熄灭“官方蜡烛”是很少见的_时政论文

熄灭“官方蜡烛”是很少见的_时政论文

难得灭“官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官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偶读史书,看到北宋时期一个州官灭“官烛”的记载:一天晚间,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公函,这位州官猜想一定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便立即叫公差点燃蜡烛,披灯阅读。谁知读了一半,他急忙把官烛吹灭,点上了自己所买的蜡烛,读完了另一半信。公差大为不解:难道公家提供的蜡烛不如州官自己所买的亮吗?后来才知道,州官所看的那封信,后半部谈到了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况,他认为这属私事,不可占用官烛。

一根蜡烛,本来微不足道,为官的在这种区区小事上还要公私分开,乍听起来的确有些可笑,但细细思量,倒令人生出一种对这位封建官吏品格的钦佩之情。“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整个封建社会中都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大家都捞,不捞白不捞嘛!面对如此为官从政的大环境,一位州官能够做到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不贪不沾,公私分明,真可算是难得的清官了。

我想,在当年的官场内,这位州官十有八九会被视为“傻冒”的。即使在今天,持有这种看法的人也会有的。君不见,现在有那么极少数领导干部,变得越来越“精明”了,越来越认识自我的“价值”了,越来越懂得手中权力的“含金量”了。他们已有了崭新的“观念”:抽“公烟”、喝“公酒”、坐“公车”,是“日常工作需要”;花公款、洗桑拿、泡“小姐”,是为了“招商引资”;办事收钱、卖官鬻爵,是“等价交换”……这样也才出现了如陈希同、王宝森、胡长清、成克杰等官位越来越高、“观念”越来越“更新”的典型。

然而,陈希同、王宝森、胡长清、成克杰之辈的所作所为终归不是人间正道,他们的“榜样力量”反倒更加坚定了我们党反腐败的决心和紧迫感。共产党旗帜上鲜明地写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克己奉公、甘于清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本色。令人欣慰和给人民希望的是,共产党内有如孔繁森、张鸣岐等大批优秀的领导干部。他们大公无私,鞠躬尽瘁,其高风亮节感人心,警人魂,催人进。

“吾日三省吾身。”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加强修养就是不断增强党性锻炼,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克己奉公,抵制诱惑,净化灵魂。毛泽东同志曾要求共产党员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是一种大写的“人”。做人要做这样的人,做官要做这样的官。封建社会的一名州官在小小蜡烛上尚且能做到公私分明,对于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共产党人,难道还不能引发更深刻的启示吗?

标签:;  

熄灭“官方蜡烛”是很少见的_时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