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说”和“休息”--对“不可言喻的秘密”叙事学的解读_不能说的秘密论文

想要“说”和“休息”--对“不可言喻的秘密”叙事学的解读_不能说的秘密论文

欲“说”还休——对《不能说的秘密》叙事学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秘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叙事,指“详细叙述一系列事实或事件并确定和安排它们之间的关系”。著名符号学理论家罗兰·巴尔特曾说:“……叙事普遍存在于一切时代、一切地方、一切社会,……它超越国度,超越历史,超越文化,犹如生命那样永存着。”叙事,作为人类认识和反映世界与自身的一条基本途径,是一切叙事性艺术作品创作的基本手段。电影要想与欣赏水平参差不齐的观众获得良好的交流,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讲故事。法国电影理论家,当代电影理论的奠基人克里思蒂安阐述了叙事之于电影的重要意义:“并非由于电影是一种语言,它才讲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而是由于它讲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它才使自己成为了一种语言。”可见,叙事对于电影的重要意义。

《不能说的秘密》(以下简称《秘密》)作为一部“音乐小天王”周杰伦自编自导自演并且包办了大部分原创音乐的电影处女作,正是一部充满叙事技巧和叙事智慧的电影。这部影片名为《不能说的秘密》,而影片的核心就在于这是个什么样的秘密?这个秘密到底该不该说?又该何时说,如何说?而影片最突出的艺术成就莫过于这个秘密的讲述方式。就像有人所言:“问题不在于讲什么,而在于怎么讲。”道以人弘,在影片中周杰伦独出心裁的采用了各种叙事策略,将一个原本俗套、简单的爱情故事讲述得山重水复、浪漫热烈。

一、故布疑阵,巧设悬念

悬念是戏剧结构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艺术手段。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亨脱曾说:“悬念是戏剧中抓住观众的最大的魔力。”“戏剧的悬念是差不多一切成功的戏剧效果的源泉、根据和生命。”所谓“悬念”指的是人们对戏剧作品中情节发展变化的一种期待的心情。正是这样一个过程的期待,使观众产生了心理上的倾斜、不安和焦灼。

《秘密》并非是惊险片,也不需要刻意设置各种危机四伏的故事将主人公放置在凶险莫测环境中从而让观众为人物命运牵肠挂肚,但周杰伦在影片中巧妙借鉴了惊险片的叙事模式,设置了一系列小小的悬念从而使情节变得跌宕生姿。如影片一开始女主人公小雨对自己身份的讳莫如深和欲言又止的神情加剧了观众对人物身份的好奇。而在影片后半程男主人公湘伦在毕业典礼演出后上教室找小雨,询问同学有没有看到在舞会和他跳舞的那个女生,同学的一句“整晚都是你一个人在跳”更是让故事急转直下,情节变得扑朔迷离,小雨是否真实存在成了一个谜团,而此前的种种疑点也被放大,一一显露出来,加重了观众对故事的好奇和质疑。

支撑整部电影的就是那个“不能说的秘密”,如果没有了那个关于女主人公身份的“秘密”,那么本片将异常平庸,失去了整个故事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周杰伦在关于小雨的“身份之谜”上做足了文章,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它们既推动着叙事的进程,又掌控着叙事的密度、力度。正是这一系列的悬念,让原本看似简单、平铺直叙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曲折多姿,使影片有了一种惊险片的艺术魅力和观影效果。

二、发现与突转

发现与突转都是戏剧剧作结构技巧术语。发现,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它可以是主人公对自己身份或者与其他人物关系的新的发现,也可以是对一些重要事实或无生命实物的发现。突转,也称陡转、突变,指剧情向相反方面的突然变化,它是通过人物命运与内心感情的根本转变来加强戏剧性的一种技法;在创作实践中,发现通常总是与突转相互联用或者同时出现,剧本往往通过发现来造成剧情的激变。

