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变动驱动因素的动态轨迹&基于新古典经济学要素流动视角的研究_新古典经济学论文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驱动要素的动态轨迹——基于新古典经济学要素流动视角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素论文,产业结构论文,中国论文,视角论文,变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15)01-0069-01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产业结构非均衡发展愈来愈严重。依靠第二产业推动经济增长,将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那么驱动产业结构偏向第二产业的内在原因是什么?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驱动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这三大驱动要素通过配比分别对三次产业产生影响。然而,经济增长的驱动要素在产业间和区域间的配比并不是静止的,它会通过流动,形成在三次产业中的配比,并对三次产业的产值和效率产生影响。本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在驱动要素做动态分解,发现资本、劳动力和技术在产业间和区域间的流动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有规律可循的。

       二、文献综述

       传统观点认为,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在三次产业之间的流动,会同时影响经济质量和经济总量(Cordoba,2006;唐志鹏等,2007;Vollrath,2008),而资本和劳动力的配置效率取决于市场化程度和技术水平(刘元春,2003),现在我国商品流通已基本实现了市场化,但是劳动力和资本流通市场化程度较低,要素之间的扭曲配置程度使得经济增长潜力得不到发挥(袁志刚,2011)。现有的研究关于生产要素在产业之间以及在区域间流动的研究,均使用静态的方法。本文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进行生产要素流动对产业结构变化影响的研究,分类综述。

       (一)空间维度下生产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导致产业结构变动的文献综述

       Ravenstein(1985)的研究认为,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导致人口在区域间的移动,后续的学者对劳动力在空间转移的动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认为导致人口在区域间流动的因素还包括工资差异(W.Arthur Lewis,1954)、消费结构(Jorgenson,1961)。我国学者潘文卿(1999)认为,劳动力从西部低效率部门向东南沿海高效率部门转移,提高了总体劳动生产率,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李杨和殷剑峰(2005)、李勋来和李国平(2005)等学者。陈秀山(2005)从区域资源禀赋角度的研究认为,区域资源禀赋是区域产业结构形成与演变的基础。资源供给状况与资源间的相对价格是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原因。劳动力价格相对于资本价格低的区域(即劳动力资源充裕的区域),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其产业结构中占较大比重,而资本充裕的区域,其资本密集型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较大比重。新的自然资源的出现、新资本来源的出现、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出现等均会对区域的原有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引起区域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技术及人力资本要素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最重要因素。技术及人力资本的变化将改变人们对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的利用方式,从而改变区域的产业分布格局。曹跃群和刘冀娜(2008)研究了生产要素中的资本要素在区域间的差异性,对我国2007年之前第三业的资本存量进行估计发现,改革开放后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本要素逐年累积,且在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东部地区的产业集聚现象明显较高。蔡昉(2009)认为,生产要素受政策和资源禀赋的影响,在我国区域间的流动不具有规律性,中西部的工业发展依靠政府政策的倾斜,产业结构偏重于重工业,但资本和劳动力却向东南部流动,与中西部资源禀赋矛盾。郭文杰和李泽红(2009)认为,劳动力在部门间的转移引致劳动力配置结构发生变化,加快了产业结构变换的速度,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促进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增长,但我国东、中、西部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劳动力的转移对产业结构转换的效果存在差异。张广婷(2010)发现,劳动力转移对中部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程度大于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未有劳动力转移的优势效应。范建勇(2011)采用1998-2007年企业微观数据的研究发现,以2004年为拐点,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向中部地区和北部沿海地区扩散,使制造业总体上呈现扩散趋势,但是沿海地区依然是制造业的集聚地区。石涛、张磊(2012)认为,东南沿海地区汇聚的先进制造业,技术水平较高,单位劳动边际生产率高于内陆地区,吸引西部地区落后生产部门的劳动力向东南沿海转移。

