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塞通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临床观察论文_陈国芳

陈国芳

(淮海农场医院内科;江苏盐城 224300)

[摘要] 目的:探讨血塞通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间,在我院诊治的50例SAE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就医先后的顺序,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药物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血塞通注射液静脉滴注:一次200~400mg,用5-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缓缓滴注,一日1次。两组在给药前、后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及社会功能活动调查表(FAQ)观察患者的智能及生活能力,并检测血脂、血小板聚集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及高敏C反应蛋白。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MMSE及FAQ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各种实验室检查参数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应指标或对应参数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观察组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为4.0%(1/25),对照组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为12.0%(3/25),脑血管意外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用血塞通能进一步加强SAE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有效减低患者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 皮质动脉下硬化性脑病;血塞通注射液;血脂;C反应蛋白;临床疗效观察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又称Binswanger病、进行性皮层下血管性脑病。为老年人在脑动脉硬化基础上,大脑半球白质弥漫性脱髓鞘性脑病。大多发生在50岁以上,在老年人中发病率为1%~5%,男女发病相等。主要累及侧脑室周围、半卵圆中心等皮层下脑深部白质,多为双侧性,常伴有腔隙性脑梗死、脑萎缩[1]。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痴呆。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甚至造成极大的痛苦。本文有意收集我院50例SAE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观察与分析血塞通对SAE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间,在我院诊治的50例SAE患者为研究对象,50例患者均符合SAE诊断标准,简易智能量表(MMSE)得分<23分。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局灶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缓慢进行性痴呆,记忆力、认知功能障碍、情感和人格改变、表情淡漠、妄想、轻度神经错乱。以及偏瘫、轻偏瘫、步态不稳、共济失调、震颤、假性球麻痹、锥体束征阳性,CT 平扫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影,以侧脑室前角、后角周围最为明显,严重者大脑各叶白质全部明显累及,往往双侧对称分布。增强扫描白质强化不明显,灰白质密度差别增大。可伴有不同程度弥漫性脑萎缩改变,脑室系统扩大,脑沟、脑池增宽。常合并有基底节区、丘脑、脑室旁白质单发或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灶。MRI检查显示:双侧脑室旁深部白质及半卵圆中心大小不等的异常信号,呈长T1和长T2,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清,无占位效应,在加权像上双侧脑室旁脑白质内有广泛斑片状及点状高信号。同时,排除糖尿病和其他原因引起的智能障碍。50例患者,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在60-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1.2)岁,病程0.5-10年,50例患者有吸烟史29例,高血压病史28例,并按照就医先后的顺序,分为两组,各25例,两组患者在吸烟史、高血压、性别、年龄等参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晚餐后1次等服,根据患者血压的情况,采取常规降血压药物治疗,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要求戒烟限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血塞通注射液静脉滴注:一次200-400mg,用5-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缓缓滴注,一日1次。15天为一个疗程,6个月为一个观察评价点。

1.3 观察项目 用药前后分别测试患者智能及社会活动功能改善的情况,测验采用MMSE及社会功能活动调查表(FAQ)进行评分;检测治疗前后血脂、血小板聚集度(PagT)、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治疗期间随访脑血管病的发生情况,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和FAQ评分比较(X(—)±s,分)

3 讨论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于1894年首先由Binswanger报道,其临床特点为伴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进行性痴呆[2]。有报道其在中老年人中发病率为0.5%-12.4%,常见于50岁以上,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病率逐渐增高。大多数学者研究认为SAE患者因长期高血压引起颅内小动脉和深穿支动脉硬化,管壁增厚及脂肪透明变性,进而引起所支配区域的白质慢性缺血,最终导致脑深部缺血性脱髓鞘改变而发病[3]。

血塞通注射液,主要药物成分为三七总皂苷,主治活血祛瘀,通脉活络。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用于中风偏瘫、瘀血阻络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三七总皂苷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效[4]。①对高血脂症的作用,用三七总皂苷对高脂血症患者进行降脂抗栓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有明显抗血小板聚集和降纤作用。②对高血压的作用,用三七总皂苷治疗高血压,治疗20d后,能明显降低增高的血压还能明显减慢心率,③对高粘血症的作用,将高粘血症患者分成三七总皂苷组和肠溶阿斯匹林组,经过4周1个疗程治疗,结果表明三七总皂苷具有显著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且优于阿斯匹林。④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观察三七总皂苷对兔食饵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三七总皂苷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⑤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作用,研究三七总皂苷对冠心病病人ET-1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三七总皂苷具有显著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等作用。⑥抗心脑缺血作用,采用三七总皂苷治疗脑梗塞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结果表明三七总皂苷对脑梗死急性期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三七总皂苷可显著改善全脑缺血或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期间的脑水肿。

从本组研究中,我们也不难看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用血塞通注射液可有效调整血脂及其代谢、降低血小板聚集度及减少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改善脑组织微循环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有利于脑组织的修复。治疗6个月后,患者智能及社会活动功能明显改善,观察组的疗效好于对照组,组间对应参数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以动脉壁脂质蓄积为特征的复杂病变过程,其起始过程主要是各种类型细胞的吸附、参与和活化,血管内皮受到损伤后继发炎性反应。脂质沉积于损伤处促使粥样斑块形成,炎性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每一个过程。在高血脂等危险因素作用下,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经hs-CRP介导产生的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胞因子,可加速血管壁增厚和粥样硬化的形成。本结果显示,血塞通注射液能有效降低hs-CRP水平,从而使其介导的各种细胞因子水平下降,减轻血管内皮的损伤,预防或减缓血管病变的发生。观察组在随访期间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进一步说明了血塞通注射液有可能稳定斑块,降低血管阻力,从而对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总之,我们认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用血塞通能进一步加强SAE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有效减低患者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史传英,董六一。血塞通氯化钠注射液对脑血流量及血栓形成的影响[J].安徽医药.2009,12(04):23-25.

2、邓杨春. 血塞通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 基层医学论坛. 2016,2(04):56-57.

3、王新,徐宝銮,汪玲玲,等. 通心络胶囊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临床观察[J]. 疑难病杂志. 2010,5(08):34-35.

4、唐涌,赵科鹏,丁雪明.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23(24):56-57.

论文作者:陈国芳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5月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1

标签:;  ;  ;  ;  ;  ;  ;  ;  

血塞通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临床观察论文_陈国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