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故事与家庭伦理记忆-基于孙家香故事的讨论论文

女性故事与家庭伦理记忆-基于孙家香故事的讨论论文

女性故事与家庭伦理记忆
——基于孙家香故事的讨论*

胡兆义 林继富

[摘 要 ]孙家香从自身经历出发对故事投注情感化改造,以讲述的形式对家庭伦理秩序进行建构。孙家香故事中的家庭伦理记忆深植于土家族的伦理道德传统,她以积极传承人的形象守护着地方传统,通过以“家庭”为中心的叙事传统建构社区的生活方式、观念世界,由此构成性别作用下的伦理记忆维系,建设着家庭的和睦与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 ]女性故事 家庭伦理记忆 孙家香故事

作为土家族第一位女性故事家,孙家香老人以其独特的讲述风格及丰富的故事容量展现了女性故事讲述人特有的魅力。孙家香1919年出生于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白果园村,18岁时出嫁到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椿树坪的萧家。她47岁时丈夫病逝,独自拉扯三个儿子艰难地生活,晚年居住在长阳县第一福利院。2009年,孙家香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都镇湾故事”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2月,孙家香去世,享年97岁。

从“五五”普法规划之前提到的“法律素质”到“六五”普法规划提到的“法律素养”,再到“七五”普法规划的“法治素养”,对普法对象的培养目的随着普法理念的变化逐步提升。

孙家香的一生跌宕起伏,丰富的人生经历不仅磨练出了她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性情品格,更赋予了她精彩纷呈的故事宝库。

由表5可以看出,铌钽主要富集于重砂1,铷在重砂1、重砂2中明显减少,在重砂5中稍有富集,但富集不明显。

女性故事讲述人讲述的故事大多以家庭为中心,孙家香的故事传承和故事养成主要围绕“家”来展开。作为女性,孙家香的生活轨迹大致可分为婚前和婚后两个阶段,婚前受到娘家的家庭传统的影响,母亲的言传身教不仅为她打开了故事的神奇大门,也奠定了她最初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出嫁后,夫家的家庭传统对她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传统女性,孙家香承担着家庭的重任,固守着家庭的道德,维护着家庭的传统。“家”是孙家香最主要的活动天地,因此,讲述生活故事、传播家庭伦理道德成为孙家香故事讲述的重要特点。

男性故事讲述人大多有走南闯北的生活经历,他们常常在公共场所讲故事。女性故事讲述人则往往囿于家庭,“家”是她们的生活中心,其故事集散场所具有内向化的特点。孙家香的故事多是围绕父子(女)、母子(女)、夫妻、婆媳等家庭关系展开,从家庭视角来建构自己的伦理道德世界。

作为母亲、妻子和婆婆,孙家香的故事对家庭道德伦理的构建不仅着眼于大的地方文化传统,更体现为细腻入微的自身体验。亲属关系根据其发生的原因,有血亲、配偶和姻亲三大类。血亲指的是源于同一祖先而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如父母与子女、祖父母与孙子女、同源于父母的兄弟姐妹等;配偶则指男女因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姻亲是指除配偶外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如儿媳、姐夫等。孙家香的家庭故事人物众多,涉及的家庭关系复杂而广泛,下面就以血亲、配偶和姻亲三大亲属关系为依据,探析其所讲述的家庭故事与伦理道德记忆的关系。

一对夫妇十二岁独子死了,伤心不过,他们把儿子读的书用箱子装起,怕书回潮,长虫,每年把书拿出来晒,晒后又用箱子装起。这个孩子死后在别处投胎,并且做了官。一天,他从原来父母门前过身,累了就进屋休息。睡着后土地老爷给他报梦说:“你原本是这个老头的儿子,十二岁的时候丢了,到别处投胎了胎。你不信呢,你脑壳头前有个箱子,你读的书都装在那里头。”官一醒,看头前真有一个箱子,他把箱子打开,装的都是书。他下楼问屋里的老人,老人说:“现在只有两老,十八年前有个儿子,他六岁发蒙读书,十二岁时丢了。”老头说着便痛哭起来。官说:“我就是你们的儿子。”他安置了前生的爹妈和今生的爹妈。

