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理性因素在认知中的地位和作用_思维品质论文

论非理性因素在认知中的地位和作用_思维品质论文

论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位论文,因素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认识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是特指在思维活动或认识过程中出现的非逻辑的思维形式及通过非逻辑的思维形式进行思维活动的能力。它主要包括情感、直觉、灵感、信仰、意志、习惯等要素。在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和理性因素一起,共同构成人类认识的完整形式。本文将以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发生作用的根源、方式以及非理性因素同理性因素之间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分析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发生作用的根源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有其深刻根源的。这一根源就是潜意识。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潜意识是未被人的感觉直接察觉到的那部分精神活动及其现象。它是人的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的本质紧密相联。马克思认为,人一方面是“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又是“社会存在物”。与人的本质的两个方面相对应,潜意识也在一方面具有生物属性,包含有食、欲等生物性欲望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具有社会属性,拥有人们关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一部分认识情感,由于人的最根本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劳动,所以社会属性是潜意识的根本属性。

在潜意识的认识作用问题上,曾经存在着两种相反的倾向,一种观点认为,潜意识决定显意识,在认识过程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是人类认识最重要的内容。这种观点以弗洛伊德的“梦”的理论为代表。另一种观点认为,潜意志在认识中不起多大作用,人类认识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尽量排除潜意识对理性思维的干扰。这种观点以西方传统的唯理论哲学为代表。笔者认为,潜意识作为人类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显意识既相对立,又相联系,在人类认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潜意识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情感、直觉、灵感、信仰、意志、习惯等非理性因素的思维形式表现出来。

情感是指人的喜悦、哀怨、忧郁、闲适、惆怅等情绪,它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心理感受和态度体验。情感的产生不完全以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的自觉努力为转移,情感的发生往往是突然的、没有计划和目的的,有时可能使人感到十分意外。这正如费尔巴哈所指出的:“热情和灵感是不为意志所左右的,是不由钟点来调节的,是不会依照预定的日子和钟点迸发出来的。”情感所依据的是人对周围环境的感受,以及这种感受在人的潜意识里所激起的特殊反映。可以说,情感是潜意识外露的一种形式。

直觉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关系的直接反映和理解。直觉的发生表现为无准备的大脑对世界的“直接”观照。从发生的心理机制上看,直觉是外界进入人脑的客体信息与大脑中贮存的与之对应的相似的主体信息块的“共鸣”的产物。实质上,直觉是客体通过对大脑深入潜意识的刺激,使人们对客体产生深刻的领悟而形成的。它解决的是那些在显意识层面解决不了的问题,因此我们说,潜意识是直觉产生的基础。

灵感是主体基于感性经验和事实材料,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突然领悟,使问题在一瞬间得到解决的思维形式。灵感发生的心理机制,是主体在一定的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思索而建立起来的“思维优势灶”(钱学森语)在潜意识的推理中突然形成的创造性思维结果的闪现。潜意识的推理,是指在大脑中存在的,主体没有直接察觉到的潜意识的信息储存、整理、加工、建构和创造过程。因此,可以说,灵感这个人类智慧最美妙的花朵,是植根于潜意识这块沃土的。

信仰是主体对某人或某种学说、主义、宗教等的极度相信和尊敬,以至于把它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在认识过程中,信仰不仅和人的情感、直觉密切相关,而且同情感、直觉一样,依赖于人的潜意识的思维运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某种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作用和源于潜意识中智力因素的直觉洞察力,使人们确信自己对事物认识的正确性,进而形成坚定的信念,直至达到信仰的境界。另一方面,信仰作为非理性因素的一种认识形式,一旦形成,又能在潜意识中得到稳固和升华,对人类认识活动产业制约作用。没有潜意识,信仰难以形成,更难以在人类认识活动中发挥作用。

意志是人通过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的,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从发生的心理机制看,意志产生于人的潜意识的思维运动,和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信仰是意志的基础,意志的顽强与否往往取决于信仰的坚定的程度。牢固的信仰可以产生出顽强的意志,迸发出不同寻常的力量,推动人类认识向深层发展。科学家在科学探索中表现出的惊人毅力,就与他们对自然界因果性、规律性和可知性的坚定的信仰分不开。因此,没有潜意志就没有信仰,更无以产生意志。

