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县:以“三新扶志”提振脱贫攻坚“精气神”论文_刘福斌,丁平平

旬阳县:以“三新扶志”提振脱贫攻坚“精气神”论文_刘福斌,丁平平

中共旬阳县委党校 陕西安康 725700

摘要:精神贫困是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鉴于此,新阶段的脱贫帮扶必须要有新战略、新模式和新路径,实现从“粗放”扶贫向“精准”脱贫转变,从“输血式”的生活救济型扶贫向提升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的“造血式”开发型扶贫转变,从“大水漫灌式”的全面扶贫到“滴灌式”的精准扶贫转变。只有上下齐心,形成合力,才能为脱贫铸造战无不胜的利剑,托起“最后贫困者”的幸福梦。精神扶贫是脱贫攻坚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旬阳县在脱贫攻坚一线结合县域实际进行了一系列接地气的实践探索,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三新扶志”;“精气神”;提振;脱贫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的著名论断今天犹萦绕于耳。这一著名论断,对做好当前工作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长期以来,农民教育一直是一个短板,传统的由干部“说教式”的教育,既不经常又无针对性,显得“软散空”。而采取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自治模式,又因为村里干群关系欠和谐、集体经济“空壳化”等原因,致使无法正常开展,很少有人主动参与。面对如何解决教育方式和教育成效的问题,旬阳县总结出了有别于传统教育的“新教育”观点。

内因外因辩证原理指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解决精神贫困,除了要主攻贫困户自身内在动力不足的问题外,还应该营造一个有利于脱贫的外部社会环境,用良好的社会风气去营造脱贫光荣,“等靠要”可耻的社会氛围。基于这种考虑,旬阳县提出了开展“新民风”建设。“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哲学观点表明,解决精神贫困离不开物质扶贫,而且首先任务是要做好物质扶贫。仅就精神扶贫“单打一”式的发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让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户在获得成功、尝到致富甜头儿的前提下,才能让他们信心增加,动力长存。基于这种考虑,结合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的实际,旬阳县“新机制”帮扶致富,增强动力的措施也就应运而生了。

从2016年开始,旬阳县坚持物质精神两手抓、内因外因双驱动、激励约束齐发力:用新教育树立脱贫志向,用新民风营造良好环境,用新机制增强致富动力。通过综合措施“三管齐下”,搭建立体构架,创新“三新扶志”,重振脱贫攻坚精神。

一、创新开展道德评议,用新教育树立脱贫志向

旬阳探索的“新教育”:主要是以“三会两榜一奖惩”(技术培训会、成效点评会、道德评议会,亮红榜、黑榜,奖先惩后)为抓手;在内容上,以立志向、给智慧、教方法为主;在方式上,实现由灌输式向互动式、大呼隆向对象化、“放空炮”向身边事转变;在方法上,统筹教育劝导、舆论约束、物质奖惩三管齐下;在效果上,达到以教明志、以评立志、以亮激志、以奖励志,激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脱贫奔小康志向。

1.培训点评增动力。开好技术培训会。立足精确,纠正大呼隆式的技术培训“老习惯”。按照“以户定项、以项定训、现场示范、学会为止”的要求,坚持把技术培训抓实抓细。开好成效点评会。每季度定期组织贫困户掌握脱贫进度,点评成效,分类排名,由驻村工作队评价贫困户的表现情况,由村“两委”对贫困户的表现和成效进行分类,按“好、中、差”的情况进行排名,让干劲足、有成效的群众脸上有光彩,心里添劲头;让没干劲、成效差的群众脸红心臊,自己感到没面子。以此激发先进群众荣誉感,鞭策落后群众奋起直追、不甘落后。

2.道德评议转观念。“道德评议会”是“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开展精神扶贫的关键措施,也是取得精神脱贫成效的保证,更是破解当前农村各种难题的“金钥匙”。这种方法的广泛应用,让基层干部在工作中走出了“法律手段用不上,行政措施难奏效,说服教育显得软”的尴尬境地。

