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序言》的节点意义论文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序言》的节点意义论文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序言》的节点意义

□宫敬才

(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摘 要: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序言》概括了其“黄金时代”15年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出现在人们面前的不是政治经济学理论而是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结果表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哲学是互为内生变量的关系,关系性质决定了马克思原生态哲学是劳动历史唯物主义。1859年是节点,劳动历史唯物主义的文献载体由哲学性文献“唱主角”转变为政治经济学文献“唱主角”,人们仅仅依赖《序言》的显性表达理解劳动历史唯物主义,遗失了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恩格斯书评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设想。1870年后,恩格斯把设想变成了哲学著作,有代表性的是三部:《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三部著作提出了后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主要和基本的观点。此后人们依赖恩格斯路径理解马克思原生态哲学,最终结果是劳动历史唯物主义被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取代。要重新理解劳动历史唯物主义,改变路径依赖式理解习惯是当务之急,回到原生态是有效路径。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劳动历史唯物主义;内生变量;节点;路径依赖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序言》(以下简称《序言》)正式发表已160 周年,这是特别值得纪念的年份,《序言》的核心话题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经过及其结果。在展开话题过程中,马克思直接或间接地透露了大量信息,这些信息成为他人理解马克思原生态哲学及其历史的关键。从马克思原生态哲学理解史角度看,后继理解者(包括恩格斯)忽略了这些信息,偏离马克思原生态哲学演化轨迹地理解马克思原生态哲学,结果是与马克思原生态哲学区别很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例证足能说明问题:哲学分析框架、哲学本体论和哲学存在形态。存在形态的提法指称两项内容:其一,理论上与政治经济学是互为内生变量的关系;其二,文献载体由哲学性文献向政治经济学文献转变。如何认知这种现象?如何找到马克思原生态哲学?关注和消化《序言》透露的信息,把这些信息与马克思原生态哲学演化轨迹相结合去理解问题,就能得到符合马克思思想实际的结果。

对于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原生态哲学及其历史来说,《序言》透露的信息是节点,涉及三个方面的情况:其一,《序言》与此前马克思哲学演化轨迹的关系;其二,《序言》与此后马克思哲学演化轨迹的关系;其三,《序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轨迹的关系。把三个方面的情况搞清楚,说明白,马克思原生态哲学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政治经济学与哲学的内生变量关系

《序言》的核心思想是向读者说明马克思一生中“黄金时代”15 年(1843 年10 月至1859 年6 月)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与习惯性理解不同的是,《序言》表述出来的成果不是政治经济学理论而是哲学性质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1]。这就产生了需要研究的问题: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哲学是什么关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被后继者忽略。这种忽略始于恩格斯,后继者沿袭这种做法至今① 恩格斯在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写的书评中指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7页),但没有说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的决定性影响。我国的相关教科书在讲到马克思哲学或马克思主义形成问题时,同样不顾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与马克思哲学或马克思主义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似乎马克思哲学或马克思主义形成与政治经济学研究之间没有本质和必然的联系。例证如下: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合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版,第32—37页;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6版,第4—6页。这种做法与马克思哲学或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基本事实不一致。 ,但它对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原生态哲学而言生死攸关。在马克思语境中,政治经济学与哲学的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马克思自己如何看待这一关系。《序言》表明,马克思认为二者之间是结为一体、互为支撑因而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对自己政治经济学研究起因、过程、结果和代表性文献的介绍证明了这一点。第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哲学的研究关系。《序言》表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过程同时是哲学研究过程,马克思举出的例证主要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这几种文献具有哲学性质,但它们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巴黎笔记》《布鲁塞尔笔记》《曼彻斯特笔记》有直接关系,是三大笔记中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哲学性提升和概括。如果提及《序言》未能顾涉但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哲学研究齐头并进且互为支撑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便能更明确地感悟到这一点。第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哲学的理论关系。这二者互为内生变量,政治经济学是哲学的内生变量,哲学是政治经济学的内生变量,二者之间是相互包含因而无法分割的关系。始自恩格斯《反杜林论》的学科性,人为分割是出于批判杜林的需要而不得不如此的做法,不能作为正面正式的提法加以接受。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到逝世,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哲学的关系性质始终如此。

