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新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高新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王保全[1]2003年在《论高新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文中认为邓小平理论、“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仅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作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验示范区,在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先进生产力等方面,发挥了领头雁和排头兵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本文通过对世界各国、我国、我省高新区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分析,深入揭示了高新区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特有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总结高新区创建10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从高新区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试验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助推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重要载体,吸引和培养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的摇篮等五个方面,阐述了高新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在此基础上,根据党的十六届叁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针对高新区发展中遇到的政府职能、投资环境和产业发展等叁大问题,从推进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二次创业、增强创新能力、如何加快河南高新区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加快高新区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新区独特地位和作用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如何地发挥高新区的功能,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某些启示。 本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 通过对高新区的发展概况与系统分析,揭示了世界高科技园区、我国高新区和河南高新区的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了高新区作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验示范区,已经成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 第二部分 着重从理论上论述了高新区的基本功能和社会历史作用:从高新技术的孵化、集聚、扩散和示范四个方面论述了高新区的基本功能;从促进经济与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促进研究与开发加快人才培养四方面阐述了高新区的独特社会历史作用。 第叁部分 着重从实践论述了高新区在我国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五个方面突出贡献:高新区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新区成为我国改革先行区,在探索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高新区成为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辐射源,有力的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新区成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重要基地;高新区成为吸引和培养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了一支科技产业化大军。 第四部分分析了高新区发展中遇到的叁方面困难和问题:与WTO规则的要求相比,管理休制相对滞后:与高新区的发展要求相比,环境问题不容乐观;与高新区的地位和作用相比,产业发展还不适应。 第五部分提出了加快我国及我省高新区发展的对策建议:贯彻WTO原则和精神,推进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二次创业,推进五个转变:突出产业特色,增强创新能力;与时俱进,加快河南高新区发展。

邢爱国[2]2006年在《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成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产业关联度日益提高,技术的相互依存度增强,单项技术的突破再不能独柱擎天,必须要通过整合相关配套技术、建立相应的管理模式才能最终形成生产力和竞争力。深化改革,锐意创新,是高新区得以不断前进与发展的动力和源头,也是高新区的重要使命。在国家级高新区发展过程中,各要素(政府、大学和研究机构、企业、中介机构等)彼此密切相关,任何一方发生变化都将会引起其他方面相应变化,并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对高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产生影响。为消除这些影响,对高新区企业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就需要对各要素进行集成管理。而目前在我国的高新区管理中将这些因素看作是孤立的,缺少将各要素纳入统一的集成管理。面对国家级高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高新区集成管理的原理、方法和技术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分析国外高新区管理模式、体制及其对我们的启示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高新区管理存在的种种问题,将集成管理引入国家级高新区管理中,提出了国家级高新区集成管理的概念,并对高新区集成管理模式进行了具体阐述。提出集成管理研究的层次体系,建立了高新区集成管理实施的系统模型。进而以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在管理集成中的应用,并且对高新区集成管理的一般内涵、管理集成与集成管理、高新区集成管理与企业集成管理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阐述。 分析了影响高新区集成管理的因素,提出高新区集成管理的系统集成模式,即以垂直管理集成、水平管理集成和侧面管理集成为基础的系统集成模式。分析了高新区集成主体及其互动作用,设计了高新区集成管理工具,即集成管理模块和集成管理平台技术。在分析集成管理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集成管理框架体系。论文进一步分析了高新区集成管理空间结构中组织集成和知识集成的内涵、影响因素、集成管理团队设计和知识集成模型。 论文分析了集成度概念的产生与发展,提出国家级高新区集成管理的管理集成度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了阐述,用模糊积分方法对管理集成度进行了定量评价,指出了集成度评价的意义,并探讨了管理集成度的定位。提出管

吕品[3]2017年在《我国高新区产业管理机制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各种形式的产业管理机制在我国各地高新区蓬勃开展,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在高新区发展和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共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具有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其中值得关注的一点是产业管理机制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如何真正提高高新区产业管理水平和创新机制,提高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进一步探讨基于公共管理模式构建产业管理机制创新,使高新区产业管理机制能够不断迸发出创新活力,是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我国高新区产业管理机制现状进行了解读,针对我国高新区产业管理机制中产业发展原则不明确、管理运行模式滞后、产业组织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创业各类资源缺乏深度融合、组织构架和运行机制创新不足等几大方面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通过对国外模式的分析以及中外对比,总结国外经验,探讨其适用性。论文总结了青岛高新区产业管理机制个案的创新经验,通过对产业创新目标、创新对策、基本原则和推进路经的探讨,构建出我国高新区产业管理机制的创新模式,提出了明确产业组织和发展原则、完善行政组织管理构架、健全组织配套服务体系、创新组织构架和运行机制等对策建议。

