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业的发展:1995年回顾与1996年展望_货币供应量论文

中国金融业的发展:1995年回顾与1996年展望_货币供应量论文

中国金融业发展——1995年回顾与1996年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业论文,中国论文,年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1995年金融形势回顾

根据1995年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1995年金融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强化金融监管,改善金融服务,坚决抑制通货膨胀。金融工作的重点是:从紧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大力调整信贷结构,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强化金融稽核监管,坚持金融分业经营和管理,深入整顿结算秩序;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改革,实行信贷管理责任制,改善金融服务,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完善外汇结售汇制度,加强国家外汇储备管理。从1—9月份金融运行情况看,上述各项政策措施得到贯彻执行,经济、金融运行平稳,较好地抑制了通货膨胀的持续上涨,为全年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表现在:

(1)现金投放趋缓,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势回落, 过热的总需求得到抑制。

1995年初,为减缓1994年下半年货币净投放过快的惯性冲击及高通货膨胀的影响,中央银行在年初及时采取有效控制现金投放的措施,随着中央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从二季度开始,货币回笼迅速增加,上半年共回笼货币284.7亿元,是我国建国以来上半年回笼货币最好的一年 ,尤其是6月份的回笼货币达42亿元,这是建国46年以来(除1961 年)仅有的一次净回笼。至9月底,现金收支相抵净投放80.3亿元, 比去年同期少投放467.7亿元,这也是近几年来货币投放最少的一年。

现金投放减少对改善货币流通状况、减缓通货膨胀压力十分有利,至第3季度末,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幅持续平稳回落,其中1—3季度M[,0]增幅为24.6%、21.1%、14.9%、M1增幅为27.9%、21.2%、18.3%、M2增幅为35.9%、32.8%、30.6%,由于货币供应量得到有效控制,过热的总需求得到抑制,供求矛盾有所缓解,零售物价指数从上年末的25.5%,降至9月份的11.4%,下降了14.1个百分点, 为今年实现15%的调控目标创造了条件。

(2)储蓄存款大幅度增加,各项贷款总量供应适度。

从1994年以来,储蓄存款一直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今年9月末, 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7569.7亿元,占各项存款的54.3%, 比年初增加6033.6亿元,占各项存款净增加额的61.4%,增幅为38.1%。居民储蓄的大量增加,为银行售贷资金提供了稳定的来源,9月末, 国家银行存款备付金率达到8.5%。在储蓄高增长的同时,1995 年凭证式国库券超额完成了发行任务,共计发行1041.89亿元。 国债的顺利发行和较快的储蓄增长,是1995年信用回笼现金较多,货币投放减少的重要保证。

1995年国家信贷政策的重点是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放。截至9月末,全国各类金融机构贷款总额达46513.5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加592.5亿元,其中,农业贷款增加416.6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加106.6亿元,体现了对农业投入力度的加大。

(3)货币政策操作卓有成效,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得到控制。

1995年央行坚决执行适度从紧货币政策,从政策操作看,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两次调整再贷款利率,一再传递中央银行实行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重要信息,同时加大了回收再贷款的力度,1995年前9个月, 央行再贷款比年初下降186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回收107亿元;

控制货币要综合平衡国内信贷和外汇贷款,因此,在调控再贷款的同时,央行还多次适时调整外汇指定银行的头寸规模,针对1994年由外汇占款形成的基础货币增长较快的情况,采取了“冲销”措施,使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所投放的人民币资金大为减少,1995年9月末, 央行外汇占款比去年同期少增近千亿元。中央银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基础货币的过快增长,前9个月央行基础货币比上年同期少增加 449亿元。

(4)金融法规陆续出台

继《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以来,1995年陆续有《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担保法》、《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贷款通则(试行)》等一系列重要的金融法律法规生效实施,标志着我国金融业走上了法律化、规范化的道路。

从金融角度看,1995年金融运行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然偏大,二是货币供应量(M2)增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在高位上运行。

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是抑制通货膨胀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几年,虽然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率仍居高不下,1991年为27.2%,1993年上升到39.7%,至1994年仍高达36.4%,成为我国当前治理通货膨胀的阻力之一。应该说,在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势头受到明显抑制,1—3季度分别增长37.2%、16%、17.6%,但从全社会来看,在建规模仍然较大,尤其是上半年,全国新开工项目21734个, 比去年同期增加3663个;新开工项目总投资162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5.6%,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失控的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强烈,且投资又很不规范,据有关部门调查,今年许多地方投资规模层层加码,超计划安排,而且由于投资计划与资金不相衔接,致使存在的资金缺口相当一部分只能通过乱拆借、乱集资等非法不正当手段来筹措,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

