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论文_陈妮妮

浅谈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论文_陈妮妮

山东省莱西市沽河街道孙受中学 266605

诵读是中学生学习古诗文最基本最简而易行的学习方式。然而,虽深知其简易重要,但碍于应试教育的压力、课时的数量、教师的诵读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古代诗文教学中“以讲代读”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这种无声的教学,不仅阻碍了学生诵读习惯的养成,诵读能力的提高,学习主动性的形成,甚至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文言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要让学生接受古代文言作品的熏陶,提高其人文素养,进而创造出新的思想和文化。

一、诵读促进语感的形成

对于语感的诠释最为形象的莫过于郭沫若先生的八个字“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语感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的习得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对言语理解、言语生成的综合全面的直觉能力。它的形成和结果以及运用的过程是无意识的。这无意识并不排斥意识活动,而是指它的过程和结果难以用言语表述。通过这个释义,我们可以知道语感是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等多种科学的综合反映。它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是一种直觉的表现,一种无意识的生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不可捉摸,难以培养。因此,只要注意使用恰当而科学的方法,语感也是能够培养出来的。叶圣陶先生对于文字语言的训练,还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获得语感应走熟读成诵的路子。”叶老把诵读对于形成语感的重要性用简而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对于语感的训练,只有经过长期的学习积累、反复诵读练习而达到内化于心,自然而然。语感的形成与诵读是相辅相成的。

二、诵读促进兴趣的激发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总结了兴趣的重要作用,它才是人类学习的最佳教师。那么,想要学生热爱学习,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最简单的途径就是“诵读”。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和激情,化难为简,化艰涩难懂的文言为高低起伏的韵律,化死记硬背为主动记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为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必须将眼、口、耳、心同时调动起来,边看边读边听边记忆边理解,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多,对诗文的领悟更加深刻,原本读不通顺更不通晓意思的诗文就这样变得流利而印象深刻。在教学实践中,有些学生把能够在同学们面前流畅地诵读甚至是背诵古诗文作为一件引以为傲的事情,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成就感和自豪感,就会愈发主动地诵读更多的古诗文作品。读的作品愈多愈广泛,古汉语或者说文言的储备就愈加丰富,对于古诗文的驾驭就愈加熟练,而兴趣也愈加浓厚,形成一个良性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

三、诵读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朱熹曾就读书论说过自己的心得:“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语文的教学中离不开“听、说、读、写”,而诵读却调动了心、眼、口、耳,可以有助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据我在教学中的观察和调查得知,喜好诵读、擅长诵读的学生,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也都发展得十分均衡。而古人用国学启蒙的小四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教化初学者,就是在良好的诵读辅助培养许多能力的基础之上,教师才进一步详细讲解。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欧阳修、刘禹锡、龚自珍、鲁迅、老舍、茅盾等,哪一个不是受益于早期的诵读呢?诵读是历代古人探索总结出来的最适合国学学习的方式,历经千年未变便是最好的证明。“文选烂,秀才半”,古人早已得出了以读促优化促“听、说、读、写”能力提升的结论。

四、诵读促进审美趣味的提高

汉语言文字因其音调的平仄富于变化使其具有了音乐性和节奏感,这也使诵读具备了审美教育的功能。对于诗歌的音乐性,在古书上早有记载。文学的起源便是人们在劳动中的劳动号子、口头歌谣。最初形式的歌谣,是同音乐、舞蹈密切联系的,正所谓“诗乐舞”结合。理所当然,古代的诗歌集如《诗经》《楚辞》《离骚》等原都是配乐歌唱的,但因为音乐部分没有像文字一样的符号记录,于是在流传的过程中渐渐散佚。但通过一些文字记载,我们还是能够隐约地还原当时的“诗乐舞”三位一体的风貌。学生浸润在情景交融的诗文诵读之中,体会着时而抑扬顿挫的美,时而往复回环的美,时而整齐划一的美,通过不断地诵读感受到了作者传递的情感和作品传承的文化,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丰富的、具有个性化的想象和联想进行文学再创造,审美再创造,将审美教育自始至终贯穿在了诵读之中,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审美趣味随之提高。

五、诵读促进特长的发展

朗诵是一种以诵读为主要表现形式,对学习者进行感知、记忆、想象以及情感熏陶等多种感觉参与其中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是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带有创造性质的口语艺术形式。它以高度的文学性、技巧性、艺术性,区别于普通口语,隶属于语言智能的类别。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愈加重视丰富的精神生活,而朗诵也与声乐、舞蹈、绘画、棋类、游泳等特长并驾齐驱,成为人们娱乐生活的一部分。此外,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也表现在了对下一代的教育上。人们“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虽有待考证,但确实是如今大部分家长所怀有的心理,哪怕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也要培养孩子的特长。在这样功利的社会氛围的导引下,朗诵作为语言表演艺术便也成为了孩子的一技之长的选择之一,而且它不需要有多优质的音乐天赋,不需要太多天马行空的想象,不需要多好的体能,只要专注于培养孩子的语感,勤于练习,就能使孩子脱颖而出。因此,诵读教学非常适合当今的时代发展,以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

论文作者:陈妮妮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7月总第3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0

标签:;  ;  ;  ;  ;  ;  ;  ;  

浅谈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论文_陈妮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