       (二)时间维度下生产要素产业间的流动导致产业结构变动的文献综述

       时间维度下的生产要素流动是指生产要素在三次产业之间的流动。W.Arthur Lewis(1954)最早发现劳动力报酬是劳动力要素在产业间转移的原动力,非农产业相对于农业具有较高的工资报酬,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中的工业转移。刘鹤(1991)发现,劳动力并非必须遵循从农业向工业,再向服务业的流动方向,农业劳动力直接流向服务业,可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张保法(1997)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对三次产业的影响。认为劳动力转移带动了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动,提高了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美国学者钱纳里研究了同一产业中,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部门流向高生产率部门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在其《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提到,如果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会形成要素流动的产业结构变化,进而促进经济增长(Peneder,2002)。罗润东(2006)从技术升级角度分析了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产业间流动受阻的原因。认为技术进步在加快产业升级的同时,还会导致出现短暂性的失业现象,劳动者失业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技术进步水平和劳动力技能升级水平之间的时滞。技术进步带动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劳动力技能提高反作用力于技术的提高,经济增长是技术、劳动力和资本相互作用的结果。吕冰洋(2008)分析了要素中的资本流动和技术升级对产业结构变化的作用。认为资本要素的投入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提高了资本要素的产出效率。谢露露(2013)认为,产业聚集效应的发挥必须有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作为基础,技术进步会提高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

       但是迄今为止的所有相关的研究都是采用静态或者静态比较的研究方法,然而无论是以时间维度,还是以空间维度,生产要素的流动都具有动态特征。为弥补现有研究方法的不足,本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我国改革开放后生产要素流动驱动产业结构变化的轨迹进行分析,为诠释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新的视角。

       三、空间维度下我国产业结构的动态演变轨迹

       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一般是同产业结构的演变相伴在一起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不可避免地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国家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各地区之间存在着要素禀赋的差异,在封闭条件下,对于当地的劳动力和资本要素而言,并不能形成两者之间的最佳配比,劳动力和资本要素分别追寻工资和利息的最大化,形成了驱动其在区域间的流动,影响各区域的产业结构变化。

       (一)要素的空间移动推动产业结构变化的理论分析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模型规定,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按照边际产品价值得到报酬,劳动者追求工资最大化,资本提供者要求利息最大化,经济主体对收益的最大化要求注定了要素必定会在区域间流动,我们假定区域间生产要素是完全流动的,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可用图1表示。

      

       图1 理论上的区域间生产要素流动图

       由图1可见,假如存在两个区域(A区域和B区域),起初,A区域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资本的投入量超过B区域,而B区域以第一产业为主,劳动力投入占主导,根据边际递减规律,A区域高资本投入使得资本的边际产量低于B区域,劳动报酬高于B区域,劳动力和资本的收益最大化特点引致生产要素在区间内的转移,A区域的资本向B区域转移,B区域的劳动力向A区域转移,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导致AB两个区域内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比例发生变化。按照新古典理论,劳动和资本之间存在固定比例的规模收益,且生产要素边际产量为正,随着投入的增加其边际产出会下降。在生产要素初始流动过程中,要素之间的比例尚未达到最佳配比,资本由A区域向第一产业为主导的B区域转移。同时,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导的A区域流动,三个产业的生产要素投入均朝着最佳配比接近,三个产业的产值均有较大提高。待劳动力和资本达到最佳配比之后,要素流动若依然进行,则造成三个产业的产值下降。

       (二)我国1978-2012年产业结构变动的空间转移分析

       中国东、西部产业结构差异较大,体现在经济地理学上表现为产业重心转移的不一致性。本文依据物理学中的重力模型探讨产业结构在区域间的差异性。根据物理学常识可知,总力矩最小的点为重心所在点,可以通过(1)式和(2)式的迭代,推算重心的坐标。

      

      

       当

时,第i个地区离重心的距离越短,

=0,该地区为重心所在地。在实际计算中,我们取各省份的省会城市经纬坐标代表该省。

       则重心坐标为:

      

