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桌文学”与大学生心理透视_大学论文

“书桌文学”与大学生心理透视_大学论文

“课桌文学”与大学生心态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桌论文,透视论文,心态论文,大学生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作者通过对“课桌文学”的大量调查研究,将其分为关于学习、人际交往、人生态度、社会、性和恋爱等七个方面,并列举大量的实例加以说明。并对“课桌文学”的特点进行理论上的归纳分析,从中透视出当代大学生心态的种种表现。最后,以此为根据,提出了消除大学生信仰危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展心理咨询,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大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

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们最感头疼的,莫过于大学生问题了。面对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出现的种种大学生现象,人们评说不一,肯定、否定兼而有之。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既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也有自己的迷惘和痛苦,他们的思想随着社会发展的洪流而波动,他们的情感也会通过各种渠道而渲泄。为了探讨大学生复杂的内心世界,本文试图从一个不太被人们关注的角度,即从“课桌文学”中寻找开启他们心灵窗户的钥匙。当然,这只能是管中窥豹。

一、关于“课桌文学”

(一)“课桌文学”的定义

所谓“课桌文学”一般是指大学生出于一定的个人动机或无意识地用各种方式、手段在大学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学习场所的课桌上留下的各种语言文字符号、图画等具有一定意义的遗留物的总称。其内容非常丰富,成分复杂,莨莠并存,时空跨度大,形式手法多样。

有人认为“课桌文学”是一种“变态文学”或“下流文学”。但是,这种判断未免过于简单。作者认为,“课桌文学”属于一种大学生负面文化。所谓大学生负面文化是与大学生主流文化相对而言的,它是一种非规范性的,甚至具有一定消极作用(即负面作用)的大学生亚文化,它往往通过一些非正式的途径来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它广泛存在于大学校园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历史继承性以及一定的地域性。它的载体不仅仅是大学生个体本身,也可以是大学校园里的各种物质设施以及各种无形的语言文字符号等。它的主体是大学生当中的少部分人,然而它的影响却可以跨越大学校园,扩展到社会。大学生负面文化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既有社会环境因素,也有大学生个人因素等。它象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大学生当中存在的一些消极方面。通过对它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轨迹,寻找有效的办法,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他们的心理误差,引导他们健康发展。

(二)“课桌文学”的研究

1.随机抽样调查法

收集“课桌文学”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因为,凡是有大学生的地方,都有可收集的素材,如果要逐一进行调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没有这种必要!虽然,大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差异,但他们也有许多共性。生活在同一社会环境,同一所高校,甚至同一个小群体当中,他们在学历、智力上又属于同一个层次,所以,都会表现出许多相似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倾向,因而,只需要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就可以获得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材料。值得注意的是,抽样的数量及范围都不能太小,否则,研究的结果不够客观,没有普遍意义。

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笔者曾有机会走访了区内外包括重点综合性大学及普通院校在内的十多所高校,这对“课桌文学”原始材料的收集、区域性比较研究以及大学生心态的了解都有不少的帮助。

2.访谈法

就是和大学生直接交谈,向他们了解“课桌文学”的主要内容、表达方式、特点、写作动机,以及对它的评价等。在与大学生谈话时,一定要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让他们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与调查者交谈,争取他们的合作,这样,调查的结果才比较客观。

3.个案分析归纳法

就是将收集到的“课桌文学”材料进行归纳分类,然后找出一些典型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以便总结出“课桌文学”的特点,并从中透视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思想状况,从而有利于今后采取有效办法,加强对大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使之健康发展。