一、孙家香故事中的“血亲”关系

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社会中,当老人年纪渐长,丧失劳动力后,其生活的所有事务都由儿子承担,儿子成为农村老人的唯一依靠。故事中的夫妇失去儿子,不仅失去自己的血脉,也失去生活的依靠。孙家香对失子的痛苦有切身体会。育有三个儿子的她本应安享天伦之乐,不料1989年二儿子萧国梓在捡屋的时候从屋顶上跌下摔死,这给她以沉重的打击,几乎破灭了她所有希望。此时已年过古稀的她生活更加艰难。然而,习惯于在故事中寻求心灵慰藉的孙家香并没有在悲痛中消沉下去,她为故事里同样丧子的夫妇勾画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儿子投胎做了大官,经人指点知道前生父母,并且安置和孝敬前生和今生的父母。孙家香相信,人死后可以转世投胎,在世为人,她用故事主人公投胎转世为大官的经历来表达对儿子的思念和期望,通过主人公赡养今生和前生父母的情节设置来为自己艰辛的生活寻求希望。“正是这种情感和信仰,支撑着孙家香艰辛的生活,也让我们更加明白为什么孙家香说人遭遇不幸的时候需要讲些‘经’的道理。可以说,孙家香在讲‘经’的过程中找到了心灵的港湾,重拾了生活的勇气。”[注] 林继富:《孙家香故事讲述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78页。

作为一位母亲,孙家香的孝道故事首先锁定在子女孝敬父母的主题上,故事《一个官养活今生的爹妈和前生的爹妈》[注] 萧国松整理:《孙家香故事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78页。 具有典型性。

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不经常刷牙和漱口,为细菌或霉菌在口腔内孳生、繁殖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利于亚硝胺及其前体的形成,促成了舌癌的发生。

由图8可以看出,储罐气相压力从0.42 MPa到1 MPa,需要时间大于58 h。由此可以判断:①对于加液卸液频繁的LNG加气站,则可以实现槽车的BOG回收;②对于加液不频繁的LNG加气站,则保守估计可以维持2~3天时间无排放存储。

这种方法和上述方法居于很大的共同点,通过改变服装的物理特性实现服装面料再造设计的目的。变形设计方法通常都是将服装面料的边沿进行改变,利用拉伸和挤压以及卷边等形式,使整个服装面料的外形发生变化,保证面料整体上显得更加立体,使服装具备层次感。在利用变形设计技法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拉伸距离,因为每一种面料都具备一定的拉伸极限,否则面料可能会被损坏。

我屋的(我老伴)就归老大养,死了就归老大埋,我呢,就归两个小的,我现在的户口在我小儿子户上。讲起还丑人(丢人),他们一人帮我称150斤谷子,我说那喂鸡都不够啊。我现在的养老金自己也不要出钱,儿子儿媳妇一个人帮我出一百,要两百块钱。他们帮我出钱了,我才能领得到;他们要是没得钱,那我个人出,我出两百,一年可以领六百六啊。那样的话,出那个钱出来了,还可以多领一点唦。我出的钱,名字还是写儿子的名字,以后他们就少出点唦。[注] 访谈对象:杜事顺,访谈人:林继富、覃金福、李艳芳,谈时间:2011年7月25日,访谈地点 :湖北省来凤县舍米湖村。

以儒家孝道为主的传统伦理文化贯穿数千年的家庭生活之中。“孝”涉及到的是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包括父子(女)关系和母子(女)关系。中国人对于“孝亲报恩”尤为重视,民间故事在反映家庭伦理方面多围绕“孝”的问题进行。

