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乡人上梁仪式歌的修辞艺术与话语功能-以湖南沅陵蒋家村为例论文

瓦乡人上梁仪式歌的修辞艺术与话语功能-以湖南沅陵蒋家村为例论文

□西南民族研究

瓦乡人上梁仪式歌的修辞艺术与话语功能
——以湖南沅陵蒋家村为例

刘冰清,赵 颖

(三峡大学 民族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摘 要 ]目前关于上梁仪式歌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对聚居在沅水流域的特殊族群“瓦乡人”的上梁仪式歌的相关阐释则几乎是空白。本文以湖南沅陵瓦乡人传统聚落蒋家村为例,分析了瓦乡人上梁仪式歌中蕴含的夸张、用典、对偶、反复等修辞艺术,探讨了其满足个体的求吉心理、激发人们的进取意识、营造仪式的喜庆气氛等话语功能。结果发现,上梁仪式歌是瓦乡人实现交流与互动的有效媒介与形式,其修辞中所承载的文化元素表达了瓦乡人对于汉族文化的高度认同。这对于进一步研究瓦乡人语言修辞和文化底蕴具有先行意义。

[关键词 ]瓦乡人;上梁仪式歌;修辞艺术;话语功能

一、引言

上梁仪式是在我国许多民族中盛行的一种建筑民俗礼仪,主要在建房竣工前安装屋顶主梁时举行,承载着一定的家屋精神内涵,寄托着家庭成员和社会对新居的美好祝愿。“上梁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架竖屋梁时,要以食物犒劳工匠,并朗读颂词,众人将饼、钱等物向梁上抛洒。”[1]据高国藩研究,至宋朝时期,上梁仪式逐渐流行起来,在仪式过程中需要念诵的上梁文日趋兴盛,并逐渐分化成以古代文人创作为主的骈文体上梁文和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韵文体上梁仪式歌。其后对于上梁仪式的研究,除了关注仪式本身以外,多围绕上梁文和上梁仪式歌展开[2]

学界对于上梁仪式的研究一直关注的是过程描述和意义阐释,如段超对土家族上梁仪式文化涵义和社会功能的研究[3],彭燕对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营建仪式的探索[4],张慕华以符号学对上梁仪式民俗文化的解读[5],许飞进对鄱阳湖地区建筑上梁仪式文化特点的归纳[6],曾广玉对江西上梁习俗与传说的分析[7],赵巧艳对侗族传统民居上梁仪式的田野民族志研究[8],欧阳梦对土家族上梁仪式狂欢精神的阐释[9],等等。随着敦煌写本《上梁文》的发现,路成文[10]、钟书林[11]、张力智[12]等人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皆以文本作为研究对象,未曾与实际举行的仪式相联系。

2、工资性收入即务工性收入,主要源自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占比分别为20.93%、20.25%、20.54%;

上梁仪式歌依附于上梁仪式而生,学界关于它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不仅以唱词文本为中心,还结合仪式所涉及的流程、文化内涵等进行探讨。例如,谭德富[13]、黄丽君[14]、李云豪[15]、李丕茂[16]等人对于湖北、湖南、河北、山东等不同地区的上梁仪式歌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就湖北、湖南地区而言,上梁仪式歌研究以鄂西和湘西为主;涉及领域则集中在音乐方面,如杨点睛围绕湖南桑植的上梁仪式歌阐述其音乐表现与审美价值[17],曹毅、商守善通过对鄂西土家族上梁歌唱词的分析论证上梁音乐的重要性以及审美和生态观念[18];从研究对象来看,主要以土家族为主,关于其他民族的上梁歌研究相对较少,尤其关于瓦乡人的上梁歌研究成果极为少见。

瓦乡人长期居住于湖南沅水中游及其支流流域,主要分布在沅陵、泸溪、辰溪、溆浦和古丈等县的交界地带,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和语言“乡话”的族群。其中沅陵县的瓦乡人人口最多。尽管瓦乡人被归属到苗族、土家族和汉族等民族之中,但他们的生计方式、语言习俗乃至于思想观念都和周边民族有所区别[19]。学界对于瓦乡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涉及语言学、族群认同与族群关系、伦理学、生物学、民俗文化等方面。在语言学方面,如杨蔚对沅陵乡话、湘西乡话的语音进行了研究[20],伍云姬对湘西古丈瓦乡话做了调查[21],但他们的研究内容多集中于语音、语法以及词汇特点,对于修辞的研究明显不足。在民俗文化方面,多研究瓦乡人的跳香仪式和还傩愿,如冷佩霞围绕瓦乡人的跳香仪式分析其意义与功能[22],刘兴禄研究了湘西用坪瓦乡人还傩愿的重建[23]。目前关于瓦乡人民居上梁仪式的描述十分零散,而对于上梁仪式歌的相关阐释更少。

