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形势与微观经济形势对比透视_微观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形势与微观经济形势对比透视_微观经济论文

宏观与微观经济形势反差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形势论文,微观论文,反差论文,透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已经随着历史的脚步而去。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不难发现,从宏观角度看,1995年是近年来经济形势最好的一年。但是,部分企业站在微观的角度看,却似乎很难感觉到这种好的形势,一部分企业和劳动者甚至觉得1995年的日子太紧,很难过。某些微观指标也确实显示出恶化的迹象。正确认识宏观与微观之间这种对形势看法的反差,对于科学安排1996年的发展规划,有的放矢地做好1996年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宏观调控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

对经济形势的看法出现反差

尽管对1995年的经济形势有不同的看法,但从总体上来说还是不错的。而且从1995年《统计公报》中的各项宏观指标看,可以说1995年是近几年来经济形势最好的一年。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的经济专家们也有同样的感受。1995年宏观经济形势不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回落,但仍保持了较高的速度。1995年全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0.2%,已经基本进入适度增长区域。而且农业获得大丰收,主要农产品产量全面增产,其中粮食总产量达46500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畜牧业、渔业等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二是通货膨胀得到了较好的抑制。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控制目标得以实现,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14.8%,上涨幅度较1994年明显地回落了7个百分点。

三是国际收支平衡状况进一步趋好。1995年我国出口总额达14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9%;进口总额为1321亿美元,增长14.2%;贸易顺差167亿美元。外商投资保持增长,全年达377亿美元,增长11%。由于对外贸易的顺差,国际收支处于平衡有余的状态,到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736亿美元。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在小幅波动中保持平衡,目前大致维持在8.3∶1的价位上。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为3893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4.9%。农村居民在发展生产和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作用下,收入水平保持较快增长,全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578元,实际增长5.3%。全年城乡居民新增储蓄存款8000多亿元,比上年多增1800多亿元。

五是失业率仍处于可接受的范围。从就业情况看,显然不如1991年,但仍处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上升了0.1个百分点;按人口调查统计资料计算的调查失业率为4.0%,上升了0.5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数量大约比1994年减少了500万人。

按国际上衡量经济运行好坏的通用标准分析,从宏观总体上看,1995年我国的经济形势确实不错。但地方和企业等微观部门却总是叫苦连天,认为今年的经济形势并不好,宏观环境太紧,企业的日子不好过。某些微观指标也确实显示出恶化的迹象。初步统计,国有工业企业生产比上年增长7.2%;亏损企业亏损额541亿元,增亏25%;实现利润691亿元,下降12.9%。企业相互拖欠继续增加,截止到年末,37万户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帐款净额已高达8050亿元,一年以来新形成的拖欠就有1700多亿元。持续蔓延的资金相互拖欠,以及金融系统不发达、结算手段落后等原因,使资金的周转率降低,1993年工业流动资金周转率为1.71,1995年降为1.51。产成品资金占用过大。到12月末,37万户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为4598亿元。按照产成品资金占用相对合理水平的测算,目前产成品资金占用中,约有20%左右属于超常占用,大约为900亿元。总而言之,宏观与微观之间对经济形势的看法出现了反差。

产生这种反差的原因何在?

首先,宏观与微观之间在目标的追求上存在着差异。

从一般意义上讲,宏观与微观之间在目标的追求上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在最终促使经济繁荣这一点上,二者是统一的。但在具体追求的目标上,二者又不尽一致。宏观部门主要着眼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是从总体的角度看问题;而微观部门则往往着眼于局部的利益,以生产经营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正是由于二者之间的这种不一致性,使得在许多时候二者对经济政策和经济形势的看法上会出现差异。例如,有些宏观政策就长期而言是有利于整体经济,进而也有利于微观经济。但是,就短期而言又会影响微观经济的利益。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着眼点是通过采取适度偏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及控制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政策抑制通货膨胀,以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化和稳定性。这些政策对宏观经济而言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对微观经济而言,必然造成部分企业市场需求的不足,以及资金的紧张。加上这些企业在经济繁荣期的高投入,在经济收缩期势必演变成高成本、高负担,从而更增加了企业的困难。相反,有些宏观政策虽说就长期而言不利于整体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但是,就短期而言也许会使微观感到日子好过,甚至会出现一时的繁荣。如1988年和1992下半年到1993上半年时的情况就是如此。这是造成宏观与微观对经济形势看法不一致的本质原因。由此产生的对经济形势看法的差异是十分正常的。但是,在我国,二者之间的反差如此明显确实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