《序言》是例证,也是标志。马克思原生态哲学区别于哲学史上的任何一种哲学形态,表明这一点的证据是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表现于研究契机、研究过程、研究结果和研究目的等诸多方面。鉴于此,理解马克思原生态哲学的前提是在自觉意识层面顾涉上述情况,《序言》已为我们作出明示。

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与劳动历史唯物主义

与政治经济学紧密交织的马克思原生态哲学到底是什么?《序言》透露的信息是历史唯物主义,此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另一成果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证据是劳动二重性的发现、劳动价值论的准确化精确化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马克思为什么在政治经济学著作序言中重点且专门地谈论历史唯物主义?如何理解这里的历史唯物主义?《序言》开篇第一句话可以回答我们的问题。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产阶级经济制度”,这种制度并非从天而降,也非永恒存在,它产生和存在于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和社会历史生活环境中,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客观事实要求马克思解决两个哲学问题:其一,确定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社会历史方位,即这一经济制度在人类经济制度演进轨迹中所处的位置,《序言》已为我们指明了这种位置,它脱胎于封建社会,又为未来社会形态创造条件[2]592;其二,“经济制度”“物质生活”和“市民社会”在《序言》中是同等程度的用语,指称对象是一个。它在当下社会生活中占有什么地位?发挥什么作用?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之间的关系具有什么性质?马克思对此做了说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591。两项哲学性任务的完成决定了《序言》表述出来的历史唯物主义具有方法论性质,我们据此把它命名为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

循环式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按加热方式可以分为2类:(1)连续循环式加热。系统只设置1个保温水箱。加热时,先将保温水箱中的冷水加满,再用水泵将保温水箱中的水送入热泵机组循环加热,直至达到设定温度。

稍后于《序言》的发表,恩格斯称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为“唯物主义历史观”,再到后来,恩格斯把其定名为一般意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现在,这种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判断已成定论。《序言》正式发表160 年后的今天是契机,适宜提出和研究如下问题:仅就1859 年的思想发育程度而言,马克思文献中的历史唯物主义仅是《序言》显性表述出来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对问题作出肯定性回答是对马克思的不尊重,更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虽然马克思1843 年10 月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也签订过出版政治经济学著作的合同(1845年2 月1 日),但1859 年以前马克思没有正式出版过独成系统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后人见到的多是哲学性文献,马克思思想演化轨迹的文献载体是哲学“唱主角”,政治经济学处于隐而不显状态。隐而不显以存在为前提,它内化于马克思原生态哲学思想中,成为马克思原生态哲学必不可少又独具特色的“政治经济学基因”③ 马克思哲学文献中的“政治经济学基因”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可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证。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展开和论证,请见宫敬才:《〈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学“基因”》,《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7年第1期。 。这种“基因”决定了马克思原生态哲学的经济哲学性质,起码是具有经济哲学内容。《序言》对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表述是节点,马克思原生态哲学由哲学性文献载体“唱主角”而政治经济学隐而不显的时代已告结束。1859 年后,马克思写有大量政治经济学手稿,最终成果是《资本论》,此外是政治学著作如《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最后是篇幅巨大的《人类学笔记》《历史笔记》,唯独哲学性著作没有出现。哲学性著作没有出现的事实绝不是说马克思此后没有哲学思想了,只能说明像1859年以前的政治经济学一样,这里的哲学内化于政治经济学之中,文献和思想两个方面的情况皆然。

