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置管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论文_周娜,谢彪,欧阳燕兰

湖南省长沙市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胃肠外科七病室 410008

摘要:目的:探讨PICC置管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我科收治的200例接受化疗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PICC置管方式进行化疗,对照组患者经外周静脉留置针进行化疗,比较两种途径的化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98.0%)、导管放置时间(157.5±5.76)明显优于对照组(90.0%、1.7±0.75,P<0.05);化疗期间,观察组患者导管堵塞2例,静脉炎4例、药物外渗0例,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4.0%、0%,而对照组患者导管堵塞9例、静脉炎24例、药物外渗4例,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0%、24.0%、4.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的舒适度(68.0%)相比,观察组患者(95.0%)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使用PICC 后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静脉炎发生率低、导管堵塞率低、药物渗出率低、舒适度高,能有效提高患者诊疗的依从性,对保证配合治疗、提高其生存期、完成化疗计划起积极作用,同时减少护理工作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PICC置管;肿瘤;化疗;效果

恶性肿瘤是目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临床上常采用手术联合放化疗措施进行治疗,以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传统的化疗途径是经外周静脉置入留置针,长期的化疗使得患者的血管脆性增加,留置时间缩短;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又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药物性静脉炎,如果发生外渗可导致组织坏死,使得局部并发症发生率增高,因此,临床上亟需一种新的化疗药物给药途径。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应运而生,它具有创伤小,留置时间长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故常用于输注刺激性、高渗透性及粘稠性药物,尤其适用于化疗药物。为了比较两种给药途径的化疗效果,本文特选取我科收治的200例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如下。

1基线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我科收治的200例接受化疗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严格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0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为30~60岁,平均为(45.25±0.42)岁;男女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5.0%(55/100)与45.0%(45/100);胃癌33例,结肠癌31例,直肠癌36例。

观察组患者:年龄为31~61岁,平均为(45.32±0.41)岁;男女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6.0%(56/100)与44.0%(44/100);胃癌34例,结肠癌32例,直肠癌34例。

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置管方法

对照组患者置管方法:优先选择粗直、弹性好、无静脉瓣的外周表浅静脉。患者取平卧位,消毒后手持静脉留置针,取下针帽,活动针芯,以30~45°进针,见回血后撤针芯少许,送软管,抽出针芯,接正压接头,并予以固定。

观察组患者置管方法:在B超引导下选择静脉,首选贵要静脉。选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单腔三向瓣膜式导管,型号为4.0F。患者取平卧位,置管侧上臂外展90度,在B超引导下选定穿刺点,沿着静脉走向测量穿刺点至胸锁关节第三肋间的距离。局部消毒后进行静脉穿刺,选择合适的导针器,将探头垂直90°放于血管上再次定位并进针,待回血后沿穿刺针送入导引导丝,将穿刺针退出,并将导丝送至预定深度,局部麻醉,扩皮,送入插管鞘,见回血后撤,立即送导管至预穿刺长度,抽回血,注入生理盐水10ml,正压封管后接上肝素帽,并在穿刺点处覆盖纱布、透明贴,置管完毕后加压包扎穿刺点,并行X线确定导管位置。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导管放置时间、并发症(导管堵塞、静脉炎、药物外渗)发生率及舒适度情况。①静脉炎:根据美国静脉输液协会2006版《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将静脉炎分为0~4级。0级:患者无任何症状;1级:患者于输液部位出现发红,伴或不伴有疼痛;2级:患者于输液部位伴发红和/或水肿;3级:患者于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4级:患者于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1英寸(≈2.5cm),有脓液流出。②穿刺置管成功标准[1]:一次穿刺成功是指一针见血或皮下探测血管动作3 次以下;二次穿刺成功是指另选穿刺处进行穿刺,包括皮下探测血管动作3 次以上。③舒适度[2]:包括舒适、一般、不舒适及非常不舒适,总舒适度=(舒适+一般)/总例数× 100%。

1.4 统计分析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技术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和导管放置时间,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的静脉炎发生情况,见表2。

2.3 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的导管异位和药物外渗情况,见表3。

2.4 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的舒适度,见表4。

3 讨论

恶性肿瘤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化疗是其常用的治疗方法。与普通针相比,经外周静脉置入留置针因其留置时间长被广泛用于化疗。但是肿瘤患者化疗的周期通常较长,并且使用的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性较大,如氮芥类、植物碱类和5-氟尿嘧啶等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药物性静脉炎,如果发生药物外渗还可导致组织坏死[3-4]。长时间的化疗还可使患者的血管弹性变差,脆性增加,再加上静脉留置针留在血管内的塑料套管较短,最长达2.5cm,患者稍微活动即可导致留置针穿破血管,若位于关节处,则更容易穿破,需重新穿刺,有时甚至穿刺多次均不成功,严重影响了化疗的进行,反复穿刺还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不满情绪,也增加了治疗费用,甚至有些患者为了使化疗继续进行,通过限制身体活动期望留置针不致穿破血管。有研究表明,外周静脉血流量较小,仅1ml/min,化疗药物注入后不能迅速被稀释,易对周围血管产生损伤,引起静脉炎、渗漏,血管遭到破坏、栓塞,从而使留置针无法继续保留[5]。

本研究结果显示,PICC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导管放置时间、舒适度均优于外周静脉留置针,且其导管堵塞、静脉炎及药物外渗发生率均低于外周静脉留置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究其原因,PICC是一种经外周静脉置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穿刺技术,可以提供一条长期的静脉通路,适合长期化疗、老年病、肠外营养和危重患者等[6-7]。研究表明,上腔静脉血流量2000-2500ml/min,化疗药物注入后能够迅速稀释,避免了化疗药物对周围血管的损伤[8],使得药物吸收快、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小,减轻了药物对患者的刺激,可避免发生药物外渗,留置时间较长,因血流速度快可有效减少导管堵塞发生率。另外,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穿刺点位于肘关节上方,留在血管内的导管长达45~50cm,由于导管软,异位导管短时还可自行恢复,日常活动不受限制,保留时间长[9];可避免反复穿刺,保证化疗顺利进行,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使用PICC 后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静脉炎发生率低、导管堵塞率低、药物渗出率低、舒适度高,能有效提高患者诊疗的依从性,对保证配合治疗、提高其生存期、完成化疗计划起积极作用,同时减少护理工作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东文霞,乔爱珍,李新华. PICC 插管与锁骨下静脉插管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31-33.

[2]宫素红. 两种静脉通路联合化疗泵在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6):99-100.

[3]曾益新. 肿瘤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414.

[4]陆玉全. 静脉炎的预防性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2004,20(5):62-63.

[5]李莲,唐新姨. 便携式化疗泵配合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持续化疗的护理[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30(4):653-654.

[6]肖容. PICC 插管未到位并发导管堵塞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中国医学创新,2010,31(7):131.

[7]Harako ME,Nguyue TH,Cohen AJ. Optimizing the patient positioning for PICC line tip determination[J]. Emerg Radiol,2004,10(4):186-189.

[8]刘建利,杜秀平,王红梅,等. PICC与外周静脉置管在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中的效果比较[J]. 中国当代医药,2015,22(22):180-182.

[9]彭燕,李慧敏,邹晖. PICC与外周静脉留置针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比较[J].兵团医学,2009,19(1):67-68.

论文作者:周娜,谢彪,欧阳燕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0

标签:;  ;  ;  ;  ;  ;  ;  ;  

PICC置管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论文_周娜,谢彪,欧阳燕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