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条件驱动视角下的新城空间生长路径探索论文_张含1,王曦2

1.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 江苏南京 210019

2.王曦 南京市规划局江宁分局 江苏南京 211100

摘要:新城空间生长是错综复杂的,这给规划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难处,因无法推演新城生长过程中的具体路径,而大多数采用了传统的空间结构法,勾画新城的远景蓝图。本文以徐州市铜山利国新城规划为载体,通过对我国新城建设特征梳理及新城空间生长路径模型的构建,尝试从条件驱动视角来推演新城空间生长路径,从而探寻新城规划编制的新思路。

关键词:条件驱动;空间生长路径; 利国新城

1引言

利国地处江苏北大门,濒临微山湖,104国道与京杭铁路穿境而过,是徐州北部门户重镇,在近10多年时间,财政收入增长40余倍,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利国奇迹。拥有诸多优势条件的利国眼下的发展困惑主要表现在:现状人口与用地两项指标在铜山区各乡镇中位于末位,产业经济驱动下20万的新增人口何去何从,扬尘四起的货运交通与存在污染风险的钢铁产业严重影响利国形象等方面。因此,需要从谋划利国新城发展的高度来解决目前的发展困惑。

新城的生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其研究需借助复杂科学的方法,正因为新城生长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导致很多规划方案的蓝图式表达方式仍然存在。在新城的生长过程中,具有适应性特征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本文从选取驱动利国新城生长的条件入手,通过层层逻辑推演确定城市空间结构,以期对新城空间生长路径进行初步探索,通过动态的视角来指导新城的发展。

2新城空间生长路径设想

2.1我国新城建设特征

(1)建设目的不同于西方新城。中国当代大城市地区的新城建设是随着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而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建设新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大城市的问题,而在中国虽然有些新城的建设也是为了疏散大城市人口和转移大城市产业,控制城市的恶性膨胀,但从当前的建设情况来看,新城建设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适应大城市空间向外扩展的需要,作为带动大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节点而建设的。

(2)起步于工业化超前的城市化现象。我国新城建设是源于城市产业用地扩张、主要解决的是城市产业用地问题。 因此新城的出现是我国在工业化超前、 城市化滞后的发展状态下出现的与城市化同步作用的现象。

2.2新城空间生长路径模型

当今,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正在向郊区和乡村扩张,新城空间正不断地被生产。随着新城空间的演化和递进,新城发展进入后开发时代,其典型特征是大量城市综合要素和生产经济活动在区内并存聚集,并呈现综合功能和多元内容的趋势。新城的成长发展演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产业发展、本地城市化程度、政府支持、土地资源、法律限制以及环境因素等。由于有些因素会对新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有些则成为新城成长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因而新城的生长路径、开发次序和开发规模是推动因素和限制性因素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新城建设中不同产品的开发次序,主要取决于其人口导入和产业导入的比较情况,因而可以归纳为三种新城空间生长路径,分别为并行导入人口和产业路径、优先导入产业,发展产业新城路径和优先导入人口,发展居住新城路径。下面分别对三个路径进行抽象化表述。

并行导入人口和产业路径,因人口与产业同步导入,故首先需要梳理人口与产业之间的关系,在空间区位上先行将居住与工业进行布局比选,同时契入生态廊道;然后需要梳理生活与货运交通系统,通过交通提振来促进新城的生长;接着复合多种功能,根据新城的区域地位,配置不同等级与类型的公共功能,激发新城的完善与成熟。

优先导入产业,发展产业新城路径,这是大部分新城的典型路径,主要通过产业经济驱动,落户产业园区,整合物流交通,提振货运系统,伴随着产业的成熟,人口的逐渐积聚,在契入生态廊道的基础上选择居住片区的发展方向,继而提振生活交通,并复合多样功能激发新城发展。

优先导入人口,发展居住新城路径,主要是生态资源优越,发展旅游的新城类型,重点是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故首先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沟通与中心城市的联系通道,提振生活与旅游交通,借势生态资源重点梳理开敞空间系统,结合空间要素策划休闲产品体系,落实公共服务职能,提振新城的形象,强化新城吸引力。

3利国新城空间生长路径探索

新城的空间生长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需要进行目标谋划、空间规划与实施计划,在此基础上以时间主线,财力为支撑,政府组织能力为保障,才能实现新城的生长。