第一,哲学分析框架。哲学分析框架是哲学思想的源头,有什么样的哲学分析框架就会有什么样的哲学思想。马克思的哲学分析框架源自博士论文,但为它注入社会历史性生活内容特别是经济生活内容的起步之处是《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的命题是典型例证[3]210。这个哲学分析框架是主体、客体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从一般哲学角度论证和确立这一哲学分析框架的文献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尤其是其中的第一条。政治经济学与哲学有机统一地运用这一哲学分析框架,文献典型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没有主体、客体及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及其运用,就不会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性分析,而没有这一分析,就不可能发现剩余价值,因此就不可能提出剩余价值理论。没有剩余价值理论的政治经济学还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吗?由此可见马克思原生态哲学与政治经济学之间具有多么密不可分的关系① 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展开和论证,请见宫敬才:《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哲学分析框架》,《河北大学学报》,2016年第4、5期。 。

第二,劳动哲学本体论。把主体、客体及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运用于人类社会历史,最终结果是劳动哲学本体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这种哲学本体论[3]196,《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是展开性地论证这种哲学本体论[3]528-529+549-550。劳动哲学本体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也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的哲学基础,使这一思想体系具有内在理论的统一性[4]107-108

第三,人学历史唯物主义。《序言》侧重社会历史方法论意义的提出和论述历史唯物主义,但此前写作的文献中还有人学历史唯物主义,这种人学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整个思想体系的内在灵魂。人学历史唯物主义被人们习惯地称之为人学公式或叫人学三段论[3]185-186,有时被作为带有费尔巴哈哲学痕迹的唯心主义公式加以批判,此为误解。以劳动中主、客体关系所决定的社会历史性质为判定标准,来看待人及其历史,得出人学历史唯物主义结论顺理成章。人学历史唯物主义是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和整个学术体系的有力武器,也是马克思价值立场的具体体现② 笔者曾经对这一问题有过详细的展开和论证,请见宫敬才:《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人学前提》,《学术研究》,2015年第9期。 。

图2所示改进型文氏桥混沌振荡器含有电容C1、C2和电感L 3个动态元件,对应的状态变量分别为v1、v2和iL。借助于图1所示的二极管D的含寄生电容的分段线性模型,则改进型文氏桥混沌振荡器新增了的状态变量为vD的CD动态元件。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和电路元件的伏安关系,图2所示电路状态方程可表示为

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主客体及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劳动哲学本体论、人学历史唯物主义和工艺学历史唯物主义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劳动历史唯物主义,这就是马克思原生态哲学。这种哲学客观存在于1859年以前的文献中,与政治经济学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序言》则是以经典表述形式展示了其中一部分内容。

那是我离满目星河最近的时刻,站在天与地之间,踩着4000米海拔的色达。那时夏天初来,我裹着棉袄,脚踝冰冷,耳垂滚烫。

三、哲学思想的文献载体发生变化

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正式出版为止,马克思文献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劳动历史唯物主义。这种称谓非马克思提出,但符合马克思原生态思想的实际。劳动历史唯物主义除《序言》显性表述出来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外,至少还包括四项内容。尤为重要者,它们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是互为内生变量关系,剥离开其中的一方,另一方就会发生性质变化而成为他者。

上述结果的起始之处是恩格斯的两篇书评,其中的三个观点在后来的哲学文献中一再出现并详加论证,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

总之,《序言》作为节点实际是分界点,之前是哲学文献“唱主角”,政治经济学隐而不显;之后情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政治经济学文献“唱主角”,哲学隐而不显。马克思原生态哲学文献载体的重大变化并不表明马克思原生态哲学消失了,而是在给后人理解造成困难的同时,也给个人性理解和阐释提供了机会。机会中潜伏着变数,是转变方向式理解?或是望文生义式理解?还是原生态式理解?皆有可能。

