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护理干预对慢性心衰患者康复的影响价值论文_彭银玉

彭银玉

(大理州鹤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云南鹤庆 671500)

【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慢性心衰患者康复的影响价值,为后期的慢性心衰患者康复的提供相应的借鉴以及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参照组以及对比组两组。对比组,接受针对性强的护理干预,也称为针对性强的护理。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对比分析2组护理效果。结果:对比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00%,明显优于参照组的76.00%,对比有统计学差异(χ2=16.1254,P<0.05)。对比组护理满意度为96.00%,参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4.00%。比较两组数据,差距显著(χ2=17.2896,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针对性强的护理干预可以促使慢性心衰患者改善临床症状,促使其护理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慢性心衰;康复;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9-0213-02

慢性心力衰竭的疾病一般是因为心脏的排血量过低,无法满足身体代谢所引起的。从过去统计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慢性心力衰竭的疾病发生人群多是老年人,且该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此外,由于老年人年龄比较大,大部分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经常卧床,容易导致血液流动速度减慢,使血液粘稠度不断地增加,从而引发各种并发症。本文主要选取100例慢性心衰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对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比较针对性强的护理干预跟常规护理干预所取得的效果差异。具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2月期间慢性心衰患者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患者列为对比组,接受针对性强的护理干预,也称为针对性强的护理。同时选取同期慢性心衰患者50例作为参照组,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各组患者50例,参照组性别,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最小为60岁,年龄最大为86岁,平均年龄为68.26±2.29岁。NYHA分级:Ⅱ级患者10例、Ⅲ级患者15、Ⅳ级分别25例。对比组性别,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最小为59岁,年龄最大为85岁,平均年龄为68.52±2.00岁。NYHA分级:Ⅱ级患者11例、Ⅲ级患者14、Ⅳ级分别27例。对比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使用针对性强的护理。两组患者病程、年龄与性别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

1.2 方法

参照组的患者使用一般护理的方式,例如:健康宣教等,对比组则在参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强的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心理针对性强的护理:慢性心衰患者病程长,患者需长时间接受治疗,因此多数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沮丧等不良心理。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者沟通,应用合理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和疏导,鼓励患者增强勇气和信心积极面对疾病和生活。指导患者通过正确的方式排解抑郁、焦虑等情绪,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1]。

1.2.2吸氧针对性强的护理:对患者实施吸氧护理过程中,需对氧流量进行合理调整,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最大限度提高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舒适度。

1.2.3体位针对性强的护理:在不影响疾病治疗的基础上尽量让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将床头调节到合理高度,提高患者舒适度。

1.2.4环境针对性强的护理:保证病房布置的舒适和温馨,降低患者陌生感。合理控制室内温湿度,保持病房空气的流通,最大限度患者感觉的舒适度。保证病房的安静,使患者拥有充足的睡眠,提高其精神的舒适度。

1.2.5输液针对性强的护理:在患者接受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对输液速率进行合理调节,降低患者痛苦。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现在合理的输液方式,最大限度降低穿刺次数。

1.3 疗效评价的标准

(1)采用本院自拟患者满意度的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出院前的护理情况,主要包含护理技术、服务告知、基础护理与健康教育等,问卷总分是100分,其中,0~60分是不满意、61~60分是满意、81~100分是非常满意。(2)显效:治疗后心功能改善Ⅱ级或者是恢复至Ⅰ级;有效:治疗后心功能改善Ⅰ级但没有达到Ⅱ级;无效: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无改善或者是加重情况作为无效。有效率=(显效+有效)/患者总数×100%[2]。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两组患者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7.0对数据进行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组间比以t检验,检验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用χ?进行检验。当P<0.05表示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没有可比性。

2.结果

2.1 护理有效率

经护理后,对比组显效患者有25例,有效患者有24例,无效患者1例,参照组显效患者20例,有效患者18例,无效患者有12例,对比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00%,明显优于参照组的76.00%,对比有统计学差异(χ?=16.1254,P<0.05)。详细如下表所示: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部分心血管病归属与最终表现[2],例如:心肌功能不全、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都是导致心力衰竭的原因。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心血管的综合征,临床表现心输出量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小。因此,需要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针对性强的护理可以改善患者身心健康,降低死亡率。因为护理干预模式的有效使用可以给患者提供舒适的治疗环境,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3]。

在对患者实施针对性强的护理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重视实施心理护理,了解患者心理动态,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在生活上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为患者创造舒适的住院环境,使患者在住院期间能够从生理到心理感受到舒适感。针对性强的护理干预的实施可促进医患间实现良性互动,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生理和心理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提升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进而能够建立起和谐的护患关系。通过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实施针对性强的护理干预,患者的痛苦可得到有效降低,提高患者耐受性,进而增强患者治疗及护理依从性。

综上所述,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实施针对性强的护理可取得非常理想的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申梅芳.跨理论模型在住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训练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2.102.

[2]于艳丽.行为干预改善慢性心衰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D].山东大学,2014.225.

[3]徐桂芳,毛海燕.探讨护理干预对慢性心衰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4,08:235-236.

论文作者:彭银玉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3

标签:;  ;  ;  ;  ;  ;  ;  ;  

分析护理干预对慢性心衰患者康复的影响价值论文_彭银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