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通心开痹汤治疗痰浊内阻型胸痹心痛120例临床研究论文_乔银珠,孙淑萍

甘肃省酒泉市中医院 酒泉 735000

【摘 要】目的:观察应用通心开痹汤治疗痰浊内阻型胸痹心痛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毒副作用。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20例,对照组80例,两组均应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通心开痹汤200ml,2次/d,总疗程2周,观察用药前后临床症状、心电图、肝肾功等变化及停药1月后复发率。结果:治疗组临床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停药1月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2组均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结论:通心开痹汤治疗痰浊内阻型胸痹心痛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复发率低。

【关键词】通心开痹汤;胸痹心痛;痰浊内阻

胸痹心痛是指由于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等痹阻心脉,出现的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而中药制剂对此类疾病具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本研究采用自拟通心开痹汤治疗胸痹心痛,疗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2010~2015年住院病人。2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55~75岁,平均56.6岁。治疗组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龄52~78岁,平均56.2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合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提出的《缺 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①具有典型心绞痛发作的突发性胸骨后疼痛,持续时间为1~5min,一般不超过 15min;②心电图或24h动态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表现为以R波为主的导联ST段压低(>0.05mv),T波低平或倒置;③心电图负荷试验阳性。中医胸痹诊断分型符合《中医内科学》[2]胸痹心痛的诊断标准,辩证为痰浊内阻。主证:心胸闷痛如窒,甚者痛引肩背,心悸气短,肢体沉重,疲乏痰多,或时有胸闷刺痛、灼痛。舌质淡或紫暗,苔厚腻,脉弦滑。

1.3 排除标准

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其他心脏疾病、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所致胸痛者;接受过介入治疗,血管完全重建的患者;合并脑、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不能按期服药患者。

1.4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他汀类、硝酸酯类等。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通心开痹汤:瓜蒌24g、半夏12g,薤白12g、桂枝10g、苏梗10g、赤芍30g、丹参30g,人参6g,砂仁10g、胆南星10g、茯苓15g、炙甘草10g。辨证加减:兼寒湿者,加附子、干姜、等温通散寒之品;兼气虚者,加黄芪、山药、白术等补中益气之品;兼阴虚者加生地、熟地、麦冬等;兼瘀血者加川芎、三七、红花等。以上药物7剂为1个疗程,水煎服,取汁200ml,2次/日,用药2个疗程后判断疗效。

1.5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进行评定。显效:临床症状消失,静息心电图正常或缺血性ST-T明显恢复。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间歇期延长。心电图缺血性ST-T段和T 波较用药前改善,ST段抬高超过0.05mV。无效: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无改变。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O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心绞痛治疗效果上的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具体情况见表1。

2.3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见血液系统及肝肾功能损害,均未见其他特殊不良反应。

3.典型病案

李某,男,65岁,干部,2013年8月13日就诊。患冠心病6年,自觉

左胸闷痛,时发时止,间断服用丹参滴丸、硝酸甘油、拜阿司匹林等药。本次因生气致左胸憋闷疼痛加重。证见:心胸憋闷如窒,偶有刺痛,气短心悸,肢体沉重,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滑。心电图示:ST段V2-V4下移0.06 mV,V2~V5T波倒置6 mm。西医诊断: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断为胸痹,辩证属痰浊内阻。治宜通阳泄浊,豁痰开痹。给予通心开痹汤200ml,2次/d,一日一剂。服药7剂,患者心胸憋闷、气短心悸明显缓解,偶有心胸刺痛,舌质暗淡,苔白微腻,脉弦滑。原方加三七10g、檀香6g以行气化瘀,每日1剂,煎服法同上。服药14剂,患者无心胸憋闷疼痛、心悸气短、肢体沉重之症。复查心电图,ST段回升至等电位线,V 2~V5T波直立,心电图大致正常。临床治愈出院,1月后随访未复发。

4 体 会

胸痹心痛多发生在4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临床的疼痛特点可向手少阴心经循行部位放射,疼痛时间一般较为短暂,多在情志激动、饱食等情况下诱发,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冠心病心绞痛。后世多认为该病为本虚标实,以脏腑阴阳气血虚损为本,以痰浊、瘀血、气滞为标。笔者经验,由于人们普遍嗜食肥甘厚味而缺乏锻炼而使痰浊内阻型胸痹心痛更为常见。痰为阴邪,重浊粘腻,阻于心脉,胸阳失展,气机不畅,故胸闷痛如窒;心之络脉、支脉布两肩,通背俞,因痰浊盘踞,阻滞心之脉络,故痛引肩背;痰浊困脾,脾失健运,故肢体沉重;心脾气虚则疲乏气短,又“脾为生痰之源”,脾虚不运则痰浊又生。因此笔者治疗该病,主以豁痰开痹治其标,辅以养心健脾治其本。笔者自拟通心开痹汤以瓜蒌薤白半夏汤[4]化裁而来,切合该病之病机,以瓜蒌、半夏宽胸散结,降逆化痰为君药;薤白、桂枝辛温通阳,人参、茯苓健脾养心,砂仁、胆南星化痰除湿,为臣药;佐以苏梗宽胸理气,赤芍、丹参活血祛瘀;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化痰开痹,养心健脾之功,使胸阳宣通,瘀痰消散,胸痹诸症尽除。

现代药理研究[5]证实,瓜蒌、薤白、半夏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具有耐缺氧、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且对缺血的心肌具有明显保护作用。药理研究证明[6],人参能强心、抗心肌缺血,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丹参具有抗冠状动脉硬化,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缩小心肌梗死范围,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粘度的作用[7]。亦有动物实验表明[8]痰瘀同治法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黏度,防止血小板聚集,减轻冠状动脉缺血缺氧程度,防止心肌进一步受损,达到防治胸痹(冠心病)的目的。因此笔者在治疗胸痹心痛时,以瓜蒌、薤白、半夏为主药,同时加用人参、丹参以养心健脾,痰瘀同治,在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临床观察表明,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采用通心开痹汤治疗痰浊内阻型胸痹心痛既能有效缓解症状,又能减轻中医证候,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s].中华心血管杂志,1981,9(1):75

[2] 田德禄 中医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

[4] 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研究[J]. 孙剑光,赵德强. 吉林中医药. 2013(08)

[5] 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4:1202-1205

[6]康永.中药药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61-163

[7] 尚坤.丹参对心血管系统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3,19:5

[8] 朱伟,周洁等.痰瘀同治法防治胸痹的实验研究[J].山西中医,2008,24(11):4 5-47

论文作者:乔银珠,孙淑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4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7

标签:;  ;  ;  ;  ;  ;  ;  ;  

应用通心开痹汤治疗痰浊内阻型胸痹心痛120例临床研究论文_乔银珠,孙淑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