3.1目标谋划

利国镇历史悠久,自古素有“铁矿之乡”、“建材之乡”、“钢铁、铸造之乡”的美称。回到当下,放眼区域,在分析环微山湖的旅游开发及城镇布局的情况下,对比江苏与山东对微山湖的利用现状可知,利国应是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的处女地,环湖城镇中有待崛起的新城;在综合对比徐州外围的五个发展组团后发现,无论是GDP,财政收入还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利国均处于铜山区各乡镇的前端,仅次于区政府所在地的铜山镇,且是铜山区C型环北部的重要增长极。另外,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的政策条件也支撑利国新城的形成与发展。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谋划利国的发展定位为:中国苏轼名称、淮海生态钢城、徐州滨湖靓城、铜山北部副城。同时提出利国新城以下发展的目标:一个基于生态基底,在徐州都市区具有示范意义的绿色新城;一个以高新钢铁循环经济为主导,集研发、商务、会展的高端产业服务平台,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活力与吸引力的红色新城;一个拥湖发展,具有独特山水、湖岛风貌,景色优美的蓝色新城。

3.2空间规划

3.2.1驱动条件

现状利国镇区位于新老104国道中间,钢铁产业主要分布在镇域的北部,京沪铁路以西部分,濒临微山湖,在矿山路以南片区是铁矿采掘区,地形条件复杂。农田主要分布在镇域的东北与西南片区,村庄分散布局在整个镇域内部。通过现状格局的梳理可知,镇区发展空间有限,工业有相对集中发展趋势,村庄散乱分布于区域内。利国新城空间生长路径为人口和产业并行导入型,通过对驱动条件梳理,可分为重要和一般两类条件。重要条件是指在新城空间生长中政府主导的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对新城空间生长将起到关键作用,以带动新城空间生长的条件(产业园、货运系统、现代物流、生态廊道、生活交通、旅游交通、功能复合)。一般条件为除重要条件以外的其他条件,一般条件量大而关系复杂。鉴于“有限政府”的市场经济原则,出于信息不充分的现实考虑,新城空间生长不可能由政府完全主导实施,精明的做法是致力于发挥政府、市场和原权利人多方共同推进空间生长的积极性。因此,本文所指的新城空间生长路径研究意在可控条件(政府主导且边界清晰为原则)下提出空间利用的结构性方向,本文的驱动条件指重要条件(见图1-9)。

(1)产业园区落户

徐州市政府分别于2007年与2011年将钢铁铸造与煤焦化两大工业园落户利国,其中钢铁铸造集聚区12.1平方公里,煤焦化循环经济工园区10.88平方公里。现状老镇区为了满足产业需求,将向南延展,涉及的村庄将逐渐向老镇区集聚。相关部门于2012年就这两大工业园区组织编制了《徐州钢铁铸造工业集聚区园区规划》,将其定位为:淮海地区最大的钢铁及延伸加工制造基地和产业集聚区、淮海地区先进铸造产业基地、徐州最大的钢铁原材料及制品仓储物流中心。

图9 次区域统筹

(2)货运系统提振

然而现状104国道与利贾公路无法满足倍增的货运交通需求,进一步激化的交通矛盾将成为新城生长的制约因素,规划通过货运交通系统提振,即落实徐州都市区规划确定的连接京福高速的利贾北快速路,在此基础上,重振京沪铁路利国站,扩建北部港口,构建管道运输,新建货运专线,形成四位一体独立的货运交通系统,助推产业快速发展,将104国道释放给生活。

(3)现代物流整合

为了进一步统筹货运体系,最大化提高运输效率,实现集聚效益,规划落实徐州钢铁铸造工业集聚区规划中的现代物流园,统筹两大园区,实现多放资源整合,促进产业升级与转型。

(4)产业经济驱动

综合分析利国的发展动力,在产业经济的驱动下,将给利国新城带来大量的人口,在工业体系逐渐完善的进程中,老镇区及其南延区将逐渐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求,通过人口规模预测,需要建设一座14万人的新城区来满足产业发展对的需求。新城区在哪个片区发展是最科学合理的呢?通过GIS综合分析,在既定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徐州都市区规划划定的地质塌陷区以及现状铁路切割状况,最终梳理出新城区滨水临山的唯一发展方向,在发展过程中,涉及的村庄逐渐实现城镇化。

