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音乐唱歌课中发声练习的特殊性——以高阳小学为例论文_高文慧

小学低段音乐唱歌课中发声练习的特殊性——以高阳小学为例论文_高文慧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摘要:对小学低段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发声练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从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的发声练习出发,分析了我国小学低段音乐唱歌课中发声练习培养的特殊性,阐述了正确的发声练习在我国小学低段音乐唱歌课中的意义,发现小学低段音乐唱歌课中发声练习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发声练习培养的特殊性做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有助于学习者重视小学低段音乐教育中发声练习的特殊性。

关键词:小学低段;音乐唱歌课;发声练习;特殊性

当前,小学初段音乐唱歌课中的发声练习这一块没有受到重视,而在2011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感受并模仿自然界和生活中各种声音,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年龄段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 。使这一年龄段的学生通过模仿自然界和生活中各种有趣的声音来进行发声练习,老师在其中加以引导,使小学低段的学生在音乐课堂中体验音乐美感的同时,也能更形象地理解和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

一、高阳小学低段音乐唱歌课中发声练习的现状分析

在假期中,本人对高阳小学低年级的音乐唱歌课教育状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发现了如下几点问题。

(一)发声练习培养的缺失

小学低段的学生声带都非常的稚嫩,必须在这个时候对其进行正确的发声训练,若是低年级没有及时对学生的发声方法进行正确引导,不仅会伤害学生的声带,而且到高年级后很难再纠正过来。由此可见,在小学低段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发声习惯。现今,虽然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中还是很重视小学低段音乐唱歌课的发声练习,但是根据访问调查发现,在高阳小学还是有部分老师对低段音乐唱歌课不太重视,觉得唱歌课无非就是把教材中的一首歌学会就行。认为低段的学生还无需进行规范化的发声练习,学校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

(二)发声练习教学手段的不足

有很多老师明白发声练习的重要性,可是由于缺乏手段,比较表面化,没有深入教学中,选用了较多且难度较大的发声练习曲进行训练,枯燥无味,学生也并没有深入的理解,整个课堂氛围较为死板,没有带出这一年龄段孩子应有的活力,收获的效果也不理想;还有些老师把发声练习和歌唱训练分开教学,使发声练习和歌唱练习脱节,发声练习没有落到实处,这也不利于唱歌课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教学设备的不足

现今高阳小学的教学设备虽然有所改善,但还是比较不足。要想让发声练习变得有趣,少不了教学设备的帮助,比如多媒体、小乐器等来提升学生的兴趣,渲染课堂的氛围。

二、高阳小学低段音乐唱歌课中发声练习的特殊性

(一)年龄限制,这一阶段的学生年龄多在6.5岁-8.5岁之间,让这一阶段的学生像成人一样去面对乏味的发声练习曲,会极大的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收不到良好的效果。特殊性发声练习就是为了使小学低段学生更有效的学习而设计的有趣味性的发声练习,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创新的、热情的投入到学习中,才会让学生的发声练习更具有灵动性。(二)师资不足,这一阶段的教师引导作用尤其重要,但是在高阳小学以及更偏远的地区并没有新鲜的教师资源,教师大部分都不是科班出身,甚至是由其他科目老师代替,这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到正确的发声练习,从而形成了不良的发声习惯,到高年级过后就很难纠正过来。

三、对高阳小学低段音乐唱歌课中发声练习的教学策略

正确的发声练习是唱歌教学的前提,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的特殊性发声训练是培养学生科学掌握歌唱方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合理地设计发声练习,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的发声,是唱歌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老师应重视特殊发声练习在音乐唱歌课中的作用,并有效的运用特殊发声练习来优化课堂效果,不可只走程序化过程,使特殊性发声练习成为一幅空架子。特殊发声训练应贴合每一堂唱歌课的内容,使发声练习和唱歌课内容紧密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发声练习真正运用到实处,使学生真正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并有效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设计每一堂课的发声练习都应具有目的性,使学生在课堂中有效的学习不同的发声知识。比如在人音版二年级上册的《小麻雀》一课中,因为这整首曲子具有跳跃性,所以设计的发声练习也是跳音练习,先让学生模仿小麻雀的声音,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唱跳音。又比如在人音版二年级上册的《小红帽》一课中,因为这首歌曲具有跨度大、有连线等特点,所以设计的发声练习也是连贯音练习和跨度大的音阶练习,并用“爬山”等形象的方法指导学生练习跨度大的音。所以每一节课的发声练习都应具有目的性,而不是每节课都重复一样的练声曲,简单的开开声就行了。