孙家香擅长讲劝孝故事。《儿子要抬老子到庙里去》[注] 萧国松整理:《孙家香故事集》,第322页。 中,儿子对老子不好,要把他抬到庙里去。这种弃养的行为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孙子看见自己父亲的行为后,请求父亲将抬爷爷的兜子留着,父亲感到好奇,儿子回答说:“您老了,我好抬您呀!”《把屋车个方向》[注] 萧国松整理:《孙家香故事集》,第323页。 的一开篇就写道:“儿子对老子不好,嫌他。”在中国传统孝道思想中,“孝”不仅体现为对老人的赡养,更包含着“敬”的内涵。儿子对老子的“嫌”是不孝的表现。孙子对爷爷只能穿烂衣服而感到不平,请了几个朋友来到家里,对他的父亲说:“今天我请了几个朋友来,把您的这个屋车个方向。”父亲问他这怎么车得动方向,儿子回答说:“不车个方向,屋檐水滴在酒窝里。”“屋檐水滴在酒窝里”的意思是后人照前人的样子做,儿子的话警醒了父亲,从此再不嫌弃爷爷,给爷爷换了一身新衣裳。

《金壶》讲述了哥哥残害弟弟,终食恶果的故事。其中,兄弟纠葛起因于分家析产。土家族俗语云:“葱不分不长,家不分不发。”孙家香讲述这类故事即以分家的社会习俗为背景,借助故事讲述活动对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起到道德伦理教育作用。

水利工程的建设使空气和水域的接触面积增加,改善当地气候,空气湿度的增加能够给周围植被提供有利条件,促进植被生长增加植被覆盖率,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还为两栖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环境,也对当地的土壤有所改善,特别是对于干旱地区的土壤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更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有利于某些鱼类的繁殖。

家庭关系自男女结为夫妻开始,当他们生下孩子后,便产生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当有多个孩子降生,家庭又增添了兄弟姊妹的同胞关系。同胞关系由于年龄差别包含一定程度的纵向人际关系因素,比如哥哥姐姐对弟弟妹妹的教导。但是同胞兄弟姊妹之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横向的人际关系。[注] [日]依田明:《家庭关系心理学》,蒋乐群、朱永新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3页。 这种朋友般的横向人际关系不仅使他们站在同等层次、平等的立场上,也往往造成各种纠纷。

兄弟姊妹之间的矛盾在民间故事中有着深刻的反映。《蛇女婿》[注] 萧国松整理:《孙家香故事集》,第197-198页。 中,孙家香刻画了狠毒的姐姐和善良的妹妹两个人物形象。

为了对水压进行有效的监督,对子系统进行保压,保证试水的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建筑中和室内的管道相贴合的地方定是要进行压力表的安装。与此同时,在进行消防栓安装时务必要考虑的是消防栓与外墙之间的距离,一定要确保二者之间的距离是在5~40m间,同时和路旁的距离要设置在2m之内[4]。除此之外,以双速风机在控制上的理念作为依据,在控制箱的上方进行手动和自动按键开关的设置,低速和停高以及地启排风挡的设计也需要是健全的,从而使在低俗运转时火灾的信号可以及时、准确捕捉到,促进排烟挡高速的运转,为了使消防的安装变得更加有效,进行施工的时候对直流开关的实验是必不可少的。

故事首先交代一对夫妇中年丧子,这是对为人父母者最大的打击。在传统农村社会,“养儿防老”的观念深入人心。赡养和分家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一般由几个已分家的兄弟来承担对父母的赡养义务。赡养方式有很多,一种是父母由几个儿子共同赡养,几个儿子平均分摊父母的生活费用;另一种是由某个儿子单独赡养父母亲;还有一种是父亲和母亲各自由一个儿子赡养,分别负责他们的生活。

我国公共服务的投入总量大,但国情决定了这仍难以满足公众不断增加的公共服务需求,与投入紧密相连的财政机制还没有制度化,缺乏法律制约,常常出现财政收支失衡、结构紊乱、责任混乱等现象,完善的财政制度是公共服务提供的坚实基础。