二、“课桌文学”的分类与特点分析

(一)分类

“课桌文学”的内容十分广泛,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关于学习

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青年,他们是社会的宠儿,在高考升学的激烈角逐中,以自己的智力优势击败了无数同龄对手,跨进了一度曾经相当神圣的高等学府。可是,大学生活并不象他们想象的那样浪漫,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极大的距离。商品经济的冲击,导致了知识的贬值以及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失落。陈旧的教材,乏味的说教,就业的困难,越来越难以激起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于是,第二次读书无用论又沉渣泛起,而且很快就刮遍全国。“走黑道不如走黄道,”一向耻于谈论金钱的大学生们,如今却放下了尊严的面孔,学起经商来。可是,他们的社会角色不是商人,大学生自己内心也常常感到不安和痛苦,因为他们虽然渴望能够潜心在知识的海洋里漫游,却又无法忍受清贫的读书生活。鲜明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的反差,无疑会给他们造成强烈的刺激,加剧其内心的痛苦,在他们的“课桌文学”作品中,也常常流露出这种心态。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经商之路金灿灿,腰缠万贯乐融融,如此下去,国将不国!”这反映了大学生对知识分子及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大学生作为社会知识高层次的代表,虽然一时无法改变自己目前的艰难处境,可并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因此,主流还是好的。他们不满于目前的社会现状,有时候的确也感到很迷惘,不知道该怎么办,在痛苦的挣扎中寻求自己的出路:“日子在定时里不停地往前,日子在定时里固定你的观念,每天都一样总希望有一些改变,每天都一样总希望理想实现,但是在匆忙中没有时间好好地想一想该怎样做?”“人生如梦,青春易逝,似水流年,只争朝夕。”由此可见,在当代大学生中,仍不乏积极进取的有志者。

2.关于人际交往

大学生的入学年龄普遍在17—19岁左右,他们青春年少,精力充沛,有很强的群体意识和交友愿望。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上刚刚跨越了第一道门槛,告别了使他们变成考试机器的中学生活,要在一个新的天地里寻找自己曾经失去的许多东西,而且,他们又离开了父母亲友,所以,交友就成了大学生(特别是大学新生)十分迫切的现实需要。然而,人际交往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并非轻易能够学好。大学生在中学时代一般不太注意这一方面,一切都围着升学转,只顾闭门造车,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很难适应。另外,大学生的自尊心很强,以前在各方面都是佼佼者,很少遭到挫折,所以,他们常常会因人际交往遇到困难而产生对自己的怀疑,产生对同学、社会事物的偏见。从“人生难觅一知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中可以看出人生友谊之可贵以及大学生对友情的热切渴望;而“人生快乐,为何我等遍布阴霾伪善人群?”“世态炎凉,人心叵测,知人知面不知心”却又反映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失态和悲观怨恨情绪,生活对他们来说,就不象读书那样简单!

3.关于人生态度

大学生的人生观是很复杂的,他们信仰什么,追求什么往往会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但有时候也会发生认识偏差。他们对人生的态度,往往与他们的生活经历以及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所以,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课桌文学”中,反映大学生人生态度方面的内容,既有许多消极颓废的部分,也有一些积极向上的成分。例如:“生活的路是这样的漫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之相反,有人认为:“命运坎坷,到处黑暗,心中充满忧伤”、“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须纵烟,莫使金撙空对月。”这说明大学生的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定型,需要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正确的引导。

4.关于社会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解放40多年来,我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认,与世界上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仍然十分落后。我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最为漫长的国家,长期以来,小农经济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再加上近几十年来,我国所发生的多次反复,使我国与先进国家的距离拉得更远了。今日的大学生,都有比较强烈的民主参与意识,可是现实生活却往往阻碍了这种愿望的实现,因而使大学生转而对社会产生不满和抱怨,有时候甚至会寻找一些机会进行发泄。比如,有位学生这样写道:“呜呼!为何饿鬼这么多,难道四十年共和国是场梦?吾独思不得其解!”;“没有钱只有去讨饭,天天都是这样,祖国啊,我的舅舅!”对于大学生的这种思想,我们如何去评价它呢?其实,绝大部分大学生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是极为关注的,面对国人日甚一日的崇洋心理以及我国民族工业的落后,他们大声疾呼国人:“抵制日货,”指出“五十多年前,他们(指日本)想用武力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今天,他们又妄想用经济手段建立大东亚共同体——变相的大东亚共荣圈。”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危机感,反映出他们这个文化高层次的特征。他们针砭时弊,投身参与,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笑天下可笑之人,管天下应管之事”。也许,这句话道出了当代大学生真实的精神风貌。

5.关于排解、消愁解闷

这部分作品的内容很丰富,有诗歌、曲词,文章段落,名句以及大学生自己即兴挥笔之作。从内容的层次来看,格调高雅和低下鄙俗者均不少见,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庭院锁余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又如:“再回首,背影已远走;再回首,泪眼濛濛,留下你的祝福,寒夜温暖我。不管明天要面对多少伤痛和迷惑,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只有那不尽的长夜伴着我。”再如:“巍巍井岗山,光棍发了钱,光棍要喝酒,光棍要抽烟,买完烟和酒,光棍又没钱,谨劝单身汉,切莫乱花钱!”象以上这几段还算比较文雅,其它的象征婚广告,带有淫秽描写的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必多说了,这些作者们大都是希望通过这些文明或不文明的文字符号等来获得一种暂时的心理满足。