习惯是人类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在认识过程中,习惯表现为主体认知定势的形成和作用。主体认知定势,是人类在理性认识活动中形成、发展、并得到巩固的认识模式在潜意识中的积淀和凝结。在认识活动中,它主要是通过客体信息对大脑皮层的刺激,迅速由潜意识转到显意识而发挥作用的。可以说,没有潜意识的作用,主体认知定势就失去了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基础。

从以上分析可知,潜意识是情感、直觉、灵感、信仰、意志、习惯等非理性因素产生的基础和在认识中发生作用的深刻根源。没有潜意识,也就没有认识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

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发生作用的方式

情感、直觉、灵感、信仰、意志、习惯等非理性因素,各自以其独特的方式,在认识中发挥着作用,构成人类认识活动的重要内容。

情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情感在认识阶段的基本作用主要是:第一,对认识主体的刺激作用;第二,对认识对象的选择作用;第三,主体情感通过与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相互作用,对感性认识的信息整合产生的影响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情感支配着人的认知。情感决定着客体的某些属性能否被感知及感知的结果。情感也支配着主体的记忆效果,制导着思维的灵敏性和选择性。

直觉是直接洞察事物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它是在丰富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直观的洞察力,深入到事物内部、直接观察到事物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形式。直觉的突出特点,是它能够超越一般的认识程序,一下子抓住事物或问题的根本和要害,获得关于对象本质的直接的认识。它既不是个别经验的简单综合,也不是原有知识的逻辑演绎,它是思维过程中的逻辑跳跃,表现为直接对事物本质的接近。在认识活动中,直觉这种特殊的认识形成,常能够解决一些理性认识无法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灵感和直觉不同,它是有准备的大脑的突然闪光,具有突发性、模糊性的特点。灵感的产生,通常都有或长或短的准备和酝酿阶段,在此期间,人们不仅明确了问题,而且为解决问题积累了大量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没有连贯起来,因而人们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这时人们往往把注意力转向其他方面,对该问题的思考则转入潜意识。但在某一时刻,由于外部刺激的诱发,灵感油然而生,思维中的各种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突然汇集于同一问题的交错点上,使主体思维已经储存的信息同外来信息在神经系统的通路中突然相遇或接通,从而出乎意料地迅速地达到了对问题的解决。灵感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这正如钱学林教授在《关于形象思维的一封信》中指出:“凡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

信仰是非理性认识的一种形式。前一部分,我着重就潜意识是信仰产生的基础,谈了信仰和潜意识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人的信仰除了潜意识这个基础之外,还深深地植根于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和人的心理倾向对确定性的寻求。理性认识具有经验认识所不可比拟的超前预测能力,这种预测的结果,虽未由经验所证实,人们却对它们抱有天真的信念。同时,从心理机制上看,人自身又具有对确定性导求的强烈愿望。理性预测能力和寻求确定性的心理倾向的结合,就导致信仰的产生,在认识活动中,信仰可以坚定人们的意志,促使人们去奋进、探求,并使这种探求的热情持久不衰。

意志是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对人的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具有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意志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定向作用。所谓定向,是指意志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主体的需要和情感进行选择与巩固,以保证认识活动的唯一指向性。其次,意志对主体认识过程的持续发展具有调节作用。所谓调节,是指意志对主体内部不同品质和强度的情感进行选择、整合与驾驭,使之构成持续稳定的内驱力量,以保证认识活动过程的持续稳定性。第三,意志对主体揭示和把握客观真理具有控制作用。所谓控制,是指意志对那些妨碍主体认识或把握客观本质和规律的情感因素以及其它心理状态进行抑制与排除,以保证认识活动结果的客观真理性。这三个方面的统一,构成了认识活动中人的自我调节的心理机制,使意志成为主体认识活动中能够持续发挥作用的非理性因素。