一个老头耕田,一大块板田,蛮硬,耕了蛮长时间,人也耕累了,总是耕不完。他说:“要是哪个帮我把田耕完了,我有两个姑娘,就把一个许给他!”话一说完,打了一下瞌睡。一醒,看见田都耕完了,他说:“这才怪吧!是哪个帮我耕田?跟起我走。”他转身一看,后面爬条蛇。老头走在前,蛇走在后。老头快到家了,蛇不见了。老头回家,问大姑娘,大姑娘说:“嫁给蛇,我不去。”他问二姑娘,二姑娘说:“免得您为难,我去!”姑娘动身这天,蛇来到门口接姑娘走。老头不晓得蛇住在什么地方,便给姑娘一口袋芝麻,说:“你边走边撒,到明年芝麻开花的时候,我就跟着芝麻花开看你。”二姑娘带着芝麻跟蛇走了。他们走了很远,往洞里走了,姑娘眨了一下眼睛,蛇不见了,面前站着一个蛮乖的小伙。再一看,这里不是山洞,是楼房大瓦屋。家具都是金子、银子做的。小伙子说:“这是我们的家。”爹的生期到了,蛇和妻子带了蛮多好东西来。老头的大女儿一见妹妹穿这么好,晓得她家里蛮好过,想:要是自己嫁给蛇就好了。她约妹妹到一口大堰边去玩,两人看水里的影子,姐姐要借妹妹的衣裳穿,说:“看我穿起乖不乖?”两姊妹换了衣裳,姐姐把妹妹掀在堰里淹死了。姐姐装成妹妹和蛇一路回家。妹妹死后,变成花雀子。一天,姐姐在灶屋里切菜,花雀子飞来,对她喊:“你梳我的金梳子,篦我的银篦子,端我的金碗,拿我的银筷子,你讨不到好死的!”姐姐一刀甩去,把花雀子砍死了。把它剁烂,放在甑子里蒸了三天三夜,她揭开甑蓬一看,妹妹走出来,比以前还乖。蛇走过来,发现了妻。姐姐要让自己更乖,叫蛇把她也放在甑子里去蒸。也蒸了三天三夜,揭开甑蓬一看,她成了稀屎。

1.3.2 高同型半胱氨酸值界定:本研究分别采用HCY≥10μmol/L和≥15μmol/L为标准判断。

故事焦点不在蛇郎,而是“以蛇之变形来象征人的境遇变幻,将蛇郎塑造成一个由贫贱走向富贵的男子,在他命运急剧转变的过程中,将两姐妹——实际上是两种女性的思想性格进行鲜明对比。心地善良淳朴的妹妹不嫌蛇郎贫贱,终获幸福。开始嫌弃蛇郎的大姐后来又以卑劣手段害死妹妹,企图攫取富贵,落得可耻下场。中国蛇郎故事大都具备三妹灵魂不灭,连续变形抗争的情节。妹妹不仅有着善良的品格,还有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注] 刘守华:《蛇郎故事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论坛》1987年第3期。 故事中的妹妹面善心慈,为了不让父亲为难而选择嫁给蛇郎,因而获得了美满的婚姻和家庭。恶毒的姐姐不仅拒绝嫁给蛇郎,在看到妹妹过上好日子后更心生嫉妒,害死妹妹,这种姐妹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体现了孙家香对于因果报应、惩恶扬善的朴实信仰,反映了孙家香对于家庭关系中姊妹关系的深刻理解。

有两兄弟,哥哥为了霸占财产,将弟弟推下岩洞。弟弟在岩洞里无意间看见毛狗子(狐狸)拿着金壶说:“金壶一礅,桌椅板凳,金壶一提,满盘盛席。”满桌子的酒肉饭菜。等毛狗子走了。弟弟就把金壶提回到家里。哥哥问弟弟,弟弟全部告诉了哥哥,并且在哥哥面前表演了金壶的神奇。

哥哥说:“你把这个金壶给我。”弟弟说:“我不得搞,你把我掀到岩里去了的!”哥哥讲完把金壶提走了。弟弟说:“你把金壶一提,鼻孔托在灰里。”一看,哥哥的鼻孔长了很多,下头一截托在灰里。哥哥说:“快,你给我弄短些!”弟弟说:“金壶一礅,鼻短一寸;车礅直礅,鼻孔无影。”哥哥的鼻孔短了,一会儿,鼻孔没得哒。哥哥叫弟弟把他掀下岩去了,他钻进那个岩洞里。大毛狗子回来,对小毛狗们说:“那天,我说有生人气,你们说没有。他把金壶偷走一把。今天又有生人气,要把他寻到。”它们从暗洞里把哥哥找出来,大毛狗说:“你又来偷金壶的呀?”它们把哥哥撕烂后,吃哒。

