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的中医分证论治论文_谭磊,许蕾,孙鹏丽,李桂芝,郭文韬,李国君

消渴的中医分证论治论文_谭磊,许蕾,孙鹏丽,李桂芝,郭文韬,李国君

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 黑龙江鸡西 158100

【摘 要】目的:讨论中医对消渴的鉴别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措施。方法:阅读中医书籍,借鉴相关的治疗经验,结合自身的治疗经验。结论:本病常发生阴损及阳、血脉瘀滞、痰浊内生的病变,易并发痈疽、眼疾、肺痨等证,故应针对具体病情及时合理地选用健脾益气、滋补肾阴、温补肾阳、活血化瘀、利湿化痰等治法。

【关键词】中医;治疗;消渴

“消渴”作为病名,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消渴泛指具有多饮、多食、多尿症状的疾病,可见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尿崩症等;狭义的消渴指具有多饮、多食、多尿症状,形体逐渐消瘦,多伴尿有甜味的病证,日久常并发心、脑、肾、眼等多脏器的慢性进行性病变,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1-12]一般“消渴”多指狭义的消渴,亦称“消渴病”。下面对消渴患者进行中医分证论治。

1中医诊断与鉴别

1.1消渴的诊断

凡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临床特征者,皆可诊断为消渴病。临床上上述症状不一定同时出现,病久常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盲等,或出现烦渴、头痛、呕吐、腹痛、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脱危象。因并发症前来就诊者,临证应加以分辨,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血糖、尿糖、葡萄糖耐量试验、尿酮体等明确原发病诊断。

1.2病证鉴别

瘿气:多见于现代医学的甲状腺功能亢进。临床除见及多食易饥的中消症状外,常伴见形体消瘦、情绪激动、心悸等,或有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瘿气与消渴病症状相似,但其病因、病机和治疗实与消渴病不同,临床可结合实验室检查如T3、T4等予以鉴别。

2病机分析

2.1.病变脏腑在肾、肺、胃,而以肾为关键三者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如肺燥阴虚,津液失于滋布,则胃失濡润,肾失滋源;胃热偏盛,则可灼伤肺津,耗损肾阴;肾阴不足则肺胃俱失所滋,阴虚火旺则火炎上灼肺胃,终至肺燥、胃热,多饮、多食、多尿亦常相互并见。

2.2.病理性质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主要是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与燥热互为因果,燥热盛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盛。在病理进程中,除阴虚外,亦可见到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或日久因虚致实,致燥热、瘀血、痰浊等相互为患。

2.3.病机转化

2.3.1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但由于阴阳互根.若病程日久,阴损及阳,则可见气阴两虚、阴阳两虚。

2.3.2在病变过程中,由气虚不能帅血而行或阴寒凝滞或阴虚火旺煎灼津液等均可影响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敷布,日久可导致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的产生。

2.3.3变证丛生。阴虚燥热、肺失滋润,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肝失涵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目,可并发白内障、雀盲、失明、耳聋;燥热内结,营阴被灼,络脉瘀阻,蕴毒化脓,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内炽,炼液成痰,痰阻经络,蒙蔽心窍而为中风偏瘫;阴损及阳,脾肾阳衰,水湿停滞,泛溢肌肤成为水肿;若阴液极度耗损,可导致阴竭阳亡而见昏迷、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的危候。

3根据症状特点辨证

3.1辨证要点

根据病程长短、主要证候,结合舌、脉加以分析、归纳判断,应掌握以下要点:

3.1.1.辨标本

本病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正虚可有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邪实可见燥热、瘀血、痰浊。一般而言,本病初起,常见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日久,则可阴损及阳,而见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并出现痰浊、瘀血。

3.1.2.辨本病与并发症

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为消渴病本证的基本临床表现,易发诸多并发症为本病的另一特点。本证与并发症的关系,一般以本证为主,并发症为次。多数患者,先见本证,随病情发展而出现并发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亦有少数患者与此相反,如少数中、老年患者“三多”及消瘦的本证不明显,常以痈疽眼疾,心脑病证等为线索,最后确诊为本病。