       本文按照地理坐标把中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分别进行研究,其中东部包括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和上海,中部包括广东、海南、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西部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青海、西藏、宁夏、新疆、陕西、甘肃和内蒙古。

       1.第一产业动态轨迹特征

       我国第一产业主要由农业部门构成,目前农业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导致农业重心分布的随机性很大。在我国东部地区,热、水、土条件配合较好,劳动力充足,我国大部分耕地、农作物和林业、畜牧业、和渔业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气候比较干旱,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且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交通不便,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人口稀少,农耕地小而分散,大部分地区以放牧业为主。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我国第一产业重心移动并不具有规律性。第一产业产值重心变动的动态轨迹,见图2。

      

       图2 我国1978-2012年第一产业重心转移动态轨迹

       根据图2,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产值重心的移动并无规律可循,东西方向的差异大于南北方向。总体来看,由于农业的地域性限制和土地要素的非流动性,农业重心的迁移较小,尤其是在南北方向上。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集约农业的出现,农业重心有了较大的转移,主要表现在东西部的差异较大。

       2.第二产业动态轨迹特征

       受资源禀赋的限制,以及国家政策的倾斜,我国第二产业在全国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我国第二产业产值重心在全国区域内的动态移动轨可迹用图3表示。

      

       图3 1978-2012年我国第二产业重心动态转移轨迹

       由图3可见,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二产业重心基本是向着西南方向转移。从年份看,1981-1991年总趋势向西南方向转移,1991-1994年向东南方向回流,1994年-2000年基本没有大的变化,2000年之后第二产业重心总体上是向西部移动。2000年之前,第二产业生产总值重心的移动主要是南北方向,第二产业在南北方向上的不均衡布局和我国东北、华北一些老工业基地的衰落有直接关系。改革开放前,东北地区在国家“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重点支持下,凭借能源、矿产资源的优势,形成全国的重工业基地。到1978年,东北三省的产值占全国的13.5%,工业产值占16.9%,机械、石油、化学、冶金等工业的产值约占全国的60%。1994年,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基本确定,东北地区对市场化改革难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相对缓慢,经济增长乏力,第二产业增长缓慢。而在此阶段,南方沿海和沿江地区利用国外资源发展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发展较快,第二产业重心逐渐向南方移动,我国产业布局形成“南轻北重”的局面。1994年之后,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长时期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重工业发展,加剧了铁矿、石油等资源紧缺,北方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轻工业,第二产业重心停止向南部移动。1994-2000年,我国第二产业重心基本保持不变。在此期间,我国南部地区加快发展以加工业为特征的轻工业,北部地区调整重工业和轻工业结构也取得成效,南方和北方第二产业增长势力处于动态均衡中,经济重心在全国范围内保持不变。

       2000年以来,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引下,第二产业重心向西部移动。2000年,西部第二产业产值比全国平均值低4.42个百分点,在工业结构上,西部地区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比重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采掘业和原料工业占总产值的36.5%,高出全国平均值7.6个百分点,高出东部地区10.8个百分点,属于典型的资源性工业结构。经济总量低于东部地区,为缩小东西部的经济差距,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带动了第二产业重心向西部地区移动。

       3.第三产业动态轨迹特征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并且第三产业服务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其发展程度依赖于第二产业。图4描述了我国1978-2012年第三产业产值重心的动态变动轨迹。

      

       图4 1978-2012年中国第三产业重心动态转移轨迹

       由图4可见,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三产业重心总体上呈现“Z”形动态转移轨迹,1978年出现短暂的向西部转移现象,1979-1988年向东部转移,1988年-1991年向西南方向移动,1992-2010年向东部和南部移动,2011年和2012年向西北方向移动。其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完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国民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第三产业相应发展较慢,在国民经济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小,导致第三产业重心向东南移动。

