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论文

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论文

【文化遗产】

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遗产的产业化

刘 剑 田云刚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乡村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是实现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乡村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乡村文化资源,在产业化的带动下,对实现乡村经济转型、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作用。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遗产的产业化面临诸多发展机遇,同样具有深刻的发展启示。对此,我们要坚持乡村文化自信、发掘乡村文化资源、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 产业振兴;乡村文化遗产;产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乡村却日趋衰落。乡村衰落具体表现为乡村人口锐减、大量土地荒芜、旧式建筑被毁,乡村传统文化丢失等。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实现农业农村农民创新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举措。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振兴是振兴乡村的首要任务,而产业振兴的基本前提是发掘乡村文化资源。乡村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振兴中的一种重要的乡村文化资源,顺利实现乡村文化遗产向产业化转变是目前乡村谋求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安排专业技能训练教学,学生分小组强化训练临床基本技能。医院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开展真实病例教学,学生直接接触患者进行临床实践,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开放性,实现教学过程与临床实践过程对接。在医院在岗4O周的实习,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医德、医风和综合职业能力。

一、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遗产产业化之间的关系

(一)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产业振兴

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1]。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指明了乡村振兴的具体工作思路,努力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抓好乡村振兴中的各个环节,协调统一发展。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兴,则百业兴。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首要任务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2]。乡村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中蕴藏着推动农村社会变革的巨大潜力。此外,乡村产业还是乡村最重要的经济基础,直接关系着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等一系列问题[3]。只有把乡村产业发展好,构建合理的乡村产业结构,才能稳步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因此说,产业振兴是新时代背景下乡村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首要任务。

(二)产业振兴的基本前提是发掘乡村文化资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优先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年9月26日,国务院颁布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规划明确指出,产业兴旺是重点,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4]。乡村产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乡村产业发展不能完全照搬城市产业发展模式,乡村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脉络。纵观那些经不起实践考验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有很多,但是那些经得起考验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存在一些共同点和相似点。立足乡村本土,立足乡村的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现代化科技、人才、市场等的开发与利用。乡村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乏独特的资源,只有在依靠自身特色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化开发,自力更生,让传统资源在新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才能为乡村产业提供内生动力。因此说,要正确认识乡村与城市,二者是等值的,尊重乡村,走进乡村,了解乡村,发掘乡村文化资源,才能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三)乡村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是实现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

乡村文化资源是主体,产业振兴是目标,产业化则是联系二者的中介。产业化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概念,其离不开资本、市场、科技、人才、市场等一系列相关要素的注入。产业化与其他发展路径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产业化可以利用乡村资源自身优势,进行创新创造,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收入,经济收入又可用于二次开发升级,不仅实现了乡村资源自身价值,而且借助产业化来弘扬乡村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更容易激发优秀传统文化内部的活力。在产业化的带动下,挖掘利用乡村特色资源,通过调整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保证农民在耕田种地的同时,可以从事当地其他产业,如文化旅游、民间工艺品制作加工和风俗表演等,进而打破之前固有的“种菜的不如卖菜的,卖菜的不如做菜的”传统产业结构单一的困境。乡村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在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上,最终帮助农民增收,实现生活富裕。因此说,乡村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是实现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遗产产业化的机遇