道德评议的初衷是,运用众人的力量评论对错,特别是让群众身边那些德高望重的人去指教“过错”,更显威力十足。这种借鉴传统社会治理中的乡贤治理、族人管理、乡约族规等去实现自治的有效手段,将现代村民自治法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落到实处了。旬阳开展的道德评议就是通过“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三个环节,调动了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群众自觉参加集体活动的新活力,发挥了基层民主的正能量,彰显了群众力量的大作用。

3.红黑两榜树典型。集中评议结束后,我们对评议确定的各类先进典型,通过“善行义举榜”、“事迹报告会”、板报广播等形式进行褒奖宣传,并纳入“身边好人”“最美家庭”等先进典型的推荐范围。对评议出的后进典型,依照《村规民约》的规定,在村(社区)设立的“后进典型曝光台”进行公开曝光,屡教不改的后进典型通过县电视台“讲理说法”栏目,剖析后进原因,警醒教育全县群众。

4.奖惩并用促转化。对评议出的先进典型,采取爱心超市积分奖励、生产扶持倾斜和致富机会优先考虑等办法激励奖励。对评议出的后进典型,采取“一人一案、一事一策”办法,由包帮干部负责,通过思想疏导、解决困难等方式,帮助后进典型转变思想,自我转化。对于积极纠错、改掉恶习的,停止曝光;对于我行我素、屡教不改的,实行“停帮机制”,加大评议,持续曝光,并综合采用行政、法律和村民自治措施进行教育。两年多来,旬阳通过爱心超市奖励3万余人次,兑付奖励物资500万元,通过生产扶持倾斜和致富机会优先激励2500余人次,因人施策帮教转化后进典型1700余人次。

二、全面推行“诚孝俭勤和”,用新民风营造良好环境

针对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旬阳县开展了“诚孝俭勤和”五字新民风建设工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诚”就是倡导厚道实在、诚实守信,解决偷奸耍滑、不守信用的问题;“孝”就是倡导孝老爱亲、知恩感恩,解决忤逆不孝、见利忘恩的问题;“俭”就是倡导节俭简朴、量入为出,解决铺张浪费、攀比摆阔的问题;“勤”就是倡导勤奋劳作、踏实苦干,解决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问题;“和”就是倡导以和为贵、宽容礼让,解决搬弄是非、斤斤计较的问题。

旬阳坚持以“道德评议、移风易俗、文化传播、文明创建、诚信建设、依法治理”六大活动为抓手,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感染人、教化人、塑造人,营造党风正、政风清、民风淳的社会氛围,让贫困户不再“等靠要”能自强,“争访闹”受谴责。

1.党员干部带头,践行良好民风。聚焦重点群体,开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民行动。严管2.5万名公职人员和党员“正民风”,1.6万名工商能人诚实守信“带民风”,5.5万名学生争当好青年“助民风”,8万名家庭主妇勤俭持家“兴民风”,5万名受保对象不等不靠“净民风”。开展的“小手拉大手、共建新民风”“践行新民风、巾帼争先锋”等10余项新民风建设主题活动,正在广泛兴起、成风化人。两年多来,全县评选出“旬阳好人”40人,“十大孝子”10名、美德少年36名、“好婆婆、好媳妇”52名、最美家庭37户;荣获“安康好人”8名、安康道德模范3名,上榜“陕西好人榜”9人,荣登“中国好人榜”2人。

2.制定村规民约,大力移风易俗。针对广大农村打牌赌博、厚葬薄养、诚信缺失、婚俗恶搞、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愈演愈烈,特别是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人情份子水涨船高,忤逆不孝、诚信缺失等伤风败俗现象,组织各村制定了接地气、能管用的村规民约。

3.传播先进文化,引领孝道新风。2016年开始,农村有两种情形出现了扩散的苗头:一个是扶贫中的问题,“为了当上贫困户,与老人分家”。个别家庭,子女在具备赡养老人条件的情况下,极力要求拆分户口,让老人当贫困户(其中,不乏有些老人争当贫困户的心理作怪),但较多的情况是在老人当了贫困户后,部分子女就撒手不管,认为反正有政府兜底,把矛盾推给政府,自己逃避责任,不承担赡养义务。还有一个是搬迁中的问题,“子女住山下新房子,老人住山上老房子”。通过移民搬迁贫困户有了新房子。与此同时,子女带着孩子搬进了新房子,两个老人还住在原来的老房子甚至是危房里。