习惯在认识中表现为主体认知定势,认知定势在认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认知定势决定认识对象的选择。其次,认知定势在认识评价中能够起到评价依据的作用。第三,认知定势对新知识的形成起着引导、制约和规范的作用。第四,由于旧有的认知定势力图按原有的思维模式认识事物,把人们获得的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中;而人类认识的每一次巨大进步,又必然要求突破原有的知识体系,建构起新的思维模式和认知定势。因此,落后的认知定势对人类认识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以上分别考察了情感、直觉、灵感、信仰、意志、习惯等几种主要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发生作用的方式。由此不难看出,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还可以区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其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非理性因素对主体认识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具有能动作用,它是推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内在动力。第二,非理性因素自身有时也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第三,非理性因素作为主体认知定势,能直接渗透到对知识的评价、利用方式和利用结果之中。其消极作用表现在:第一,当非理性完全脱离理性的约束和指导时,其作用往往是消极的。如宗教狂热就是信仰脱离理性而导致的一种极其荒诞的非理性行为。第二,非理性因素易使理性因素受到干扰,从而造成认识的偏差加大。第三,非理性因素一旦作为主体认知定势积淀下来,就不易改变,而对认识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探讨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发生作用的方式,了解其作用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两个方面,对于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认识中非理性因素同理性因素的关系

人类认识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是一对客观存在的东西。理性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人的精神世界中其内部结构清楚有序的自觉的精神现象,其形式主要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及其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理论、学说等;另一方面是指人脑所具有的一种能够按照客观规律合理的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非理性因素则是指那些与理性因素相对的、理论思维所不能理解的、逻辑概念所不能表达的主体心理形式。

在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既具有相对独立的一面,表现出独特的性质、特征和作用,又始终受理性因素的指导或支配。实质上,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生作用的。理性必须以人的基本要求、积极情感和意志作为动力。如果人的非理性的本能要求、情感经常处于被压抑状态,就不会有真正的理性精神。同时,非理性的本能要求、情感、意志也离不开理性的引导。如果情欲不加以控制,感情用事,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甚至会误入歧途,给社会带来巨大破坏。

在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思维成果,如科学发现、文艺创作等,主要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同时也包含着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综合统一作用,体现了创造主体的欲望、追求、信念、意志、灵感、直觉及种种情绪的困扰和冲动。然而,随着世界高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不断更新换代,并在广阔的领域里取代了人的智能。这,仿佛在验证着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人是机器”。国外一些电脑专家甚至断言,总有一天,电脑将统治全人类,人类将成为机器的玩物。其实,这不过是一种大胆的假设而已。电脑的智能虽模拟了人类理性能力的复杂物质系统的特殊功能,但是它却无法正确反映人脑中丰富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独特作用。非理性因素的非逻辑性、不可计算性、非自觉性,变化多端具有无限可能的复杂性,是任何人工智能都不可替代的。这正是人作为万物之灵的一种优势。人不是机器,也不可能成为机器。尽管人类的发展将使其理性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但非理性因素作为人的主体认识能力的一个部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不可能被完全排除的。这不仅是因为非理性因素是人与机器的一个根本差异,还在于理性因素的存在和发展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非理性因素的存在和发展。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构成了主体认识能力的两翼,二者相互契合、相互渗透,理性每前进一步都不可避免地交融非理性因素于自身。

因此,作为一个从事认识活动的人,就不仅应该是一个有理智、能思考的人,还应该是一个有情感、有信仰、有意志,并能在一定条件下迸发出夺妙灵感的人。这是认识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相互关系的客观要求。

了解非理性因素和理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在人类认识发展的统一体(以理性为主导的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体)中认识和把握非理性因素,对于我们正确地理解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以上三部分分别论述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发生作用的根源、方式以及非理性因素同理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这三个部分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其中,根源部分,着重揭示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发生作用的心理机制和现实基础;方式部分,集中阐述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发生作用的形式;关系部分,则从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着眼,论述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三个部分的综合统一,从总体上说明了非理性因素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的显著地位和重要作用。

当代,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及其在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开发人的智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具有突出的意义。

标签:;  ;  ;  ;  

论非理性因素在认知中的地位和作用_思维品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