6.关于性、恋爱

在“课桌文学”作品中,这方面的内容约占50%左右,正如其它文学作品中性爱是永恒的主题一样,大学生当中的这一现象并不奇怪。古人云:食色性也!何况大学生正处在那种对性十分敏感,对性爱既感神秘又有强烈渴望的生理、心理年龄,所以,自然会在各种场合表现出这种对性、恋爱以及与异性交往的心态。

有人说过:“人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天使。”本能和理智时常在进行反复较量,看谁能够占据上风。大学生对性、爱和异性交往的认识和感受是很不相同的,请看以下有关摘录:

〔1〕“同学们不要叹气,不要叹气,女孩子都是些骗子,一只脚在岸上,一只脚在海里,她们的天性是朝三暮四——为铸造86的没有女生而作,也可以说是吃不着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从作者的自白中,我们不难猜测出他当时的心态。

〔2〕“所有的Z大学生无论男女,皆为性饥饿和性变态者”。此话简直荒唐透顶,纯属胡说。

〔3〕“狗之歌:象狗一样寻觅,象疯狗一样追你,象饿狗一样拥你,象哈巴狗一样恭顺,象丧家狗一样失恋——给两个学隶——某男写照。”这则作品辛辣地讽刺了部分大学生醉心情场的某种心态,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对目前高校学风不正的不满情绪,当然,这种比喻是不恰当的。

〔4〕“当你注视一个年轻女性时,50%的目光是在她的脸部,30%的目光是在她的胸部,20%的目光在她的腿部;当这个女性背对你时,你20%的目光在她的腰部,60%的目光在她的目光在她的臀部,20%的目光在她的……”。这段话也许道出了某些男生被异性吸引时的真实心态。

在关于性爱的描写中,有很多“课桌文学”的确应被打上黄色或淫秽的标签,笔者不想在此将之公诸于众,以免有伤大雅。

7.关于政治

大学不是世外桃园,社会上的任何重大变化,很快就会波及到校园里来,特别是在现代发达的信息社会,大学围墙再也挡不住外来的冲击。大学生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宁静的书斋生活,他们热切要求改革,积极参与政治,有很强的危机感和主体意识,不愿袖手旁观。以前,在“课桌文学”中反映大学生政治心态的内容是很少的,自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西方各种政治思潮纷纷传入我国,并很快就被大学生所钟爱。特别是早些年少数所谓“文化精英”鼓吹文化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大肆宣扬所谓政治多元化,否定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使得许多具有逆反心理的大学生对他们的观点推崇致极。特别是在89年学潮和动乱期间,由于受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的影响,个别大学生思想上认识不清,因而在“课桌文学”中也写了一些有关政治方面的言论,如:“热血奉献给自由,追求奉献给民主,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专制?”如此等等。面对这种错误的思想倾向,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引导大学生走出思想误区呢?

(二)“课桌文学”的特点分析

“课桌文学”表面上看来好象是大学生们信手摘来,糊乱涂抹上去,其实不然,它反映出一定的规律性,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与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密切相关性

“课桌文学”可以说是大学生真实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我们每个人对问题都有各自的看法,而且总要寻求一定的方式来加以表达。大学生是一个以学习生活为主基调的特殊文化群体,他们的情感很丰富,也很复杂,对于他们来说,这种情感只有通过校园文化的途径和载体才能得到表达,而校园文化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它既有规范性文化,也有非规范性文化——即亚文化。“课桌文学”作为一种校园亚文化,往往拥有众多的大学生,某些大学生在正规场合下无法向别人倾诉自己心中的苦闷和烦恼,或者是不好开口,甚至根本无法说出口,所以,比较喜欢寻找这种较为隐蔽的途径渲泄。

人生活在社会当中,都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就好象戴上一个面具,在社会的大舞台上表演,这时的我是“他我”而不是真正的自我,只有当个人回到自己的小圈子里时,才得以还原。所以,大学生在“课桌文学”中所流露出来的种种情感也许都是真实的,虽然有些人采取了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的手法,但是,透过现象的背面,我们不难揣测大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