3.1.3.辨部位

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但在其表现程度上有轻重不同,多饮症状较突出者,以肺燥为主;多食症状较突出者,以胃热为主;多尿症状较突出者,以肾虚为主。部分病人并不突出以某种表现为主,则应视其证候具体分析。

4分证论治

4.1肺燥津伤证

4.1.1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本证为燥热之邪伤肺,津液耗伤。证属因邪而致虚,不去其邪,则正虚难复,不扶正则难制其邪气,故当扶正祛邪并重;正虚为肺阴的亏损,“虚者补其不足”,当滋养肺阴以扶其正,邪气为燥热之邪,燥宜润之,热者清之,当清热润燥以祛其邪。滋阴即可润燥止渴,扶正祛邪相辅相成。

4.1.2选方用药思路:本证因病位在肺,故选用方药当以轻浮为主,少用重浊,以防药性沉重而过病所。临床常以消渴方加减,常用药物为天花粉、生地、黄连、黄芩、麦冬、葛根、石斛、白芍等。[2]

4.1.3根据兼症加减:兼便秘者,加大黄、芒硝等通腑泄热;渴甚者,可酌加芦根、天冬、沙参等,以加强生津止渴的作用。

4.1.4根据变证转方:若肺热津亏,气阴两伤,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而脉数乏力者,则应转用益气清热生津法,可选用玉泉丸或二冬汤,前者益气作用较强,而后者清热作用较强。

4.2胃热炽盛证

4.2.1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本证为胃火炽盛,灼伤阴液。病机特点为邪盛伤正,治当祛邪扶正;“热者寒之”,其热在胃,故予清胃泻火法祛其邪,以期邪去正安。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治热之法,常谓之“清”,治火之法,常谓之“泻”,喻其邪盛,祛邪之力亦需峻猛;本证之正虚为胃阴耗损,“虚者补其不足”,故予滋养阴液法以扶其正,则胃肠阴液得增,口渴便秘等症得治。

4.2.2选方用药思路:本证可选用玉女煎或白虎加人参汤。前者清胃热兼益肾阴,适用于胃热炽盛者;后者清胃而兼益气阴,适用于胃热而津伤气耗者。常用药物为石膏、知母、生地、麦冬、黄连、栀子、人参、石斛、天花粉等。

4.2.3根据兼症加减:若兼大便秘结不行,加大黄、厚朴、枳壳、玄参等“增液行舟”;若血热鼻衄者加丹皮、赤芍清热凉血;口干欲饮者加天花粉,石斛生津止渴。

4.2.4根据变证转方:对于病程较久,过用寒凉而致脾胃气虚,表现口渴欲引,能食与便溏并见,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而干,脉弱者,则宜健脾益气,生津止渴,方可选用七味白术散。

参考文献:

[1]韩磊;赵莉娟;从补气论治消渴合并痹症[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年11期

[2]宁沛;消渴从肝论治六法[J];河北中医;2013年9期

[3]韩辅;金美英;六经津液辨证论治消渴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年35期

[4]吴喜喜;柴可夫;从六郁论治消渴浅析[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年2期

[5]孙涛;消渴从燥论治[J];内蒙古中医药;2013年2期

[6]李永华;韩裕壁;崔淑玫;马建;消渴中医治疗概述[J];中医药信息;2013年4期

[7]唐国芬;王东华;刘畅;刘海英;王瑞霞;李宏杰;中医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概况[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8]郭良清;《伤寒论》六经“恒动观”辨治思维在糖尿病诊治中的运用[J];光明中医;2014年04期

[9]王松;肝源性糖尿病中西医病机及治疗[A];第十四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沈益谦;2型糖尿病合并老年肺炎的证候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11]黄链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医家经验分析及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12]罗美文;;糖尿病中医辨证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年12期

论文作者:谭磊,许蕾,孙鹏丽,李桂芝,郭文韬,李国君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1

标签:;  ;  ;  ;  ;  ;  ;  ;  

消渴的中医分证论治论文_谭磊,许蕾,孙鹏丽,李桂芝,郭文韬,李国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