四、理解的路径依赖及其结果

《序言》对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很经典,但对于此前文献中劳动历史唯物主义整体而言的展示不全面。上已述及的是五个方面的内容,这里则是只论述了一个方面的内容。这种结果的出现有客观原因。序言的理论逻辑空间狭小是硬性约束,马克思不可能把基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得到的哲学性成果全部表达出来,“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一语中“总的结果”的提法能够说明这一点[2]591。如果把《序言》中表述出来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转换为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问题,基于文献回答问题,马克思未及表达的劳动历史唯物主义其他内容就能显现出来。

从一般层面看,《序言》中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很好地回答了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问题,所以才成为人类学术史上最具标志性的成果。从具体层面看,马克思未及表达但内含的是如下内容。用什么哲学分析框架理解人类社会历史?马克思在文献中对问题的回答是主体、客体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用这种哲学分析框架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现的客观基础(即哲学本体)是什么?马克思文献中对问题的回答是劳动,对劳动的哲学性说明是劳动哲学本体论。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技术基础和组织基础是什么?马克思在文献中对问题的回答是工艺学,对工艺学的哲学性说明是工艺学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主体的人,特别是劳动者,在人类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处于什么线性状态?马克思在文献中用两种方式回答:《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人——非人——人的复归;《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是人的依赖时期、物质的依赖时期和自由全面发展时期。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出版后,恩格斯受马克思之托接连发表两篇书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者不太关注这两篇书评,但其中的内容特别是其中潜在的倾向,对后人理解马克思原生态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方向,都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最终结果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原生态哲学则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

五、两篇书评和一个哲学体系的诞生

作为劳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题中之义的内容被忽略令人遗憾,为了改变这种片面性理解状况,找到原因是当务之急。这里产生了后继理解者没有自觉意识到但影响巨大的路径依赖问题。人们理解马克思原生态哲学,径直地以《序言》显性表述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为范围、为标准,阅读马克思相关文献的目的是证明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质和伟大意义,而非以此为指引线索,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文献中的劳动历史唯物主义。另一方面的原因进一步促成了这种路径依赖式理解习惯的形成。1859 年后,马克思相对独立的哲学文献让位于政治经济学文献,人们要理解马克思原生态哲学,首先想到的是《序言》,作为根据的也是《序言》。《序言》表述上的优点变成了后人理解过程中的缺点,此后的理解者除《序言》显性表述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外,不再思考和研究马克思文献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文献中是否还存在其他历史唯物主义内容的问题。这里必须说明一点,劳动历史唯物主义中大部分内容的遗失,《序言》的表述经典精彩只能说是外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各不相同解读主体的路径依赖式理解。负主要责任的应是各不相同的解读主体而非马克思。

十个没有抢到座位的人不约而同地聚在了一起,有的人紧张地扭着手指头,有人痛苦地抱着头蹲在地上,像鸵鸟般将头埋得低低的,也有人冷冷地盯着坐在座位上的人,看得人心里发毛。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恩格斯书评创造了四个第一。第一个高度评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在德国政治经济学历史上的地位;第一个把马克思《序言》中表述出来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概括为“唯物主义历史观”[2]597;第一个把后来教科书中逻辑与历史有机统一方法概括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2]603;第一个从一般哲学角度看待马克思原生态哲学,特别是政治经济学中的哲学。不管对恩格斯还是对马克思,最后一个“第一”都关系重大。对恩格斯来说,这里只是提出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设想,1870 年后恩格斯把设想变成了哲学著作,有代表性的是三部:《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三部著作提出了后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主要和基本的观点,恩格斯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已初具轮廓。对马克思来说同样关系重大,自己与政治经济学密不可分的原生态哲学被恩格斯放到一般哲学(主要是17、18世纪英法两国的唯物主义和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架构内加以框衡,哲学特质被忽略,有的哲学思想被做了虚无化处理,经济哲学是明显例证。