2.时空的选择性

从调查中发现,在教室里,前排的“课桌文学”一般写提很少,因为老师近在咫尺,学生们不敢造次;在教室的中后排,特别是上课时人们不太注意的角落,留下的作品最多。公共教室或常用的教室,作品的数量比固定教室多,而且题材更加广泛,内容也更丰富。上课时写的东西一般都不太涉及性爱的内容,即使有,也不敢放肆,因为旁边有同班的同学,这样做日后名声不好。比较出格的作品,一般是在自习自修时写的,而且尽量避免让熟人发现(当然,写出来后是希望别人来看的,有关性爱的内容更主要的是给异性看的)。

除了时空的选择性外,“课桌文学”的创作还具有手段,方式的多样性,有时更是笔刀俱用,弄得课桌残破不堪。在色调比较深暗的桌椅上,刀刻者颇多,而浅色的桌椅则以笔写为主。

3.与社会变动的相关性

这个特点是很明显的,例如,前些年社会上刮起了第二次读书无用论的歪风,校园里马上就有了反应;89年的动乱,校园里的“课桌文学”也有所反映,90年全国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课桌文学”同样也有评价,如:“雷锋的弟弟叫雷前(钱)”,“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你写雷锋我不学,看谁过得更快活。”当然,持这种观点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认为学习雷锋树新风活动是应该积极倡导的。

4.专业的相关性和水平的层次性

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往往会无意识地联系自己的学科专业,或借用一些名词术语,或着重于自己特定的角度去把握,这就反映“课桌文学”的一定的学科相关性。比如,文科专业的学生比较喜欢引用诗词曲赋,名篇佳句、哲学警句等,通过直接摘录或以“改装”的形式再现出来。理工科的学生由于接触文科的东西较少,所以,文采明显不如文科学生。不同的学生,学识修养是不同的,所以,从这种校园亚文化中,也极容易看出学生水平层次的差异。

5.地域性

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内地之间,人们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1],边远山区和发达中心城市,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距,所以,反映在大学生当中的心态也必定是有差别的,因此,“课桌文学”也具有地域性特点。

6.时尚性和流变性

所谓时尚性是指大学生善于追随、捕捉和模仿社会上新近流行的观念,思潮学说、物质生活方式等表层文化,如流行歌曲,武侠小说,时装、发型,等等,并以之为荣。早些年,我国流行西方思潮热,大学生们如饥似渴地拜读西方名著,举办各种沙龙,试图寻找解救中国的灵方妙药,后来,这种愿望受到挫折,于是,他们又转而热衷于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紧接着,琼瑶、三毛、岑凯伦的脉脉温情又把他们带入爱的伊甸园;后来,席慕蓉的诗歌以其纯真的情感,又打动了千万年轻的大学生的心。影视明星使他们激动,港台歌曲也可以引起他们的共鸣,偶像崇拜已成了大学生的普遍现象。在“课桌文学”中有大量新近流行的诗歌和曲词,这就是证明。但是,大学生的这种偶像崇拜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们多是从自身情感的需要出发的,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发生改变,这就是所谓流变性。

7.群效性

所谓群效性是指由于某些“课桌文学”的论点而引起其他大学生的争议,否定或赞同,并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其中的写作,因而使得“课桌文学”的数量不断增多,题材也被逐渐拓宽的这种现象。

8.消极性

从“课桌文学”中,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对人生态度的悲观失望情绪,有极少数人甚至用鄙劣低下的不健康文字来发泄自己,以弥补精神上的空虚,所以,从总体上来讲,“课桌文学”具有一定的消极性,这也是应该值得我们加以注意的。

三、从“课桌文学”透视当代大学生的心态

(一)心态透视

当代大学生的心态是很复杂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上的日益成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正从生理发育高峰逐渐趋向成熟,他们有着非常强烈的爱和异性交往的需要,其实,他们的这种心态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开始萌动,只是迫于高考及家庭社会的压力而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如今进了大学,尤如进了保险箱,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过于单调乏味,于是,恋爱之风日甚一日。有人曾进行抽样调查统计,全国高校85.6%的学生已经实施或正在考虑实施涉足爱河,而95%的恋爱者又表现出极不严肃的态度[2],越轨行为时有发生,使得校方深感头疼。