孙家香的劝孝故事通过简单生动的情节,潜移默化地对民众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她经常给年轻人讲劝孝故事,将道德规范用生动鲜明的形象展示出来,使得他们在隐喻性的民间故事的作用下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行。

亦有兄弟友善和睦的故事,《兄弟俩得了龙珠》[注] 萧国松整理:《孙家香故事集》,第188-189页。 中,哥哥和弟弟同父异母,后母厚此薄彼,经常虐待哥哥,不让他读书,天天让他上山砍柴。好心的弟弟看不惯母亲的做法,每天多带点饭菜,偷偷地给哥哥送去,还带了一把斧头帮助哥哥砍柴。《弟弟帮哥哥讨学钱》[注] 萧国松整理:《孙家香故事集》,第348-349页。 中,哥哥读了书,弟弟没读书,哥哥教了一年学后被老板赖账,要解出三道题才能拿到学钱。哥哥一个没答到回来了,从没读过学的弟弟勇敢地为哥哥去讨学钱,凭借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用难题难倒了老板,从而顺利地帮哥哥讨到了学钱。

两篇故事中,哥哥和弟弟都和睦相亲,孙家香的讲述也为团结友爱的兄弟俩安排了美满的结局。《兄弟俩得了龙珠》里,哥哥和弟弟各得一颗龙珠,他们用龙珠换了大瓦屋,买了田,过上了好日子。《弟弟帮哥哥讨学钱》里,弟弟成功打败老板,兄弟俩取回了学钱。这类故事以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的思想为核心,传递了孙家香对家庭和谐生活的向往。

二、孙家香故事中的“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是家庭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维系家庭关系的核心和纽带。孙家香与丈夫的关系十分和谐,幸福的婚姻生活让孙家香对于夫妻之间的两性关系有了更多的思考和体会。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婚姻生活是孙家香提倡和赞颂的,但是孙家香在故事讲述中更乐于向听众传达对违背伦理道德者的揭露和批判,以此表达自己对两性伦理道德的规范性认识。

一般情况下,男子负心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对女性的外表不满意,二是双方社会等级地位悬殊。孙家香的故事很好地体现了这两类负心男的形象。《望月休妻》[注] 萧国松整理:《孙家香故事集》,第75页。 里,曹状元准备接榜,只因看到月亮想起妻子的一双大脚,就想休了她。这是传统审美作用下对妻子的大脚产生的不满,甚至厌恶。他最终被上天收回了状元的身份。《福人福地》[注] 萧国松整理:《孙家香故事集》,第293-294页。 中,学生嫌弃未婚妻是讨米佬,因为别人嘲笑“你家这么好,娶个讨米佬媳妇”,便以死相逼将姑娘赶走,这是对未婚妻的身份地位产生的鄙夷。结果家中被火烧光,自己反而变成了讨米佬。这些故事都较为真实地反映出了社会生活情况,女性在婚姻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一旦男子变心,就被抛弃。孙家香始终站在受伤害的女性一方,谴责负心汉,让其遭到报应,表现出一种极强的是非批判意识。