针对忤逆不孝、孝道缺失以及不承担赡养义务,把矛盾推向政府的情况,除了用道德评议、法律惩戒等手段外,旬阳重点采取用先进文化和传统家规家训引领。开展大量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文艺演出等,推出了多部贴近民风民情的小品、话剧,通过舞台上的情景再现,教育台下观众,引导大家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敬老孝亲的传统美德。

4.树标兵交朋友,典型带动新民风。2017年7月份以来,旬阳县以新民风建设为载体,组织开展了“树百名自强标兵,交千名农民朋友”活动。一方面,让更多的帮扶干部深入群众,与群众结亲交友,密切干群关系,使广大帮扶干部更加关注贫困群众的精神状况。另一方面,通过活动在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群众中树立标兵,通过身边人、身边事,鼓励和带动贫困群众自立自强。

2017年,全县共推荐表彰市级标兵20名,县级标兵100名,镇级标兵200名。除了印发文件表彰外,还举办了隆重的表彰大会,把自强标兵代表请到会场,挂绶带、颁奖状、发奖金。同时在媒体广泛宣传,营造脱贫光荣的浓厚氛围。一大批身边的典型,让各贫困村都有了可信、可学的对象。

三、多措并举帮联带动,用新机制增强致富动力

让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户能够持续保持动力,是精神脱贫的重中之重。在“三新扶志”中,旬阳县重点狠抓帮联带动,让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户在组织和能人的帮助下,能够稳定增加收入,看到美好生活的希望。实践中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落实“新机制”。

1.推行“党支部+X+贫困户”模式,让贫困户“不再单干”。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在脱贫攻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将党支部工作的重点放在培育市场经营主体上,引领贫困户创业,让他们不再单干。这里的“X”指的是,培育创建的各种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这些经营主体,去吸收贫困户参与、带领贫困户干事,实现增收致富的目标。目前,全县共培育形成“X”载体653个,使1.2万户3.8万名贫困群众受益。其中,培育创建:现代农业园区131个,吸纳贫困户3600户;社区工厂34个,吸纳贫困户1316户;专业合作社215个,吸纳贫困户3866户;小微企业108家,吸纳贫困户1148户;电子商务165家,吸纳贫困户2070户。

2.积极开展“三变”改革,让集体经济“眷顾贫困户”。针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力弱、农村集体经济“空壳”现象突出、村集体组织带动能力不强等实际问题,以“三变”改革为契机,全县盘活集体林地、耕地、水域等资源510余万亩,分类进行了确权颁证。累计整合捆绑投入财政资金1.8亿元,撬动社会资金9亿元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全县成立村社合一集体经济合作社470多个,吸纳8000多户贫困户持股入社,户年均分红0.39万元。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5年的525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158万元,净增1633万元,为更好的组织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3.发挥能人帮带作用,让贫困户“借船出海”。充分发挥群众身边的致富带头人、“田秀才”“土专家”和能人大户等帮带作用,结成“一带一”“一带多”的劳务帮带增收对子,建立落实能人帮带机制,让贫困户“借船出海”实现致富。目前全县组建烤烟种植能人大户3249个,带动贫困户3877户;组建中药材种植能人大户953个,带动贫困户670户;组建蔬菜种植能人大户807个,带动贫困户401户;组建养殖能人大户1640个,带动贫困户691户;组建林果种植能人大户2458个,带动贫困户1074户。由185名当地致富能人领办的扶贫产业基地,帮带1053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由265名当地建筑能人领办房地产业,帮带12000多名贫困群众外出务工,通过能人帮带贫困户年均增收8700元。

旬阳县“三新扶志”工作开展以来,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农村社会风气不断改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这些创新实践也为全县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研究案例和工作指引。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金寨镇有好气场》;

[2]《光明日报》《群众说 乡贤论 榜上亮》;

[3]《新华每日电讯》《石板沟村削“山”记》;

[4]《光明日报》内参《陕西旬阳用传统文化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实践探索》。

论文作者:刘福斌,丁平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5

标签:;  ;  ;  ;  ;  ;  ;  ;  

旬阳县:以“三新扶志”提振脱贫攻坚“精气神”论文_刘福斌,丁平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