大学生按捺不住青春的骚动,急欲了解人生的真谛,探索两性奥秘。他们自视为反传统的一代,有选择爱的自由和权利;他们自以为思想解放,不顾别人的议论评价,大胆地去追求。虽然有些大学生也渴望得到异性的爱,可是偏偏“运气不佳”。有些人因吃不到葡萄于是便说葡萄是酸的;有些人或采取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进行自我安慰,或寻求一种变态的途径来发泄,如“课桌文学”中的性描写,厕所文学的性渲泄等。个别人甚至产生变态的性心理,如形成恋物癖、窥视癖[3],等等。这些现象都说明大学生存在生理和心理之间的矛盾性。

2.社会角色认同的障碍

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就是又红又专的接班人。所谓红是对政治立场而言的,而专则是指在专业技术(学科)领域学有所长,精通业务,成为社会型人才。前些年,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以及我国在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暂时困难,使得一些大学生产生了信仰动摇,对我国现行政治制度产生了怀疑,迷信西方的政治经济模式体制。还有,由于我国传统教育体制的缺陷以及社会上急功近利的短期经济行为的影响,使教育出现了滑波,新的读书无用思潮刮起。由于这种原因,使得大学学风下降,这样,大学生的角色就更难以被社会所认同了。

3.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的冲突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他们大都很有抱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心和危机感,他们不断进行自我设计,试图在社会活动中获得自我实现。但是,现实生活却充满矛盾,使他们时常碰壁。大学生大多是理想主义者,以往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接触实际社会比较少,所以,在自我设计中,难免有许多虚幻的成分,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

4.价值取向的多元性与社会意志一统性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的思维是比较开放的,社会的变迁,中西文化的冲突,使他们形成了许多不同的价值观念。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价值的张扬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特征。在现实中寻找,在理想中追求,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标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大学生不愿把自己禁锢在一个小圈子之中,他们张着好奇的双眼,要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来认识世界;他们不愿要长辈的搀扶,试图挣脱长者的双手和怀抱,用自己稚嫩的双脚来走路,但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客观上要求社会成员服从社会,按照一定的统一意志来行动,这就产生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5.行为选择方式的反叛性和随意性

今日的大学生,我们现在习惯于称他们为第四代人,这种代的划分,是以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为标志的。第一代人是共和国的缔造者,即打江山的一代;第二代人是共和国的建设者,即牵着爷爷[4]的衣襟走过马路的一代;第三代人是看着爷爷的手杖过马路的,他们对前辈的追随近乎狂热,是自觉不平庸的一代。至于第四代人,即今日的大学生,他们既没有前三代人的经历,暂时,又没有可供他们表演的舞台,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属于社会的新生代。

第一代人一直在用自己显赫的功勋和虔诚的信仰来教育后人,让后人也成为自己的追随者;第二代人则习惯于用自己的忠诚和磨难经历来训导后者,企图让他们相信,前途总是光明的;第三代人呢,他们有过许多痛苦的尝试和教训,因而显得比较成熟和练达。而第四代人具有天生的叛逆心理,也许是生活的时代变了,使得他们对事物动辄采取否定的态度,喜欢用灰色的眼睛看世界。在他们眼里,第一代人已经“廉颇老矣!”第二代人则过于平庸,而第三代人则太老于世故,唯有第四代人具有新的思想观念,不墨守陈规,不因循守旧,而且具有现代化的科学文化知识,可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承担起社会历史发展的重任。这当然只是一种自我感觉!

第四代人在我国的出现,这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当今的大学生。他们正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解体和重组,各种外来文化纷至沓来,与我国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冲撞。文化的冲突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的过程,社会也正是在这种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中获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价值的失却以及信仰的危机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中喊出了“上帝已经死了,是我们自己把它杀死的。”因为上帝已经死了,所以很多人惶惶不可终日,不知道该怎么办?原来的价值体系已被彻底摧毁了,而新的价值体系又没有建立起来,人们都处在一种真空的游离态之中,要么什么都不干,或者等着有一位超人的诞生以便领他们走出困境,要么,只好按照自己个人的意志,拉着梦的手,跟着感觉走了!难道这不就是部分大学生中的行动主义的写照吗?