在民众的现实生活中,浪漫的爱情离他们太过遥远,它的确“不是夫妻婚姻所期望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民众而言,它只是模糊的想象,远非现实的要求,更不是一种价值。因此,民众对两性之爱的思考是始于家庭也终于家庭的。婚姻以外的两性关系尽管不乏其例,但一般是要受到舆论谴责的。“奸夫淫妇”更是众口唾骂的角色,常有侠义之人出头惩罚他们,为被谋害的丈夫报仇。[注] 周福岩:《民间故事的伦理思想研究:以耿村故事文本为对象》,第99页。 在中国传统社会,“奸夫淫妇”往往成为民众批判的对象,孙家香对这类人有着更为坚定的谴责。《新官算命》[注] 萧国松整理:《孙家香故事集》,第298-299页。 里,吴半洁的姑娘婆婆(妻子)和野大爷陈佩大计划把他杀死,先用酒将他灌醉,然后烧锡砣子给他吃,将他烫死。新上任的官从吴半洁的坟前经过,老鸦抓他的轿顶子,新官知道有冤屈事,于是停轿查看,开棺验尸,但没验出伤。后来新官装作算命的,来到一个婆婆家,婆婆的儿子是个强盗,去吴半洁家偷东西的时候,目睹了姑娘婆婆和陈佩大杀死吴半洁的过程,他们将烧红的锡砣子灌进吴半洁的肚子,因此从外面验不到伤。新官回去后将吴半洁开膛破肚,取出一斤半锡,最后将吴半洁的妻子和陈佩大绳之于法。《遇油不梳头》[注] 萧国松整理:《孙家香故事集》,第339-340页。 讲述了偷情男女谋害丈夫的故事,一个驾船的买了很多螺蛳,第二天看见这些螺蛳拍成一行字:遇岩不靠舟,遇油不梳头。他驾船遇岩不靠舟,没有被垮下的岩石压死。回家后妻子要用油给他梳头,他想起螺蛳的那句话就没有梳。晚上睡觉时,放在床头的油泼了下来,洒在了妻子的头上。妻子的野大爷韩谷生趁他们睡熟了进来杀人。他们事先商量好了,有油气的脑壳便是她丈夫的。结果韩谷生闻了闻,一刀把妻子的头砍了下来。驾船的被妻娘家人误认为杀了她,告到了衙门。后来县官断案,找出了真凶韩谷生,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孙家香的两性伦理主要强调道德成分,一方面是受到了中国“道德之爱”的大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她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孙家香的婚姻生活平和幸福,她遵循着相敬如宾的传统规范,恪守从一而终的婚姻道德。孙家香的婚姻属于封建包办婚姻,虽然婚前并没有与丈夫接触过,但是婚后她与丈夫的关系十分融洽。婚后搬到邓家坪不久,孙家香的丈夫萧家钦被团练拉夫抓走。对于这件事情,孙家香记忆犹新。

正月二十三,把萧家钦捉去,他当时在胡家台子李光瑞的扎灵屋子。龚集熙对倪子云(两人都是保长)说:“我有一个壮丁,萧家钦捉去了抵你的数。”在胡家台子,被倪子云和郑建侯(副保长)捉去的。这次去了,上资坵,下两河口、三圭坪,我给他送东西去。到两河口,去过两回,有腊肉、鸡蛋等。再上资坵(当时是县政府所在地),到三圭坪去一回,也是送东西。[注] 孙家香口述,萧国松记录,林继富整理:《孙家香小传》,口述时间:1997年5月5日,口述地点: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都镇湾镇杜家冲村萧国柱家。

孙家香性格倔强,为丈夫被抓壮丁的事情到处奔走。战争时期,夫妻俩聚少离多的生活并没有使孙家香对婚姻失去信心,她恪守作为妻子和媳妇的职责,与祖母相依为命,住在自己亲手搭盖的窝棚里。她们开荒种田,维持着简单的生活。到了1949年全国解放,丈夫萧家钦随队上了四川,参加了解放军,后来又抗美援朝,到了1955年3月才返回家乡。在这宝贵的团聚日子里,无论生活多么艰苦,孙家香与丈夫都恩爱甜蜜,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丈夫的生活。[注] 林继富:《民间叙事传统与村落文化共同体建构》,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年,第61页。 19白天她和丈夫一起下地劳动,晚上听丈夫讲外面的见闻,夫妻俩的生活静谧而幸福。这段美好的时光一直持续到1966年3月27日丈夫离开人世。丈夫去世后,孙家香一人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养老育小。她以传统的“贞洁观”作为自己的道德准则,她尊爱丈夫,建立了和睦的夫妻关系;她孝顺老人,在丈夫不在的日子里照顾公婆的生活;她抚育子女,含辛茹苦地将儿子们拉扯长大。孙家香用自己的真实生活谱写了一篇中国传统贤妻良母的道德故事,她对于两性伦理道德的严格遵守,反映到故事中便体现为对不正当两性行为的谴责和批评。