(一)内部机遇

(2)流通方向及流量。主要流通方向为重庆主城区,同时涵盖周边的涪陵、南川等区县,仔猪外调还包括湖南、广东等省市。

(二)外部机遇

彬州梨主要分布在彬州泾河川道及各支流水系沿岸海拔1 000 m以下的滩地及坡台地上。建国后,经过几十年发展,彬州梨的面积、产量形成规模。1998年,全市梨园面积10.3万亩,达到鼎盛时期。2000年以来,由于春行冬令,梨花难保,比较效益下降,彬州梨面积逐年锐减,清代谭嗣同描写的“棠梨树下鸟呼风,桃李溪边白复红。一百里间春似海,孤城掩映万花中”的美丽景象几近不存,彬州梨逐渐走向没落。2017年底,全市梨园仅存2.5万亩,地方品种老遗生、水遗生也所剩无几。集中栽培区域有义门镇中罗堡村、太峪镇四兴村和姚联村、泾河西区虎神沟村、永乐镇红岩河村等,主栽品种为砀山酥梨、早酥梨。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大力扶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农村也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业的发展势头呈上升趋势,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在这些条件下,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法治观念、道德意识、环保意识、文化知识水平等都有明显的提升;长期的乡土社会所积淀下来的乡村社会的淳朴民风、民情、民俗等大多数被保留下来,正是由于农民处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在经济化浪潮的冲击下才得以守住内心净土;更为重要的是,长久以来,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改变农村现实生活的渴望,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完全被激发出来,这个时候的乡村发展的“春天”到来了。

三、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启示

(一)坚持乡村文化自信

马克思认为:“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乡村文化遗产正是进行这种继承创造的有力依托。乡村社会中蕴藏着的丰富文化遗产就是乡村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乡村中的文化遗产正是广大乡村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乡村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乡村优秀历史文化的浓缩。这种古代与现代的高度契合,在无形中为个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乡村文化自信的来源就是尊重热爱乡村文化资源。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国家颁布了多个文件、政策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为乡村产业发展指明了道路,也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基础,给予乡村产业发展更多的自主权,更多地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各级政府对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视,为乡村产业提供了领导基础;乡村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再加上之前国内外关于乡村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实际建设经验为其奠定了实践基础。

乡村文化源于乡村社会实践,其中蕴含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坚持乡村文化自信是发掘乡村文化资源的首要前提。乡村文化自信,就是乡村居民长期以来对自己乡村本土文化的自信,是对乡村本土文化的内容、表现形式、价值作用的认同。

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树立乡村文化自信,才能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持久动力。这样,广大的乡村居民才会提升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才会自觉地为实现乡村振兴努力奋斗。

第四,生态文明“四梁八柱”制度逐步筑牢。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加强顶层设计,先后制定《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国家发改委等在落实层面联合出台《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基本框架。《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等完成制修订,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相继推出,生态环境评价和考核制度不断完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低碳城市、海绵城市等试点开展得如火如荼,与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互为补充。

(二)发掘乡村文化资源

乡村社会蕴含着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乡村古建筑、传统农具、服饰、古代器乐等这些都属于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乡村文化资源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去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资源,发掘乡村文化资源就是利用各种优势条件去深度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比如:山西武乡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气候适合种植小米,当地人们对小米这种资源进行产业化创造,建厂统一加工制造形成一定产业规模,积极进行广告宣传,凝聚形成特色品牌,现如今沁州黄小米已经形成特色品牌,具有市场竞争力。不仅如此,当地实现了一、二、三相关产业的融合,当地自身经济产业与乡村特色旅游产业衔接,实现了乡村文化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进一步实现了价值增值。

(三)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融合理论最早是日本学者金村奈良臣在1996年提出的。在推进乡村文化遗产产业化的进程中同时进行文化旅游产业、民俗表演、教育行业搭桥、生态环境改善等,进一步实现了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的协调统一。利用产业融合为乡村资源提供新型发展思路,突破传统发展困境,激发乡村文化资源的内在活力,解决民俗等在新时代发展动力不足、濒临消失等问题,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四、结语

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在当下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立足乡村自身产业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交叉融合,相互之间实现协调带动发展。在新形势下,让乡村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发掘的最佳路径就是产业化,产业融合发展同样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重要指示[N].人民日报,2018-07-05.

[2]张红宇.加快推动中国特色乡村产业振兴[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4):32-35.

[3]李国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J].中州学刊,2018,(1):32-38.

[4]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2.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73-175.

中图分类号 G24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7725( 2019) 10-0061-03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7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西省文化产业集聚效应与知名度提升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刘剑(1996-),男,山西长治人,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从事乡村文化振兴研究;田云刚(1970-),男,山西晋城人,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和农村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王 崇】

标签:;  ;  ;  ;  

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