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明确了海绵城市的概念,然后分析传统城市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最后给出海绵城市理念下控规编制的策略。指导城市更好地进行海绵城市建设。
关键词:海绵城市;控规编制;对策
引言
海绵城市能够提高城市的生态建设,改善城市环境,并且减少降水引起的城市内涝问题。但是,我国的城市控规编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海绵城市的建设无法有效时实施。
一、海绵城市的相关概念
1.1 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如同海绵一样,能够在下雨时吸水、蓄水,通过渗透的方式对雨水进行净化;当城市需要用水时,储存的水就可以供城市使用。如果降水量过多,超出了海绵城市能吸收的范围,海绵城市也有足够的渠道将雨水排出,避免城市出现洪涝灾害。
由此可见,海绵城市将雨水视为一种十分宝贵的资源,有效地将雨水利用了起来,避免了像从前一样,在雨水落地以后迅速被作为污水排放掉而产生的资源浪费。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海绵城市需要尊重自然环境,有效利用地形地势,通过保护和规划实地、胡泊、下沉式的绿的广场用来储存雨水。同时,还要减少雨水的地表径流同时减少面源污染,保证蓄水的品质,并补充城市的地下水。
1.2 低影响开发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和低影响开发中心在2000年10月提出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这是一种分散是的源头处理技术,通过对雨水进行分散的、小范围管理,保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的稳定。该方法利用了大自然的植被吸收雨水,使用了渗透、储存等方法,减少雨水的排放量。同时,还需要控制雨水的峰值流量,使用滞留、渗透、储存减缓雨水的汇聚速度。
二、传统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不注重河流等生态环境的保护
传统的城市建设中,雨水排放思想导致了缺少对水体绿地的重视,规划用地时,会根据雨水快排的需求,将河流的宽度设计到最小;在设计城区中的绿地时,通常都采取最低标准设计绿地,并将城市的土地作为建设用地出让,以换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2)绿地面积不足
由于传统的城市建设是极为看中经济利益的,所以对城市的环境保护不足,最明显的就是城市当中缺少足够的绿地,许多原本的绿地都成为了建设用地[1]。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是因为通过牺牲公共绿地,能够在短期之内就去的很高的经济回报,但是从长期来看,这无疑是一种放弃未来的方法。我国城市污染问题的加重,和绿地不足的关系很大;另外,绿地还能减少城市的噪声、粉尘等污染,随着绿地减少,这类污染问题也正变得严重。
(3)采用雨水快排模式
在处理降雨的问题时,传统的城市建设采用的是城市快排管网,各地块都是高于路面的,甚至绿地也是如此。降雨时,雨水将会向到了沿侧的雨水管渠汇集,之后通过雨水管网体系排出水体。由于在城市的建设当中采用了大量的不透水材料,城市的不透水面积逐渐增加,随之到来的就是需要排出的雨水量逐步增加,随着雨水的汇集速度和雨水量逐渐超出了管网的负载能力,就会引发城市内涝、河流污染等问题。
(4)绿地系统不连续
城市绿地主要包括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公园绿地主要指路边、河边的绿化带、居住区配套的活动绿地等。为了保证消防、城市空间形象和景观的需要,传统的城市建设当中,会留出绿化带,通常都在交通感到的沿侧,但是这种建设方法会导致绿地被出入口、硬质广场占去一部分,绿地的完整性就会受到破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控规设计进度跟不上城市的建设速度
(1)时间紧迫
我国的城区建设需要解决产业转型、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等问题,一些新建的城区是为了满足重大基础设施的需求或者是为了设置卫星城来满足发展的需要,提高城市的财政收入,改善民生。这就会的一些建设项目会受到普遍关注,导致建设周期十分紧迫。
(2)项目的随意性较强
在城市的建设之初,土地的价格不会太高,同时由于城市的可塑性较强,会吸引到很多的投资商和开发商。但是由于控规为法定规划,机上编制十分严格,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指定,使得开发商洽谈项目时,一些控规还没有正式批复,这就使得新城区仅仅有概念性的设计方法[2]。
