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赛事环境污染问题的思考论文

自行车赛事环境污染问题的思考

王 超,张 哲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自行车赛事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其产生的污染问题,结果表明:由于当地政府过于注重当地发展与影响力,赛事活动参与者的个人环保意识不高等原因导致了赛事活动的污染问题,因此在法律、制度、政策等方面进行宏观监控、合理安排、全面监督,以期促进自行车赛事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 自行车赛事;污染;思考

2017年7月13日,国家发改委、体育总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马拉松、自行车等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行动方案(2017年)》的通知[1],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旨在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体育消费,提升民众健康水平,助力“健康中国”的建设。马拉松赛与自行车赛已然成为大众强身健体、城市形象宣传、精神文化升级、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提出“体育+文化”、“赛事+旅游”的模式来发展我国户外体育产业,刺激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潜力。在“健康中国”与“生态文明”的双重要求下,体育赛事活动也需遵循“绿色赛事”的办赛原则。国内众多的自行车赛事活动过程中缺乏环保理念与应对措施,对此本文对自行车赛事活动产生的固废排放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自行车赛事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可持续性发展路径。

1 自行车赛事现状与环境问题

1.1 发展现状

从1791年到1888年,随着近100年的发明和改进,基本奠定了现代自行车的雏形,即由骑车人蹬踏驱动并易于驾驶的轻便两轮车[2]。目前主流的自行车赛事主要分为公路赛、山地赛、场地赛和BMX(小轮车赛)。1868年在巴黎举行的公路自行车赛是第一次有记载的自行车比赛,公路赛一般为多日赛,世界著名的有环法、环意、环西三大环赛,国内类似的赛事有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山地自行车赛事有速降赛与越野赛,国际性赛事有世界山地自行车越野赛与Cape Epic南非山地车马拉松,国内类似的赛事有中国山地车公开赛。场地自行车与小轮车对场地要求较高,所以普及度相对较低。

以“自行车赛事”或者“cycle racing”为主要关键词搜索国内外资源库,搜索结果显示国外在如何进行科学的自行车训练、提升比赛表现、预防运动损伤等方面研究居多,研究内容涉及运动营养、生理特征、训练监控、机械效能、运动损伤、兴奋剂、超耐力赛以及特殊训练方法等[3]。而较少有研究涉及自行车赛事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措施,仅发现Thurston E在2001年研究称山地自行车与徒步旅行对于植被与土壤有相似的、严重的影响,若停止继续活动有可能会使得环境恢复[4]。国内大部分的研究均是以赛事活动的优化为主,如举办奥运会等大型赛事可以通过大众宣传、创新科技与落实环保制度为主要措施,在赛前、赛中、赛后积极实施,以达到“绿色奥运”的办赛理念。而目前社会性的比赛虽然参与者相对较少,但是赛事数目较多,存在的各类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而研究的趋势与其流行程度高度相关,如城市马拉松的相关研究在近些年达到高潮。

在工程前中期对设计足够重视,可避免后期施工可能遇到的一些重大问题。由于一些不可抗力导致的施工问题需要设计配合时,及时积极地解决问题,尽可能减少由于技术问题导致的工期延误和造价增加。

首先,今年环保力度的加大。2018年上半年政府开展了“环保回头看”的督查工作,对全国31个省区市存在的环境问题又进行了第一轮全覆盖式的督察。这意味着环保严查态势不改,化肥、化工等装置的开工会受到影响。此外,在今年年初,我国开始正式征收环境保护税,施行了38年的排污收费停征。环保税的开征增加了企业的运行成本。运行成本增加了,企业势必会提高化肥价格。其实,环保税的开征也是在倒逼企业,优胜劣汰,提升装置水平,变相地实现化肥行业的去产能。

我国社会性自行车赛事刚刚起步,目前绝大部分赛事属于临时性体育赛事,联赛的数量不多,周期性体育赛事更少,亟需学习欧洲先进的办赛经验。我国自行车产业的经济效益并不显著,自行车品牌与自行车赛事品牌的建立都在一步步探索与发展当中。在日益严重的环境资源匮乏的现实背景下,自行车赛事的污染问题具有范围广、密度小、降解时间长等特点,不确定性与随机性导致了处理难度非常大,且随着赛事数目的不断上升,污染物的日积月累,解决环境问题一定会变得更加棘手,即使专门耗资处理,也不能完全解决。