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代表社会总需求的变动。1—9月,广义货币M2分别增长39.1%、38.1%、35.9%、35.1%、33.8%、32.8%、32.1%、30.3%、30.6%,呈逐月回落的趋势,但增幅仍然偏大,距中央银行年初确定的M2增长23—25%的调整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从货币供应量的结构构成来看(表1),一方面,前三季度,M1的回落已基本到位,MO与 M1占M2的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货币的流动性减弱,说明现实的社会总需求在向远期转移,货币流动性减弱对1995年抑制物价的持续上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另一方面,储蓄存款占M2的比重却有升高之势,到今年9月份,储蓄存款的增加额占M2增加额的比重,更由8月份的41.1%提高到66%,说明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已成为M2增幅保持在高位运行的重要原因。

表1:1995年M2构成变动表(%)

M1增长率 M2增长率 MO/M2

M1/M2 储蓄存款/M2

1季度27.9

35.9 14.46

41.8 47.25

2季度21.2

32.8 13.18

40.3 48.11

3季度18.3

30.6 12.939.6 48.52

二、我国金融运行必须正确处理的问题

自1993年6月开始宏观调控两年多来, “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抑制经济过热增长,支持经济体制改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民经济已开始“软着陆”,从1995年金融总体运行情况看,金融形势已出现良好局面,这将有利于1996年乃至“九五”时期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今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九五”期间要以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为实现这一任务,中共中央《建议》明确指出,金融工作的重点仍是要“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控制货币信用总量,逐步使货币发行与经济增长相适应”。这是在认真总结十多年来宏观调控经验和科学分析“九五”期间经济发展趋势后提出的正确指导思想。1996年是“九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实现的关键一年,金融工作必须要坚决贯彻《建议》精神和政策措施,为此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必须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货币供应量增长之间的关系。

经济理论常识告诉我们,货币超经济增长会加大通货膨胀压力,这也是自“六五”以来我们从经济运行的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教训。数据表明,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指数,从1978年至1994年均上涨7.3%。 分阶段看,“六五”年均3.5%,“七五”年均10.1%,“八五”预计将达11.4%,特别是后三年预计年均接近17%,物价涨幅趋升的势头明显。再看经济增长速度,“六五”、“七五”和“八五”前四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平均增长10.1%、10.4%、11.7%,基本保持平稳高速增长。但在各层资货币中,现金分别年均增长23.3%、21.8%、28.9%、,M1和M2更由“七五”年均增长同为24.1%分别上升为“八五”前四年27.1%和29%。各层次货币增长率均为大大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据有关专家分析,“九五”期间年均经济增长率应控制在8 %左右为宜,为此,考虑到影响货币供应的各种因素,预计“九五”期间货币供应必须控制在16%左右,即比“八五”各层次货币平均实际增幅下降约四成,可见控制货币供应的任务是非常重的。货币供应,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关系十分复杂,但实践已证明,靠增大货币供应量来刺激经济发展的方式是行不通的,因为这必然导致通膨胀的上升,反过来通货膨胀又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顽症。因此,根本的出路是要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变粗放型为集约型,同时坚持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坚决把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压下来,才能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

2.必须处理好投资总量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

从经济整体看,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的经济根源是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的结果。其中,基建摊子越铺越大,固定资产投资的膨胀已成为货币超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特别是91年以后的几年,既是投资高增长的年份也是广义货币供给增长的年份,投资膨胀已成为引发货币供应增加的主要原因(见表2)。

表2:投资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时间

1991 1992 1993

1994

投资增长率23.8%42.6%58.6% 27.8%

M2增长率26.5%31.3%24.1% 34.6%

GNP增长率8.2% 12.8%13.4% 11.8%

当年投资额占M2的比重 26%

28% 36%

34%

过大的建设规模已经严重干扰了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据有关部门测算,“八五”前四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41748亿元,1995年预计增加1900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五年大约形成总规模6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长超过35%,加上超概算,在建总规模有可能在7 万亿元,既使不上一个新项目,也要四、五年才能完成。强烈的投资冲动和过大的投资规模,必然导致对信贷资金的大量需求。目前,银行贷款已成为各类投资主体最重要的外部资金来源,特别是来自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增长过快,很大程度地制约了M2增长问题。同时,由于国家对这部分贷款控制乏力,从一定意义上说,长此以往,将瓦解适度从紧的货币信贷政策。

