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后工业品贸易中污染流的变化分析_工业品论文

我国入世后工业品贸易中污染流的变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品论文,入世后论文,我国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入世前的增长速度。贸易净出口额从2001年的225.5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020.0亿美元,5年间增长了4.5倍以上。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由此带来的环境压力也日渐凸显。出口产品的生产和制造中产生和排放的大量废水、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等污染物,对出口国的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国内外有一些文献对国际贸易中的污染流进行了相关研究。Lee & Roland-Host (1993)对日本和印度尼西亚之间贸易的研究表明,印尼出口到日本的产品的污染密度是从日本进口的产品的6倍,相当于在金额平衡的贸易中,印尼从日本进口了污染。Munksgaard & Pedersen(2001)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在考虑了国际贸易包含的CO[,2]的情况下,计算了开放经济体下的CO[,2]的排放量。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很少,马涛和陈家宽(2005)的研究表明,1999-2001年间,我国通过工业品贸易向国外转移了污染。

本文通过研究入世后我国工业品贸易中污染流的变化情况,揭示污染流变化的原因,旨在为实现贸易和环境的平衡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我国入世后工业品贸易中污染流的变化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所选用的数据来源于2002年我国的投入产出表、2001-200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各部门的工业总产值、《中国环境年鉴》中的工业分部门排放量,以及联合国下属的世界贸易中心(ITC)网站中2001-2005年中国分行业的进出口数据。

投入产出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中对于工业部门的划分均以《中国工业标准分类》 (CICC)为依据,归并成21个部门。对于分部门的贸易数据统计,本文采用了盛斌的集结方法。进出口额按照3位数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标准)统计集结得到,后者由联合国下属的世界贸易中心(ITC)网站提供。本文选择工业为污染指标。

(二)计算方法

如果B(t)>0,即我国总净出口中包含的工业为正,表明我国工业品出口中包含工业大于进口中包含的工业,即通过工业品贸易我国的污染流入量大于污染流出量;反之,通过工业品贸易我国的污染流出量大于污染流入量。

(三)结果

(1)工业部门的污染程度差异

利用2001-2005年完全污染系数的平均值来反映各工业部门的污染程度。高污染部门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矿采选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工业;中度污染部门为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低污染部门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2)贸易含污平衡的总量变化

2001-2005年,我国工业品贸易含污平衡总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J”字型变化。2001-2004年,贸易含污平衡总量为负,表明通过工业品贸易我国工业的流出量大于流入量,我国从工业品贸易中获利。2001-2003年,贸易含污平衡总量负的绝对值逐年增加,表明通过工业品贸易我国工业的净流出量不断增加。从2004年开始,我国工业的净流出不断减少。到2005年,贸易含污平衡已经由负值转为正值,达到近30万吨。2005年,通过工业品贸易我国工业的流出量小于流入量,工业品贸易的总体结果使我国遭受损失。

图1 我国2001-2005年贸易含污平衡总量变化

(3)各工业部门的贸易含污平衡变化

各工业部门的污染程度不同,产品进出口额也有很大差异,因此,我国各工业部门贸易含污平衡也存在较大差异。从各部门2001-2005年污染流总量上来看,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纺织业等11个工业部门的贸易含污平衡为正,表明这些部门是我国的污染流入部门;而化学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等10个工业部门的贸易含污平衡为负,表明这些部门是我国的污染流出部门。总体来说,污染流入部门多为低污染和中度污染部门,而污染流出部门多为高污染和中度污染部门。

在污染流入的各工业部门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部门贸易含污平衡的波动情况基本相同,在这些部门中,2001-2004年的污染流入逐年减少,尽管2005年有所上升,但仍然比2001年低。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污染流入的减少幅度最大。纺织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部门,2001-2003年的污染流入逐年增加,尽管2004年有所降低,但2005年又出现迅猛增加,达到了历史最高。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的污染流入量最多的年份出现在2003年。