大学生有时感到很孤独。诚然,孤独是苦闷的,它必须找到某种途径来渲泄,恰好,西方的种种思潮迎合了大学生们的这种需要,他们感到饥渴难忍,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乎把各种外来文化观点不加思索地吞咽下去,再加上个别别有用心的人唆使挑拨,所以,就会发生象89年这场政治风波之类的严重政治事件,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也被卷到这场风波里去,教训是极为沉痛的。由于大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主体性和明确的价值观念,所以,无论是在价值主体上还是在行为方式的选择上,都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和流变性。

6.情感意志的脆弱性

大学生渴望有公平竞争的机会,可是,一旦他们在竞争中受挫,部分人又常常悲观失望,心灰意冷;对于社会上现存的许多不良现象,大学生既看不惯,可有时候又在无意中模仿,甚至为自己开脱。他们追求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但当个人和社会发生矛盾冲突时,他们又往往寻求低层次的需要来满足,追求感官刺激,在“情场、赌场和娱乐场”中消磨时光……。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尊心,部分人只听得见表扬而听不进批评,自以为是时代精英,但却忽略了自身的很多弱点,所以,一经打击便萎糜不振。这说明大学生的人格还不够健全,情感意志仍然具有极大的脆弱性。

(二)“课桌文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从以上对“课桌文学”的分析及透视中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的情感正处在苦闷、压抑、冲突与释放状态之中,解决大学生的情感危机是稳定高校乃至稳定社会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应该做好如下工作:

1.消除大学生的信仰危机

前些年,部分大学生对马列主义产生了信仰动摇,主张走西方式的道路。要消除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就必须正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反对教条主义和庸俗化,应当客观地评价现阶段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差别,用历史的和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让大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革命的曲折历程,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四个现代化这个道理,并自觉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然,要消除大学生的信仰危机,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要不断地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此,我们必须深化改革,发展生产力,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2.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各种社会问题

我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年代,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失误,但是,这种现象是暂时的,随着改革的深入,必定会加以纠正。大学生有时看问题容易偏激,这也是难免的,关键是要让大学生深入社会实际,了解国情,在思想上增加对改革难度的理解,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为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逐步学会从全局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3.引导大学生正确估价自己

大学生往往容易把自己抬得太高,听不进反面意见,正因为这样,他们在现实中受到挫折时,就极易产生消极情绪,所以,一定要引导大学生客观评价自己,正确对待别人,做到既不目空一切,又不妄自菲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比较健全的心智,获得别人及社会的认同,从而促使自身成才。

4.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使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大学生精力充沛,情感丰富,具有多层次的需要,但是,由于学习生活单调,使他们的内心情感长期处于被压抑状态,过剩的精力也无处发泄。因此,我们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他们接受多形式、多层次的健康文化熏陶,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情操。通过正常的异性交往,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品德修养,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5.积极开展各种生理、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摆脱困扰,处理好各种关系

大学生正处在发育高峰时期,经常会遇到各种生理、心理问题。有些大学生性格内向,内心的烦恼不愿跟别人诉说,所以,容易造成精神压抑,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精神疾病。[5]因此,在高校里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早先开展这一活动的学校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大学生对性问题很敏感,他们虽然怀着极大的好奇心来探索这一人生奥秘,可是,他们对于自身的生理现象并不清楚,再加上我国传统教育方式的失误,性问题一直成为人们不可逾越的禁区。个别学生由于忍受不住生命欲望的冲动,因而在这一问题上越了轨。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是何等重要!美国学者李乌博士曾经这样说过:“大多数人对远在三十八万两千九百公里以外的月球表面上的情形了若指掌,对近在肚脐下十几公分的部位却知道得不多。”大哲学家罗素也说过:“性的好奇心和其他各种好奇心一样,一旦得到满足就会消失,因此防止青年人为性问题所纠缠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按其所求,告诉他们关于性的一切事情。”所以,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性生理心理教育活动,是造就大学生健康人格,摆脱原我,超越本能欲望,达到超我境界的有效途径。

6.合理开设部分人文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知识修养以及对外来文化的批判吸收能力

全面、客观地介绍各种西方文化,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鉴赏力,避免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吸收,生搬硬套,食洋不化,使他们自觉地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影响,这是高校稳定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我们从学潮中总结出来的深刻教训。

注释:

[1]陈垠亭、张刚华:沿海和内地大学生价值观比较,《大学生》杂志,1989/9,P26;

[2]《大学生》杂志,1990/5,P34;

[3]董学清:心灵档案——对大学生变态心理的思考,《大学生》杂志,1989/8,P19;

[4]“爷爷”指第一代人,详见张永杰、程远忠:《第四代人》,东方出版社,1988;

[5]详见注(3);

标签:;  ;  ;  ;  

“书桌文学”与大学生心理透视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