保藏培养基:MgSO40.5 g、KH2PO41.0 g、NH4Cl 1.0 g、6.67 g/L CaCl23.0 mL、17 g/L FeCl33.0 mL、FeSO4·7H2O 0.05 g、NaNO31.0 g、酵母浸粉 2.0 g、1000 mL蒸馏水。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人水关系在水资源管理制度上的反映,代表了我国当前的人水关系发展阶段。“三条红线”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已进入用水的总量控制阶段。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水资源管理非常先进的国家之一,自欧洲移民开发以来,在短短几百年时间内经历了人水关系从原始和谐到反哺自然的各个阶段,值得借鉴。按照水资源利用的技术与监测工具,水生产力的发展可分为人工阶段、机械化阶段、电气信息化阶段、社会化阶段和和谐化阶段等5个阶段,分别与人水关系的发展阶段对应。

二、蒋家村及其上梁仪式概况

蒋家村隶属于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筲箕湾镇。

沅陵县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怀化市的北端,沅水中游,是湖南省版图最大的县,素有“湘西门户”之称。筲箕湾镇位于沅陵县西南部,是沅陵县的“南大门”,地处沅陵县、辰溪县、泸溪县三县的交界处,交通便捷,现已成为三县交界地的中心集市。

蒋家村距离筲箕湾镇8公里左右,位于舒溪中上游。其东与株木山村相邻,西与舒溪坪接壤,南与辰溪县邻近,北与金华山为界。全村面积达18971亩,辖5个村民小组(向家组、坪溪组、古塘组、杜家坪组、芭蕉溪组),318户,共计1481人。蒋家村属于瓦乡人聚居的核心地带,是一个典型的湘西瓦乡人传统村落。蒋家村人虽自认为瓦乡人,但其民族成分被归为苗族。蒋家村人平时以说乡话为主,但在举行上梁仪式时,说的却是西南官话① 相关数据来源于蒋家村村委办公室。 。

规划核实测量成果数据是进行规划核实的依据,具有严肃的法定性。为此,核实测量的全过程从外业数据采集、内业数据处理及质量检查都必须细致、准确。核实测量的各个工序都完成之后,需要每一个作业班组织本班的人员进行自己负责工序的自检、互检;再由核实测量的技术负责人和专职的检查人员对班组提交的成果进行细致全面的检查,并进行外业的质量检查工作。为确保质量,还准备适时实施注册测绘师签字制度。

据蒋家村中曾做过木匠师傅的村民XQE介绍,蒋家村的上梁仪式主要由偷梁、准备、斩鸡、祭梁、提梁、上梁、抛梁粑等7个部分组成。在蒋家村,“偷梁木”的风俗从未断绝,为了选到优质的梁木,即使是公共区域或别人家的木材,东家和木工也可以在晚上偷偷砍了抬回去做梁木,并且不用担心受到邻里的指责。有了合适的梁木,就要开始为上梁仪式做准备。东家要在上梁仪式的前夜,将一起帮忙建房的木工和锯工都请来祭拜鲁班大仙,木匠们还要对梁木进行加工,将其削平刨光,并且要在梁木的中段画上太极图,在左右两侧分别写上“千年发达”和“万代兴旺”的字样,以保佑东家家族繁荣昌盛、兴旺发达。处理好的梁木不能沾地,因此需要用布将其裹起或垫着,放在桌子上。到了第二天,东家会邀请很多亲戚朋友,一同参与上梁仪式,上梁仪式由木匠主持。首先要斩鸡,即通过鸡血驱邪除煞。接着是祭梁,即祭拜鲁班大仙,以期上梁仪式能够顺利进行。然后是提梁,即用红色绸布将梁木的两头捆起来,慢慢地将其提到屋顶上去。其中对于提梁的人有所要求,提梁者必须是上有老、下有儿的成年男性,寓意是儿孙满堂。提梁之后就是上梁,上梁者一般为木匠,在上梁的过程中,木匠每上一级梯子要停一下,唱一段上梁歌给众人听。最后一个环节是抛梁粑,当木匠到达最高处时,他要将准备好的梁粑抛给在场的所有人,人们会抢着梁粑吃,场面非常热闹。

在从“斩鸡”到最后“抛梁粑”的过程中木匠师傅会唱诵上梁仪式歌,根据仪式的环节,这些仪式歌主要表达对东家的祝福与赞颂。蒋家村的上梁仪式歌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具有其独特的话语功能。

