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功利化的超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功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62 (2000)03—0018—03
功利,一般是指对现实利益的追求,对高等教育来说,则指高等教育一味强调对社会的服务功能而排斥对人性的拓展,以牺牲个体的全面发展为代价换取社会某一方面利益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物质利益的获取,其工具性价值片面发展的这样一种倾向。面对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成为21世纪教育主题的今天,高等教育的功利问题日益突出,探讨高等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及其超越成为必要。
一、高等教育过度功利化的倾向
大学面向社会,直接为社会服务是近30年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向。在本世纪初,服务社会仅仅是美国州立大学的一个办学特色。50年代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学在国家科学事业、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于是服务社会成为各国大学的主要职能之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呈现过度发展的趋势,并逐渐演变成社会发展的一种工具与手段。在我国,这种状况也是由来已久,尤其伴随中国近几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其功利性、工具性的一面越发膨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功利化
由于教育与个人、社会、知识之间的三角关系,价值观上就形成了以个人为本位的教育价值观、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和以社会为本位的教育价值观的对立。近年来,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渐占优势,而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观则风光尽失。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高等教育过度强调教育的外在价值,一味注重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如何把人培养成为社会服务的工具,却忽视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价值所在,即对人的价值的提升。在我国,“文革”期间,教育完全从属于政治,为无产阶级服务,从而沦为政治的工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建设成为全国工作的重心,于是教育又转向了为经济服务;之后,教育又成为“升学谋职”的手段,于是什么专业效益好,什么职业热门,高等学校就设什么专业,以迎合市场的短期需要,而不求长远利益。有的专业甚至是“挂羊头卖狗肉”,只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行。高等教育成了一帖万能膏药,哪里痛就可往哪里贴。
(二)学科建设上的功利化倾向
与高等教育价值观相适应,在学科建设与课程设置上,高等学校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纷纷向有利于近期市场需要的方向调整和发展,即更多地注重学生对现实社会的适应和对外探求能力的培养。“职业至上”在大学校园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应用学科教育与技能培训成为学校与个人关注的焦点,但长线专业受到轻视,人文学科、人文教育极端薄弱,即使在“素质教育”风起云涌之时,人文教育也是有形式而无实质内容,在理工院校就更加严重。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形成人为割裂的状况。
(三)发展观上的功利化倾向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学校也面临同样严峻的形势,如何在竞争中保全自己及获取更大的社会利益,各大高校纷纷出台其发展的策略。发展有“内涵式”和“外延式”两种,我国目前高校最常采用的是“外延式”发展道路,比如经常可以看到类似这样论证教育发展的材料:在校生达到多少万人,相比以前增加了多少;在校研究生占多少比例;校均规模如何;每年培养多少博士等等,都是以数量、规模为发展的标准,对质量与效益则较少提及。在大多数情况下,数量上去了,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素质却在滑坡。这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相当严重的功利化现象。
二、高等教育功利化的弊端
从历史上看,高等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高等教育过度功利化的弊端也是极为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功利化教育导致的是一种“乏力”的教育
功利化教育走的是一种外延式的发展道路,在学校规模上求大,在学生数量上求多,在教学目标上求适应,尤其是“职业至上”的教育价值观,忽视学生个体内在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品位日益下降。于是,一些学者发出警告:如果大学一味重视职业教育,忽视和轻视人文学科和人文教育,就“必然导致整个民族精神水平的下降,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这一后果已为法、俄等国家证明。由于法、俄等国长期以来把高等教育看作发展专门、实行技术和培养各种专业和职业人才的场所,对实用和效用的追求完全压倒了对知识和真理的探索,因此,虽然在一段时间里曾经处于领先地位,但不久就失去了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大学仅仅掌握某一职业或专业技能,已明显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功利化教育导致教育本质的迷失
“教育要实现的目的是两种,一种是‘有限的目的’,也就是使受教育者具有谋取生存手段的外在目的;更为重要的目的则是‘无限的目的’——‘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的直接需要的发展’之目的,这一目的指向人的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1]。 应该说“无限的目的”才是教育的本质追求所在,“有限的目的”只是实现’无限的目的”的一种手段。20世纪以来,教育目的中的功利化色彩日趋浓厚,一味追求“有限目的”,只教人去追逐、适应、改造外部世界,教人“何以为生”的知识与本领,但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教育不再是“使人之为人”的教育,而成了“使人之为物”的教育。教育偏离了其发展的根本意义所在,抛弃了教育之中的“超越时代的不变的价值”即“永恒性”的内容。追求“有限目的”不应以牺牲“无限目的”为代价,人是整个教育的核心和根本,没有人的发展也就没有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否则教育为社会服务也是畸形的。
(三)受教育者的片面发展与人性的虚无
由于功利化的高等教育过度强调了教育的手段作用与工具性价值,强调从社会需要出发培养学生,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人自身发展的要求,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了“单向度的人”,孜孜以求外部利益、沉迷于物质的追求、现实的精打细算而缺乏人生的思考。“今天,我们却不问怎样使一个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是问我们应当教给他什么技术,使他成为只关心生产物质财富的世界中一颗光滑耐用的齿轮牙”[2]。 “现代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这是可悲的事情。这种风气带来了两个弊端,一是学问成了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失掉了本身应有的主动性,因而也失去了尊严性;另一个是认为唯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所以做这种学问的人都成了知识和技术的奴隶,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人类尊严的丧失”[3]。