李拓晨[4]2007年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国家发展战略中,主要大国都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21世纪保持强国优势的法宝,由此引发的企业间市场竞争、技术竞争、人才竞争、发展环境竞争空前激烈。这种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形式,内容,手段和方法等都较传统产业竞争赋予了更多的新内涵,争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甚至超出了国际间的政治竞争和军事竞争。培育和提升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大国所普遍关注的战略性课题。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促使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是我国实现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其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何正确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预测其发展前景,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量化评价,分析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论文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收集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近二十年的发展数据资料,依据高新技术产业特点和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论述了高新技术产业同传统产业的差别,在对既有竞争力理论评述的基础之上,指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演化规律;论文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历史演进阶段、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技术水平和高新技术产业进出口状况等多角度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进行了阐述与评价,确定了不同高开区的发展政策;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制约因素,包括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国际化程度、风险投资发展水平、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能力及产业政策等;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理论从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两个视角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利用1999-2004六年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几个关键指标数据,运用灰色理论构建高科技产业的预测模型,并结合科技贡献率预测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潜力,把预测的数据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实际发展的2005年、2006年、2007年数据相对照,验证了模型的科学适用性,通过分析,得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与主要发达国家相关指标的比较,指出了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的不足;论文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调整、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科学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利用风险投资对策等措施,从而为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李文迪[5]2016年在《高新区管理体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高新技术革命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近叁十年,国家级高新区的加速发展也对区域经济起到了辐射作用。凭借优惠政策来谋求发展,是创立初期我国高新区发展的主要途径。但是过度建设的高新区,使得过多数量的发展园区、较低的产业化程度及落后的管理运行体制等诸多问题逐渐暴露,1991年设立的西安高新区的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相关问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能否得到高水平发展,关键在于其自身管理体制的全方位落实。本文通过研究西安高新区的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案,从而对其它国家级高新区起到示范作用,这是本文的研究主题和目的。将新公共服务理论作为理论工具,以行政管理的角度,并紧密联系个人在高新区管委会的实习经历,对西安高新区管理体制进行探究。具体包括以下叁个部分:(1)首先,介绍了本论文选题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而从核心职能、主导价值取向、执政理念等方面介绍了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新公共服务理论。(2)其次,从高新区产生的背景入手,从国内外两方面阐述高新区的发展历程、管理模式和高新区的类型和功能设置,进而分析西安高新区管理运行体制的发展现状,并从西安高新区的发展现状入手,从现有成绩和资源整合现状两方面进行阐述。同时从管理模式、特点两方面介绍西安高新区管理运行体制,得出西安高新区管理体制创新的目标定位为“创新服务方式”、将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等结论。(3)总结了西安高新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深入探究了高新区管委会存在的问题,最后在新公共服务视角下对其管理体制提出合理、可行的对策及方案。本文的创新之处有:(1)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来分析我国高新区管理,并以西安高新区为例,对高新区管理运行机制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提出我国高新区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与对策建议。(2)不同于以往的研究对象,以西安高新区管理、管委会管理现状为佐证,为高新区管理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

