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家的森鸥外——论森鸥外文学中的审美特色论文_徐学蕊

美学家的森鸥外——论森鸥外文学中的审美特色论文_徐学蕊

(重庆大学,重庆市 401331)

摘要:森鸥外(1862-1922)是日本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他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与文学界的泰斗夏目漱石并称为日本近代文学的“两座高峰”。但是,对于“标准化审美学”的建设与推动,才是森鸥外终其一生的理想与目标。因此,从森鸥外的文学作品入手,对其作品中的审美理念的分析必不可少。本论文将以森鸥外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审美特色,进而探讨其审美观。

关键词:森鸥外;美学;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审美特色

森鸥外,日本作家,日本近代文学创始人之一。他奉命留德,医学上得到深造的同时,广泛涉猎西方文史名著,研究叔本华和尼采等哲学思想,深受哈特曼美学理论的影响,成为他后来写小说搞评论的根据。1889年,他用稿酬创办文学评论刊物《栅草纸》,旨在廓清当时文学创作与理论上的混乱。他就各家的文论严加评论,并与近代小说理论的开拓者坪内逍遥,关于文学上“没理想”问题进行长达八个月的论争,是为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的文学论争。森鸥外在“没理想论争”结束之后,以极大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研究和译介哈特曼的美学理论体系。森欧外对西方的美学理论的探索,不仅显示了他多彩的才华,而且通过西方美学理论的传播,以及理论批评.对于促进日本文学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更新,实现日本文学近代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森鸥外与美学

(一)、森鸥外审美思想生成的时代与文化特质

明治时代最初20年,是日本近代文学启蒙期。日本积极移植精神物质两方面的西方文明,以脱却漫长的封建文化腐旧状态,从而形成了日本近代黎明的文化启蒙思潮。井上哲次郎把明治哲学界的思想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明治初年(1867)到明治二十三年(1890)的启蒙时期,这一时期英美法的思想家占主要优势,比如说米卢、卢梭等。第二阶段是明治二十三年(1890)到日俄战争(1905)结束,日本哲学界的主流让位给了德国哲学。第三阶段是明治三十八年(1905)到明治末期(1912),在这一时期哲学界终于有了世界范围的视野与社会学的角度。森鸥外作为美学家活跃于明治中期,而这一时期的日本美学界,德国美学开始取代了英法美学迅速发展起来。

(二)、哈特曼美学对森鸥外的影响

本节主要分析哈特曼美学对森鸥外的影响。哈特曼是一位出生在德国柏林的哲学家,在1869年发表了《无意识哲学》,正是这部著作使哈特曼受到了学界的瞩目。1884年-1888年,森鸥外留学德国期间,日本正处在持续的时代新旧交替矛盾之中,他带着那个时代日本知识分子特有的苦闷心情,接受了哈特曼的“无意识”哲学思想。他本人在小说《妄想》(1911)中透露他在留学期间,由于自己处在新的西欧式的自我觉醒和旧的东方世界这两者的矛盾之中,因而对哈特曼的思想不由自己地便怀有同感和仰慕之情,他说:“哈特曼的美学是当时最完备的,而且富有创见”。 鸥外于1892-1893年翻译了哈特曼的《审美论》,于1899年与美术史家大村西崖根据哈特曼的《美的哲学大纲》编著了《审美纲领》,这是继中江兆民译《维氏美学》之后介绍西方美学的又一大工程。

(三)、西周美学思想对森鸥外的影响

本节主要分析西周美学思想对森鸥外的影响。森鸥外与西周(1829-1897)一样,都出生在岛根县的津和野地区,两家在血缘上属于紧密的宗亲关系。1872年鸥外上东京,寄住在其亲戚、启蒙学者西周家,并进入文学社学德语。比森鸥外大33岁且早已功成名就的西周不仅是森鸥外年轻时在东京的监护人与庇护伞,更是森鸥外在美学道路上的引路人。并且森鸥外的第一次婚姻也是西周做的媒,后来因为森鸥外离婚,两人的关系慢慢疏远。即使如此,西周去世后,森鸥外仍为他写了墓志铭。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的研究说明西周美学思想对鸥外的影响,但笔者认为,在鸥外的身上,我们或明或暗都可以看到一些来自西周的影子。