根据红外热成像数据可知,电池爆炸燃烧温度在550~600℃范围内,且电池发生爆炸后随着喷射物的耗尽,电池周边温度迅速降低,但是电池壳体温度仍然较高。

三、蒋家村上梁仪式歌的修辞艺术

蒋家村上梁仪式歌的语言具有形象美,给人以具体、鲜活之感。而这种形象美,以及其背后所传递出的文化信息,都与语言的修辞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修辞是适应特定语境的表达要求而产生的语言技巧,如恰当地运用修辞可以使内容更加鲜活自然,语言特色更加鲜明。蒋家村上梁仪式歌的修辞艺术,主要有夸张、用典、对偶、反复等。

(一)夸张:增强仪式感

在修辞艺术中,夸张主要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引发联想的修辞手法。夸张的类型有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24]536。蒋家村的上梁仪式歌,一般都为扩大夸张,即将上梁仪式歌中好的一面夸大化,使其提到的主要物象变得珍贵无比。

时至今日,瓦乡人依然会在房屋落成之际举行上梁仪式,并唱上梁仪式歌。因此,本文拟以湖南沅陵瓦乡人传统聚落蒋家村为例,探讨瓦乡人上梁仪式歌中的修辞艺术和话语功能,这将对丰富和深化瓦乡人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在上梁仪式歌中,蒋家村的瓦乡人通过这种夸张的方式来增强其仪式感,如上梁仪式歌中所涉及到有关梁木、鸡、酒的唱词,就是对夸张手法的最佳呈现。

1.梁木

梁木作为一屋之大梁,是房屋建造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之一,整个上梁仪式也都是围绕着梁木而展开的。和其他地区的上梁仪式歌相似,瓦乡人的上梁歌也会采用大篇幅的唱词,将这根梁木的起源、价值夸张化,在“祭梁”这一环节中木匠师傅唱道:

敬此梁来道此梁,说起此梁有根源。

生在何处?长在何方?

生在昆仑山上,长在凤凰头上。

何人得见,何人得不见?

鲁班跑马恰巧过,看见此木好作梁。

你看枝又大来叶又圆,上面乌鸦不敢露。

晒干碾成糠和米,上街买得曲和香。

前有青松映画栋,后有紫气绕山岗。

2.鸡

自古以来,鸡就被认为是一种吉祥的动物,能够驱邪避煞。这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山海经》中就明确地记载了用公鸡来祭祀鬼神的相关要求。汉代应劭对于公鸡在一些风俗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整理,并得出了“鸡主以御死辟恶”的结论。《艺文类聚·鸟部》中也有所记载:“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25],认为鸡鸣能带来光明,而妖魔鬼怪最害怕光明,故而鸡有辟邪之效。在民间,公鸡就是鬼物的克星,《子不语》卷八“鬼闻鸡鸣则缩”中就记载了与鸡鸣克鬼有关的故事[26]。蒋家村人的上梁仪式歌也与鸡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准备阶段结束后,就需要“斩鸡”,木匠师傅如此唱道:

王母娘娘赐我一只非凡鸡。

生下三个蛋,抱得三只鸡。

在整体新能源战略布局方面,广汽集团于2017年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150亿元,主要用于智能网联、新能源与前瞻技术、关键零部件以及自主品牌发展,今年继续增强“三电”及智能网联核心技术的研发,全力推进广汽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建设以及广汽宁德时代电池合资项目等合作。未来随着新能源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也将迎来新能源自主品牌、造车新势力、合资品牌和豪华品牌的激烈竞争,广汽集团全产业链的新能源布局将具备较强竞争优势。

今日摆在梁头上,敬天敬地敬祖师。

唯有一只飞得巧,飞到主东笼里啼。

头又高来尾又低,身穿五色衣。

别人拿去无用处,弟子拿来断煞气。

不断天煞地煞年煞月煞日煞,只断凶神恶煞。

鸡血赐梁头,文到尚书武到侯。

鸡血赐梁腰,恭喜主东顺滔滔。

鸡血赐梁尾,荣华富贵今日起。

在这段“斩鸡”的唱词中,为了表现公鸡的驱邪能力之强、效果之显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原本一只普通的鸡夸张为王母娘娘所赠的鸡,于是这只鸡也就成了神鸡,带有一定的神性,从而体现出了上梁仪式的神圣性,增强了它的仪式感。但从唱词中也可以看出,蒋家村瓦乡人同时赋予了“鸡血”别的内涵,鸡血不仅仅拥有断除煞气的威力,还和荣华富贵产生了一定的联系,能够帮助主东家在未来一帆风顺、吉祥如意。

3.酒

在中国很多传统仪式中,酒都是不可或缺的饮品,它被寄寓了丰富的个人希望和社会期待,具有浓郁的精神文化特点,这在蒋家村人的上梁仪式中也不例外。比如对于上梁仪式中必须请神明喝的酒,木匠师傅是这样唱的:

说吃酒来道此浆,说起此酒根源长。

此酒不是别人造,造酒源来从杜康。

药患之间信息交流的顺利进行是保证药学服务质量的根本。通过认真聆听,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其心理情况,有利于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因此,培训药学生的沟通技巧对于提高药学服务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方法上主要采取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展示相结合,校内与校外交替等方式进行。

……

酒烧好来缸封好,专为今日上栋梁。

今日上梁初开缸,一里开缸十里香。

如图7所示,设置初始阻抗参数为z=0.2进行髋关节和膝关节实验,实验原理同上。图7中可以看出,第2周期与第3周期总绝对平均主动力基本相同,但是第3周期速度明显大于第2周期,这是因为第2周期小腿fs=20.55N,大腿fb=23.44N,都为大等级。根据表3的模糊规则,阻抗参数为z。然而第3周期小腿fs=9.89N为小,大腿fb=32.44N为大,根据表3的模糊规则阻抗参数为1.4z,所以第4周期速度变化比第3周期要小。通过上述对比,充分验证了模糊自适应阻抗控制的有效性,随着被测者大腿和小腿绝对主动平均力的变化在线调整阻抗参数,达到自适应控制的要求。

香又香来甜又甜,味道好似是蜂糖。

一只飞到天边去,一只飞到竹园里。

原本主东敬献给神明的酒,可能只是家中自行酿造的普通酒,但是在唱词中,“此酒不是别人造,造酒源来从杜康”,普通酒的价值被夸张为历史中极为有名的杜康酒,酒酿成功以后,那是“一里开缸十里香”,其香气可达“十里之远”。这夸张的“十里香”反映出,在蒋家村人的心目中,只有这样的酒才配得上神明们的身份与地位,才可以突出上梁仪式的隆重与神圣。

在蒋家村,瓦乡人对于有求必应的神灵都很信奉,在跳香、过年等重大节日时会举行相应的仪式并进行祭拜。其上梁仪式歌的唱词,给予梁木、鸡、酒等物以神性,增强了它们的仪式感,也表现出了蒋家村人敬畏神灵的传统态度。

(二)用典:拓展文化深度

“为了一定的修辞目的,在自己的言语作品中明引或暗引古代故事或有来历的现成话,这种修辞手法就是用典。”[27]在蒋家村的上梁仪式歌中,用典是相当常见的。人们可以透过这些典故更为深入地了解瓦乡人上梁仪式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在蒋家村的“上梁”这一环节中木匠师傅唱道:

脚踩一步,紫微高照。

脚踩二步,二龙戏珠。

脚踩三步,三阳开泰。

人到梁头,恭喜主东千年发达万年兴。

脚踩五步,五峰朝阳。

脚踩六步,六畜兴旺。

脚踩七步,七星高照。

脚踩八步,八仙过海。

第二,这些诗里,在诗中有音乐也有悲情展现的也为数不少,这种悲情的展现离不开音乐的辅助,在建安文人的诗作中出现了大量的乐器和音乐内容的描写,如曹植在《弃妇诗》写到:“抚节弹鸣筝,慷慨有余音,要妙悲且清。”[7]在《怨歌行》写到:“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8]曹植的诗里多次出现了瑟、琴、筝、笛、鼓、笙、竽,尤其以丝竹类乐器居多,如瑟、筝;曹丕的《清河作诗》里这样写:“弦歌发中流,悲响有余音。音声如君怀,凄怆伤人心。”[9]他的诗歌与曹植一样也有许多音乐、乐器内容的展现,同样的是以丝竹类居多,如琴、筝,这些诗直接地抒发了在音乐缭绕的环境中,生发出的哀情悲绪。

脚踩九步,久长久远。

脚踩十步,十全十美。

脚踩四步,四子登科。① 由于上梁歌的押韵等因素影响,“四子登科”实际应为“五子登科”。

在这段唱词中,“二龙戏珠”“四子登科”“八仙过海”皆是用典手法的表现。

“二龙戏珠”出自古代汉族神话故事,相传有两条青龙在天池山的深潭中修炼,经常帮助人类,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有一日,天宫的仙女来到天池山的深潭洗澡,遇到了浑身长毛的熊怪袭击,后被青龙们搭救。天宫仙女将此事告诉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就赏赐给青龙们一颗金珠。金珠只有一颗,它们谁也不想独吞,于是你让给我,我推给你,二龙如同在相互嬉戏打闹[28]。龙作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吉祥之物,“二龙戏珠”自然就成为了吉祥如意的象征,这里以“二龙戏珠”为典表达了木匠师傅对于主东家的美好祝福。

“四子登科”源自于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故称“五子登科”。当朝太师冯道为他赋诗云:“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29]这里用“五子登科”的典故寄望于主东家的子孙能够勤奋好学,以致最后出人头地。

