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支线故事走出校园欺凌论文

发展支线故事走出校园欺凌论文

发展支线故事 走出校园欺凌*

朱晓艳

【摘 要】 面对校园欺凌问题,立足叙事疗法,放下单一标准看清校园欺凌的脉络,相信“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建立心理干预团队,并以同辈督导促进心理健康教师的自我关照。从两个层面发展支线故事,让被欺凌者走出心灵创伤,让欺凌者面对惩罚,通过心理干预,让他们各自重新建构积极的自我认同。

【关键词】 支线故事;校园欺凌;心理辅导

一、放下单一标准,看清校园欺凌的脉络

(一)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

每当校园欺凌事件出现,大家首先想到“责任人”,从学校领导、班主任到任课教师,人人自危。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叙事疗法强调把人和问题分开,相信总有不被问题影响的部分,这些就是“支线故事”。心理健康教师应放下单一的衡量标准,协助学生将自我认同与问题分开。这并非弱化责任,而是让学生看见自己的希望,再带着力量处理当下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从校园欺凌中成长。

支线故事可能是存在于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某个特殊事件,应通过对话一步步丰富,直至发展出全新的支线故事,并从中看见一个新的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要让学生对自己负责,成为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而不是带着“欺凌”“被欺凌”这样单一的故事生活。

(二)单一标准催化欺凌事件产生

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分数成为唯一的判断标准,这会让校园欺凌不断加剧。同时,“从众效应”会给校园中公认的弱者带来更大压力,容易导致持续不断的欺凌或骚扰。如毕业考试前,有学生说起全班的“快乐”事件,是班里某位同学的考试分数是个位数,全班哄堂大笑。被嘲笑的学生受到了很大伤害,失败的自我认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深入、内化,进而影响其生活质量。

钻孔偏斜主要原因是桩径范围内土层软硬不均匀,出现斜岩面或存在孤石、溶洞石笋等,使钻锤冲击时底部受力不均匀,桩径范围内不同软硬土层进尺深度不一致而产生偏斜。

(三)发现积极的自我认同,引导成长

当人们把校园欺凌的当事人分成强者与弱者,催化的情绪是憎恶与同情,处理方式就会变成惩罚与保护。然而对于学生的未来而言,惩罚与保护真的就是最好的方式吗?以暴制暴的惩罚,会不会催生更多仇恨?同情弱者的保护,会不会增加其无力感?面对校园欺凌,若只看症状,会忽略学生生命中其他美好的故事,给这些学生贴上负面标签。教师应看见学生的天赋与独特,帮助他们获得尊严与力量。

(四)带着积极的自我故事继续生活

曾经欺凌或被欺凌的学生,后来怎么样了?每次校园暴力与欺凌事件一公布,都会伴随着痛恨并喊打的声音,但是极少有对这些学生的跟踪报道。有资料表明,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而言,13岁男孩的性别歧视以及对女同学的骚扰,可能导致其在15年后的婚姻关系中出现控制、暴力等行为;13岁女生和异性同学良性互动的支线故事,是其成人期发展敬重、平等关系模式的基础。

校园欺凌发生后,如果双方家长无序介入,可能会造成混乱的局面。我们应把人和问题分开,先不急于处理问题,而是看问题对人的影响,并期待当事人通过欺凌事件获得成长。这个角度也是家长愿意接受并配合的。

二、完善支持系统,助力校园欺凌的心理辅导

(一)理顺关系

拥有成功的故事,人们可能更加成功;拥有失败的故事,可能会导向更多失败。犯了错误的学生既需要严厉的“当头一棒”,也需要用积极的故事塑造他们的未来生活。对于校园欺凌的双方学生而言,带着充满希望的故事长大尤为重要。因此,打开僵化的思路,理清问题的脉络,发展学生的支线故事,是应对校园欺凌的有效方法。

(二)团队支持

这是心理辅导的难点,需要谨慎、清楚考量各种因素,不能把实施欺凌的成因及借口正常化。如欺凌者说“班上同学都欺负他”,这是把环境影响绝对化了,此时可以将问题设计成:至少还有很多同学没有这样做,是什么让你没能管住自己?这样的问话不是指责,而是陪学生看清楚自己。

心理健康教师可能遇到和自己三观相悖的欺凌者,也可能遇到值得同情的被欺凌者,自我定位与自我关照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教师应站在去专家化、中立的立场,放空自己的判断与预设,带着谦卑与好奇去贴近学生,这才是开启支线故事的基础。

(三)同辈督导

询问“需要改变的成因”会使问题情境变得困难而复杂,应使用促发改变的问话,如:你期待自己是什么样的?这是为了让欺凌者承诺以更加尊重、负责的方式行动,并在生活中进行重大改变,而不只是将改变的责任寄希望于“善良的意图”。

(四)自我关照

言语就搁在那儿进行不下去了。冯一余尴尬地蹭了一会儿,又说,其实,其实这也不能算是雇用什么的,其实这也是互相帮助嘛。老人互相看看,没有再搭理他。其中一个说,差不多了,回家煮晚饭了。一个个都站了起来,走了,把冯一余一个人扔在那里。

三、发展支线故事,帮助学生走出校园欺凌

叙事疗法的关键是“态度”和“语言”,深信没有绝对的真理,注重透过精致的问话,探索被忽略的特殊意义事件。下文将呈现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对双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关键步骤,回答“怎么做”与“做什么”的问题。