       (三)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性带动经济重心的阶段性转移

       根据现代区域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产值或者收入等经济总量指标的上升,而且必然伴随产业结构的演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与区域产业结构是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的,而且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某个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将不可避免地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整个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间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到经济总体重心在区域间的转移,图5为我国1978-2012年经济重心在全国范围内的动态转移轨迹。

      

       图5 我国1978-2012年经济重心动态转移轨迹

       由图5可见,受第三产业重心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重心转移轨迹明显,具体可分为五个阶段:1978-1982年、1982-1987年、1987-1991年、1991-2004年和2004-2012年。其中,1978-1982年、1987-1991年和2004-2012年为我国经济重心向西部转移阶段,1982-1987年和1991-2004年为我国经济重心向东部转移,见表1。

      

       由表1可见,1978-1982年、1987-1991年和2004-2012年,我国经济重心移动与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方向一致;1978-1982年,第一、第三产业重心移动方向与我国经济重心移动方向相反;1987-1991年,三次产业重心移动方向均与我国经济重心移动方向一致,而在2004-2012年,第一、第二产业重心移动与我国经济重心移动方向一致,而第三产业重心移动与我国经济重心移动方向相反。比较特殊的是1991-2004年,我国经济重心移动方向与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方向相反,而与第一、第三产业重心移动方向一致。可见,改革开放以来,除1991-2004年,第二产业重心与我国经济重心移动方向相反外,其余年份第二产业重心移动都与我国经济重心移动方向一致。

       (四)基于要素空间流动视角的产业重心和经济重心动态转移解释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经济增长是各生产要素达成最佳比例组合后所能实现的最大生产规模。对于生产要素的配比未达到最佳比例的区域,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的流入会提高流入地区的生产能力,同时使技术知识得到扩散。对于存在过多劳动力或者过多资本的地区,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将受到抑制。通过对我国三次产业和经济总量在空间维度的移动特征分析,可以发现,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在各区域的比重均存在动态演变,下面我们从新古典生产要素流动视角对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重心移动进行诠释。

       按照发展模式的差异,中国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之前,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要素由国家统一进行行政性配置,通过国有企业进行要素的组合和生产,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均未进入市场,企业也没有对国外技术进行模仿和改进,技术进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有限;第二阶段是1978-1992年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开始向市场化方向转变。在这个阶段,市场机制处于摸索阶段,并没有达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要求。对于农村劳动力而言,此阶段主要是“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模式,以这种方式转移的劳动力大约占全国劳动力转移数量的82.4%,户籍、福利等体制改革滞后,导致农村劳动力并不容易向城市或者其他地区转移,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存在大规模转移的局面。

       第三阶段是1992年之后,1992年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改革目标和共同富裕理想模式的确定,使劳动力和资本逐渐具有市场化特征(黄家骅,1999),经济增长驱动要素之间的市场化结合方式基本形成。但是在此阶段,市场化进程是渐进性的。具体见图6、图7、图8和图9。

       本文以1992年为分界点,考察市场化成分的经济增长生产要素,对区域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的影响,见表2。

       由表2可见,在1992-2004年,我国经济重心与第一、三产业移动方向一致,劳动力和R&D投资与第一、三产业移动方向一致,只有资本要素重心移动方向与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方向一致;2004-2012年,我国经济重心与第一、二产业产值重心移动方向一致,且与资本要素移动方向一致。

      

       图6 中国劳动力重心空间动态转移轨迹

      

       图7 中国资本重心空间动态转移轨迹

      

       图8 中国经济重心空间动态转移轨迹

      

       图9 中国R&D投资重心空间动态转移轨迹

      

       四、时间维度下我国产业结构的动态演变轨迹

       (一)时间维度下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的变动度分析

       我国按照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流动性强弱将我国1978-2012年的时间跨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92年,即开始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目标确定的阶段,在此阶段,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流动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分配方式影响较大,生产要素并不具备受市场化的流动方式;第二阶段为1992年-2000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整和发展阶段,在此阶段,生产要素的流动具备市场化特征,即生产要素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在产业间流动的阶段;第三阶段为2000年-2012年,即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政策引导下生产要素可以自由地在区域间流动,经济总量增长较快,为调整产业结构并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为目标的阶段。干春晖(2009)使用平均结构变动度对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的构成进行分析,我们借鉴其方法,从新古典经济学视角出发,对我国生产要素结构变动和产业结构变动进行动态分析。