“八仙过海”最早见于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海》中,相传白云仙长有一次于蓬莱仙岛牡丹盛开时,邀请八仙及五圣共襄盛举,回程时铁拐李建议不搭船而各自想办法,各显神通[30]。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来比喻那些依靠自己的能力创造奇迹的事。在上梁仪式歌中,以此寄望于主东家未来可以通过自食其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事迹。

蒋家村人上梁仪式歌中所涉及的典故大多出自汉族的神话、历史、民间传说等,这从侧面反映出,在与外界互动交流的过程中,瓦乡人吸收融合了大量的汉族文化,以汉族文化表达某些美好的愿景。

(三)对偶:加强表现力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24]264从形式上看,对偶要求音节整齐,节律感强;从内容上看,对偶要求语言凝练集中,概括力强,有着特有的表现力。对偶可大致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在蒋家村的上梁仪式歌中,以正对和串对为主。

所谓“正对”,是指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这两个角度或侧面在内容上相互补充。比如,在上梁仪式一开始木匠师傅唱:

第一,为建筑工程项目顺利完成提供保障。工程造价预算工作可以预算出工程完成大概用到的成本,从而可以降低因管理者造价控制不当导致的设计变更的现象,一旦建筑工程因设计变更,就会大大增加项目的成本,不利于后期项目的进行。

二龙戏宝非凡品,双凤朝阳攀华梁。

健全食品检测体系的保障制度。食品检测保障制度是保障食品检测系统能够持续有效运行下去的关键,所以食品安全检查部门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考评,责任落实到个人,保证检查监督工作人员都可以按时、按要求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除此以外,还要与第三方检测机构合作,提高食品安全检测部门的工作效率,保证检测工作顺利开展。

从这段唱词中,可以看出原本在附近山林中开采到的梁木,被夸张为“生在昆仑山上,长在凤凰头上”。原本发现这根梁木的人可能是木匠师傅本人或者主东家,但在唱词中却被夸张为“鲁班跑马恰巧过,看见此木好作梁”,此意为鲁班大仙发现了这根梁木,使该梁木在上梁歌的唱诵中变得更为珍贵,仿佛沾上了鲁班大仙的“仙气”,这从侧面表现出了上梁仪式的重要性。

左有神龙护宅院,右有白虎达名堂。

第一句中“二龙戏宝”和“双凤朝阳”,第二句中“青松”和“紫气”,第三句中的“神龙”和“白虎”,每一句对子在内容上都是互补互衬,在形式上整齐匀称,皆在说明其房屋选址的风水之佳。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蒋家村人一直以来重视地域风水的传统。

而“串对”,则是指上下联的内容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或从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相互关联。这在蒋家村上梁仪式歌中极为常见,比如酿酒过程在上梁歌中是这样唱的:

笔者于2018年1月17日,通过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MOOC”或“MOOCs”或“慕课”或“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关键词,文献来源选择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17—2018)的20种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发表时间设定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去除检索结果中的增刊和新闻部分,共获得189篇论文。

思考:学生完成此问题时,要熟练掌握动点问题,相似三角形问题,直角三角形存在性等问题。如果教师在出这个题目之前有分解的小练,复杂问题定会迎刃而解。

说是酒来话又长,三月清明早下秧。

四五六月去看水,七八九月收归仓。

下面凤凰不敢藏,主东倒拜天和地。① 本文中涉及的上梁仪式歌唱词为蒋家村村民XQE口述,口述时间为2018年3月31日,口述地点为蒋家村XQE家中。

年纪轻轻新姑娘,手洗干净进厨房。

酒烧好来缸封好,专为今日上栋梁。

这五句话在句末以“秧”“仓”和“香”作为对偶的韵脚,使其读来琅琅上口。它们不同于“正对”中内容的相互补充,而是根据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相互关联,正是因为三月的清明插秧,才有了四五六月的“看水”,七八九月份的“收归仓”。这五句话不是在反复说明一种意思,而是可以串成一条线,使得整个上梁歌变得不是那么乏味,人们因而能够追随它的唱词,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其语言魅力,并从中了解到瓦乡人的传统酿酒工艺流程。

可见,对偶手法使得蒋家村人的上梁仪式歌更具美感,木匠师傅通过唱诵更容易激发来宾的共鸣,其表现力也更强。

(四)反复:提升审美价值

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反复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当人们对于某些事物有着较深的印象或者感触时,不免会不断地在脑海中或话语中重复该事物,而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表现形式往往能够给予人一种简单的美感[31]。在蒋家村人的上梁仪式歌中,其词句的反复不仅可以加强语气,增强节奏感,使之唱起来更琅琅上口,还加深了人们对于上梁仪式歌的印象,提升了上梁歌的审美价值。

蒋家村人的上梁仪式歌,其词句的反复形式变化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句子开头形成的反复;另一种是在句子后半部分形成的间隔反复。