三、孙家香故事中的“婆媳”关系

孙家香在讲述的故事中对婆媳关系给予了较多关注。孙家香的孝道故事中不乏好媳妇的形象,比如《朱氏割肝》[注] 萧国松:《孙家香故事集》,第31-32页。 中的朱氏说:

“妈,您病了啊?”妈不惹(不理)。她又问了一遍,婆老说:“你说我早死早托生,留在世上晃眼睛!”幺媳妇说:“妈,我没这样说。妈,你想吃什么啊?”妈说:“我百样东西都不想,鼻孔里闻到人肝香。”朱氏磨快了刀,把自己胸前剖开,拿了一叶肝出来。说:“我有三叶肝,拿了一叶出来,还留两叶保身。”她昏死在地上了。太白金星在天上看见了,说:“这是个真孝子,快些把她救活!”他提了甘露水下来,往朱氏身上抹,朱氏活了过来。

故事中,孙家香将朱氏的“孝”与婆老的“狠”鲜明地展现出来,刻画了一个典型的孝媳妇形象。朱氏的孝不仅体现在对婆婆的顺从,更通过她一次次忍辱负重,因而成为民众心中理性化的孝媳典范。故事所设置的媳妇与婆婆的冲突较少具有现实可能性,有些冲突很不合理、极为荒诞,冲突的制造者婆婆指责媳妇的“不孝”行为恰是最典型的“孝行”。婆婆通过媳妇忍受来自上一代的可能是无理的、不公正的,甚至是恶意的要求和举动考验来检测她是否具备行孝的品质。因此,这类故事与其说表达了民众对正统孝道原则的疑问,不如说民众在树立按此原则行事的“好媳妇”榜样。[注] 周福岩:《民间故事的伦理思想研究:以耿村故事文本为对象》,第88-89页。

孙家香对婆媳问题的高度重视源于她自己的家庭生活。在二儿子意外身亡后,她便与大儿子和儿媳生活在一起,不过他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微妙和紧张。

她(孙家香)在家搞不好,就往我这里跑,要我去说公话。那个媳妇太厉害了,她自己做的屋,还不让她住。……我二姑的二儿子还在的时候,就关系横直(总是)搞不好,二儿子捡屋掉下来摔死了。后来,二姑到我这里玩,他们就挤到她的屋里去了。[注] 访谈对象:孙家秀,访谈人:林继富、王丹,访谈时间:2007年10月5日上午,访谈地点: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关镇安山村孙家秀家。

值得一提的是,江西六国曾经历过一场“黑天鹅”事件。2015年江西六国在开展化肥保兑仓业务时,被吉林天马及其法定代表人、副总经理等采取欺骗手段非法骗取和占有连本带息合计约6831万元资金,由于可回收金额不确定,江西六国出于谨慎性考虑2015年对该款项全额计提坏账准备。为挽回损失,江西六国向公安机关报案,吉林天马法定代表人、副总经理被批捕,2016年3月公安机关将案件移交检察院,2016年12月当地检察院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案件正在审理中,尚未终审。