       第i产业产值构成=第i产业产值/总产值×100%

       第i产业劳动力构成=从事第i产业劳动力数/总劳动力数×100%

       第i产业资本构成=第i产业资本存量/资本总量×100%,i=1、2、3

       第i产业平均结构变动度=

       总体平均产业结构变动度=

       S表示产业产值构成、劳动力构成、资本构成,

表示第i产业期末的产业构成,

表示期初产业构成,i=1、2、3。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结构不同时间维度的变动情况见表3。

       由表3可见,我国三次产业在1978-2012年期间,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28.2%,下降到2012年的9%;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50%左右,经济增长长期以工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增加,由1978年的23.9%增加到41%。从生产要素的动态变化角度看,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数量下降较快,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加,且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增长率速度快于第二产业;资本要素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比重逐年增大,且增大的幅度较大,而第二产业中的资本要素比重降低,但降低幅度较小。改革开放后,资本要素在三次产业中的总量增大,但增长幅度是不成比例的。从平均结构变动度上看,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978-1992年、1992-2001年和2001-2012年。

      

       1978-1992年,一、二产业产值平均结构变动度均下降,且第一产业下降快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上升速度较快;第一产业劳动力平均结构变动为负值,且以较快的速度下降,第二、三产业上升为正,且第三产业快于第二产业,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流动,且流向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速度快于第二产业;第一、第二产业的资本平均结构变动度为负,第三产业为正,说明在此阶段资本要素向第三产业流动,且资本要素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三产业的速度快于第二产业。即,劳动力主要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流动;资本由农业和工业向服务业流动。结果是,第三产业产值增长较快,由于劳动力和资本要素通过市场化方式自由结合趋向于最佳配比,两个要素共同驱动了产值的较快增长。

       1992-2001年,产值平均结构变动度第一产业下降,且第一产业劳动力平均结构变动度下降较快,三次产业的资本平均结构变动度均上升,第三产业平均结构变动最大,同时劳动力和资本要素均向第三产业流动,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资本要素流向第三产业的速度快于流向第二产业的速度。劳动力向服务业流动,资本要素流向工业和服务业。

       2001-2012年,第一产业产值平均结构变动度为负,第二、三产业为正,且第二产业大于第三产业,在此阶段经济总产值中以第二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为主;劳动力平均结构变动度第一产业为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大小相当,且均为正,劳动力要素由农业分别向工业和服务业流动;第三资本要素平均结构变动度产业为负,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为正,第二产业远大于第一产业,资本要素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

       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产值平均结构变动度为负,第二、三产业为正,且第二产业平均产值结构变动度为0.06,远小于第三产业的0.49;对于劳动力平均结构变动度,第一产业为负,二、三产业为正,且第三产业为0.68大于第二产业的0.37;资本要素平均结构变动度,三次产业均为正,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值相当。1978-2012年,劳动力要素由第一产业主要流向第三产业,资本要素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但第一产业投资呈现稳步回升的迹象,有利于农业向高级化发展。

       (二)时间维度下我国产业结构变动驱动要素的贡献度分析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经济增长驱动要素理论,产值增加由是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三个要素共同贡献的,鉴于技术因素在短期内的不可控性,我们假定技术要素为固定参数,然后对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对数处理。鉴于数据单位的不统一,为防止回归结果失真,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数据的ADF单位根检验发现为非平稳数据,但进行一阶差分后趋于平稳,可以进行多元回归,结果如下。其中n=1、2、3,分别表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

      