在句子开头形成的反复形式较为常见,比如在“斩鸡”这一环节唱道:

鸡血赐梁头,文到尚书武到侯。

鸡血赐梁腰,恭喜主东顺滔滔。

鸡血赐梁尾,荣华富贵今日起。

再如“抛梁粑”时唱道:

赐你粑粑一对,祝你荣华富贵。

赐你粑粑一双,祝你富贵成双。

赐你金银一双,祝你金银满仓。

赐你金银一对,祝你金银满柜。

从唱词中可以看出,在“斩鸡”环节中,“鸡血赐梁”这四个字被反复提及,实则是为了强调鸡血所蕴含的吉祥寓意。而在“抛梁粑”中“赐你粑粑”“赐你金银”这样的词语反复出现,这样不仅读来富有节奏感,还将粑粑和金银联系在一起,其美好的祝福不言而喻。

在句子后半部分形成的间隔反复可以参考在“祭梁”时的唱词:

一杯酒敬上天,敬到天上鲁班仙。

二杯酒敬下地,地门龙神得酒吃。

三杯酒敬上天,敬到天上鲁班仙。

四杯酒敬下地,地门龙神得酒吃。

五杯酒敬上天,敬到天上鲁班仙。

这种间隔式的反复不断强调“天上鲁班仙”和“地门龙神”,可见它们是蒋家村人在举行上梁仪式时最重要的两位神灵,其中“鲁班仙”即中国的建筑鼻祖鲁班,蒋家村人将之神化为“鲁班仙”,“地门龙神”是护佑家宅安康之神。通过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更容易加深人们对于两位神灵的印象,同时表达了人们对其尊敬之意。

四、蒋家村上梁仪式歌的话语功能

在上梁仪式中,话语始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梁仪式歌是通过木匠师傅的话语来呈现的,在唱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要发挥其话语功能。话语作为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具体言语行为,其功能有助于保存、传递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并实现某些具体的目的[32]。蒋家村的上梁仪式歌主要的话语功能为满足个体的求吉心理、激发人们的进取意识和营造仪式的喜庆气氛。

(一)满足个体的求吉心理

求吉是人类追求美好未来的一种本能,早在商末周初成书的《尚书·洪范》中就有记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33]人们对于福禄喜庆、长寿安康、万事顺利等祈求幸福吉祥的心理倾向,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并通过语言代代相传。在过去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还不太理解的环境中,作为和劳动几乎同时发生并发展的社会交际工具,语言往往会和某些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从而被赋予了一定的神秘力量,具有相应的祈福功能,可以满足人们的求吉心理。

蒋家村的上梁仪式歌就是一个极为鲜明的例子。仪式歌中存在的大量吉祥语都反映并满足了仪式发起者的求吉心理,其求吉的主要内容包括“求富求财”和“求子求孙”两个方面。

“求富求财”心理反映了人们希望通过积累财富获得生活的安全感。在“提梁”这一环节中,木匠会唱道:“左开乾来出富贵……左敲左发,右敲右发。中间一敲,两头齐发。”其中“发”意指发财,不仅要左敲左“发财”,右敲右“发财”,更要两头一起“发财”,从而获得多重的财富。由此可见,对于瓦乡人而言,财富是一个家族发展的基石,一个家族越是富有,就越能反映出它的兴盛。因此,财富越多,也预示着主东家在未来会越加发达。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财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的一个途径,但是对财富的过度追求也在某些方面造成了社会扭曲,使不少人的人格发生畸变。

“求子求孙”心理源自人类对于繁衍后代的渴望,在上梁仪式之前有这样一段唱词:

前面有棵摇钱树,后面有个聚宝盆。

摇钱树来聚宝盆,落得黄金也落银。

落下金银有用处,留田置地为儿孙。

从唱词中可以看出,作为财富的象征物,黄金白银的用处在于为儿孙购置田地房产,以保证后代的安居乐业、福气绵延。在蒋家村人眼中,一个家族的福气,是能够获得近乎永恒的发达与兴旺。而这往往不是一代人可以做到的,它需要家族中至少几代人的拼搏奋斗。拼搏奋斗可以迅速积累财富,实现求富求财的心理;几代人的血脉延续,才有可能将家中的福气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而这正是求子求孙的初衷。“求富求财”和“求子求孙”构成了蒋家村人对于“求吉”这个概念最直接的想象,对于个体求吉心理诉求的满足,也是上梁仪式歌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二)激发人们的进取意识

