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贺巍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 急诊科 甘肃兰州 730000

【摘 要】目的:分析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4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维持收缩压在(70-89)mmHg;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维持收缩压在(90-135)mmHg。比较两组输血量、肾功能障碍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尿量、输血量、PT、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H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体温、酸碱值、肾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有助于减少出血,维持重要脏器功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限制性

【中图分类号】R459. 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64-8999(2015)7-0736-02

创伤失血性休克多由严重外伤引起,患者常合并身体多处严重骨折,伴有内脏血肿或损伤,其中以骨盆骨折、胸骨骨折为最为常见,骨折断端移位常造成腹膜后血肿形成,或损伤脾脏等重要脏器引起创伤失血性休克[1]。创伤失血性休克必须早期、快速进行复苏治疗,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进一步决定手术治疗方案。既往治疗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多采用大量快速补液复苏,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限制性液体复苏成为早期治疗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主要手段。本文采用随机对比研究的方法,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5月间本院急诊科收治的84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者均为严重、多发性骨折伴闭合性创伤,包括胸部闭合伤、合并腹腔内脏或泌尿系统损伤;排除颅内出血、首诊侧血压收缩压≥89mmHg及创伤评分AIS-85精简伤情标准<3分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的观察组(46例)和常规液体复苏的对照组(38例)。观察组:男31例,女15例;年龄13-66(32.4±4.16)岁,受伤至入院时间0.5-9(1.2±0.09)h。对照组:男29例,女8例;年龄12-67(31.9±4.05)岁,受伤至入院时间0.6-8(1.1±0.11)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至入院时间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一般急救治疗: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建立有效静脉通道,最好采用静脉留置针,保证急救药物及复苏液体顺利输入;给予氧气吸入、严密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尿量等生命体征变化。持续进行心电监护监测中心静脉压及血氧饱和度等。

液体复苏:在彻底止血前对照组进行常规液体复苏,快速输入大量等张晶体液(平衡液)和(或)胶体液。晶体液与胶体液之比约为3:1【2】,胶体液包括浓缩红细胞、血浆、706代血浆等,维持患者收缩压在(90-135)mmHg。观察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在维持机体基本需求的前提下控制平衡盐液及胶体液输入量,减慢输液速度,晶、胶之比仍约为3:1,维持患者收缩压在(70-89)mmHg后。在入院24h后逐步增加液体量,由限制性液体复苏逐渐过度到足量液体输入【3】。

手术治疗:在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稳定后,依据患者病情实施相应手术治疗。对照组接受急诊手术30min-70h(入院后),观察组接受急诊手术时间40min-4h(入院后)。

1.3监测指标

所有患者均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1次/h。入院3h内测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电解质及肝肾功能,记录入院后24h尿量及出入量。比较两组患者肾功能障碍发生率及病死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复苏后患者尿量、肾功衰、Hb及输血量比较

观察组尿量、输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H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肾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复苏后患者尿量、肾功能障碍、Hb及输血量比较[(±s),n(%)]

3 讨论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应立即进行液体复苏治疗,以保障重要脏器供血,维持机体基本生命活动。但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仍有活动性出血,早期足量液体复苏可能导致出血增加。大量快速输入液体可能加速血液循环,使小血管内已形成的栓塞被冲掉,加重出血或导致重新开始出血,增加患者危险性。正压复苏可快速提高血压,血管短时间内扩张,血液的黏稠度下降,使出血进一步增加【4】。

液体复苏的目的是保证机体各组织器官必需的血流灌注,同时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稳定,最终挽救患者生命。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适当液体复苏治疗,既要保证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灌注,同时还要降低出血量,提高抢救成功率。辛代瑜强调[5]复苏时液体输入量和输入速度,决定体循环灌注量。限制性液体复苏控制复苏时输液量及速度,使组织灌流维持在一个相对低的水平,避免正压复苏给血管带来的冲击,从而有利于止血,减少组织再出血。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尿量、肾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限制性液体复苏即可保证重要脏器血流灌注。H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输血量少,提示限制性液体复苏还降低了患者出血量。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常受到“ 死亡三角”(低体温、酸中毒和DIC)的威胁【6】。短时间内大量液体快速输注会加重患者低体温,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维持患者收缩压维持在(70 -89)mmHg,患者灌注充足,可改善低体温,纠正酸中毒,降低DIC和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发生率。而MODS是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表明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效果,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高劲谋.损伤控制复苏的研究进展[J].中华创伤杂志,2013,29(03):193-195.

[2] 宗兆文,沈岳,吴兆华,等.骨盆骨折腹膜后血肿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治[J].临床骨科杂志,2009,12(5):481-483.

[3] 郑悦亮,蔡文伟,吴志伟,等.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常规液体复苏治疗胸部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比较[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8(05):417-419,430.

[4] 彭吾训.骨盆骨折伴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液体复苏[J].中国急救医学,2014,z1:28-30.

[5] 辛代瑜,段政萍.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研究,2010,23(2):159-160.2

[6] 李坤,骆雨春,张焱.32例骨盆骨折伴失血性休克髂内动脉栓塞治疗[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11(6):567-568.

论文作者:贺巍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9

标签:;  ;  ;  ;  ;  ;  ;  ;  

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贺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