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维图的视觉表征与物理概念生成_思维障碍论文

思维地图与初中物理概念生成的可视化表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表征论文,思维论文,物理论文,初中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提出:为何要用思维地图进行概念生成的可视化表征

      1.两大滞后制约概念生成

      (1)抽象思维能力发展滞后于概念生成需要。皮亚杰认为,初中儿童,思维从具体运演阶段向形式运演阶段发展,且以形象思维为主[1]。初中物理的概念比较抽象、严谨、深刻。个体的思维发展滞后于概念生成所需的思维能力层次。

      (2)物理概念教学方式滞后于个体学习方式改变。随着动漫、视频的日益普及,学习进入读图时代,个体侧重于通过图形、图像等形象的方式进行学习和思考。而目前的概念教学,依然停留于“使词语脱离材料”[2]的传统抽象归纳方式,滞后于学习方式的改变。

      两大滞后,给概念生成带来困难。

      2.思维地图对两大滞后的克服

      思维地图通过图形显示,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间形成可视化的思维链条,既提供了形象支持以调出有关经验,又进一步推动经验的抽象归纳,有助于“理解感性知觉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起一种逻辑结构”[3],将“个体的经验”和“纯粹的逻辑”紧紧连接起来,充分发挥两种思维长处,使概念生成“从经验开始,又终结于经验”[3],大大降低建构难度。

      二、何为思维地图的概念生成的可视化表征

      思维地图(Thinking Maps)由美国的David Hyerle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是继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后出现的又一种可视化学习辅助工具。用思维地图进行物理概念生成的可视化表征,是根据语义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按照人天然的思维习惯,用图形的形式,直接画出概念建构的思考过程,促进对概念的建构理解和直观把握。在这里,所画的图形扮演“视觉组织者”[4]的角色,提供视觉支撑,推动思维逐步深入。常见的思维地图有:圆圈图、起泡图、双起泡图、树型图、括号图、流程图、复流程图和桥型图等八种类型(见下页表1[5]),对应于物理概念的八种基本建构过程。

      三、如何用思维地图进行概念生成的可视化表征

      1.流程图与概念指向性生成的可视化表征

      物理概念越抽象,所需思维指向性越强。思路混乱,无法沿着需要的方向推进,是造成生成困难的主要原因。用流程图,把思考过程一步一步画下,思维能在上一步的基础上自然向下延伸,步步推进,可提高思维指向性,形成完整生成链条。

      

      如浮力的产生,可画出流程图(图1),从浸入液体的位置着手,把思维归束到“压强、压力、压力差”这一指向路径,步步向前,最后生成“浮力”是向上的“压力之差”[6],水到渠成。

      

      2.桥型图与概念形象性、类比性生成的可视化表征

      

      (1)类比性生成表征。类比是概念建构的重要方法。康德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指引我们前进。”概念教学中,类比往往流于表面,停在一事一物上,如用“水压”类比“电压”、用“水路”类比“电路”等。深层次类比应是方法的类比:通过类比掌握方法的“相似性”,赋予个体建构概念的新途径,去跨越“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法和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法”的“中介途径”,直接产生“更为简捷的推理”[7],如图2关于浮力是“向上的托力”,可用“手向上托”来类比“水向上托”。把两者画在桥的两边,相似性赫然突显,立即为人洞察:水能产生托力,其大小可等效于手的托力,可用间接测量。这样不但透彻地把握“水托力”的内涵,且能从方法的层面理解类比本质(本案例涉及的是等效替代法的迁移),个体经历了一场“视觉思维”,直观快捷,豁然开朗,产生“巅峰体验”(马斯洛)。

      (2)形象性生成表征。以看得见的“手向上托”类比看不见的“水向上托”,突出了“形象性”;以“手上托”的过程类比“水的上托”的过程,具有动态性;以“手上托弹簧示数减小”类比“水上托弹簧示数也减小”,具有钱学森所谓的“具象(托)——抽象(弹力减小)”相融合的“二维性”。此三者,正是物理形象思维的显著特征[8]。用桥型图类比,训练了形象思维。有意突出这点,能使抽象与形象思维互动交融,激发创造性的产生。

      3.起泡图与概念完整性、抽象性和反思性生成的可视化表征

      (1)完整性生成表征。物理概念往往包含众多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遗漏某一要素,便无法完整生成。教材对浮力概念教学,整整编排了两节课,要素繁多且抽象性高,需要调动记忆和思维的方方面面,初学者要完整建构,难度很大。用起泡图(图3)把其要素——定义、描述、本质、测量,完全展现出来,可快速掌握其完整构成。一目了然,而且落在最佳的记忆范畴(7±2个组块[9])。

      

      (2)抽象性生成表征。填写起泡图,采用“关键词”法,是“在一定精度范围内足够真实但又近似地反映出”[8]概念的本质,是种抽象的再归纳。

      (3)反思性表征。如一概念需用4个气泡才能完整表征,若这回想出3个方面,便提醒着去重构遗落的要素。可视化的图式起了“线索”的唤醒作用[10],唤醒“与学习匹配时”[10]的“有效记忆提取”[10],表现出思维的反思性特征。

      4.圆圈图和概念鉴别性、根源性生成的可视化表征

      (1)鉴别性生成表征。爱因斯坦认为物理概念的内涵是“失去了普通语言中所含有的含糊性质,从而获得了严格的定义”[11]。没有提取出这种“本质的特征”,便难以分离出核心要素,造成相近概念的混淆。