(一)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的教学模式提高发声练习效果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人都会追求时尚潮流,在音乐教学中也要上“时尚”的唱歌课。新课标下的好课应该要有时代气息,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凡是社会流行的东西都会在他们身上体现。就音乐而言,流行歌曲在学生中流传得最快。如当今流行的tfboys的歌曲在学生中广为流传 。而作为老师,应当与时俱进,因势利导,将这些流行因素放入到发声练习中来。让学生们在追求潮流的同时,也正确掌握了发声方法。在这个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也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好的教学方法。在发声训练中,这些学校注重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会提供各种乐器让学生弹出“do re mi fa sol la si”的声音,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有些学生甚至可以自己创编一些发声练习曲。我们在发声训练这一块应借鉴这些国家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音乐教学实践,找出最适合当代小学低段学生的发声方法进行训练,从而形成最“时尚”的发声练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通过模仿生活中的声音提高发声练习效果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感受并模仿自然界和生活中各种声音,在这一学段音乐唱歌课发声练习中,有很多声音我们都可以在生活中常常听见的,声音和生活密切相关,比如说自然界中鸟儿的叫声,雨水滴落的声音,大到天空打雷的声音,小到细针掉落的声音等。而这一学段的学生又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学段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特性,让这一学段的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模仿自然界和生活中各种有趣的声音来培养他们的发声习惯。比如说,刚开始的时候教学生如何呼吸,老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感觉在一个桃花园里面,走到了桃花树下,闻一闻桃花的香气,从而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呼吸。又或者,问学生火车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模仿火车的声音,但是有可能声音会存在一些挤嗓太用力的问题,老师在其中加以引导学生,我们这辆火车正在过山洞,我们的嘴巴就是山洞,感觉是空空的,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发声训练,当学生能正确的发出火车“u u u”的声音过后又可以跟学生进行互动,老师唱一句“火车火车开了”,学生就模仿火车的声音“u u u”,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我们的发声练习也不能跟歌唱练习剥离开来,在音乐唱歌课教学中的很多发声因素往往可以生活经验来理解,在不同的歌曲中要找到其中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部分,找到不同歌曲有趣的部分。比如在人音版二年级上册中的《母鸡叫咯咯》一课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模仿母鸡“咯咯咯”的叫声来进行发声练习,并且可以引导学生这是一只正在散步的母鸡,那么它的叫声应该是平缓的,这是一只准备下蛋的母鸡,它很焦急,想赶快找个地方下蛋,那么这时候母鸡的叫声应该是急促的,然后再将“咯咯”声代入歌曲就会让学生顺其自然地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来演唱歌曲。但有时候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思考,比如说在《母鸡叫咯咯》一课中可以问学生母鸡为什么叫的是平缓的呢,为什么有时候又叫的很大声呢,学生的答案会让你收获不一样的惊喜。

(三)通过游戏教学引导学生的策略提高发声练习效果

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有很多种方法来进行发声练习,但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学生“动”起来,这里的动包括动脑、动口、动手、动表情等 。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不能用单一枯燥的发声练习曲进行训练,所以在发声练习中老师可以有目的地用游戏化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这里的“音乐游戏教学”是指音乐和游戏为一体的音乐教学形式,游戏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而不会觉得课堂枯燥无味,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体验音乐乐趣的同时,也能更形象地理解和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极大地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和发挥创造性思维。游戏也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在教会学生“do mi sol”的唱法后让学生自己用这三个音创编一条发声练习曲,或者老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后,老师唱到哪个音就请相对应的分组起立,以此让学生熟练掌握识谱的同时,也进行了发声训练,这个游戏就体现了动脑和动全身的游戏趣味。而在音乐唱歌课中,更要使游戏与歌曲主题相融合。比如在人音版一年级上册中的《摇篮曲》一课中,老师可以事先根据歌曲编一条练声曲,然后让学生充当妈妈的角色,这时候,妈妈要哄宝宝睡觉,请同学们想想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哄宝宝入眠,鼓励学生开口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来让宝宝入睡,然后请学生用“u”来温柔、优美地跟着钢琴唱一遍,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这里体现了学生动口以及动脑的游戏趣味。但是在这里切忌为了游戏而游戏,老师要利用游戏,有效的传授音乐知识和全面训练学生的发声技能,同时也要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老师运用游戏一定要有目的,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打造效果收获高的课堂。

(四)采用与语言、舞蹈、视觉结合的策略提高发声练习效果

在音乐唱歌课堂中,也可以适当加入一些美术、舞蹈、语言等素材与音乐结合,因为它们都有共通的地方。

1.发声练习与视觉美相结合,可以在教学生发声练习的时候放入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景进行发声,比如在人音版二年级上册的《乃哟乃》一课中,可以让学生掌握“do mi sol”的发音后,播放一些彝族姑娘在跳舞的画面,让学生充分感受歌曲风格,然后用“do mi sol ”这三个音来创编出与之风格相同的发声练习曲,这里就是利用音画结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2.发声练习与舞蹈中的体态美相结合,音乐和舞蹈中的体态美结合,这里的体态就无需太过复杂,且最好具有典型性,正确的体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发声练习方法。上面说到的《乃哟乃》这一课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发声方法过程中,让学生想象自己在一个舞台上,应该把背挺直,感觉自己的身子很修长,双脚距离应比较小,但不能并拢,并保持这样的体态,这样就能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进行发声。

3.发声练习与语言美相结合,发声练习与语言中的发音紧密相连。在发声练习中,咬字吐字非常重要,比如在人音版二年级上册的《云》一课中,“飘”这个字比较难发音,那么在发声练习中可以让小朋友模仿猫叫,并跟老师进行互动,老师再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体会课堂乐趣的同时掌握了正确的发音。

这里不论是与哪种因素相结合都应该以音乐为主,一定要具有目的性才能给课堂增添灵动色彩的同时收获最大的效益。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要重视发声练习,发声练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小学低段的学生通过有趣味性、有规律、有步骤的发声练习,有效的学习正确的发声方法。使小学低段学生的各个发声器官,在自然发声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发声的生理机能,养成良好的发声状态,使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得以持续和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艺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949-1995[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刘智勇、郑红.音乐教与学问答388[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姚思源

指导教师:龙军

论文作者:高文慧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  ;  ;  ;  ;  ;  ;  ;  

小学低段音乐唱歌课中发声练习的特殊性——以高阳小学为例论文_高文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