(四)、森鸥外美学的地位

森鸥外是促成“美学”在日本生根发芽的关键人物,是日本“审美学”第一人。他以哈特曼的标准化审美学作为批评的根据,影响了审美学这门科学在日本的价值,以至于许多大学加大了对审美学讲义的重视,增设了美学讲座,当时甚至出现了专门的审美学学者,这些与鸥外为发展美学所做的努力都是分不开的。

二、鸥外文学中的审美特色

(一)、传统美学与西洋意识流的结合

森鸥外自幼长于世代医师之家,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这对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同时,他奉命留德,受到了西方文艺思潮的洗礼,为他回国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牢固的根基。本节致力于从传统美学思想——“物哀”到西方浪漫主义美学思想入手,分析鸥外的审美思想。

森鸥外继承了日本传统的物哀手法,他的作品中充满着淡淡的哀愁,给读者留下了诗一般的余韵。小说《舞姬》就有着浓重的物哀美色彩,作者将主观抒情与感世伤情表现得浓重优美,行文从头至尾弥漫着淡淡的哀伤。《舞姬》开篇以“一件恨事”引出主人公丰太郎留学德国之事,通篇都是他对自身情感的哀叹。一开始是对于异国生活难以适应的哀叹;其次是在自由思想影响下内心矛盾的哀叹;然后是面临爱情和前途时难以抉择的哀叹;最后是为了前途抛弃爱丽丝,导致其发疯后内疚的哀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泡沫记》描绘了日本画家巨势与德国少女玛丽纯真的、泡沫一般转瞬即逝的恋爱。正如篇名“泡沫”一样,全文弥漫着浪漫主义氛围,也蕴含着对虚幻无常命运的哀叹。鸥外后期的名作《雁》也可窥见物哀的美学色彩。主人公小玉总是被命运牵着走,被迫成为高利贷者的小妾,希望大学生冈田能把她从痛苦中解救出来,遗憾的是,她的理想幻灭了。最后,作者以冈田偶然投石击毙一只雁来象征小玉的不幸命运和凄凉结局。全文多处运用象征手法,充满了余情美。

另一方面,鸥外深受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他的前期三部作《舞姬》、《泡沫记》、《信使》把充满异国情调、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青春恋歌呈现给了读者。同时,鸥外的作品里,抒情诗式的写作风格与现实主义的手法并存。比如《信使》,伊达小姐为了抵抗门阀婚姻制度,不得不在“罗马教堂般只知礼仪不知情感的宫廷”里埋葬青春。作者以优美的文字、抒情的格调来赞美勇于反抗封建势力的伊达,同时又借她之口发出“据说在贵国,婚姻由父母做主,夫妻间没有真正爱情的很多”对现实的哀叹。《雁》也是一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名作。通过描写小玉的悲剧,折射出日本近代社会的真实图景。

(二)、创造的想象力

森鸥外学习并推广哈特曼美学,进而广泛地参照各家的学说企图表明一种新的审美观点。尽管最后未能完稿,但由他编译的《审美假象论》可以窥见一些观点。在《审美假象论》中,鸥外指出审美假象是由内造(想象力)所造成的,在进行小说创作时,发挥作家的想象力非常重要。他的早期留德三部作都是基于现实及合理想象来进行创作的,《舞姬》是基于自己的留学经历,《泡沫记》和《信使》中日本青年的原型则是作者留德时的朋友。当然,创作中虚实交错,作者的美意识在小说中表现得酣畅淋漓。《雁》中小玉的原型是鸥外的自传小说《性欲》中初恋时难忘的“秋贞姑娘”,作者基于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想象力对小玉的命运进行了合理假构,含有对青春时代失去的爱的感叹。

