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手术护理配合中预见性护理的应用和效果论文_严晓燕,吴颖,史君

(宁波市医疗中心 李惠利东部医院 315000)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预见性护理应用于肝移植手术护理中的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行肝移植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患者各4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预见性护理配合肝移植围术期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程度优于对照组患者,同时实验组患者术中监测指标及并发症率亦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及输、出血量最有效的手段,对肝移植手术预后极具进意义。

【关键词】肝移植;围术期护理;预见性护理;应用效果

肝移植是终末期肝脏疾病最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然而,却存在围术期护理难度较大,手术时间长、预后缓慢、创伤性的问题[1]。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突飞猛进,预见性护理作为全新护理模式,其能够提前判断患者情况实施预防护理,从而将被动救治转变为主动救治。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肝移植患者,探讨其围术期配合预见性护理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肝移植术患者,其中男性59例,女性21例;患者年龄22~80岁,平均年龄(53.15±5.96)岁;患者均为终末期肝脏疾病,行肝移植术治疗;患者对本研究有知情权。排除无法配合完成研究,或患精神病史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各40例,经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肝移植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以对照组患者为基础实施预见性护理,主要包括:

1.2.1 术前护理

通过术前讨论,掌握患者病情、手术方案等。术前亲临病房探视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手术信心,消除恐惧情绪,提高手术配合程度,以便成功进行手术。同时及时准备手术室及其物品,术前使用人工肝,根据器官移植要求,选择百级层流手术室做受体手术,室温与湿度调整为22℃~24℃、50%~60%。术前核对手术必备品齐全与否,如充气式暖风机、移植器械、带吸电刀、器官保存液、氩气刀等物品;甲基强的松龙、洛赛克、白蛋白、泰能等特殊药品。

1.2.2 术中护理

患者术中需持续行人工肝滤过血液,以便及时清除体内毒副物质,避免患者术后肝脏负担过大,尽快恢复肝功能。术中巡回护士要严密关注进程,加强准备,缩短供肝冷缺血时间。新肝开放期正处于机体危险性最高阶段,患者易发酸中毒、低体温等,血管吻合口出血可能性也极大,需及时与麻醉医师配合监测患者各项生命特征,加强静脉通道管理,备齐急救液体、药品等,确保手术成功完成。另外,器械护士要与手术医生保持良好配合,促进供、受体手术有序衔接。由于肝移植术时间过长,手术台上需要使用很多器械,故器械忽视必须妥善保管砂条、缝针等,同时管理好无菌台,避免冰、热水溅湿,并用无菌巾覆盖长期暴露无菌台。

1.2.3 并发症护理

医护人员应结合免疫功能检测结果,筛选可能并发术后肺部感染者,与医师及时沟通,优化护理方案,谨遵医嘱使用免疫抑制药,减少因服药所致肺部感染。据相关文献报道称[2],一旦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106/L、三磷酸腺苷值<150μg/L,便会提高肝移植患者肺部感染率。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对无肝前期、无肝期及新肝期输液量和种类,以及腹水量、出血量等进行详细记录,积极评估患者状态以调整护理措施。这里需要注意针对术中或术后出血症状,应在术前予以患者保肝护肝药物,包括维C、K、B与益肝草、谷胱甘肽等,并叮嘱其尽量避免消耗体力,特别是低蛋白血症或贫血者,需静脉补充血浆、白蛋白等,积极改善其营养状况,防治术中或术后出血。同时预见性护理皮肤压疮。一般肝移植术时间较长,但患者基础条件不佳,易出现皮肤损伤如压疮等。因此,术前可用软垫垫高足跟,用防压疮泡沫敷料粘贴脂肪薄弱、骨隆突及头枕部与肌肉处,每2h移到头枕部1次,调换受压位置。

1.2.4 术后护理

肝移植术后患者需住1w监护室,室内调节为正压系统,确保空气流动为室内从室外。根据《消毒技术规范》每周采样医护人员手、物体表面、空气等,以便满足净化室要求。术后对患者预见性给予160mg盐酸多巴胺+34ml生理盐水,泵入流速为2ml/h,达到改善和保护肾脏血流量及其功能的目的。此外,肝移植术后要加强患者血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等观察,一旦发现有异则立即上报医师,维持酸碱平衡与补液。术后加强弥漫性血管凝血及其功能检测,密切观察引流液性质、量与色,预防性停用可能会引起出血或使用止血的药物,包括丹参多酚盐、低分子右旋糖酐等,预防术后腹腔出血。特别要注意全身皮肤黏膜是否有出血点或瘀血斑,避免动静脉频繁穿刺。

1.2.5 其他护理

肝移植术必须坚持无菌操作,严禁参观以防感染,并加强手卫生,保证手部卫生可有效避免交叉感染,一般洗擦手是在:接触患者及其血液、物品、液体前后;为患者做有创操作前。注意供肝植入、关腹前,手术医生必须替换手套,并做好消毒隔离;所用持物筒及钳应每4h进行更换。此外,加强患者体温监测。当进入手术室后予以鼓膜测温仪监测患者鼓膜温度情况,即患者核心体温为鼓膜温度,术中体温监测1次/30min。对体温不正常者采取以下保温措施:输血输液加温仪、下肢包暖风毯和调节室温等。

1.3 观察指标[3、4]

术中密切观察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低体温发生率。术后根据《肝脏移植》(郑树森主编)中肺部感染判断标准,记录肝移植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观察术中、术后患者持续受压部位有无水疱、红斑等,有则评定为压疮。记录两组患者压疮发生率。向两组患者提供护理满意调查表,满意率=[(很满意+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录入SPSS 18.0软件做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统计学意义以差异p<0.05表示。

2 结果

2.1 两者患者并发症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术中监测指标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实验组,详见表1;术中肺部感染、低体温及压疮发生率显著性高于实验组,详见表2。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肝移植术主要用于急性重症肝炎、原发性肝癌、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手术治疗,其是一种对供体部分肝脏组织进行有计划的切取,再按原位移植到受体中的终末期肝脏治疗方式。肝移植手术具有创伤性、时间持久、步骤复杂的特征,主要包括供肝切取、修整,病肝切除和新肝植入,手术时间长达9~12h,术中、术后并发症率极高,故围术期必须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来保证患者手术成功和促进患者预后。而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预见性护理,主要指通过医护人员综合分析判断患者实际病情,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预测术中、术后的潜在性或已发生问题,再针对性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加强各类并发症防范,进而将被动救治转变为主动救治的新型护理模式。据相关研究文献表明[4],应用预见性护理配合肝移植围术期护理,可起到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率的作用。

综上所述,将预见性护理应用于肝移植围术期,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率,促进患者预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翟独秀,胡静,高利群等.分析预见性护理在活体肝移植手术护理配合中的应用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283-283,284.

[2]魏薇,张增梅,陈皓,等. 预见性护理模式应用于肝移植手术患者的效果评价[C]// 河南省现代手术室护理安全暨管理学术交流会议. 2014:(3).

[3]张增梅,赵丽丽,王芳芳. 预见性护理在肝移植手术中的应用研究[J]. 慢性病学杂志,2014,(02):160-161.187.

[4]周平,许娜.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预防肝移植手术中发生压疮的效果[J]. 中国医药导报,2014,(36):122-125.209.

[5]杨洋.预见性护理在护理工作中的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7):248-248,252.

论文作者:严晓燕,吴颖,史君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杂志》2016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

标签:;  ;  ;  ;  ;  ;  ;  ;  

肝移植手术护理配合中预见性护理的应用和效果论文_严晓燕,吴颖,史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