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观察论文_周新耀

道县人民医院 湖南永州 425300

【摘 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观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00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他汀类药物,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血脂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较常规的治疗方法,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对动脉粥样硬化、血脂的改善情况更明显,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脑血栓;动脉粥样硬化;血脂

脑血栓指的是脑动脉主干、皮质之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管壁增厚、血栓形成,从而减少了脑部血管灌流量,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症状,最终导致脑组织软化坏死发生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脑血栓是造成脑梗塞的主要病因,而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本病的基本病因。研究结果表明,他汀类药对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形成竞争性抑制作用,从而降低体内血清胆固醇浓度,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症状,从而减少脑血栓的发生[1]。为了探讨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对治疗脑血栓的作用,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00例脑血栓患者进行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00例脑血栓患者,都经过颅脑CT和MRI检查确诊,排除机型脑梗死、脑出血和肝肾功能异常、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1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对照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46-76岁,平均年龄(58.7±5.1)岁。观察组50例,其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45岁-77岁,平均年龄(59.2±4.8)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与中层厚度(IMT)等有可比性,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治疗前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入院后卧床休息,给予吸氧、强心、营养神经、抗血小板、降血压、控制血糖等常规治疗,并且给予拜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J20130078,德国拜耳公司,商品名:拜阿斯匹灵,100 mg/片)100 mg,1次/d,临睡前口服。

观察组患者在以上基础上,服用他汀类药物进行调脂治疗,服用辛伐他汀片(国药准字H20067793,江苏黄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0mg/粒),睡觉前服用20毫克,每天1次。两组患者连续接受6个月的治疗[2]。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血脂情况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脂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其结果详见表1。

3 讨论

脑血栓多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者多伴随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心血管疾病。脑血栓形成后必须及时进行治疗,否则会进一步引发脑梗死、脑出血,研究显示[3],脑血栓形成的致死率比脑卒中低,但是致残率较高。脑血栓形成后容易并发脑疝、多脏器衰竭、继发感染等并发症,也是造成患者病死的主要病因。患者一旦得了脑血栓就必须终身服药预防复发。脑血栓的基本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因此对患者进行抗血小板及控制血脂治疗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症状能治疗脑血栓。目前临床上应用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已成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方法之一,并得到临床医学的广泛证实[4]。该类药物作为一种羟甲基戊二酰辅酶还原酶抑制剂,主要是对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形成竞争性抑制作用,对于人体细胞内代谢羟甲戊酸的功能有较大阻断作用,能够使胆固醇的合成速度降低,降低其血液中的含量,与此同时刺激了肝细胞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LDL)受体,增加了其活性和数量,加快了人体内对于血清胆固醇的清除速度。此外,他汀类药物能够阻碍合成内肝脏载脂蛋白B-100,降低代密度油脂蛋白生成,双重作用下降低血脂效果很好[5]。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发生脑血栓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也是该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使血脂浓度降低,同时也可以在其他作用方式下改善动脉粥样硬化。①抗炎:他汀类药物一方面可使C反应蛋白浓度降低,另一方面抑制机体释放细胞活化和促炎细胞因子。②保护内皮:他汀类药物通过提高NO的生物利用度,从而对内皮进行保护。③稳定斑块:他汀类药物具有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的抑制作用,也能够阻断硬化斑块内血栓及血液凝固的形成,避免斑块快速生长和形成新损伤。他汀类药物常见的临床不良反应有横纹肌溶解肌病和肝酶异常,当患者出现急性、重性不良反应情况时要立即停药。

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TC浓度为(2.98±1.12)mmol/L,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为(0.87±0.09)mmol/L,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为(1.82±0.16)mmol/L,颈动脉斑块面积为(1.12±0.15)cm2,颈动脉内膜与中层厚度(IMT)为(0.51±0.07)mm,而对照组的相应数据显著比研究组较差。综上所述,观察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血脂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使用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的治疗效果更明显,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李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28(3):11-12.

[2]邵焕霞,詹合琴.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21(09):131-132.

[3]王琪,田晶,李红晔,等.辛伐他汀治疗脑血栓150例疗效观察与分析[J].山东医药,2015,29(34):65-67.

[4]高娇娇,李永秋.阿托伐他汀或蚓激酶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20(08):55-56.

[5]李杰,刘希云,张向君等.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8例[J].中国药业,2015,03(11):365-366.

论文作者:周新耀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5

标签:;  ;  ;  ;  ;  ;  ;  ;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观察论文_周新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