污染流出的各工业部门在2001-2005年间贸易含污平衡的变化差异较大。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等部门的污染流出不断增加;非金属采矿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污染流出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又增加的波动,污染流出最少的年份出现在2004年;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的污染流出则是先增加后减少,污染流出最多的年份为2003年;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污染流出增加幅度较大;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的污染流出减少幅度较大。

在各工业部门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唯一一个由污染流出转向污染流入的部门。2001-2003年,其污染流出不断增加,但从2004年开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开始变为污染流入部门,并且在2005年,该部门的污染流入快速增长。

三、我国入世后工业品贸易中的污染流变化的原因分析

(一)贸易的环境效应

根据Grossman和Krueger(1993)提出的贸易的环境效应的分析框架,贸易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一国环境产生影响。其中规模效应是指国际贸易引起经济规模的扩张而导致污染规模的变化;结构效应是指国际贸易对不同污染密度的产品的专业化分工模式的影响;技术效应是指国际贸易有利于生产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的传播与扩散,从而对环境质量产生影响。

以下将研究进出口规模的变化、进出口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技术(污染指数)的变化对我国污染流变化的影响,揭示入世后在工业品贸易中,我国由污染流出国转向污染流入国的具体原因。

(二)计算方法

对Schatan(2000)的方法加以适当改进,得到具体分析方法如下:

(1)规模效应:1时期21个工业部门各自乘以1时期与2时期的总出(进)口指数的增长,结果再乘以各部门1时期的污染指数,这样就可以得出在污染指数不变的条件下,当所有的部门都按出(进)口的平均增长率扩张时产生的污染量。该污染量与1时期的污染量之差为规模效应。

(2)结构效应:在污染指数不变的条件下,各工业部门在1、2时期的出(进)口在总出(进)口中所占的比重之间的差额,乘以2时期的总出(进)口额,再乘以1时期的污染指数,可以反映出出(进)口结构的改变对污染流入(出)的影响,即结构效应。

(3)技术效应:1时期的污染指数乘以2时期的出(进)口额,为假定污染指数不变时2时期出(进)口应该产生的污染量。该污染量与2时期实际污染量之间的差额归因于污染指数的变化即技术效应。

利用式(6)-(9)分别计算工业品出口的规模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技术(污染指数)的变化对我国污染流入的影响,以及工业品进口规模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技术(污染指数)的变化对我国污染流出的影响,两者的差值为反映了工业品贸易对我国污染流影响的净效应。

考虑到2001年是我国入世的第1年,其数据用来作为基准数据;2005年是本文研究时段的最后一年,并且在这一年,我国由污染流出转向污染流入,因此选用2001年和2005年的相关数据。

(三)结果及分析(参见表1)

(1)工业品出口变化对我国污染流入的影响

2001年到2005年,我国工业品出口增长了188%,而同时期出口导致的污染(工业)增加了68.1%,这个结果是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经过技术效应抵消后造成的。相对于2001年,2005年我国工业品出口规模的扩大和出口结构的改变均使得我国污染流入增加,因此出口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均为负。技术的进步使得我国的污染指数大幅降低,从而导致我国污染流入减少,因此技术效应为正。

如果只考虑工业品出口的规模效应,与2001年相比,2005年我国工业的流入应该增加813万吨。出口规模的扩张是导致我国污染流入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结构效应反映出在2001年和2005年间我国各工业部门的出口在总出口中所占份额的改变。若2005年某部门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大于其在2001年的这一比重,则该部门由于出口比重的扩大,会增加其所带来污染流入。反之,该部门在出口中比重的下降会减少其所带来的污染流入。由于出口产业结构的变动,我国入世后,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工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等部门出口在总出口中所占比重下降,导致这些部门所带来的污染流入有所减少。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部门的污染流入有所增加。这些部门中绝大部分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部门,说明入世后我国的出口结构有所升级。

对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可以发现结构变动增加的污染流入不到由出口规模扩张所引起污染流入增加的1%,因此结构的负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忽略。

我国各工业部门污染指数在2001-2005年间均出现大幅降低,工业品出口的技术正效应是十分明显的。如果没有出口规模扩张和出口产业结构的变动,我国在2005年由出口带来的污染流入会在各工业部门污染系数的降低下减少526万吨。

