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伤性休克病人在手术室的临床急救护理研究论文_杜娟 刘晓娜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室;安徽合肥230026)

【摘要】目的:评价创伤性休克病人在手术室的临床急救护理结局。方法: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急诊科收治创伤性休克142例。结果:抢救成功率87.32%(124/142);存活者,24h后相较于复苏前,FIB高于输血前,PLT、pH、Hb低于复苏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PT-INR、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严重并发症33例,发生率23.24%。结论:创伤性休克病人死亡率较高,需进行持续性的质量改进。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手术室;急救护理

创伤是人类死亡的四大病因之一,休克是创伤患者的死亡的首位原因。目前尚无休克患者的抢救规范,总结经验非常必要。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急诊科收治创伤性休克142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42例患者,其中男110例、女32例,年龄14~83岁,平均(41.2±10.2)岁。多发损伤112例,伴有颅脑损伤62例、胸部损伤30例,器官破裂损伤54例,包括心脏破裂13例、膈肌气管支气管破裂7例、腹腔脏器破裂36例。

1.2方法

1.2.1 基本护理

对于创伤口手术室内的处理,基本处理方法包括持续性的病情评估,包括持续的出血控制、维持呼吸道通畅,随时准备好切管切开、开辟新的静脉通路等。做好抢救设备、药物的清点准备,如止血急救包、气管切开包等,依次连接心电、体温等监控设备,依次准备好血管活性药物、采样设备等必须的材料。

1.2.2 损伤控制

损伤控制是降低继发性损伤的关键,基于损伤控制理论,护士需做好多发伤的伤情管理。特别是针对骨折患者,需做好临时外固定、体位管理,预防继发性损伤。在配合医师了解伤情后,医师制定好损伤控制策略,如首先处理大血管破裂、心脏破裂、气血胸,则立即准备好相应的设备药械。

1.2.3 复苏管理

近年来,液体复苏理论与方法均有长足的进步,本组对象主要为失血性休克、循环障碍所致休克,失血性休克进行液体复苏治疗。互相配合,立即准备从血站调取足够的血制品,同时准备自体输血设备。根据指标指示,配合医师做好液体复苏。立即进行相容性检测、病原学送检、凝血功能检查,获得检验结果,医师指导输血,输血后复查凝血功能。医院当前,采用碱缺失值、血清乳酸浓度评估检查失血及休克程度,指导液体复苏,据此调整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输注病例,护士做好红细胞的升温,准备充足的FFP、血小板、Fib和(或)冷沉淀,搭配血液成分,遵医嘱给予抗纤溶药物,动态检测动脉气血指标,凝血功能,体温,将HB维持在70~90g/L,或Hct维持在0.21~0.27,部分患者紧急情况输注FIB、冷沉淀,使FIB达到1.0 g/L[1]。

1.2.4 预防感染

严格的无菌操作,特别是在进行清创时,不能马虎大意,更不能以抢救工作过于紧张作为借口,准备好充足的清洗液,术中遵医嘱给予抗感染药物。

1.2.5 医护配合

急诊手术可大可小,其中不乏难度较大的手术,如心脏破裂修补术,急诊手术中开胸并不少见。本组出现27例开胸、56例开腹手术。护士需做好好穿刺包、胸骨锯、除颤器、变温箱、动静脉管、引流管、阻断带、止血带等抢救材料,检查体循环等设备。术中选择合适的体位,以心脏修补术为例,需卧位,伸开暴露右颈部,抬高右胸,配合低温技术进行亚低温控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手术,确保仪器设备正常工作,递送型号大小合适的环抱器,在心脏修补时,递送动静脉导管等材料,通报生命体征监测情况。

1.2.6 病情监护

必要的检测项目包括体温、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血氧、氧饱和、尿量等,近两年开始引入脉压变化率、血管外肺水、动静脉PCO2差值等指标。舒适需要了解这些指标的意义,达到警戒值及时通报提醒。在抗休克治疗期间,还需评估患者的意识恢复情况,查看末梢循环,如四肢末梢温度开始回升,往往提示复苏起效。

1.3观察指标

抢救成功率,血压回升时间,存活患者复苏前、24h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T-INR、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动脉血pH、血红蛋白(Hb)水平等指标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WPS表格记录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采用( ±s)反映计量资料,计量资料采用Kolmogorov-Sminmov法进行正态分布检验,服从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否则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采用n或%反映计数资料,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抢救成功率87.32%(124/142)。存活者,24h后相较于复苏前,FIB高于输血前,PLT、pH、Hb低于复苏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PT-INR、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出现严重并发症33例,其中多发器官功能障碍3例、感染15例、心脑血管事件3例、脓毒症5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7例。

表1 复苏前、24h后相关指标对比( ±s)

注:与复苏前相比,*P<0.05。

3讨论

本组对象抢救成功率87.32%(124/142),处于正常水平,从复苏情况来看,存活者24h后相较于复苏前,FIB高于输血前,PLT、pH、Hb低于复苏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休克患者普遍伴有凝血与纤溶系统紊乱。值得注意的是,组内比较PT-INR、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复苏有效的控制的病情的恶化,对于预防泌尿系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抢救护理的技术研究较多,但值得推荐的成果较少,新的检测指标应用等护理技术对护士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推广较困难[2]。从护理管理角度,提高抢救室物品的管理效率,缩短物品取用准备时间,对于提升抢救成功率具有积极意义[3]。

【参考文献】

[1]金平,李子龙,吴立峰,等.基层医院大量输血协议对多发伤患者创伤诱导出血的影响[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10):940-941.

[2]刘旭东.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及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氧分压差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关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3):11-15.

[3]黄丽明,李水梅,黄小兴.分层封存结合有效期表单在封存抢救车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12):119-120.

作者简介:

杜娟,女,30岁,本科,护师,从事手术室相关护理工作。

论文作者:杜娟 刘晓娜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3月下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7

标签:;  ;  ;  ;  ;  ;  ;  ;  

关于创伤性休克病人在手术室的临床急救护理研究论文_杜娟 刘晓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