青春偶像剧一直是世界各国影视剧导演情有独钟的创作类型,作品数量更是不胜枚举,但这些影视剧叙事套路越来越模式化,给人以千篇一律之感。《秘密》影片前半程依然按部就班地炮制着青春偶像剧的叙事模式:男女主人公偶然相识,在一步步交往中相知、相恋,而且因为他者的暗恋而产生“多角恋”关系,由此各种误会、摩擦也随之产生,并且某一方终有一天发现罹患不治之症,影片随之进入“苦情戏”。当影片故事进程发展至此,影片几乎沦落成一部滥俗的爱情戏,是港台版本的“蓝色生死恋”,抑或“冬季恋歌”。然而周杰伦却在影片后半部分让情节陡转:毕业汇报演出之时,湘伦终于看到了他寤寐的小雨,等演出结束去教室找她时,并向阿宝同学描述是舞会上跟他跳舞的那个女生时,阿宝一句“神经啊,从头到尾不就一个人自己在跳吗?”让影片情节剧烈转折,风云突变。此时导演采用快速闪回的方式,往事历历在目,种种疑点也显露出来,湘伦对小雨有了新的“发现”,原本真切真实存在于湘伦生活和观众视野里的小雨似乎只是个虚幻的影像,小雨身份由此变得扑朔迷离,影片就此“突转”,观众“阅读经验期待视野”大大受挫。

“阅读经验期待视野”原本是个文学性概念,它指的是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富于创新意义和艺术魅力的作品,在阅读欣赏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期待逆向的遇挫。电影欣赏同样如此。“阅读经验期待视野”受挫观众会因期待指向的暂时受遏而不适,但很快又会为豁然开朗的艺术境界而振奋,会因扩充和丰富了期待视野而欣悦。周杰伦在影片前半部分将计就计将观众引入到一个既定情节模式中,在影片后半部分出其不意的突转,将此前的剧情颠覆,将此后的剧情变得悬念丛生,然后再抽丝剥茧,一步步揭开真相,将自作聪明的观众“阅读经验期待视野”受挫,这大大加剧了观众观影的审美快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感受到影片独特的叙事魅力,让我们不禁为导演充满智慧的叙事策略击掌叫好。

三、暗设伏笔,层层铺垫,叙事缜密

伏笔是在电影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叙事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情节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一部影片如果缺少必要的伏笔,而直接突转,会给人以虚假突兀之感,从而大大影响影片真实性。《秘密》是部富有叙事智慧、叙事缜密的影片,周杰伦在影片前半部分设置了多处伏笔,很多不经意的话语、不起眼的细节总暗藏玄机,在看完整部影片了解故事真相后或重新审视这部影片时都会让人恍然大悟,从而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如对“小雨身份之谜”的伏笔:如小雨与湘伦有次吃冰激淋凌小雨竟感叹道:“好好吃啊,我从来没吃过。”此外,小雨要求湘伦“要好好珍惜和我在一起的时候”两人拉钩发誓时,湘伦不以为然地说道:“现在还流行这个?”这一切都暗示着两人好像不是一个时空世界的人,生活在1979年的小雨穿越时空来到1999年,自然在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上有着很多不同。又如小雨问湘伦父亲是谁,湘伦反问道:“你不知道吗?”小雨很纳闷的答道:“我怎么会知道?”湘伦父亲就是他们所在中学的教师,这应该是同学人尽皆知的事情,湘伦也理所当然认为小雨应该知道,但因为小雨来自20年前的时空,自然不知道她20年前当时的班主任就是20年后现在湘伦的父亲。这一切原本都是让我们观众对小雨身份起疑的伏笔,但是观众的“阅读经验期待视野”先入为主的将自身引入了另一条欣赏理解之路。

湘伦下课后跟踪小雨,事后追问她的名字,然而转身回答的却是走在前面的晴依,这原本就是个疑点,不过观众误以为这是一直暗恋湘伦的晴依自作多情罢了,故根本未对小雨真实身份起疑。而真相是此时只有湘伦能看得到小雨,周杰伦将错就错,设置了伏笔但并不点破,直到最后真相大白之时才让观众醍醐灌顶。

诸如此类的伏笔在影片中比比皆是,这一系列提示人物身份、人物关系、故事真相的伏笔在影片前半部分中,导演都作了不动声色的暗示,只是影片前半部分校园爱情片的叙事模式将观众的理解引向那是男女主人公爱的表白或调情。因此,当影片最后借助于小雨的视点,将故事重新讲述一遍时,观众才会注意到那些被忽略的细枝末节,才会感到影片前半程每一个细节、每一句台词都不是多余冗长的,都是暗藏玄机、意味深长的。在影片中,伏笔的巧妙运用使影片叙事缜密、情节合情合理,可谓平中见奇,拙中藏巧,显示出独特魅力。