第四,工艺学历史唯物主义。《序言》中说,经济变革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加以指明[2]592。不明就里的人或许以为马克思说了过头话,实则不然。这是马克思工艺学历史唯物主义在特定语境中的偶尔提及,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则被标准地表述为工艺学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5]429此前的马克思多次提及和论述工艺学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哲学的贫困》中,“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的命题是工艺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典型表述[3]602,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中对大工业革命性的论述[2]34-35,是工艺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体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把工艺学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特定生产要素的分析,从中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技术特点即发明成为一种职业[6]。工艺学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劳动历史唯物主义进而整个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对传统生产力理论的发展,揭示出人类社会历史的深层客观基础。基于此,工艺学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的深层客观基础论。

1859年后马克思文献中哲学隐而不显的存在状态给后人理解马克思原生态哲学造成了困难,同时也是机会。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偏好阐释马克思原生态哲学,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以列宁为例证说明问题。他看到了《资本论》中的“逻辑”和这种“逻辑”与黑格尔《逻辑学》中形式辩证法的关系[7],但更具原创性的哲学思想被忽略。两个例证就能说明这一点:其一是上已述及的工艺学历史唯物主义,其二是人化自然辩证法思想[3]191[5]589[8]。直到现在,马克思人化自然辩证法思想仍未被关注和研究,实在是可惜的事情① 马克思人化自然辩证法是伟大思想。它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也是现时很流行的生态学的哲学基础。两者起码说明了一点,马克思拥有常人无法比肩的洞察力。工业革命过程中,科学技术因素渗入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和改造活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性质和深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化的结果好坏皆具,乐观主义者赞颂其中的伟大成就,马克思则是在承认这一点的同时指出其另一面,即由人的活动诱发的“自然必然性”对人的约束甚至伤害。关于马克思人化自然辩证法思想的详细展开和论证,请见宫敬才:《诹论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辩证法》,《河北学刊》,2014 年第1期。 。

2009年怀远石榴产业研究会成功申请了“怀远石榴”的地理商标。这个商标的申请成功对怀远石榴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保障。只有产自于怀远的并且品质有保障的石榴才能打上这个商标。而其他地区的石榴如果仿冒的话就会违反《商标法》。这一商标的设立对怀远的农户来说既是保障也是约束。促进怀远石榴的产业化发展。

第一个观点涉及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关系。恩格斯认为马克思是唯一能改造黑格尔哲学以便从中剥离出合理内核的人。合理内核的集中之地是《逻辑学》,内容是辩证法。后来这个观点成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一章的主要论证对象,而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则在《自然辩证法》中作了概括即三大规律[9]463。虽然恩格斯以马克思之名提出和论述哲学,但明摆着的事实却不是如此。马克思看重的黑格尔著作是《精神现象学》,说它是黑格尔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劳动辩证法[3]201-205

第二个观点涉及哲学体系性构想。恩格斯认为马克思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今后的努力方向是发展一种比从前所有世界观都更加唯物的世界观[2]599-601。现在停留于构想阶段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什么?恩格斯在后来的哲学著作中逐步揭示出其轮廓性内容。《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为这种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哲学分析框架即哲学基本问题[10]227-228。《反杜林论》为这种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哲学本体,即“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9]47。而《自然辩证法》则是概括性地指出物质世界的辩证性质[9]463。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的这些主干性内容是恩格斯以马克思哲学之名贡献出来的,但马克思的相关思想与此有别。马克思的观点是,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自然界只能是社会中的自然界,人的现实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这一切的客观基础是劳动。哲学本体不是物质,而是劳动[3]528-529。恩格斯哲学本体论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之间的区别用一句话就能说清楚,前者从物质世界出发看人,后者从人出发看物质世界。