杨斌[6]2010年在《创新经济体及其政策研究》文中提出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核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以创新为特征”的经济载体——高新区的政策配置已成为科技管理领域亟需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论文通过分析和研究围绕创新的特定组织创新经济体及其政策问题,旨在说明中国国家高新区未来的发展定位和政策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论文在理论与方法、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方面都有一些创新。在理论与方法方面,以创新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分析创新经济体的运行过程,并吸收科学社会学、经济学和政策学的概念分析相关问题,超越“学科优位”,以综合视角来研究高科技园区政策体系的构建问题;在研究视角方面,对于形成我国独特的科学与政府关系的政治基础、国家制度、政策体制等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和分析,着重于政府视角的政策输出;在研究内容方面,特别注意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政策保障措施。通过构筑创新经济体的概念模型,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分别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阐明了创新经济体概念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通过回顾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历程,明确了技术、知识和创新在当代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并对技术、知识和创新的关系进行了说明。以此为基础,揭示了新时期创新在空间和组织层面上的一种实现方式,即创新经济体。创新经济体在本文中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围绕技术、知识创新和创新成果的经济价值实现活动所形成的经济社会综合体。第二,研究了创新经济体的运行机制。从系统构成角度,分析了创新经济体的组成要素,即知识创生系统、产业创新系统、创新服务系统和公共事物部门。在经济运行方面,创新经济体内的R&D活动不仅内生于经济增长,而且自身形成了一定的闭路循环;产业由于分工的深化出现集群化的趋势,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扩大了经济效益;创意经济通过创新内涵的人文化创造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在创新机制方面,企业在不同的动力模式下从事技术知识商业化的过程;企业的创新行为通过越界渗透到更大的创新网络之中,形成系统的知识联结,这些联结以创新网络、创新社区和创新集群的方式被构建。在运行保障方面,政府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第叁,分析了创新经济体的政策问题和创新情境。以创新活动中创新要素的异质性及其因此对政策的不同敏感度为关注点,基于科学共同体的当下转型分析了创新共同体及其内在规范结构,给出了创新共同体所带来的政策启示。根据创新经济体的运行机制及政策相关者的规范结构推断出四组政策问题的命题,即知识创生和孕育创新能力、产业集群和经济领导能力、全球化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创新服务和政府参与创新能力。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及各种社会因素之间的彼此依赖,创新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下发生的,因此分析了创新经济体嵌入并缠结其间的经济与非经济制度。第四,提出了创新经济体治理的具体思路。研究了创新的组织框架,尤其是分析了中国国家高新区实际运行中不同的管理组织模式。将创新经济体围绕创新相互联系的关系的治理作为重点,分别讨论了政府在培养创新方面的政治治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创新系统网络扩张中的网络治理和跨区域、跨组织的联合治理。结合创新经济体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提出创新经济体治理要把握不同时期园区发展的内涵,从产业化与创新支持体系两方面进行系统化创新;制定新形势下突出高端服务业的产业分类和规划体系;依靠产业需求打造产业技术极,进而“后向”带动经济增长极,“前向”驱动创新极;适时适度以经营化的方式来运作园区建设。第五,构建了创新经济体发展的政策体系。从创新经济体的政策制定体制、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工具几个方面分析了创新经济体的政策要素。分别探讨了新古典经济学、演化经济学、STS研究和政策科学四种不同学科维度和理论视角下科技(创新)政策的研究进路、政策工具偏好及其理论基础。认为创新经济体政策体系构建须以一种综合的框架,从科技、经济和政策叁维角度来构建,特别要突出围绕创新主体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政策体系研究。最后,按照创新经济体的政策支持体系,以政策内容为主,从知识创生、产业创新和创新服务叁个方面给出了创新经济体发展的具体政策策略。总的说来,创新经济体及其政策支持体系的研究是为了说明在新时期如何对国家高新区的发展进行定位,如何更好地促进国家高新区的发展。

李志平[7]2004年在《中国高新区“二次创业”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在中国大陆已经有20年左右的历史了,其产生和发展对中国的产业格局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高新区己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经济运行效率最高、经济增长质量最好的示范区,并且逐步成为带动一方经济增长的增长极。然而,与高新区“一次创业”时相比,现在的“二次创业”的内外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国内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即稀缺到饱和)转变;高技术企业的技术接受力,由低到高,进而向作强的方向转变;现在企业技术的发展,不但要考虑技术的兼容性,而且还要给技术的发展保留一定的技术储备;WTO规则,要求政府的政策,对于国内外企业要一视同仁,原来的差别优势和政策扶持,也不得不大范围的趋同。所以,“二次创业”需要全新的战略作指导!如果再考虑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高新区的“二次创业”中,政府与市场的协调与互动关系实际上是“二次创业”的关键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高新区就是在研究中国的未来。 因此,衡量和描述高新区建设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很重要而且必要。我们运用了经济势差、外资敏感度、政府能力、市场能力四个变量作为工具,来测定政府与市场的范围与程度,为相应的政策提供依据。本文研究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二次创业”中市场对资源配置其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还指出政府可以运用法律手段、计划手段以及其他的制度创新工具,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市场机制的完善和发展的同时,增强自身的经济统筹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是政府和市场建设者共同努力的结晶。

施姣姣[8]2016年在《高新区政府管理创新研究》文中提出现代社会的发展无论是经济、社会还是文化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活动。政府管理也一样,只有创新才能促进政府行政管理的进步和发展。温州高新区于2012年批准成立,近年来为了促进该区管理创新,高新区政府推出了一些新的举措,从而带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笔者以温州高新区政府管理创新为实例,通过我国地方政府在管理创新中的实践,分析现行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并针对现行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以进一步促进政府管理创新工作的推进。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言,主要介绍高新区政府管理创新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将现行国内外关于高新区政府管理创新的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并对研究中的主要方法和思路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基础理论,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进行介绍,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叁部分对高新区的发展及政府管理现状进行阐述,并对温州高新区政府管理创新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第四部分具体分析了温州高新区政府管理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引起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阐明了现行高新区政府管理中存在的不足;第五部分针对温州高新区政府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高新区实际,提出了更好地推进高新区政府管理创新的应对措施,以推动高新区政府管理上一个新的台阶。第六部分结论和展望,对全文的论述分析进行了高度概括总结,并对高新区政府管理创新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展望。本文的主要观点有:深化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提升经济发展自主权;完善各项服务制度,助推政府职能转型;借助法律手段运用,推动政府管理法治化;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的关键性作用;推广信息技术应用,加紧电子政务的推行。