不如人意的婆媳关系给孙家香的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面对丈夫的去世、二儿子的死,她在每天辛勤劳作的同时还要小心翼翼地维系着婆媳关系。本应安享晚年的孙家香并没有获得生活的安宁,与大儿媳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甚至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孙家香得不到儿子、儿媳的体贴和嘘寒问暖,有的只是冲突和化解不开的矛盾。因此,她对恶媳妇的刻画也颇为深刻。比如《曹氏大不孝》[注] 萧国松整理:《孙家香故事集》,第218页。 中的曹氏,她不仅时常打骂婆婆,还置婆婆于危险而不顾。她明知道屋外有老虎,还要婆婆去屋外拿柴烧:“你不去拿柴,花老虎把你吃哒?吃哒也是老婆娘!”一个恶媳妇的形象惟妙惟肖。婆婆无奈,只好去屋外拿柴,打开门后,老虎一下就咬住了曹氏的腰,婆婆求老虎放过儿媳,但儿媳最终还是被老虎吃了。此类儿媳妇还有《媳妇弄草包包面给婆老吃》中的媳妇:“妻去擀了面,包了几个包面给婆老端去,她自己的包面就是包的肉。”“儿子称了灰面,割了肉回来,他自己来弄,把包面包好,煮熟了盛了一碗,叫妻给妈端去。妻端起包面走出灶屋,把它往尿桶里一倒,把碗、筷子放在妈床前的抽屉上。”虐待婆婆的媳妇最终受到惩罚。“外面乌暗陡黑,一金钩子闪,一炸雷把媳妇提到稻场上跪倒。又是一金钩子闪、一炸雷把尿桶子提出去,放在媳妇下巴底下。蛮多人来看,尿桶子里漂了十八个包面。她跪在稻场上示众了三天。第三天晚上,一金钩子闪、一炸雷把媳妇提到大河里去了。”[注] 萧国松整理:《孙家香故事集》,第39-40页。

家庭伦理关系中婆媳关系在非血缘婚姻关系中最复杂、最微妙。究其原因,一方面婆媳关系始终是没有血缘基础的,婆媳之间以儿子或丈夫为纽带,缺乏天然的自然纽结,她们之间没有很强的凝聚力和亲密感;另一方面是因为婆媳之间的利益联结。婆媳之间不靠感情来联络,而是生活上的利益关系将她们联系在一起。她们之间的交往主要局限于家庭内部,两人作为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劳动者和家庭经济的重要支撑者,共同承担管理家庭内部事务的职责,在这种封闭性和日常性的交往中摩擦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婆媳的交恶是相互的,因此民间故事中恶媳妇、恶婆婆的形象屡见不鲜。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故事中对不孝媳妇的惩罚十分严苛,往往借助于女性所信仰的神力,如雷公和老巴子(老虎)。这种带有极强幻想性惩罚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无法实现,这也正好表达了孙家香对于不孝顺媳妇的憎恨、痛斥。

结 语

孙家香故事中不仅对亲子、夫妻等家庭关系有积极关注,更从自身经历出发对故事投注了情感化的改造。相比于男性故事讲述人,女性故事讲述人的目光更多放在了家庭,从家庭出发对道德伦理做出个性化解释。因为女性角色,孙家香在故事讲述中对家庭中的老人、孩子给予了更多的关怀,她从自身生活体验出发对家庭伦理秩序进行建构,从而达到教化和规范的作用。孙家香的家庭伦理记忆体现了一种道德认识,又表现出女性道德情感关怀意识。

孙家香故事中的家庭伦理记忆深植于土家族的伦理道德传统。孙家香作为都镇湾守护传统的积极传承人保留了大量地方较为流行的民俗知识。这类传承人能够讲解许多地方传统知识,而且对信仰传说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她演述故事的神情极为专注,对故事中发生的事情深信不疑。[注] 林继富:《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第221页。 孙家香以积极传承人的形象守护着她所热爱和信仰的地方传统,其传统的叙事体现为以“家庭”为中心。

人们因为性别不同产生男女有别的社会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以及反映出来的社会期待。“每一个人,从他诞生的那刻起,他所面临的那些风俗便塑造了他的经验和行为。”[注]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张燕、傅铿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页。 土家族以男性为家庭中心的习俗影响女性的生活观念,女性故事讲述人围绕着“家”来建构自己的生活方式、观念世界,由此构成性别作用下的伦理记忆维系、建设着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

[作者简介 ]胡兆义(1982- ),男,河北邯郸人,法学博士,湖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湖北 恩施,445000);林继富(1963- ),男,湖北麻城人,法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湖北民族大学“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北京,100081)

*本文为2016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6ZDA16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受中央民族大学2018年度社会学一流学科建设经费资助。

〔中图分类号〕 K8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890(2019)01-109-07

[责任编辑 ]蒋明智

标签:;  ;  ;  ;  ;  

女性故事与家庭伦理记忆-基于孙家香故事的讨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