一直以来,进取意识都是人类全面发展和不断进步的必要条件之一。心理学家弗鲁姆曾经提到过一个动机激励理论,他认为人们做某事的动力越大,其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34]。人们在做一些事情时,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而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因此需要得到外界的理解和支持,以克服困难并获得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上梁仪式歌正是对蒋家村人进取意识的一种激发方式,上梁仪式过程中的行动支持和上梁仪式歌中的语言鼓励,成为蒋家村人积极向上的动力,这也充分体现出上梁仪式歌鼓舞人心的动力功能。

比如,在其唱诵的每一个环节最后,基本上都会再加一句“恭喜主东千年发达万代兴旺”。相似的还有“我从梁头下中堂,主东岁岁大吉昌!要金得金,要银得银,恭喜恭喜,万福无疆!”。唱词中掩去对于未来的祝福,化成一句愿望似乎已经达成的“恭喜”。其中的“千年”“万代”“要金得金”“要银得银”有着一定的夸张效果,但从动力功能的角度看,这正是一种语言上的鼓励与支持,支持者也许不仅仅是唱诵者——木匠师傅一人而已,还包括被邀请到现场观摩上梁仪式的众多人员。正是这样众目睽睽下的见证,可以激发主东家人的斗志。在上梁仪式结束以后,主动家人能够更加积极进取地面对生活,从而化愿望为现实。

上梁仪式歌也会表现出对于功名和地位的追求。在“抛梁粑”这一环节中唱道:

一赐东家一个粑,一品在朝官宰相。

二赐东家两个粑,儿孙得封尚书郎。

三赐东家三个粑,三元及第状元郎。

四赐东家四个粑,四季兴隆满谷仓。

五赐东家五个粑,五子登科家兴旺。

……

从“一品宰相”到“尚书郎”,再到“状元郎”,从这里可以看到一条积极进取的发展路线:想要到达一品宰相的位置,走上权力的巅峰,子孙至少要有能力官封位居宰相之下的尚书;想要获得尚书这样的显赫的地位,子孙至少要能够及第,最好是考取第一名,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郎”;而想要成为“状元郎”,就要发奋读书,学业有成,成为栋梁之才。木匠师傅上梁的过程,也寓意着东家的后代在学业上一点点进步,社会地位一步步提高。这种积极的愿望,在潜意识中不断激发着主东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在如今的蒋家村,很多家庭中的年轻人都纷纷考上了大学,离开了村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和蒋家村瓦乡人鼓励孩子们好好读书,争取在未来出人头地、功成名就、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是分不开的。

(三)营造仪式的喜庆气氛

盖好房屋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作为房屋修建好的标志,上梁仪式更具喜庆色彩。喜庆色彩在蒋家村人上梁仪式歌的唱诵过程中有着极为明显的表现。它不再只是主东一家的喜事,更是在场所有来宾的喜事。从语言的娱乐功能看,正是这种娱乐意识的传播,在无形中感染到众人的情绪,从而使得整个仪式营造出一种喜庆氛围。

据了解,在上梁仪式歌唱诵之前,蒋家村人的亲戚朋友都待在新屋堂屋,大家把大红色的担梁布挂在堂屋里。十米以上的长布挂在即将升起的屋梁上,剩下的短布则挂在堂屋两边的柱头上。象征着喜事的大红色更容易烘托出喜庆气氛。

在唱上梁仪式歌的过程中,木匠师傅往往临场发挥,其风趣幽默的语言常常引起众人的哄堂大笑,从而活跃气氛。比如,木匠师傅在准备爬上楼梯时经常会说:“脚踩仙家之地,手搬云梯。得罪各位老少帮忙吃酒的,主东请我上梁去……”这几句简单的吆喝不但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也使得本来唱独角戏的木匠师傅更容易得到众人的好感。在这种好感中升腾而出的亲密感,带有一定的娱乐与放松性质,更有助于喜庆气氛的延展。

除此以外,木匠师傅和在场宾客之间的交际互动也特别容易升华喜庆气氛。比如,在“抛梁粑”的过程中往往体现为一问一答。

木匠师傅唱:

试问各位是要富还是贵?

众人齐声回答:

富贵都要。

木匠师傅继续唱:

送你粑粑一对,祝你荣华富贵。赐你粑粑一双,祝你富贵成双。

试问各位是要金还是银?

