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物保护与修复的认识与思考论文_李孟晨

对文物保护与修复的认识与思考论文_李孟晨

摘要:在我国,文物保护十分重要,文物是我国历史的见证,文物保护与修复为考古研究工作提供保障,同时也影响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展。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且拥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形成一门独立的专业。但在文物保护与修复过程中仍存在“变旧”还是“变新”等问题的争议,所以在有关文物修复效果、对文物干预的程度、修复与保护的理念等方面,如何尊重前人为文物赋予的思想内涵、尊重文物承载的精神意义,需要研究者在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技术上和思想上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内外兼收,使文物在被保护和修复的同时使其内在的文化意义最大化,从而推动文博事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文物保护与修复;标准;理念;技术

引言

保护文化遗产便是在维护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内在根基,针对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与团结力方面有着重要而长远的作用。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与审美观念,是民族深远历史的体现,是文化延续与继承的基础与载体。其中,文物是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部分之一,对其进行全面的保护与修复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保护与修复最关键的方式是人为干预途径。

1文物修复的必要性

一般文物都有着悠久历史,在历史上发挥着交流交往、教育等重要作用,是当代人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物受到损坏就很难发挥它的价值,人们也将错失很多优秀传统文化。虽然现在很多博物馆都收藏着大量文物,但有超过一半的文物都存在腐蚀损害,受损情况不容乐观,需要紧急修复。文物的损害因素不仅有人为因素,而且更多的是自然因素。这些文物经过几百、几千年的时间,受温度、湿度、辐射等影响,极易出现虫蛀、霉菌等情况。有些出土文物,由于出土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文物不能及时地适应新环境,容易出现损坏情况。

2对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思考

2.1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不同理念

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不仅是为了当代,也是为了后世人们能够有机会在未来以他们的视角看待同一件文物。所以当前的保护与修复需要在极大程度上减少对后世人们的价值判断的影响,要求保护和修复活动对文物本身的欣赏和研究产生尽量小的影响,这也就提出了“最小干预的度”这个概念,即最小干预的度是在不会对所修复的文物造成二次损伤的前提下,把文物修复尽量完整和完美[2]。近年来,文物修复工作者在文物的修复理念和技术上也在不断学习西方先进之处。而关于文物的修复痕迹是否要体现的问题上,西方的观念较为倾向于修复后不做任何修饰,明显表现出器物的原貌以及修复的状况。是否体现修复或修饰痕迹应当取决于人们希望通过展出该文物而达成的目的。以后母戊鼎为例,其耳的修复是基于对完整方鼎欣赏的需要而进行的,虽然后母戊鼎有两个耳,但是二者在细节上仍有差别;故宫博物院中纺织品的展览,也是为了让世人更直观地了解明清时期皇家的生活起居,对于展出的纺织品,文物修复工作者都会定期进行修补、养护,这里的修补则追求的是与文物本身的协调一致。关于文物的展览方面,首先不能因为文物修复和保护的难度和成本而因噎废食,放弃文物的展出,而在博物馆内过多采用复制品代替实物,或者用复制品代替关键的、有较高价值的但允许进行展出的文物;也不能因为对文物的过度保护而矫枉过正,通过减少对文物的使用而减小对文物的伤害。其次,文物带给观展者的感受与其复制品完全不同,这样情感上的区别源于文物带给人们的庄重与威严感,还源于文物可以使人产生对历史无法替代的直接参与感,文物给观展者带来的体验是观展者对历史的见证。此外,还存在一种修复方式,即展现文物本身较为严重的残缺,仅对细部进行修复,也就是体现文物的残缺美。典型的例子有卢浮宫镇馆三宝之一的《胜利女神像》、吴哥窟中的“断壁残垣”,亦有乾陵的翼马、罗丹的《巴尔扎克像》等。当修复从审美上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时,保留残缺的方法则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推进文物保护研究成果的转化,让研究成果落地

文物保护中的科学研究工作与基础学科中的科学研究性质不同,它是以解决文物保存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需要综合性专业知识,需要多种学科结合,它是以应用为目的,更加注重实用性。建议通过设立保护领域中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设立重点项目,以点带面,通过重大问题解决一类文物的实际保护需求,同时,提高研究成果的转化,让每一项研究成果都可以为实际工作服务。

2.3展览馆修复

展览馆修复属于展览馆的关键职能。而展览馆的两个重要职能分别为收藏与传播,收藏的关键在于保存物件,传播的关键在于使用万物,而展览馆的主要作用是和社会价值相关联的,像收集、保存、研究、教学、娱乐等[3]。所以,从它的收藏功能来看,博物馆需要全面落实好保存器物的工作,保存好器物就应当加强保护与修复。就其传播功能来说,展览馆要使用文物,这就无法避免会出现文物损坏等情况,同样需要进行保护与修复。展览馆的作用与社会效益息息相关,要达到展览馆社会价值的最佳,则需要展览馆具有最优秀、最科学的保存器物措施,以及最有效地使用器物水平,如此就需要展览馆具备一支培训有素、专业能力强的保护与修复队伍。

2.4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传统的文物修复工艺源远流长,为保护中华古代文明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加有效率和有技术的文物修复工艺也在兴起。传统的文物修复工艺需要文物修复师纯手工修复。有的师傅尽管技艺精湛,但难免出现失误,且传统的文物修复工艺效率较低,有的文物经不起时间的等待,会造成更严重的损坏。因此,为了提高文物修复工作的效率,更加准确地修复文物,可以结合新兴的文物修复设备,减少文物修复中产生的误差,选择最合适的文物修复材料和颜色,保证文物修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入文物修复工作中。文物修复也可以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加强交流合作,提高文物修复者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2.5现代恢复

根据西方修复观念与修复原则的复原,在技术方面与自然学科的发展息息相关。坚持的原则为较少干预原理、零干预宗旨、可辨别原则与可在处理宗旨和真实性原则。这类原则支持修复人员进行添加、除掉、重制等情况。传统修复的重制是绝不允许的。通过文化相对论可知,所有的文化均具备其独创性与充分的价值,在分析各民族文化的时候,一定要摒弃以西方文化为主的“本族文化中心主义”思想。就像上述讲到的一样,文物属于文化载体,无论是何种文化群体,其思维模式、审美理念与认同均存在差异,其对待本身文化载体的行为也存在差别,不能够一致化,而需要求同存异。

结语

近百年来文物修复与保护发展的历程,研究者们一直在文物修复与保护每一个过程上寻求衡量标准,而每一次在理论和技术上的探索,都是在向文物意义最大化的靠拢。文物在本质上是与价值观相结合的产物,是与一定价值观相结合的实物遗存。要尊重前人为文物赋予的思想内涵,尊重文物承载的精神意义,也需要通过文物反映当前人们希望向公众传达的讯息。毕竟,文物作为博物馆的藏品内容之一,同时体现的是博物馆作为面向公众的教育机构所具有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范胜利.“修旧如原”与“修旧如现”——从传统书画修复实践与现代书画修复理念两方面看修复原则问题[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8.

[2]李静生.文物修复理念探讨与实践应用.中国文物科学研究[J].2012(3):34.

[3]李静生.文物修复理念探讨与实践应用.中国文物科学研究[J].2012(3):33.

论文作者:李孟晨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1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2

标签:;  ;  ;  ;  ;  ;  ;  ;  

对文物保护与修复的认识与思考论文_李孟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