四、多人称与多视点叙事

站在叙事学的角度来看,“讲述”(呈现)一个故事,意味着架构一个可供观看或阅读的文本。而要构筑一个文本,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谁来讲述故事?“叙事人”是每个叙事文本所不可或缺的。“无叙述者的叙事,无陈述行为的陈述纯属幻想。”就影片而言,镜头“话语”的组织、文本时间畸变的处理、时间信息范围的框定、人物形象的刻画等无不受影片“叙事人”的“声音”的制约与导引。其中“人称与视点”是电影人称最富于活力的叙事功能。人称是本文叙事主体的定位,不同的人称构筑起整体结构意义上的叙述角度,确立了不同的叙事视野与范围。视点则是影片文本结构运作的具体切入角度,不同的视点构造出不同的叙述层次,形成多种多样的叙事叙述焦点。叙事人的人称与叙事视点的设置与变化都影响影片故事的讲述。

《秘密》一片在叙事人称与视点上是较为复杂的,影片采用了多人称和多视点的叙述方式。影片一开始采用的是通常的第三人称“他”者叙述,这是一种全知全能的叙述角度,叙事者对正在叙述的故事中的人物、事件采取了一种中立的态度,叙事完全由电影的“呈现”系统“镜头——影像”来实施,叙事视点也相应采用的是摄影机的视点,一个彻底的旁观者、局外人的视点,是观众自己的视点。在这里,“摄影机最终成了一名旁观者,也仅仅是一名旁观者。”它虽然呈现一切,但却极力消解作为提供观照视角的自身的存在,让观众以为自己在观看事物,了解事件,窥视人物,从而最大限度产生“现实幻觉认同”。

影片前半部分正是因为采用了这样一种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所以使观众想当然的以为银幕上一切都是真实的,而小雨就是湘伦班级同学活生生的一员,而三角恋就是真实的存在着,并且对此深信不疑,因此这样才有了在湘伦后来发现小雨似乎是个虚幻的人物时的惊奇、诧异,原本俗套、庸常的故事才变得饶有兴味。

而当湘伦对小雨的身份起疑后来到小雨家中寻找小雨,却无意看到了小雨与父亲的合影,进而想从父亲那里揭开谜底时,影片叙事人称和叙事视点都发生了变化。前面的第三人称他者叙述变成了剧中人湘伦父亲的第一人称叙述,视点也由摄影机的纯客观视点变为湘伦父亲的主观视点,通过他的叙述使观众了解到小雨的遭遇以及死亡的过程。在这一部分转换中,父亲充当的是个“故事的讲述者”角色,在这种讲述中,他讲述的客体——小雨以第一人称向老师讲述了她的故事和奇遇。在这里,影片叙事人称和视点再次转换,影片的结构也由此形成套层结构——戏中戏。在“戏中戏”当中,叙述人称采用的小雨的第一人称叙述,叙事视点则是代表着小雨主观视点,从小雨的角度又将她的奇异的经历,即通过一首神秘的乐曲穿越时空与20年后的一男学生相恋的故事浮光掠影重新演绎了一遍。直到最后当父亲揭开谜底,一切真相大白后,叙事人称重又回到影片起初的第三人称他者叙述,摄影机视点纯客观地呈现湘伦得知真相后奔向即将拆除的教学楼,要演奏那首神秘的乐曲回到20年前寻找小雨的景象。

整部影片就是采用了这样一种多人称、多视点、多角度的叙事方式,这是一种“多重声”我者叙述,影片并非由一个视角贯穿到底,而是由多个视角共同承担着文本的叙事,它们之间是不可替代的。并且由于多个叙述视角的共存,才赋予文本以特定的叙事结构和叙事风格。不同的叙述人的叙述,使同一个事件具有了不同的叙述风貌,每一种讲述都给故事文本提供出新的叙述指向和新的信息范围。黑泽明的《罗生门》、奥逊维尔斯的《公民凯恩》、张艺谋的《英雄》都采用了这种叙事方式。在《秘密》中,当电影以小雨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将故事再次讲述一遍时,当初悬而未决、莫名其妙的疑问通过这种多视点叙事得到了合情合理的解释,让观众恍然大悟。它不是对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下故事内容的重复,而是给影片文本提供了新的叙事指向,给予观众对影片的新的理解和认知。这样一种叙事模式,丰富和完整了影片前半部分内容,使影片故事完整合理,情节真实可信,相映成趣,结构浑然天成。

