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通货膨胀的性质、特征及趋势分析_cpi论文

目前通货膨胀的性质、特点和趋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性质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目前通货膨胀的性质分析

总体而言,国内外经济学家们对通货膨胀的定义和主要观点,大体可分为“物价派”和“货币派”两类。“物价派”通常用一般物价水平或物价总水平的上涨来定义通货膨胀,承认菲利普斯曲线的稳定存在,即货币不是中性的,如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萨谬尔森;“货币派”则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而物价上涨只是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且并非完全的表现形式,如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弗里德曼认为,在短期内货币增加既可以引起物价上涨,也可以引起产量增加;只是在长期内,货币增加才全部反映在物价上涨上。即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是成立的,而长期则不成立。这也意味着短期内货币是非中性的,长期内货币是中性的。

在本文中,我们综合以上两派观点,借鉴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在研究通货紧缩时的观点,同样重点强调通货膨胀中的“两个特征、一个伴随”,即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和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加,通常还伴随着经济过热(或偏热);反之,则定义为通货紧缩。以此标准而衡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经历了“五次通胀、一次通缩”(图1所示):1980年(6.0)、1985年(8.8)、1988年(18.5)、1994年(24.1)、2004年(3.9)和1999年(-1.4)。

图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历过“五次通胀、一次通缩”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经济学家通常把CPI超过5%看做是严重的通胀,CPI在3%—5%之间看做是温和的通胀。从括号中的CPI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前四次通货膨胀都是超过5%的严重、甚至是达到两位数的恶性通胀,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价格改革;二是由于经济过热、特别是投资过热所带来的过度需求。而2004年的通货膨胀显然是一次温和通胀,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的通货膨胀显然和2004年一样,属于温和通胀。因此,我们重点与2004年作比较,来研究目前通货膨胀的特点。

图2 目前的通货膨胀显然是一次温和通胀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目前通货膨胀的特点分析

我们从通货膨胀的“两个特征、一个伴随”出发,来研究和探讨目前通货膨胀和2004年的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从中看出目前通货膨胀的特点。

1.物价上涨都是由农产品价格上涨开始的,但上涨农产品的类别和程度有所不同

图3所示,2004年的通货膨胀,起因是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从2003年四季度到2004年四季度,粮食生产价格涨幅连续超过两位数,最高的2004年二三季度的同比涨幅达到35%;而目前粮食生产价格今年二季度最高才达到7.4%,其中只有玉米价格涨幅达到2004年的水平,小麦、玉米、大豆的价格涨幅都远低于2004年。相反,目前生猪的生产价格今年一季度同比涨幅达18%,二季度达20.5%,已经超过2004年一季度的水平。2004年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几乎包含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的农产品主要类别;而目前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主要体现在畜牧业价格上。因此,目前的农产品价格指数远低于2004年的水平,今年二季度的农产品价格同比上涨8.8%,而2004年的最高水平是二季度的14.7%。

图3 目前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和品种与2004年有显著不同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造成这种状况的背景是,与2004年由于粮食减产所引起的供给突发性缺乏所引起的粮价上涨不同,实际上,在连续三年粮食增产和今年夏粮丰收后(图4所示),我国粮食价格并不具备连续大幅上涨的条件,粮食的供求关系在总体上处于一种紧平衡状态。

图4在连续三年的增产后目前粮食价格并不具备连续大幅上涨的条件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而目前猪肉价格上涨有其内在的原因:首先,是前两年猪肉价格下跌严重,2005年四季度和2006年二季度的同比跌幅都达到了15%左右的水平,导致很多养殖户放弃养猪,使存栏量大幅下降;其次,是粮价上涨带动了饲料价格的上涨,豆粕、玉米、维生素和蛋氨酸等添加剂价格纷纷上涨,饲养生猪成本增加;最后,近年来养猪业受禽流感、链球菌、高热病、猪蓝耳等疫情影响,生猪存栏数量减少,猪饲料生产也受到很大影响。

2.货币供应量虽然都是增加的,但其表现形式和来源却有所不同

在2004年,我国的人民币汇率是与美元挂钩的,当时的美元处于贬值过程中,因而带动人民币相应贬值。而目前人民币汇率是浮动的,总体上的变化趋势是人民币小幅度逐渐升值。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国内资产价格普遍上涨,刺激了居民的投资需求,使存款短期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在图5所示的货币供应量上,就直接表现为目前M[,1]的增速明显超过了M[,2]的增速,而在2003—2004年,M[,1]和M[,2]的增速基本上差不多。

图5 目前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更多地表现在M[,1]的增长上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目前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主要来源于贸易顺差的大量增加(图6所示),使外汇占款增加所导致的流动性过剩;而2004年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则更多地来源于投资需求的增加,一个很重要的间接证据,就是我们可以看出在2003年至2004年的上半年,我国的进口增速普遍高于出口增速,显示出国内需求的旺盛。

图6 目前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更多地来源于贸易顺差的大量增加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

在当时人民币跟随美元贬值的背景下,进口价格是上升的,这显然会加剧国内的物价上涨。而在目前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出口增速普遍高于进口增速,这时的进口价格是下降的,显然有利于抑制国内的物价上涨。