其次,经济体制改革滞后,使得这种反差变得更加明显。

按照经济学理论,在经济收缩期,市场机制会对企业进行一次较严厉的优胜劣汰,经营不景气的企业会主动裁减人员进行结构调整。但在我国,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滞后,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国有企业破产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尚未解决。因此,紧缩期间生产经营不景气的企业不是裁员或关闭,而是停产半停产地等待观望,并要向银行要安定团结贷款发工资。这类企业对地方政府及社会稳定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不需要很多这类企业,只要有几个,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主管部门就会感到压力巨大。另一方面,紧缩期间的资金和其他资源较经济扩张期来说相对减少了。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的体制原因,需要资金和其他资源的微观部门却仍是那么多。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救济了劣的,优的就不够吃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该死的死不了,该活的活不好”。这样一来,微观当然会感到困难了。实际上,从总体上看,1995年的资金并不比1994年紧多少。以与经济增长和企业感受关系最密切的M1为例,1995年的货币供应量比1994年只稍微紧了一点。M1关于GDP的弹性系数(即M1的增长速度与GDP的增长速度之比)1994年和1995年分别为0.88和0.71。单位GDP占用的M1,1994、1995年分别为0.44和0.42。但是,不少企业却感到资金非常紧张。其道理就在于此。

第三,企业的经营方式仍然是速度型和粗放型。

改革开放10多年来,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展缓慢,尽管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较改革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仍未摆脱粗放型和速度型的特征。速度高时,企业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生产,利用简单的规模扩张获得效益,日子相对好过,对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不重视。当经济收缩期到来时,市场需求减弱,企业技术水平低、应变能力差的弱点便暴露无遗,日子当然也就不好过了。

第四,历史原因形成的农民比重过大,也使得这种反差进一步明显。

众所周知,由于几十年的历史原因,我国在农村滞留了大量的劳动力,目前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50—60%,而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还不足20%。经济扩张期固定资产投资旺盛,多余的农业劳动力可以出来务工,其他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也较多。而在经济收缩期,农民工出外打工的难度加大,非农业收入受到影响,反映到农户和地方政府,当然也会感到日子不好过。

第五,困难声中也有“虚假”。

生产经营真正困难的只是一部分企业。我们知道微观是宏观的基础,宏观是微观的反映。1995年整个宏观经济不错,作为宏观经济的基础,微观经济不可能是普遍不好。如果微观经济普遍不好,宏观上也绝对好不了。之所以出现反差较大的现象,可能是如下原因造成的:即一般来说,生产经营好的企业由于顾忌到收税、被摊派等敏感性问题,不愿大肆渲染。更何况目前我国仍有相当一部分资源是靠计划进行配置的,“会叫的孩子有奶吃”,谁都愿意多叫几声苦。对于那些本身生产经营就不好的企业就更是如此了。因此,到地方调查时听到得多的往往是叫苦连天的声音,而很难听到企业日子好过的。同时会计制度的变化造成了帐面上的困难。近年来我国的企业普遍实行了《会计准则》和《会计通则》,由于“两则”的一些规定是逐步实施的,使得某些成本项目与利润项目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企业帐面亏损增加或盈利减少。也就是说,数字上存在着某些不可比因素。

面对反差宏观调控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在复杂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宏观与微观对经济形势的看法存在着一定的反差是十分正常的。但是,在我国,由于资源及历史的原因,农村滞留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型,国有企业裁员和破产尚不能正常进行,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等,使这种反差比在其他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显得更加明显。因此,我们在制定经济政策和进行宏观调控时,应充分考虑到我们国家宏观与微观之间对经济形势看法差异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使我们的宏观调控更加富有成效。为此,应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其一,充分认识反差存在的必然性。在实际生活中,对于所出现的反差,不必大惊小怪,应通过认真的调查分析,看反差是否处在正常合理的范围内。在确认反差已超出正常范围后,再采取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以减少宏观调控的盲目性。

其二,充分考虑在我国产生反差的特殊原因。在我国,使宏观与微观对经济形势的看法出现较强反差的特殊原因,都是长期因素造成的,很难一下消除。因此,在制定经济政策和进行宏观调控时,要尽可能地注意调控的力度,特别是紧缩的力度不要过大,以中等力度调控为宜,另外,应从现在做起,不断推行经济体制改革,采取必要的优惠政策,逐步缓解或消除使反差变大的历史原因和体制原因,以逐步减少这种反差对宏观调控带来的负面影响。

标签:;  ;  ;  ;  ;  

宏观经济形势与微观经济形势对比透视_微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