图1 2015~2017我国自行车赛事活动分布及未来预测
注:信息均来自人民网、野途网、美骑网等新闻报道整理所得。

1.2 环境问题

法律落实,制度严谨,禁止法律扮演着社会底线的角色,是社会运行、治理国家的必要手段,相关法律制度理应落实到每次活动,举办活动在受法律保护的同时,也同样受到法律的限制,保护了参与者的权利的同时,又促进其履行基本义务。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体系,但其体系的构成、原则的组成、制度的建设尚存在不系统、不完整、不适应、不科学的问题和缺陷[7]。竞赛制度亦有不完善之处,需从每次赛事活动中反馈不足与缺失,及时补充与完善,使竞赛制度更加完善,确保制度的有效性、科学性以及前沿性。在此基础上,建立绿色、持久的发展目标,卫生环保部门应提高参与社会活动监管积极性,保证各类赛事绿色发展。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车消费国家,自行车产业产出的经济效益并不高,在体育产业中的占比很小,现实中大多数人对自行车的印象还停留在交通工具的层面。而国外自行车产业规模完整且庞大,在组织管理、品牌运营、赛事举办方面,职业俱乐部或是赞助商等各个方面均比较成熟,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近些年正是我国自行车赛事发展初期,良好的开端对于我国未来自行车产业至关重要。2015~2017年,我国每年举办的自行车赛事数目依次为3000、3400、3500场,从图1可以看出,总体赛事数量上升的同时,西部、中部、东部之间分布更加均匀,赛事“北移”现象明显,从线性预测可以看出未来自行车赛事发展趋势逐渐向内陆扩散,但由于区域划分略有不同以及其他因素,造成了中部出现下降的趋势,也由于收集到的数据有限,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对比不同网站的数据后节选出最近3年的数据加以分析。

2 自行车赛事污染问题的制因分析

2.1 运动补剂的广泛使用

举办自行车赛事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就像是城市马拉松一样,赛事推动举办当地的经济发展,体现城市影响力与传播城市体育文化。每场比赛都有不少部门单位参与其中,某些地区藉当地的生态资源打着“生态体育”或“生态旅游”的牌子扩大当地的知名度,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搞活经济,对这种活动本身来说是无可非议,但是,这类活动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却令人担忧,因为从发展前景来看,举办地生态环境保护要比该地经济发展的效益大得多,主办方应明确当地发展目标,避免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忘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就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事而言,青海省的旅游收入逐年攀升,部分得益于赛事的广告效应。不论是把自行车赛事活动作为广告宣传载体还是全面提升国民体育文化生活,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并不十分明显,加之许多休闲旅游活动已经让我们的生态环境处于超负荷状态,如何持久发展才是重中之重。

2.2 体育公共服务质量低下

在“健康中国2030”以及“全民健身”的背景下,国家大力推广各类体育赛事,形成了“马拉松热”与“自行车赛事井喷”的现状。虽然此举刺激了体育产业经济发展,同时还提升了全民健身的氛围,实现了健康中国的目标,理应大力倡导,但在公共体育服务的现实困境下,赛事活动质量难以保证[5]。首要问题是专业人员供给不足,比赛前夕的临时招聘是大部分赛事服务公司的做法,在没有人力资源的前提下,举办赛事已然艰难,何谈“绿色赛事”。体育赛事专业人才的作用不只体现在对于赛事流程的设计与优化,还体现在对不同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赛事的流畅与安全。基本赛事的构成需要不同部门、各类人员协同工作,以确保赛事安全、赛事实施、赛事体验与赛事宣传,供需不平衡必然会导致一系列情况发生,例如时间问题、秩序问题、安全问题等等。主办方与承办方之间的关系应是十分清晰的,但是体育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同样也出现在政府机关——体育部门,不论是省级还是市级的赛事活动,都要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如赛前评估、赛中监督与赛后反馈等[6]。遗憾的是目前社会需求与人才供给失衡,也是自行车赛事污染问题的现实原因。

鼓励大众参与社会体育赛事,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对于个体身心发展甚至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观众,都是赛事活动的一部分,均需遵守赛事要求与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许多参赛者与观赛并未意识到自身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没有规定及明确制度要求的情况下,不注重自身行为,赛事活动最主要的污染源来自参赛者,其次就是观众,终归是个体对环境重视程度不够,赛事参与者普遍环保意识较差是问题最直接的原因。

2.3 政府过于注重当地发展与影响力

由于长距离比赛对身体能量消耗巨大,科学研究表明,长时间的高强度比赛对人体能量的消耗远大于赛前体能储备,所以在赛中进行适量补给越来越流行。事实证明在长时间运动过程中适当的补充葡萄糖与矿物质确实有助于运动表现的提升,所以目前许多的企业开始研发不同物质配比对不同项目表现的改变,但是却忽略了包装袋的选用与处理。在长时间的高强度比赛中每个运动员会在0.5h~1h内补充一定量的运动补剂以保证机体平衡,其中液体的补充是必须的。环法运动员每日的排水量高达2L以上,空水壶随意丢弃的现象很是普遍,对于这种情况的解决目前还没有一个普遍的认知。

2.4 赛事活动参与者的环保意识弱

这天又到中午啦,就见从西方的天边,飞来八只雪白的天鹅,落到天池边就变成了八个俊俏的姑娘。这八个姑娘脱了衣服,跳到天池里洗澡。大约洗了半个时辰吧,哈!上岸穿上衣服,又变成了八只天鹅,往西边天上飞走了。这八个猎人光傻愣愣地看着,谁也没敢吱声,等姑娘们变成天鹅飞走了,才从藏身的地方出来,核计一阵子,说好明天再来。