(3)设计多变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亚需要对河流的防控情况进行评估,还需要对地质灾害进行勘察,并对道路进行准备,这使得建设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为了保证设计的合理,市政、水利等设计单位会根据现场条件对施工图进行修改,导致了基础资料发生变化,影响编制进度。
三、海绵城市的目标
3.1 雨洪管理
近年来,很多城市都出现了严重的内涝问题,主要原因就在于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许多可容纳雨水的河流、湖泊、树林都变成了城市中的建筑、道路和广场等硬化面,这就导致雨水江流时间缩短,洪峰径流量变大,导致原来的排放雨水的管网无法承担城市的排水需求,这就需要采用海绵城市的建设方法,控制雨水径流,消除城市内涝和洪水的威胁[3]。
3.2 减少径流污染
我国的水体污染源主要是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农业污水,随着污水处理技术的提升,工业污水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很多地区的技术水平还比落后,并且对水体不然的重视不足,使得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水在不做任何净化处理的情况下就被排放出来,当污染物在降水和地表径流的冲刷过程中,就会进入到水环境中,造成水体污染。但是,这些排放的废水对于植物来说是重要的营养来源,可以通过增加绿地面积来减少径流污染造成的问题,并促进植物的生长。
3.3 回收雨水资源
城市人口的增加,使得城市的生活用水量提高很多,再加上工业用水量也很大,使得我国很多城市都面临着生活和生产用水不足的问题。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可以通过截留雨水,通过对雨水的净化和储存,可以将雨水用到道路清晰、绿化用水、消防用水中。
四、海绵体城市控规编制策略
4.1 山体保护范围划定
对于平原型和河网型城市来说,山体是十分稀缺的资源,如果城市当中存在靠近山团体的地块,通常会被设置成住宅区或旅游度假区,这些位置往往都有是很高端的建筑。在城区进行建设时,必须要提高对山体的而保护,避免挖开山体导致侵占山林。同时,还要加强对上体的保护,保证山体能够微城市提供新鲜空气。规划用地和组织交通道路时,需要协调地形现状和竖向设计要求,保护好山体,禁止较高的位置进行开发,在山体的低处进行开发时,还需要保证不影响土壤植被的吸附雨水的能力。
4.2 和谐处理雨水径流路径
在经过长时间的雨水冲刷后,地面往往会有自然形成的雨水径流路径,如果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人为改变这些路径,就会需要大量的花费,并且会损害雨水径流沿侧的植被和生物群落。因此,需要通过GIS软件,分析场地地形,找到雨水径流路径,并在城市的规划中避免冲突。
4.3 推广生态驳岸
当前我国城市的水岸基本都是采用斜坡硬质驳岸的方式,仅能实现市民在绿地内散布和休憩的功能,很少有市民能够进行集体活动的场所。另外,由于水体沿侧的用地都被开发,导致市民没有亲水空间,环境品质也出现了严重的硬化。这种方式会导致雨水很快就被排放出去,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储存。因此,需要增加沿岸的滨水绿化面积,增加下沉式绿的比例,将硬质驳岸改造为生态驳岸,降低水流速度,延长水体的净化时间。
结束语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合理的控规策略,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必须要脱离传统方式的束缚,使用更符合生态建设的方式对城市进行规划。通过保留城市当中的绿地等,提高城市的蓄水功能,提高城市对雨水的承载力。
参考文献
[1]崔成. 适合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新区控规设计策略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
[2]高军. 海绵城市建设视角下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6.
[3]郑新,欧阳敬,杜宁睿. 海绵城市理念下控规编制策略研究[J]. 华中建筑,2018,36(05):87-89.
论文作者:梁慧敏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8
标签:城市论文; 雨水论文; 绿地论文; 海绵论文; 径流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水体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