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胶原酶对异常瘢痕降解作用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疗效的初步观察

细菌胶原酶对异常瘢痕降解作用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疗效的初步观察

程洪伟[1]1997年在《细菌胶原酶对异常瘢痕降解作用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疗效的初步观察》文中研究说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又称异常瘢痕)是整形外科临床的常见病。它们不仅可以引发痛、痒、热、刺的异常感觉,而且还对病人的外观、功能和心理产生严重的影响。对于异常瘢痕的治疗,尽管目前方法较多,但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效果显著、复发率低、副作用小的理想疗法。 由于异常瘢痕最显著的病理特点是大最胶原的过剩沉积,其数量已远远超出正常修复所需要的水平。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才导致了异常瘢痕增宽隆起、弹性下降、质地坚实的临床特点。促使过度增生的瘢痕胶原有效地进行降解,是任何一种成功疗法的关键所在。为了寻找一种可以有效分解过剩胶原的新方法,我们进行了本组实验的系列研究。结果显示:细菌胶原酶对异常瘢痕组织具有快速有效的降解作用。 在进行增生性瘢痕胶原降解的实验研究之前,我们首先建立了增生性瘢痕的裸鼠动物模型。该模型是目前建立的最接近人类异常性瘢痕的动物模型。经实验证实,裸鼠体内移植的瘢痕组织可以完全保持原有的组织形态学结构和糖氨多糖的生化比例关系,非常适合异常瘢痕的治疗性实验研究。为了便于进行准确的体外观测,我们将瘢痕移植块的体积增加为1×1×0.6cm~3,是其他实验中常规移植体积的三倍。通过组织学和透视电镜的检查,证明瘢痕组织块在移植后21天时,已基本恢复了原有的组织形态学特点。为了了解移植后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组织块内部血管的形成情况,我们采用了核酸分子原位杂交和Ⅷ因子相关抗原抗体免疫组化的方法,对不同时间采集的标本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增生性瘢痕在移植后11天—60天期间,其成纤维细胞完全具备Ⅰ型胶原的合成功能;瘢痕组织块内部在移植后21天时,已有通畅的血管形成。说明我们所建立的这种移植块较大的动物模型,完全适用于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性实验研究。 在成功建立了增生性瘢痕裸鼠动物模型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细菌胶原酶降解增生性瘢痕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瘢痕组织块在经过两次胶原酶注射后(每次注射剂量为50~u),体积平均缩小86%。而对照组俸积的缩小仅为37%,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001)。经天狼星红组织切片染色,观褒到细菌胶原酶可以对瘢痕内的Ⅰ、Ⅲ型胶原纤维直接进行分解。它的这种直接分解胶原纤维的功能,同时也得到了电镜观察的证实。此外,实验中还发现,胰蛋白酶对增生性瘢痕也具有一定的降解作用。两次用药后(每次注射剂量为50~u,),瘢痕块体积平

程洪伟, 孙广慈, 管正玉, 张海明[2]1999年在《细菌胶原酶对瘢痕降解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细菌胶原酶治疗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的作用机理;观测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动物实验对细菌胶原酶降解增生性瘢痕的作用进行验证,并通过10个病例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初步观察。结果动物实验显示,两次注药后,两周内瘢痕块体积平均缩小86%,较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临床观察显示,经过两次病灶内细菌胶原酶的注射(剂量200~2000U),瘢痕体积两周内平均缩小46.92%,其中有4例缩小50%以上,占病例总数的30%。经过对5名病人3~16个月随访,除1例瘢痕疙瘩于治疗后第2个月复发外,余均无复发迹象。胶原酶作用后的瘢痕组织,光镜及电镜下可以清楚地看到处于溶解状态的胶原结构。结论细菌胶原酶可以直接降解瘢痕组织内的胶原纤维,可望成为一种快速有效的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细菌胶原酶对异常瘢痕降解作用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疗效的初步观察[D]. 程洪伟.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7

[2]. 细菌胶原酶对瘢痕降解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J]. 程洪伟, 孙广慈, 管正玉, 张海明.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1999

标签:;  ;  ;  ;  ;  ;  ;  ;  

细菌胶原酶对异常瘢痕降解作用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疗效的初步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