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论文_何耀福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论文_何耀福

何耀福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向阳小学 730900

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经,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新《课标》对此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那如何在语言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把语文训练课上成真正的语言训练课呢?在此方面我们曾走过不少歪路:

1.一开始讲课时,自己讲得多,学生读得少,为了抓紧上课的 40分钟,拼命提问、讲解,学生很少有读课文的时间,最多开始读一遍,中间读一遍,结束再读一遍,这样读了三遍,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不到训练与提高。

2.当我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后,又片面追求“多读”。课堂上让学生多次、反复朗读课文,却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读书流于形式,看起来“书声朗朗”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参与教学,更没有得到语言文学的训练,反而挫伤了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甚至养成了“拖腔拉调”、“一字一读”、唱读、指读等不良的朗读习惯。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分析了以上两种错误的方法,请教了一些老教师,再通过自己的实践,认识到要使朗读训练扎实有效,应当少讲解、多朗读,还必须结合课文的讲读过程,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学生理解了课文,才能读得有感情;有感情地读,又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我把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分成三个阶段:初读、细读、品读,这和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相符,从感知到品味,最后学以致用,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初读

初读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兴趣,感知课文内容和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例如《钻石》这一课,学生都知道钻石的珍贵,通过读都会想:这是写钻石的什么呢?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把全文初看一遍,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查一查字典,扫清了字词障碍。读完后,初步感知到课文内容,这篇课文中讲的“人们仿佛同时看到了两颗钻石,两件无价之宝”。这话不大好懂,所以只能算是有了一个初步印象,然后弄清各段意思,试着分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如果高年级,还要概括中心思想。初读除了抓课题外,还要抓统领全文的中心句、段,让学生着眼于对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二、细读

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体会其中的各层含义和思想感情。

1.结合讲读过程进行朗读训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穆老师的眼睛》的第一自然段:

(1)这一节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2)穆老师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有何特点?

(3)这一段怎么读才能读得好呢?

指导停顿和重音,并练习朗读,这样指导,学生在理解句子内容和重点词语意思的过程中训练朗读,初步学习了长句子的朗读方法。

2.通过挖掘语言的深刻含义指导学生细读,使他们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当时一样的心情。

如《钻石》一课,作者对献宝的魏姑娘是怀着十分敬佩、赞美的心情来写的。结尾描写姑娘献宝时的外貌“……在场的同志都仔细打量着这个姑娘:白里透红的脸蛋儿,柔和安详的眼睛,从容平静的神情,朴素大方的举止,眼睛里泛有炫耀的神采,嘴角边没有表白的话语”。表面上看来只是描写姑娘外貌的话,学生朗读时并没有产生什么特别的感情。为了拨动学生的心弦,我便将这段话提出来让学生轻声读,并划出描写姑娘献宝时的外貌、神态的词语。接着提问:这是一个姑娘献宝时的珍贵镜头,写得好吗?学生当然会说“好”,我便紧接着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并在旁提示:这最后一段是叙述姑娘进城献宝,为什么要描写她的外貌、神态,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这样,学生通过仔细读这段话,理解了隐藏在语句中的深刻含义:作者通过这六个排列整齐的句式,“白里透红……”充分地表达了姑娘的坚定信念,高度赞扬了她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学生齐声朗读这句话时,眼前仿佛出现了姑娘献宝时那动人的一幕,都被她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深深感动了,再次朗读时理解更透了,感情也更深了。

三、品读

品读是高层次的读,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评、欣赏作者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精妙之处,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1.品读欣赏,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如《颐和园》一课,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通过品读欣赏,学生理解了游览顺序,作者写颐和园的不同景点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写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写长廊抓住长而美的特点,写万寿山抓住主要景物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昆明湖,采取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的方法。作者为了把这几处景色紧密地联系起来,文中多次用了过渡句。如“走完长廊就到万寿山脚下”,“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等等。学生通过品读欣赏,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特色,可以运用到作文中去。

2.品读欣赏、与作者的心相契合。

如《采蒲台的苇》一课,讲的是采蒲台的劳动人民依靠苇生活,依靠苇打击敌人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我先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配乐朗诵课文的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景,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然后抓住重点词句师生共同研究各段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例如第一、第二节描写“苇的世界”、“苇的海”,景色美丽,读的时候就要指导学生用缓慢、带有赞美的语气读。学生边读边想象苇塘那迷人的景色,使心中会和作者一样充满对苇塘的爱,课文第三段第二层讲一个普通男孩为掩护干部而壮烈牺牲。“不是”、“没有”充分表现了他宁可流血牺牲,也不向敌人屈服的大无畏精神,读的时候应简短有力、毫不含糊。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完全进入了角色,与作者的心完全相契合,深刻体会到那男孩宁死不屈,顽强斗争的崇高品质。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在教学中切实指导学生读书,课堂上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是一条可取之路。让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切实把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

论文作者:何耀福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4年1月第14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5-5

标签:;  ;  ;  ;  ;  ;  ;  ;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论文_何耀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