       在(6)、(7)和(8)式中,各产业的劳动力分别用

表示,使用各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资本要素的替代变量,分别用

表示,并且假定技术要素为定值,数据来源于CEIC数据库。括号内为t值,(6)式中

对应的概率值分别为0.0156和0.0193,调整后的

=0.6326,DW=2.6480,F值为11.1912,F值对应的概率值为0.0015;(7)式中

对应的概率值分别为0.0091和0.0023,调整后的

=0.6801,DW=2.3600,F值为16.9465,F值对应的概率值为0.0002;(8)式中

对应的概率值分别为0.0345和0.0000,调整后的

=0.8062,DW=1.9097,F值为27.0344,F值对应的概率值为0.0000。

       回归结果表明:就劳动力要素而言,第一和第三产业劳动力要素的弹性系数均为负值,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弹性大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中的农业是劳动力密集行业,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超过4600万,表明我国过剩的劳动力对第一产业造成负担,而根据时间维度上,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流动方向分析,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对第三产业形成压力,降低了劳动效率。而对于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1978-1988年,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为5%。其中,1987年和1988年的增速均超过10%,全国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较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初期来提高了5倍,第二产业劳动者生产效率较高。可见,对于劳动力,第一产业劳动力尽管向第三产业流动,但依然处于劳动力过剩状态,而第三产业吸纳了过多的劳动力,主要原因是第一产业的劳动者并不具有第三产业所需的劳动技能。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一致,造成第三产业劳动力效率降低。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效率明显高于第一、三产业。但在我国第二产业中,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要素还未达到最佳配比。就资本要素而言,三次产业中资本要素的效率系数均为正,且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资本要素的效率最低。根据时间维度上资本要素在产业间的流动方向可知,资本要素主要集中于第二、三产业,第二产业资本要素的效率低于第三产业。

       五、结论

       在空间维度上,受自然条件和土地无法移动的影响,我国第一产业产值重心的转移没有明显的规律;第二产业在1978年之后总体上呈现向西南方向转移的轨迹,其中,1978-2000年呈现南北方向转移,2000年之后呈现东西方向转移,第二产业重心在南北方向的不稳定与东北、华北老工业基地的衰落相关,在东西方向的不稳定发展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所引起的;1978-2012年,我国第三产业呈现“Z”字形的转移特征,主要是东部产业结构调整速度较快的结果。从要素流动的视角看,在1992-2004年,我国经济重心与第一、三产业移动方向一致,劳动力和R&D投资与第一、三产业移动方向一致,而资本要素重心移动方向与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方向一致;2004-2012年,我国经济重心与第一、二产业产值重心移动方向一致,且与资本要素移动方向一致。

       在时间维度上,我们根据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流动强弱将我国1978-2012年分为三个阶段,并使用平均结构变动度对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流动进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78-2012年,总体上,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数量下降较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加,且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增长率快于第二产业;资本要素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比重逐年增大,且增大的幅度较大,而第二产业中的资本要素比重降低,但降低幅度较小。1978-1992年,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流动,且劳动力流向第三产业的速度快于流向第二产业的速度。而资本要素由农业和工业向服务业流动的结果导致第三产业产值增长较快;1992-2001年,劳动力和资本要素均向第三产业流动,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资本要素流向第三产业的速度快于流向第二产业的速度;2001-2012年,劳动力要素由农业分别向工业和服务业流动,资本要素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从生产要素对三次产业的贡献效率角度看,第一产业劳动力尽管向第三产业流动,但依然处于劳动力过剩状态,而第三产业吸纳了过多的低技能劳动力,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脱节,造成第三产业劳动力效率降低。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效率明显高于第一、三产业,且随者新劳动力的流入,劳动者效率逐渐提高。此外,在我国第二产业中,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要素还未达到最佳配比。就资本要素而言,三次产业中资本要素的效率系数均为正,且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资本要素的效率最低。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驱动因素的动态轨迹&基于新古典经济学要素流动视角的研究_新古典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