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论文_王淑萍

(黑龙江省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检验科 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测D-二聚体(D-Dimer)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健康对照组50例,进行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检测,并对比结果。结果:急性心梗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观察血浆D-二聚体的实验指标,可为急性心梗患者临床的诊断、治疗提供重要实验数据。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D-二聚体;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6-0021-02

心肌细胞严重而持久的缺血、缺氧导致局部心肌梗死,血管内膜破坏,血管壁胶原暴露与血小板的接触面增加,内源性凝血系统与纤溶平衡被破坏,血管内形成血栓。血浆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过活化因子交联后,再经过纤维溶解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降解产物。血管内血栓形成或心肌梗死时会引起继发性血浆纤维溶解活性增强,因而相应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也会随之增高[1]。本研究对D-二聚体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测的临床意义进行进一步探讨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8月~2016年3月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其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45~75岁,平均(60.5±5.4)岁。患者均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无其他并发症。健康对照组50例,为本院健康体检者,男35例,女15例;年龄38~70岁,平均(52.6±4.7)岁,血糖、血脂、血压均正常,排除肝、脑、心、肾等疾病。

1.2 方法

50名确诊的心肌梗塞患者在溶栓治疗三天后和治愈出院时再做两次D-二聚体含量检测,与入院时的D-二聚体含量检测作比较。所有患者均在早晨同一时间段取卧位静息状态静脉空腹采集枸橼酸钠抗凝血3mL,以3000r/min离心10min,取贫血小板血浆于1h内采用测定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仪器为希森美康CA-8000,试剂采用原装配套产品。本实验室设定的D-二聚体参考范围为不高于0.55mg/L,高于此值判定为D-二聚体水平升高。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心肌梗死与健康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心肌梗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溶栓后及出院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成为中老年人致死的重要因素之一。患者由于暴饮暴食、过劳、激动等因素刺激作用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脱落,血小板在破裂处聚集形成微血栓,进而引起冠状动脉部分闭塞和心脏供血不足,最终心肌因缺血缺氧而坏死。正确诊断并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常态生理环境中,身体血液凝固、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维持体内血液流动并防止粘滞的重要环节。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它的存在表明了在体内有纤维蛋白的形成和溶解,它可作为反映高凝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2]。急性心梗时由于纤维蛋白溶解作用而使其血浆D-二聚体含量增加,D-二聚体反映着继发性纤溶的增强,是唯一反映凝血和纤溶的理想指标,在临床上已视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对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定有一定指导意义,监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患者血栓前状态的早期诊断。有资料记载,D-二聚体含量根据患者病情的恶化而不断增强。血栓前状态(PTS)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止血、凝血以及抗凝系统失调的一种病理过程,具有容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D-二聚体、PLT含量与凝血酶活性有关,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患者的早期检测、早期治疗,可以预防血栓栓塞的形成及其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对于改善栓塞严重程度及患者的预后都具有临床意义。

心肌梗死病情的发展基础主要是患者的受损血管壁与血液之间相互产生作用,在心肌梗死时,患者的纤溶功能及凝血功能出现显著性变化,导致患者体内血液一直处于一种高凝状态,处于高凝状态中的血液,很容易形成血栓。血浆D一二聚体主要是患者体内的交联纤维蛋白及交联纤维道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患者血液中出现D-二聚体充分说明患者体内有纤维蛋白,如果血浆D一二聚体水平升高,则充分说明纤维蛋白的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据报道,关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观察及预后判断,血浆D一二聚体水平能够作为一项有效的参考指标[3]。

本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过溶栓治疗后,同样出现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的现象,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栓栓塞,D-二聚体峰值结果出现时间平均为2d,表明溶栓治疗后,血栓被溶解从而出现体内纤溶增强现象。之后,D-二聚体水平在一周之内基本维持在较高水平,治疗10~14d降至溶栓前状态,表明溶栓治疗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约21d左右患者血浆 D-二聚体水平恢复至实验室正常参考水平,提示患者血栓栓塞的临床治愈。

综上所述,血浆D一二聚体含量的检测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并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疗效的监测具有一定意义,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药物用量和疗效的监测指标。

【参考文献】

[1]赵露,刘春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1):96-97.

[2]苏秀香.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 D-二聚体的检测及意义[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3,27(2):55-56.

[3]徐红.心肌梗死患者血浆D一二聚体水平检测[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9):535-536.

论文作者:王淑萍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2

标签:;  ;  ;  ;  ;  ;  ;  ;  

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论文_王淑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