(一)让被欺凌者走出心灵创伤,建构积极自我认同

辅导被欺凌者时,心理健康教师应深信他不是只有“无能”这一个故事。请教师和家长配合,关爱之余谨慎使用“同情”,否则会弱化学生的自我力量,内化受欺凌的行为,使他们感到内疚、恐惧、自责。可以试着从学生热爱的事情入手,并通过诉说让这些好故事多维度扩展,将力量迁移到当下的生活中。可设计提问:你最擅长的事情是什么?从中你看见一个怎样的自己?过去以及未来,谁会希望看见这样的你?当这个学生更有力量脱离受害者角色时,就会朝积极的方向发展。

叙事疗法并不直接谈论欺凌问题,而是通过重新命名,如用“黑色事件”“那件事”来代替,通过外化帮助学生远离问题,看清楚自己的故事。辅导进入核心阶段,当被欺凌的学生愿意直面问题时,可以设计问题:在被欺负的过程中,你是怎么照顾自己的?从中发现学生“一直在努力”的细节,如从“有时大声叫以及用拳脚反抗”,到后来得到同学的支持,主动求助老师,把这些有力量的特殊意义事件串起来,可以看到该学生乐观、勇敢的支线故事。随后通过联结重要他人,多方见证这一支线故事,完成自我故事的重写。

(二)让欺凌者面对惩罚,重新建构对自己的看法

1.寻找支线故事,外化“限制欺凌”的因素。

成立以校长为中心,心理健康教师为主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参与的危机干预小组,将行政处罚与心理辅导相结合,软硬兼施。校长约谈校园欺凌的当事人和家长,依据学校相关规则,告知最严厉的惩罚处分,如果学生在心理辅导期间做得不好,可以随时下发处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则要保证学生心理辅导的时间,让心理健康教师更好地开展工作。

2.命名问题,让学生负起责任。

3.3.4 泛素化 泛素化是一种影响PTEN降解和核-质转移的翻译后调控机制。PTEN的C端尾部和C2结构域相互作用形成具有泛素化位点(Lys289)的环。PTEN可被表达泛素连接酶NEDD4-1的神经前体细胞泛素化。PTEN的多聚泛素化可使蛋白质稳定性降低,进而通过蛋白酶介导的衰变机制引起PTEN的降解,从而对PI3K/Akt通路的负调控减弱,细胞周期加速,细胞生长繁殖增快,促进肿瘤发生。而Lys13和Lys289上PTEN的单泛素化则促进PTEN的核转移,引起其在核内的积累[14]。

如把欺凌命名为“和别人一起做无意义的事情”,随后加以外化,将命名的问题与个人分开。这有助于学生挽回颜面,站在一个新的视角看待自己,为其下一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打下基础。

在城市规划中,公共空间和房屋政策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两个方面的规划,都忽视了文化发展对多样性的需求。首先,在大规模建造的“文化创意产业软件园区”、“陶瓷文化园”“旅游产业园”这一类公共区域时,无形中剔除了产业的多样性,将文化产业与其他行业用地域边界物理隔离,使许多文化创意即无法与其他行业相融合,也无法与城市人群共享。其次,在上个世纪90年代城市内部“大亭子、大公园、大广场”等公共空间的建设过程中,往往忽略城市不同区域人口密度、人口结构,使得许多公共用地只能服务一类人群,作用不强。

3.看见支线故事,用渴望的改变引发希望感。

督导对于科学专业的心理辅导而言意义重大,尤其是同一理论体系下的督导,更有其实际意义。学校可借助网络,或得到外校心理健康教师的支持,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网络小组,实现跨校、跨区域的同辈督导。

4.发展做实支线故事,穿梭在行动和意义中。

铜是植物生长所必不可少的微量营养元素,但植物缺少铜时,症状表现为叶部生长缓慢,叶片较小,呈蓝绿色,随后发生死斑点;植物铜含量过多也会引起中毒,症状为植物根系生长受限和变形。铜是人畜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无论是缺铜还是过量,都可以产生大脑或脑干部位的病变[19]。

陪伴学生制订谨慎、详细、可行的行动计划,如:你如何向老师、朋友证明你不再欺负别人?谁会相信你能做到?仔细探索来访者对以上问题的回应,在学生将想法落实为行动的过程中,引出学生的重要他人。支线故事最初看起来细微,只是一些无足轻重的改变,但通常是建构重大变化的第一步。

5.有价值的道歉,成为未来“向善”的基础。

邀请学生为过去的欺凌行为道歉,承认错误、承诺改变,这样的宣告是很有价值的,将成为不同关系发展的转折点。整个辅导过程没有质问,只是贴近兴趣寻找支线故事的力量,通过这件事情的处理让学生获得成长。

(1)城区河道及两岸现状给传统清淤工作带来困难。常州城区大部分河道窄长,且河道上横跨多座小桥。如:市区东南市河段,全长约3.1km,河道窄的部分11~12m,宽的部分15~16m。横跨11座桥,最窄处为3.8m,净高不足2m,导致清淤设备进场施工不便,清淤程度难以彻底等问题。此外,由于常州城区河道大部分为直立驳岸河道,河道周边构筑物较多,传统清淤方式容易导致河道床体松动、河岸坍塌,危及周边建筑物及公路路基等构筑物安全。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09(2019)48-0011-03

【作者简介】 朱晓艳,江苏省徐州大屯矿区第一小学(江苏徐州,221611)教师,高级教师。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支线故事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编号:D/2016/02/226)阶段性研究成果。

标签:;  ;  ;  ;  

发展支线故事走出校园欺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