(三)、悲哀和悲壮的并存

鸥外的作品里,悲哀美和悲壮美并存。竹内敏雄在《美学事典》中指出,悲壮产生于具有积极价值的东西被侵害直至灭亡的过程中,结果这种价值情感反而更加高涨,与此同时,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悲壮形成于压抑的和高昂的两种相反情感的紧张关系中,悲哀只是由于苦恼而产生的没有对比的感情体验,多见于抒情诗式的小说中。《舞姬》的开篇描写了主人公丰太郎归国路途中的忧愁之感,给全文奠定了悲哀的基调。面临前途与爱情的抉择时,丰太郎历经种种思想斗争,最终抛弃了爱丽丝,两人的爱情走向了破灭。但是,文章中依然能看出对爱情的赞美,给读者留下一种悲壮美的情感体验。《雁》的基调也是悲哀的,小玉命途多舛,被无赖警察欺骗后,又违心地做了高利贷者的小妾,继而想让大学生冈田把自己从困境中解救出去的幻想也破灭了。但是,同时,小玉也是一个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女性,为了让父亲过上好日子,她说服了固执的父亲,做了他人的小妾。当察觉到自己竟然是被人嫌恶的放高利贷之人的小妾时,小玉觉醒了,意识到能救助自己的唯有自己。小玉把希望寄托在经常从门前经过的大学生冈田身上,她周密筹划,以期改变自己的命运,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她也经历了积极的抗争,不屈服于现实的厄运。小玉的自我牺牲与觉醒,充满了积极的价值情感,给读者带来了悲壮美的体验。

(四)、具象理想美学

森鸥外受到了哈特曼美学思想的影响,其中,具象理想美学在小说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鸥外倡导的具象理想美学,是指重视“个想”,也就是重视个性及个性解放,将个体美置于最高地位。鸥外在小说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对象的个性,从苦恼、压抑等个人情感、寻求人性解放的内心诉求、对自由恋爱的赞美等多方面入手,将人物的个性描绘得栩栩如生。在《泡沫记》中,女主人公玛丽就是一个极具个性的女性,她只相信现在和“刹那主义”,对她而言,人更重要的是如何幸福的活着。《泡沫记》全文以个人主义为基调,强调尊重自我,通过歌颂恋爱来强调人的自由解放。在《青年》中,鸥外塑造了一个敏感而又理智的主人公小泉纯一。可以说纯一的个性得到了完全解放,他在颓废的社会风气中感到精神的空虚,与好友一起探索自我存在的意义。虽然受到了坂井夫人的诱惑,但他能够及时抽身,在令人失望的现实中他能够心存疑问,虽未能解决苦恼,但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结语

“审美学者森鸥外介绍的哈特曼美学思想,在明治二十年代(1887—1897)的日本思想界被视为绝对的权威。” 由此可见,美学家鸥外的功绩不容忽视。后来,森鸥外通过与坪内逍遥的“有无理想之论争",开始把哈特曼的具象理想派审美学理论逐渐运用到实际中去。通过对鸥外作品中的审美思想的解读和考察,可以看出,在鸥外的作品中,日本传统美学的价值反映不明显;他致力于推广哈特曼美学,并以哈特曼的美学观为楷模,努力建立自己的美学体系,形成自己的审美特色。

参考文献

[1]叶渭渠、唐月梅《20世纪日本文学史》[M]青岛出版社2004.1

[2]叶渭渠《日本小说史》[M]北京大学出版2009.7

[3]高慧勤《森鸥外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4]郑子路《森鸥外文艺美学思想初探——以其早期的文艺批评为中心》[J]《中国美学:第3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8

[5]神林恒道《“美学”事始:近代日本“美学”的诞生》[M](中译本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6]刘青梅《森鸥外早期的美学活动》[A]《外国问题研究》2014年第4期

[7]森鸥外 《妄想》 张云多译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8]神林恒道 《“美学”事始:近代日本“美学”的诞生》 杨冰译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1

作者简介:徐学蕊(1994.04—),女,云南楚雄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日本文化。

论文作者:徐学蕊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

标签:;  ;  ;  ;  ;  ;  ;  ;  

美学家的森鸥外——论森鸥外文学中的审美特色论文_徐学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