(2)工业品进口变化对我国污染流出的影响

2001年到2005年,我国工业品进口增长了170%,而经过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抵消,同时期进口导致的污染流出(工业)只增加了49.2%。相对于2001年,2005年我国工业品进口规模的扩大导致我国污染流出的增加,出口的规模效应为负。出口结构的改变和技术进步均使得我国污染流出减少,因此进口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均为正。

如果只考虑工业品进口的规模效应,与2001年相比,2005年我国的工业流出应该增加796万吨。进口规模的扩张是导致我国污染流出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结构效应反映出在2001年和2005年间我国各工业部门的进口在总进口中所占份额的改变。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矿采选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005年的进口比重较2001年有所上升,由此带来的污染流出也有所增加。这些部门中资源和能源部门占了很大比重。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化学工业,纺织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部门,入世后其进口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导致这些部门所带来的污染流出有所减少。

工业品进口的结构总效应为正,即通过进口结构变动使得我国的污染流出有所减少,这意味着如果我国在国内生产这些进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将会使生产这些产品在国内产生的污染减少。但是相对于进口规模扩大所导致污染流出的增量而言,其比重仅为进口规模效应的0.5%,因此进口的结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忽略的。

各工业部门污染指数的大幅降低,使得我国工业品进口中包含的污染也大幅减少,即我国向国外转移污染减少,进口的技术正效应是十分明显的。

(3)工业品贸易对我国污染流影响的净效应

在工业品进出口的共同作用下,2005年我国工业的净流入量比2001年增加了近64万吨。净规模效应指的是出口的规模效应引起的污染流入变化与进口的规模效应引起的污染流出变化的差额。由于我国工业品出口一直大于进口,并且在入世以来工业品出口的扩张规模(188%)大于进口的扩张规模(170%),两者的差值导致工业流入增加了近17万吨。净结构效应反映了各工业部门出口比重变动引起的污染流入变化与进口比重变动引起的污染流出变化的差额。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等部门,由于在出口中的比重增加,而在进口中的比重降低,这一进出口结构变动导致这些部门的贸易所带来的污染流入增加了。这些部门都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部门,反映了入世后我国贸易结构的升级。而整个工业贸易净结构效应导致了工业流入的增加,说明我国贸易结构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我国的环境利益。净技术效应致使我国污染流入的增加,说明我国进口产品的平均污染水平降低率大于我国出口产品平均污染水平的降低率,从而导致我国出口产品比进口产品的相对污染率有所提高,因此即使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仍然导致了我国相对污染净流入的增加。

四、结论

2001-2004年,我国工业品贸易中的污染流为负;到2005年,我国工业品贸易中的污染流为由负转正。污染流入部门多为低污染和中度污染部门,污染流出部门多为高污染和中度污染部门。

我国入世后出(进)口所带来污染(工业)流入(出)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我国工业品出(进)口规模的大幅扩大引起的。入世后我国贸易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我国的环境利益。技术进步对我国出(进)口污染流入(出)的减少都起了显著作用,但是,我国出口产品比进口产品的相对污染率有所提高,因此即使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仍然导致了我国相对净污染流入的增加,据此提出如下建议:

1.在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适度增加进口

进口可以增加一国要素的供给,并通过推动规模经济、制度创新、知识进展等方式,带动一国国民经济及出口的增长,这是我国贸易与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

2.优化对外贸易进出口产品结构

长远来看,我国实现贸易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升级势在必行。从完全污染系数中可以看出,资本密集型产业并不一定是高污染产业,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时,应该适当向这些产业部门倾斜,而逐渐减少高污染产业部门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在进口方面,应该适度加大一些高污染行业和污染密集型产业产品的进口。同时,对我国引入的国外产品要加以控制,防止发达国家以出口形式向我国输出危险废弃物和陈旧落后的设备

3.推进技术革新,促进清洁生产

科技进步在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强度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积极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污染防治、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标签:;  ;  ;  ;  ;  ;  ;  

加入WTO后工业品贸易中污染流的变化分析_工业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