑤保护区应尽可能采用“生态技术”,以不污染、破坏环境为前提,为游客提供优质、文明、高尚的旅游服务。

标签:;  ;  ;  ;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_自然保护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