(5)生态廊道契入

明确发展方向的新城区,需要与工业及自然实现和谐共生。充分结合现状地形复杂的采掘区,在工业与新城区设置生态隔离带,结合现状河流的保护以及自然山体的梳理,契入三条东西向生态廊道,将新城区分成南北两个片区。

(6)生活交通提振

新城区的发展除了产业支撑与生态基底外,内外的交通联系也同样重要,通过生活交通提振,即落实徐州都市区规划确定的连接京福高速的利贾南快速路与通往徐州主城区的轨道交通,同时规划一条向南经柳泉、茅村至徐州主城区的生活通道,强化新城区的对外联系,完善新城区的空间布局。

(7)旅游交通提振

至此,新城格局较为完善,新城区空间布局已成型,那么如何进一步利用山水、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呢?规划落实、调整环微山湖公路选线,让微山湖开阔的水面进入利国湾,同时开辟水上游线,通过旅游交通的提振,激发旅游产业的发展,并与新城区相融共生。

(8)功能复合激发

规划通过功能复合激发,协调周边区域发展,集聚承担城市中心区的主导功能,并形成服务更大区域的产业、旅游的特性功能以及服务本地的基本功能。至此,一城一区三园五村的新城格局诞生,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环保先行,实现产城融合,旅游、生态、宜居与工业共生的新兴城市。

3.2.2次区域统筹

从地域一体化的视角出发,新城的开发和其周边城乡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在进行新城用地功能组织时应特别重点安排好与周边地区相关的用地布局。这对于增强新城反大城市的磁力,提高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失为一种好的发展策略。在《铜山城区城市总体规划》中,利国南部的柳泉镇被规划合并到利国镇,实际发展中,由于毗邻的地缘关系,共有的山水资源,相似的产业条件,使得利国新城在发展时,必然在交通、旅游、工业上与柳泉协调发展。而新城的职能也是辐射柳泉的区域性新城,从远景角度看,利国可发展空间相对局限,为了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留有弹性增长空间,利国应与柳泉次区域统筹,通过跨越九顶凤凰山实现组团式发展的远景路径。

3.3实施计划

根据利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和具体要求,以及与城市建设的协同性,本着“核心引领、滚动开发、逐步推进”原则,规划将利国分三期进行开发建设。新城实施计划从实际出发,不仅充分考虑利国镇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切实可行地拓展新发展空间,满足近期利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统盘考虑近期与远期和远景的发展关系,从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安排近期建设,杜绝短期行为。近期对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和绿化用地进行充实完善,并为远期城镇建设进行考虑和控制,做到长远规划、分期实施、有序发展。以发展新镇区为主、改造老镇区为辅,加快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生产与生活设施的配套,使各项用地相互协调,在建设空间上相对完整。

4 总结

一座新城的生长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其空间生长,因而能否探索出新城的空间生长路径直接关系到新城规划能否指导新城的开发建设,然而作为城市这个巨型系统是很难用一种模式来推演其生长路径。本文借用利益分析法,提取影响新城生长的驱动条件,并按与新城空间生长的关系程度与先后顺序,将其抽象化剥离并落实到空间,以此来推演新城空间的生长路径。这种方法在利国新城的规划中能够较好的推演出新城的空间布局,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为今后的新城空间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美]约翰?H?霍兰. 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 周晓牧,韩晖,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

[2]时寒冰.《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01).

[3]顾雪,王鹏. 商圈与我国新城成长演化规律初探. 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4]高伟,龙彬.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城市空间结构生长的启示—工业新城中工业社区适应性空间单元的研究与应用.城市规划[J],2012(5):57.

[5]葛丹东,黄杉,华晨.“后开发时代”新城型开发区空间结构及形态发展模式优化—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空间发展策略剖析.浙江大学学报[J],2009(1):97.

[6]买静,张京祥,陈 浩. 开发区向综合新城区转型的空间路径研究—以无锡新区为例.规划师[J],2011(9):25.

[7]邢海峰. 新城用地有机生长的规划设想.城市问题[J],2003(2):55.

论文作者:张含1,王曦2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4

标签:;  ;  ;  ;  ;  ;  ;  ;  

基于条件驱动视角下的新城空间生长路径探索论文_张含1,王曦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