3 自行车赛事污染问题的对策

举办自行车赛事的目的之一便是倡导绿色出行与全民运动,但从环境角度来看当前的赛事活动却有悖于办赛初衷。虽然目前环境问题相比赛事安全与赛事体验并不那么显著,还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但是面积广、危害大、影响久的问题是实际存在的。不论是自行车赛事活动还是其他休闲活动必然会污染环境或消耗资源,我们可以做的就是节约资源,控制污染程度在可自然修复程度下,同时宣传体育文化与环保理念。如何提升自行车赛事活动的“积极效应”,减少对于环境的“负效应”是未来赛事活动的重点。

3.1 法律严谨,制度落实

通过对一些经常参赛的自行车运动员访问后得知,近些年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赛事体验也在逐年提升,但说到环境问题,他们坦言由于没有相关制度以及建立卫生设施,自己很少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况且比赛激烈,时间较长,补剂包装随地乱扔的现象很普遍也没有赛事组织者进行管理。由于公路自行车赛事距离较长,速度较快,没有固定补给点,补给均由各自车队后勤提供,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为了追求比赛成绩通常会降低人身与车身的质量以达到更快的速度,所以水壶、补给包装袋等一次性用品几乎随用随扔,这类现象在赛事直播过程中一览无遗。以2018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事为例,来自世界各地17个国家和地区的22支洲际职业队和洲际队的154名参赛队员,赛程14天包含13个赛段,总距离3670km,每日比赛平均时间3h,每个人会平均补充3瓶以上的运动补剂以保证运动表现,赛道设置在路况较好的铺装路面且影响比赛因素较少。从山地越野赛事方面来看,山地赛赛道大多途径无人区或人烟稀少的村落,混搭路面较多。处于无人区里的垃圾很难处理,几乎无法根除,关键是固态排放物具有不可降解的属性,对于土壤与水源的危害非常大,长期的积累与分布广泛是问题的核心。全国每年3000多场大大小小的比赛,分布到全国来看,其实还未达到欧洲一些国家的平均赛事密度,所以至今,自行车赛事活动的环境问题还没有显现出来。但随着日后社会性赛事活动的激增,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其中,不加监管的活动很难说有益社会,况且高额的奖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参赛者,人数增多的同时固态废物的排放量也在增加。

3.2 政策支持,综合评估

在发展政策上,依据“生态文明”建设布局,积极践行生态体育赛事,将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全面减少环境问题。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模式。赛事活动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发展现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明晰当地的资源现状,包括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还有设施状况,赛事影响力等各类要素,综合评估赛事举办的可行性与合理性,理性举办赛事活动,不应盲目跟风。利用政策支持国内企业积极研发可降解包装材料,这样既能减少固态排放的危害,也能让国内运动补剂的品牌抢占国际空白,占领市场,扶持体育公共服务与品牌赛事的建立,完善社会赛事体制。

3.3 安排合理,全面监督

主办方与承办方在明确任务的同时比赛预案与备案应充分合理,强化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与监督,有效遏制环境污染行为的产生。例如在志愿者或引导员的附近放置临时垃圾箱,并予以提醒;在竞赛章程中包含随地乱扔等不良行为的前提下,在出发前重申与强调后果;使用无人机或者运动摄像机等设备进行有效监督。不论是工作人员还是参赛人员,都应该互相督导,使得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4 小结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性体育赛事,如马拉松、铁人三项、拉力赛、户外越野挑战赛等类似赛事的数量都在逐年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污染问题势必会成为自然环境问题。做“绿色赛事”、“健康赛事”,并保持运动的本质与赛事体验,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育环境是未来此类赛事的发展理念与方向。

平等原则是基层警务工作与多元主体合作的基础。协商机制是基层警务工作与多元主体的联系纽带。要基层警务工作与其他多元主体实现共同治理,要求基层警务工作发挥其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EB/OL].http://www.ndrc.gov.cn/zcfb/zcfbtz/201707/t20170713_854510.html,2018-08-08.

[2]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3] 王 磊,司虎克.国外自行车运动研究热点及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9-15.

[4] Thurston,Reader RJ.Impacts of experimentally applied mountain biking and hiking on vegetation and soil of a deciduous forest[J].Environ Manage,2001,27(3):397-409.

[5] 张大超,杨 娟.我国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现实困境和发展对策[J].体育科学,2017,37(9):3-15,27.

[6] 张 林,黄海燕.体育赛事事前评估[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7] 王灿发.论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法学,2014(3):34-53.

A thought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from bicycleevents

WANGChao,ZHANGZhe
(Physical Education Schoo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119,Shaanxi,China)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this paper analyzes bicycle event’s developmental actuality and its pollution problems in China.The result shows that pollution problems of bicycle event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low public service quality of sport activity,the widespread using of sport tonic;and the government lays more emphasis on local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too much,but those participants have inferior environmental awareness.Therefore,it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m to carry out macro-control,reasonable arrangement and overall supervision in terms of law,system and policy etc..

Key words: bicycle event;pollution;thought

中图分类号: G8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6204(2019)05-0023-04

收稿日期: 2019-05-03;

修回日期: 2019-08-21

作者简介: 王 超(1977-),男,副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论。

通讯作者: 张 哲(1994-),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户外运动。

标签:;  ;  ;  ;  

自行车赛事环境污染问题的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