三、高等教育功利化的超越
教育具有功利性的一面,可以提供给人们就业的机会,改变社会地位,提高适应能力;同时,教育也有超功利性的一面,承担着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确立人的理想信念、打好广博而坚实的学习基础以及丰富人的文化生活、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功能,可以说教育是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统一。在这里所谓高等教育功利化的超越,是指超越高等教育过度现实化的倾向,在适应现实社会的同时,着眼于作为主体的人本身的培养,实现其超功利化的一面。超越教育的功利化是一种明智之举,对如何实现高等教育功利化的超越,笔者认为重要的是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实现超越的根本出发点
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是与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密切相连的,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现实,要实现教育功利化的超越必须从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出发。
首先,恢复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以孔子为鼻祖的一代又一代教育家,追求的基本上是反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强调个体的完善与人性的提升。在这一点上,我国目前功利化的教育完全可以借鉴其中的积极因素,重新以“完整的人”的发展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以培养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人为最基本的教育目的。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并不是否定教育的社会价值,正是自身素质高度发展的人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从而推动人类的前进。
其次,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崭新社会发展观和发展战略,其基本内涵是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远的持续发展能力,即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进人类社会质量的同时,不要超过支持其发展的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在教育领域同样也有一个可持续发展问题,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是指树立人的本位意识,恢复人的价值和尊严,并重视人的潜能发挥,最终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均衡的发展这样一种发展观。它要求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既能满足当时的需要,又能保证其身心和谐、均衡、持久的发展力不受损害,即个人现在的发展要考虑以后的发展,学生通过接受教育要形成全面的、长久的、强劲的发展能力。有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才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也才能有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再次,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哈佛大学认为:“最好的教育不仅能帮助我们在工作时得心应手,它同样使我们更积极,在心理上更完整、更具人性……它帮助我们过一种更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不仅作为个体,也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4]。 功利化的教育质量观造就了工具化的人,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则既关注人发展的时代性,更注重人的价值的实现及人性的提升。1984年,在美国“提高美国高等教育质量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研究小组向教育部长提交的题为“主动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的报告中曾指出:“谁也不能确切地知道,新技术将会怎样影响我们未来的劳动力所要求的技能和知识。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为未来所做的最好准备不是就一具体职业而进行狭窄的训练,而是使学生能够适应变化的世界的一种教育”。这种教育就是一种使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人的全面发展质量观应成为新形势下占主导地位的教育质量观。
(二)学科建设的重大改革是实现超越的保障
在学科建设上,人文学科与应用学科是高等教育前进的两翼,两者的和谐发展是高等教育保持自身平衡的保证,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功利化超越的重要保障。日本在修订的“大学设置标准”中废除了一般科目与专门教育科目的界限;法国学者也主张“大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知识和道德特点的普遍价值意识”,呼吁把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结合起来。针对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职业论”、“技能论”的功利化倾向,必须重新树立人文教育的地位。重视人文教育的现实操作就是人文学科的建设问题。
首先,要开设学生必修的人文素质课,如语文教育(或文学欣赏)、美学、哲学、历史等。这些科目针对的是人的内在素质的培养,关注的是长期价值的期望和陶冶价值的追求,是每个人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必备的基本素质。人文教育不应限于专业的要求,而要渗透到每个学生的生活,当前我们所缺乏的就是这样一种一一贯之的人文教育。
其次,应开设足够的人文选修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只有开设广泛的人文选修课才能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要。 麻省理工学院(MIT)从1986年开始一次最彻底的本科生教育改革。学院创建了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教师共同教授的跨学科课程,开设了“科学、技术和社会”课,要求所有学生在5个领域——历史研究,文学及原著研究,语言、 思想及价值,当代文化和社会,艺术——中至少选择3 个领域各学习一门课程。在规定的三个组成部分中,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课程有8 门之多,占总学分的40%。麻省理工学院此举的目的不外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习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使他们终身具有技术的能力,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和实现自我。在文、理结合形式上值得借鉴的模式还有日本的以学群、学类为组织进行的综合知识教学的筑波模式和通过复合课程将文、理科融为一体的牛津模式。
(三)超越功利,需要树立一种坚定的“为人”的教育理念
要从根本上超越高等教育功利化,需要树立这样一种教育理念:教育“强调的是一种基础, 是一种素养,是一种做人和学问的功底”[5]。它更应该突出对人的未来发展的关怀,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中所指出的,我们不应该再单单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认识和发展教育,而必须从更广阔的人的发展的角度来审视教育。没有这样一种坚定的理念的支撑,实现高等教育功利化的超越就失去了基本的思想根基。
收稿日期:200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