3.总体经济状态虽然都是偏热的,但过度总需求的来源却有所不同

从目前二季度11.9%的GDP实际增长率来看,远超过2004年的水平,但这并不能据此判断目前的经济状态是过热的,因为不同时期的潜在GDP增长率是不同的。随着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供给能力得到了大大增强,因而现在的潜在GDP增长率肯定比2004年时高。一个重要的佐证就是目前的煤、电、油、运等瓶颈行业并未出现如2004年一样的紧张局面。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与2004年一样,整体经济状态都是偏热的。

从总需求来看,2004年的过度需求主要来自于固定资产投资,2004年一季度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达到43%,而今年上半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只有25.9%的水平。相反,与2004年相比,消费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图7所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已经由2004年一季度的9.2%,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15.4%,整整提高了6.2个百分点。因此,与2004年相比,目前偏热的总需求除来自净出口外(图6所示),消费需求的增长也不容忽视。

图7 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对目前趋热的总需求“功不可没”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对于以上观点,还有一个重要的佐证就是在目前的三大物价指数中,反映工业品出厂价格的PPI并未出现明显上涨(图8所示),同比增长连续五个月保持在3%以下,甚至出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而2004年PPI同比增长最高是10月份的8.4%,最低是1、2月份的3.5%。在PPI的构成中,生产资料约到3/4,生活资料只占1/4。与2004年相反,目前的CPI同比涨幅已超过PPI,6月份差距达1.9个百分点。

图8 与2004年相反目前CPI的同比已超过PPI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

三、目前通货膨胀的趋势分析

产品价格增长率=劳动成本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从以上公式我们可以知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两个出口:一个是保持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引起物价下跌,这就是升值;另外一种就是物价不变的情况下,劳动成本上升,这就会导致消费的升级。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有关中国经济增长的研究表明,以前靠“低价工业化”竞争导致的“要素价格扭曲”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必然要受到以“高价城市化”为动力的“要素价格重估”增长模式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物价上涨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对中国而言,在加快升值与适度通胀存在替代关系的情况下,选择适度通胀不但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就业,提高消费水平。根据有关研究,如果使用非农就业作为我国就业水平的指标,菲利普斯曲线效应在我国是较为明显的。即使不使用非农就业数据,而是单纯使用城镇失业率数据也可以多少看出菲利普斯曲线效应的存在(图9所示)。因此,对较高通胀率的容忍将可能提高目前的就业率。

图9 CPI与失业率的反向关系表明中国菲利普斯曲线效应的存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从以上的综合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虽然在人民币升值和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我国物价上涨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但目前来看并不存在大幅度上涨的条件和基础。主要理由有三:

一是从物价看,由于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可使粮食价格在未来保持基本稳定,使肉、禽、蛋的生产成本保持基本稳定,畜牧业产品价格并没有持续大幅度增加的成本动力。目前的猪肉价格上涨已使粮食与猪肉的比价上升10—14∶1的水平,远高于5∶1的合理水平,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养猪积极性。由于生产周期的原因,目前的猪肉供应可在3—6个月内得到缓解,供求关系的转化只是时间问题。肉价上涨对物价的影响,短期内虽然比较突出,但并不具有长期的持续性,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也将远远不及粮价的上涨。因此,从这一点看,今年的物价上涨水平不应高于2004年。

二是从货币看,按经济学的一般定义,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物价上涨现象。物价上涨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货币现象,而且货币供应过多对物价上涨的作用,具有明显的“时滞性”。通过研究,我们发现M[,1]对CPI、尤其是CPI中食品价格的上涨具有相当高的先导指向性作用。从2004年1月至今的M[,1]与CPI及CPI中食品价格的相关系数看,随着领先月份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其中5—6月的相关系数最大(表1所示)。M[,1]对于CPI的最大先导指向月份是提前6个月,M[,1]对于CPI中食品价格的最大先导指向月份是提前5个月。

从图10来看,近期M[,1]同比增速的高点在2007年2月,据此推算,今年在7—8月出现CPI同比的高点的可能性最大。

图10 M[,1]同比增速与CPI同比关系示意图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

三是从CPI及其食品价格的定基比走势看(图10所示),2006年上半年、特别是5—7月的下降趋势明显,而2007年4—6月的上涨,使CPI同比走出一个快速上升的通道。从图11来看,2006年7月CPI及其食品价格的定基比最低,因而在2007年7月出现CPI同比年内高点的可能性最大。

图11 2006年至今的CPI及其食品价格的定基比走势图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对于今年CPI走势,我们预测高点可能出现在7月,次高点出现在8月,之后缓慢回落,12月后将迅速回落至3%以下(图12所示)。根据CPI环比价格的上涨情况,我们确定2007年CPI同比的预测,认为2007年的CPI同比在略低于2004年3.5%—3.6%的区间内。

图12 2007年1—12月CPI同比和环比走势示意图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7-12月为预测值)

标签:;  ;  ;  ;  ;  ;  ;  ;  ;  ;  

当前通货膨胀的性质、特征及趋势分析_cpi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