3.必须处理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间的关系。

资本来源于储蓄,储蓄采取何种形式转化为投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有限资金的利用效率。目前,我国金融资金流量格局大体是:占社会总储蓄大头的居民储蓄绝大部分集中到银行,成为居民储蓄存款,银行再使用储蓄资金发放贷款。这种企业通过银行间接融资的形式虽然有利于国家加强对金融的集中统一管理,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深层问题,使金融的持久稳定发生困难,因为一方面受市场物价水平制约,银行吸收储蓄存款的成本很高。现行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为10.98%,按19-95年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金额3万亿元计,一年仅利息就将超过3000多亿元,再考虑三年期以上储蓄存款高达13%的保值贴补率,使目前银行经营亏损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直接冲击着国家财政收支的平衡,储蓄存款增多,虽然对当期金融稳定有利,但储蓄的高增长同时也直接导致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超经济增长,使通货膨胀压力累积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特别是许多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好,银行贷款资产质量普通不高,特别是由于居民储蓄存款的还本付息对银行刚性约束,而银行对企业的债权约束却由于种种原因成为软约束,致使银行贷款回收情况不好,资金周转不灵,进而又给基础货币控制造成困难,对通货膨胀形成更大压力。从银行角度看存在上述问题,从企业和储户的角度看,直接融资有时也更为方便、更有吸引力。分流一部分居民储蓄存款直接进入企业投资,不仅有利于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而且也有利于减轻银行信贷压力,减少贷款风险。因此,坚持间接融资为主,适当扩大直接融资有助于金融的长期稳定。

4.正确处理外汇储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由于外汇政策的成功,外汇储备的增长也成为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必然使得外汇占款增加,特别是自1994年以来,“外汇占款——货币供给——通货膨胀”已经成为通货膨胀新的传导机制。数据表明,1994年基础货币通过外汇占款投放的从存量看占65%,以流量看占55.5%,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

表3:1994年基础货币投放构成情况

基础货币投放渠道 再贷款和 直接贷款 财政借款 外汇占款

再贴现 和透支

存量结构指标 0.18 0.15 0.02 0.65

流量结构指标 0.305 0.125 0.015 0.555

1995年国家外汇储备继续增长,1—9月,国家外汇储备已达698 亿美元,比年初增长182亿美元,国家银行外汇占款为3112.36亿元,可以展望,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推进,经济的发展,出口的增加,外资的引进和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基础货币的投放受涉外因素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因此,外汇平衡及外汇储备的适度观模是我们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一方面,要防止“储备危机”,国家要保持一定的外汇储备量作为平衡国际收支、维护国家信誉、调节外汇市场、应付意外外汇支出的保障;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储备过剩”,特别是储备规模过于膨胀,不仅占用了人民币资金,对信贷平衡和抑制通胀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使本来可以利用的货币资源被闲置起来,不能最大限度也发挥外汇的使用效益,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三、1996年金融指标预测。

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1996年,中国经济将进入本世纪最后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伴随着“九五”序幕的拉开,宏观经济环境将出现一系列新的变化。从政府的目标看,1996年经济工作将选择继续坚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指导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控制社会总需求过快增长,努力增加有效供给,把仍然过高的物价涨幅降下来,着力于稳定经济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1996年经济和金融发展既面临较大的机遇,也存在较大的风险。有利的方面是:经济总量基本平衡,控制通胀已取得一定成效,物价涨幅明显回落;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国家外汇储备处于较高水平;金融环境进一步改善,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特别是由于1997年香港将回归祖国和召开党的十五大,必然给1996年提供一个较好的政治动力,加上新的五年计划实施,有利于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不利的方面是,微观经济困难重重,国有企业改革进展缓慢,财政依然困难,需求扩张压力很大,农业基础薄弱。

根据分析判断,1996年金融运行将在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变动,继续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信贷政策,严格控制信用总量,仍将是中央银行在1996年甚至“九五”时期必须坚决采取的政策措施,如果这一措施能得到有效执行,又能在经济运行中灵活采取适度微调政策,正确处理好经济金融领域中的各种关系,1996年金融形势必将在1995年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预计1995年年终和1996年各项金融指标如下:

1.预计1995年全年货币投放量可以控制在1500 亿元的目标之内,1996年由于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货币投放量不会太大松动,考虑到保持经济增长的需要和价格结构性调整等因素,如果1996年的现金年增长率不超过30%,则1996年货币投放量将在2300亿元左右,货币净投放量会与1995年持平或略有上升。

2.全社会各类金融机构贷款总额1995年有可能超过6000亿元的水平,略高于调控目标,1996年贷款规模将继续保持总量适度增长,结构进一步改善的态势,加在对农业投入的力度,确保国家重点建设的资金需要。预计1996年贷款总额将在1995年基础增加8000亿元。

3.1995年年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约达19000亿元, 比上年增长20%,1996年国家将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如果能将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控制在15%左右,则199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3000亿元。

4.估计1995年全年储蓄存款余额有可能突破3万亿元, 比上年新增8000亿元以上,1996年一方面为减轻储蓄存款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的压力,国家将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和股票等直接融资形式,分流一部分储蓄资金;另一方面,住房改革及汽车电脑等消费热潮的逐步兴起会吸收居民的部分储蓄资金。如果1996年的通货膨胀率能下降到一定水平,还有可能在适当的时候取消保值贴补率,适当鼓励居民将存款转向其它金融投资领域。基于以上考虑,估计1996年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率将比1995年有所下降,增长率将下降至35%以内,全年储蓄增长额不超过11000亿元。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中国金融业的发展:1995年回顾与1996年展望_货币供应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