五、平行时空设置给影片提供了无限阐释的可能性

在物理学界一直有种“多宇宙理论”,或者称为多世界、平行宇宙理论,它来自于休·埃弗莱特对量子力学的解释。此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我们所处的宇宙时空并非独一无二的,而是存在着与我们生活的时空相重合的若干时空。

不管观众是否相信和接受这一理论,但很多电影导演却屡屡在其影作中玩弄这样一种“时空游戏”。如好莱坞巨星基努·里维斯和桑德拉·布洛克主演的《触不到的恋人》、罗伯特·泽梅里斯执导的《回到未来》中是通过一辆改装的汽车,英国作家黑·格·威尔士最著名的著作《时间机器》、刘伟强的《大话西游》这些影片都让主人公借助于信箱、改装汽车、神秘的时光穿梭机和月光宝盒等各种道具实现时空穿梭。而电视剧《寻秦记》、《穿越时空的爱恋》等等都让主人公在中国五千年历史时空当中自由穿梭。

在《秘密》一片中,周杰伦也刻意设置了这样一种平行世界、多元宇宙的时空。他将故事放在1979年和1999年两个跨越20年的不同的时空,以1999年的时空为主,构成了一个现在的时态、现实的时空,这个时空主要讲述湘伦与小雨相识、相知、相恋,因误会而分离,直到最后揭开谜底之后湘伦跑到琴房弹奏乐曲要回到20年前寻找小雨,这构成了影片一个主要时空线索,呈现为线性时序。而通过父亲的回忆,故事闪回到20年前的1979年时空,是过去的时态,闪回的时空,然而在过去的时空里,小雨却通过那张神秘的曲谱提前进入到20年后的1999年时空,那个时空是与1979年并存的时空,是一个平行世界,也照应着小雨的来世,而且这个时空与1999年现在的时空的故事合并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故事。这样一种平行时空的设置,使影片超越了一般爱情片的叙事窠臼和情节模式,原本滥俗的爱情故事因之洋溢出动人浪漫的气质,并且两个时空互相观照,经纬交织,相映成趣。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最后,叶湘伦弹琴想回到20年前寻找小雨。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后,湘伦果真回到了20年前,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小雨对他像个陌生人一样礼节性的点头,而不是预想中重逢后的热烈相拥。因此影片结尾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大团圆喜庆结局收尾,而是让湘伦回到了比1979年小雨通过琴谱认识湘伦还要早的年代,历史不是重演,而是犹如一场轮回,让男女主人公回到相识的起点,并且朝着新的结局发展。因此在最后的合影定格中,我们看到的是湘伦和小雨挨在一起的合影,时间是1979年,故事又有了完全不同于影片“文本”起初现给观众的版本,虽然这过程并没有再次呈现,但这样一个结局却留给观众无尽的遐想,让观众自己去丰富和填充。而且这又构成了影片的另一组时空和银幕外的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多重时空的运用,极大拓展了影片无限阐释的可能性,从而使影片成为一个动态、开放的叙事系统,让人观之者不尽,味之者不厌。

被公认为世界银幕剧作教学第一大师罗伯特·麦基在谈到当下电影创作时曾说:“尽管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媒体现在使我们得以跨越国界和语言的壁垒,将故事传送到千家万户,但讲故事的整体水平却每况愈下。漏洞百出的虚假故事被迫用玄妙来取代实质,用奇诡来取代真实。虚弱的故事为了博取观众的欢心已经堕落为成百上千万美元堆砌起来的大轰大嗡的演示。当电影导演越来越追求形式的华美、视觉奇观华的致使银幕的故事越来越虚假、叙事混乱、破绽百出时,《秘密》的叙事策略无疑是成功而富有智慧的。法国文学批评家圣伯夫说“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作的最多的诗人,而是启发的最多的诗人。”周杰伦虽然在影坛上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但《影片》的叙事策略却给国产电影创作足够的启示。

标签:;  ;  ;  ;  ;  ;  ;  ;  

想要“说”和“休息”--对“不可言喻的秘密”叙事学的解读_不能说的秘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