薛媛[9]2014年在《“叁次创业”压力下桂林高新区管理体制创新研究》文中认为高新区管理体制是指政府对高新区建设和运行管理的组织形式、管理办法,包括管理模式的选择、管理职能的界定、管理机构的设置、运行机制等。我国高新区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科技园区,是我国在体制上进行创新、政策上给予优惠从而形成特殊发展条件的行政区域,具有依靠政策来推动实施区域发展管理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我国高新区为了引导和推动高新产业的发展,不论是从设立的目的、管委会的管理权限、行政机构设置、还是管理体制等方面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必须有别于一般行政区域。桂林高新区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已经成为桂林对外开放的窗口、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桂林高新区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直进行着管理体制的创新探索,以期能建立一个符合市场规律、区域实际的管理体制。从设区以来,其管理体制演进大致可分为叁个时期:创业期管委会协调管理模式、发展期管委会作为派出机构准政府管理模式、转型期“政区合一”管理模式。十八大之后,全国105个国家高新区之间必将集中精力深化改革、呈现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竞争态势。随着我国高新区在2013年跨入“叁次创业”的发展阶段,进一步探索有利于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成为国家高新区战略提升行动的重点任务。作为桂林市推动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桂林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和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主力军,在全国高新区排名中下游的桂林高新区要争取在“叁次创业”中建成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综合实力进入全国高新区中等行列,必须高度重视在影响“叁次创业”的各种难题中基础性的问题——管理体制。由于受我国全能政府的历史惯性的影响,政府的管理观念没有根本转变,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还很缺乏,加上管委会行政权限不稳定、授权弹性大等因素影响,桂林高新区现行管理体制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管委会行政主体法律地位的不明确、政府管理职能转变不到位、管理权限存在双轨制、机构设置出现向体制复归的迹象、内部运行机制不够顺畅及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管理体制上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桂林高新区的进一步发展。如何解决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和创新桂林高新区的管理体制,使其能够适合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为实现在现有条件下赶超先进高新区提供重要保障,是摆在桂林高新区面前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本文在回顾桂林高新区管理体制发展的历程后,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桂林高新区“两区合一”的管理体制进行研究,分析了桂林高新区现行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桂林高新区需要借鉴其他高新区的管理经验,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来解决上述问题:一是要确立管委会的法律地位,建立依法行政的法律保障机制;二是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叁是要优化组织结构;四是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的行政管理队伍;五是建立精简高效的内部动行机制;六是健全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加强中介组织对公共服务的参与。

杨伟才[10]2008年在《新时期我国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高新区经过二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各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基本形成了创新和创业的环境。但随着世界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我国高新区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性,严重地制约了我国高新区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以科学发展观和创新思想为指导,以公共行政学相关理论为依托,抓住当前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亟待解决的高新区行政管理创新问题,围绕如何创新高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展开论述。文章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有关高新区国内外的文献综述以及论文的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高新区的内涵与特征和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内涵及其特征,然后集中对我国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必然性进行了分析;第叁部分先介绍我国高新区发展概况和我国目前高新区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模式及其运行状况,然后重点剖析我国高新区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析我国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在简要介绍国外高新区发展概况后,通过对国外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的类型及其运行状况的分析,总结出了国外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设计与运作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启示。最后一部分先论述目前我国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已经具备的基本条件,再提出创新我国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和原则,最后针对我国目前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借鉴国外较为成功的经验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在新时期我国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 论高新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D]. 王保全. 郑州大学. 2003

[2].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成管理研究[D]. 邢爱国.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

[3]. 我国高新区产业管理机制创新研究[D]. 吕品. 青岛大学. 2017

[4].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 李拓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5]. 高新区管理体制研究[D]. 李文迪. 贵州财经大学. 2016

[6]. 创新经济体及其政策研究[D]. 杨斌. 中共中央党校. 2010

[7]. 中国高新区“二次创业”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D]. 李志平. 武汉理工大学. 2004

[8]. 高新区政府管理创新研究[D]. 施姣姣. 华东政法大学. 2016

[9]. “叁次创业”压力下桂林高新区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 薛媛. 广西师范大学. 2014

[10]. 新时期我国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 杨伟才. 湖南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论高新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