众人齐声回答:

金银都要。

木匠师傅接着唱:

送你粑粑一双,祝你金银满仓。赐你粑粑一对,祝你金银满柜。

在唱的过程中,木匠师傅会不断朝着人群抛出大量的糍粑,当梁上人把糍粑从梁上抛下时,梁下的众人就会蜂拥而上,你争我抢,男女老少挤成一团,嬉笑、打闹混成一片,极为热闹,集体的参与感使得整个上梁仪式的喜庆气氛被推向高潮。在获得美好祝愿的同时,众人也愉悦了身心,话语的娱乐效果相当明显。

五、结语

上梁仪式歌作为我国古代常见的建筑民俗文体之一,依附于上梁仪式而不断发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传播范围较广。其在传播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变异,因此,流播在不同地方、不同民族间的上梁仪式歌也就有所差异,呈现出其自身的特色。

聚居于大湘西地区的瓦乡人,是一个以“乡话”交流的特殊族群,他们至今仍然保存着自身传统的上梁仪式,但其上梁仪式歌的诵唱却用的是西南官话。从对蒋家村瓦乡人上梁仪式歌的考察来看,其具有鲜活的口头诵唱和仪式相伴的特点,运用了夸张、用典、对偶、反复等多种修辞艺术,这些修辞形式的运用不仅大大增强了语言效果,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还鲜明地勾勒出其淳朴的风俗民情,具有满足个体的求吉心理、激发人们的进取意识、营造仪式的喜庆气氛等话语功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修辞中所承载的汉族文化元素反映出瓦乡人对于汉族文化的高度认同,从这一点而言,瓦乡人的上梁仪式歌可谓自身传统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结晶。

目前关于瓦乡人语言修辞学方面的研究极少。本文以蒋家村为例对瓦乡人上梁仪式歌的修辞艺术与话语功能进行了探讨,以管窥瓦乡人的语言修辞魅力,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正如王希杰所言:“修辞学是研究利用语言、使它充分发挥效能的科学。我们学习修辞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语言,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35]我们相信,随着瓦乡人语言修辞学研究成果的不断推出,瓦乡人独特的思想艺术特征与价值将得到充分的挖掘,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也将更为生动地彰显,从而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吴玉贵.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83.

[2]高国藩.敦煌民俗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433.

[3]段超.土家族“上梁”习俗浅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95-99.

[4]彭燕.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营建仪式与技艺——基于彭善尧师傅的访谈[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3):70-74.

[5]张慕华.符号学视野下的上梁文化研究[J].文化遗产,2010(2):62-68.

[6]许飞进.环鄱阳湖地区建筑上梁仪式初探[J].老区建设,2014(24):40-41.

[7] 曾广玉.上梁习俗与传说[J].老区建设,1994(12):42.

[8]赵巧艳.侗族传统民居上梁仪式的田野民族志[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2):101-109.

[9]欧阳梦.土家族上梁仪式的狂欢精神——以湖北省宣恩县沙道沟镇老岔口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S1):8-9.

[10] 路成文.宋代上梁文初探[J].江海学刊,2008(1):193-198,239.

[11]钟书林.论“上梁文”与辞赋之关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0(6):99-103.

[12]张力智.请神与驱魔——敦煌遗书中的上梁文与入宅文释读[J].建筑史,2012(3):67-78.

[13]谭德富.土家人的立屋上梁歌[J].中国民族,2009(12):19.

[14]黄丽君.土家族上梁歌的音乐文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15] 李云豪.冀南上梁歌[J].民俗研究,1996(1):83-85.

[16] 李丕茂.莱州上梁歌[J].春秋,2001(2):49.

[17]杨点睛.桑植“上梁歌”的民俗与音乐表现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18] 曹毅,商守善.空灵神韵上梁歌[J].建筑,2008(14):4,76-78.

[19]田光辉.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5.

[20]杨蔚.沅陵乡话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6.

[21]伍云姬,沈瑞清.湘西古丈瓦乡话调查报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11-61.

[22]冷佩霞.瓦乡人跳香仪式的意义与功能——以泸溪县芭蕉坪村为例[D].恩施:湖北民族学院,2017.

[23]刘兴禄.愿傩回归——当代湘西用坪瓦乡人还傩愿重建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2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M].增订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5]欧阳询.宋本艺文类聚: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2307.

[26]李世武.八卦与雄鸡:民间上梁灵物的巫术效力[J].民间文化论坛,2010(6):58-64.

[27]罗积勇.用典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

[28]李春彦,高志明.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吉林·铁东卷(上)[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97.

[29]刘秋炎.图解菜根谭[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414.

[30]党芳莉.八仙信仰与文学研究:文化传播的视角[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309.

[3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99.

[32]宋英杰.语言学重点难点探析[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219.

[33]道纪居士.尚书全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155.

[34]陈春花,杨忠,曹洲涛,等.组织行为学[M].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100.

[35]李维琦.修辞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

[中图分类号 ]H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652(2019)02-0007-10

[收稿日期] 2018-10-18

[基金项目] 湖南省民委重大委托课题“沅水流域民族文化研究”(HNMY2012-004)。

[作者简介] 刘冰清,女(苗族),湖南沅陵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研究;赵颖,女,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研究。

[责任编辑:王志标]

标签:;  ;  ;  ;  ;  

瓦乡人上梁仪式歌的修辞艺术与话语功能-以湖南沅陵蒋家村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