第三个观点涉及知识分类思想。恩格斯书评中的知识分类思想还不太完整清晰,但已露出未来知识分类思想的苗头,如下一句话就可证明这一点,“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2]597。后来,恩格斯知识分类思想的轮廓清晰起来。知识分两类,一类是哲学,另一类是实证科学,实证科学又分为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这两种科学都以实证为前提。政治经济学是历史科学,是经验科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诉诸道德与法律无助于这一科学的进步[9]156,哲学呢?恩格斯认为只是形式逻辑和辩证法[10]312。这个知识分类思想符合当时欧洲人的流行看法,但如果用这样的知识分类思想框衡马克思文献,特别是其中的哲学,结果会与马克思原生态思想实际相冲突。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的看法可为例证,既然政治经济学是实证科学,就不会有经济哲学的容身之地,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经济哲学客观存在的事实恰恰与此相反。

甲洛洛很希望能抓到凶手,但也很不情愿去怀疑登子,因为登子平时是个三棒子打不出一个闷屁的人,而且只要有需要,他总是默默地帮他打磨斧头,修理门窗,打制锁门和拴狗的链子,不仅不收一分钱,还时常给他陪着笑脸,人前人后也从不叫他甲洛洛。

恩格斯书评中的三个观点明证可鉴,路径依赖式地用一般哲学,具体说是17、18 世纪英法两国的唯物主义和19 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路径理解马克思原生态哲学,评价马克思原生态哲学,发展马克思原生态哲学,会导致多么严重的哲学后果。后来,列宁依赖恩格斯路径理解马克思原生态哲学,再到后来,人们依赖恩格斯和列宁路径理解马克思原生态哲学,最终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这个理解马克思原生态哲学路径依赖的三级跳是客观事实,我们生活于其中却不自知。

5.其他情况。69.6%的戒毒人员表示会受到他人歧视,62.5%的人表示与曾经吸毒的朋友保持联系。很多人表示,只有毒友才接纳自己,而社会上的其他圈子,自身难以融入。94.6%的戒毒人员表示复吸主要是自己的个人原因。大多数人认为个人才是戒毒成功与否的关键,认为社区康复以及外界的帮助对他们作用不大。

六、讨论性结论

马克思《序言》的节点意义已如上述。意义揭示过程是提出和回答如下问题的过程。什么是马克思原生态哲学?马克思原生态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是什么关系?如何认知和理解马克思原生态哲学存在形态的变化与特点?马克思原生态哲学与恩格斯发展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关系?如何认识和评价马克思原生态哲学理解史上的路径依赖问题?过程的结束是马克思原生态哲学理解方式变革的完成,马克思原生态哲学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新语境已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其中的内在逻辑是,准确全面理解马克思原生态哲学的前提是语境转换,语境转换的前提是理解方式变革,理解方式变革的前提是改变路径依赖式理解习惯。这是结论,同时也是需要继续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因为结论只具有一家之言性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7.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7-108.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9.

[7]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5.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8.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Key Time as a Turning Point when the Preface of the Volume I of Marx’s 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was Published

GONG Jing-cai

Abstract The preface of the Volume I of Marx’s 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generalizes that Marx’s research results of political economy in his“golden time”for 15 years presented to us are not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but a methodological historical materialism.The results show that Marx’s political economy and his philosophy are interactive as endogenous variables, and the relational nature determines that Marx’s original philosophy is a labor historical materialism. 1859 is the key time as a turning point, when the literature carrier of labor historical materialism had changed from the philosophical to the political economical. People only rely on the explicit expression of the Preface to understand labor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ut most contents of it are lost. Engels’book review was a tentative idea of constructing the system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three philosophical works in the 1870s and beyond turned the tentative idea into a systematic express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After that, people rely on Engels’path to understand Marx’s original philosophy, and the final result is that labor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replaced by the principle of Marxist philosophy.To find labor historical materialism,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hange the habit of path-dependent understanding first,and then to return to the original understanding.

Key words the preface of 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labor historical materialism;endogenous variable;the key time as a turning point;path dependence

中图分类号: B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621(2019)06-0072-06

收稿日期: 2019-06-02

作者简介: 宫敬才(1954-),男,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王玲玲)

标签:;  ;  ;  ;  ;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序言》的节点意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