      如“飘浮”和“悬浮”这两个概念,用语言不易区分。用圆圈图将各自核心要素——“浸入”与“浸没”圈出,从外围要素——“物体”、“停在液体”分离开来,可一眼看出本质的区别,问题迎刃而解。圆圈图发挥了鉴别功能。

      

      (2)根源性生成表征。值得思考的是,“飘浮”与“悬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为何却造成巨大的困扰?进一步圈划“浸没”发现,其核心是“浸入”!“浸没”总是跟“浸入”紧紧连接,密不可分!这便是原因。把重点放在浸没与浸入的区分上,便突破了整个教学。

      圆圈图界定出概念边界,揭示了深层联系,具有“脱离语境条件的结构组合”和“意义组合”[12],是其他语用学(哈贝马斯)表征(符号、词、句子)无法代替的,同时还指明教学的关键所在,因此具有根源性的意义。

      5.双起泡图与概念辨析性生成的可视化表征

      

      “飘浮”与“悬浮”,还可用双起泡图加以辨析(图5):先用画出悬浮与飘浮气泡图,再把2个相同点画在两者之间,来强化共性特征;把3个不同点画在两边,进行差异化突显,符合信息加工论原理,在“环境中的新事物或新变化”进行“选择性知觉”重组,去“打破”“心智的瓶颈”[13],产生了深刻的辨析行为,是一种认知的精加工,有利于形成长期记忆。

      6.树型图与概念同化性、顺应性、并列性生成的可视化表征

      奥苏伯尔把概念学习分成为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和并列概念学习。树型图通过位置排列,将概念放入不同“层次”,准确表达出位次关系。通过位次传递,可直观掌握概念迁移脉络,提高生成的效益。

      (1)同化性生成表征。下位概念学习。在力概念系里,浮力从属于弹力,居于第四位次。通过树型图的位次传递,可把第一位次“力”的性质直接迁移给第四位次的“浮力”(图6)。如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需用三要素才能完整描述,那么“浮力”也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需用三要素才能完整描述。迁移起来直观快速,毫不费力。

      

      

      (2)顺应性生成表征。上位概念学习。用树型图抽取下位概念的共同特征,可实现向上迁移。如“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便可如此进行向上迁移。“不同物体在同种液体中,受到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受到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抽出的共同特征是——“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这归纳出“处于结构中的较高水平”[14]的上位概念(图7)。用树型图显化出具体的抽取行为,个体经历了迁移过程,摆脱“浮力”的各种具体常见时空范畴(康德),也就“摆脱常见的时间和空间形式的规约”[15],概念的生成就有了更深的“脱域”理解。

      (3)并列性生成表征。并列概念学习。并列概念是“是包含了很多共同标准属性的相似观念”[14]。用树型图把两者“共同标准属性”表征出来,能快速进行并列迁移。如“液体的浮力”与“气体的浮力”,是两个并列概念,浮力的方向,可用树型图能直接进行相应的并列迁移(图8)。

      

      7.括号图与概念体系结构性生成的可视化表征

      布鲁纳认为学习最重要的任务是建起学科的基本结构。初学者难以自觉应用浮力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就是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学科结构。原因是教材相关的内容照章节编排,较为松散,内在的逻辑不易发现,个体难以把概念之间的联系贯串起来,实现结构整体化,以致形成建构主义所谓的“结构不良问题”(III-Structured Problem)[16]。

      用括号图(图9)进行两级梳理,通过“浮力的产生原因”把前两节(《认识浮力》[6]、《阿基米德原理》[6])联系起来,再通过“浮力的大小”把后两节(《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与沉》[6])联结起来,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便突出显示出来,形成逻辑性强、联系紧密、结构良好的概念体系。

      

      可见,用括号图对章节内概念进行梳理(一级或多级),实际上是搭起“手脚架”,通过“在处理复杂问题中提供必要的支持,从而支持学习者在学习场中的学习”[17],来揭示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把相关的内容整合到同一认知范畴,建构出一体化的“良结构”(建构主义),避免形成詹姆逊所谓的“碎片化”的“拼贴”[18]式的“残余零散的东西”[19],提高了学科结构的整体构成水平。

      8.复流程图与概念因果性、创造性生成的可视化表征

      (1)因果性生成表征。揭示因果性是物理学的根本任务。牛顿说:“自然哲学的内涵是去发现大自然的架构及其运作……因而推导出事物的因果”[20],爱因斯坦拒绝量子力学的原因,是因为他认为这理论“把因果律完全废除了”[20]。物理概念生成的过程就是揭示因果关系的过程,面临较大的困难是,因果关系难以厘清,特别是一果多因时,对应关系往往不够明朗。用复流程图进行分析,可借助图形,逐一揭示出对应的因果关系,抽取出内在的普遍性,为概念建构扫平障碍。同时,个体亲历因果性的揭示与再现,更直接切入到概念的深层内涵,把握到问题的本质。

      如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便可通过复式流程图(图10),直接看出因果关系,直观生成——浮力跟浸入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体积有关,跟浸没深度无关。

      

      (2)创造性生成表征。用复流程图进行因果性分析,结果不断得以呈现,内在的原因得以不断揭示,思维也不断得以拓展,显示出发散型的特征。概念生成的过程是一种不断探索的过程,是一种发现学习(布鲁纳),是有意义的学习(奥苏贝尔),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这种“呈现性”、“发现性”、“发散性”和“创造性”个体学习,正是实施了“创造性教育”[21]。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意义尤为重大。

标签:;  ;  ;  ;  

初中思维图的视觉表征与物理概念生成_思维障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