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客观基础_精神文明论文

论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客观基础_精神文明论文

试论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涵义和客观依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涵义论文,精神文明论文,试论论文,客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涵义

精神文明建设,顾名思义,其着眼点,其精义,或者说其要领,在于建设,离开“建设”二字而言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可以说不得要领。这正如我们讲物质文明建设,当然是着眼于建设而不是其它一样。但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当讲到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时,这个不言而喻的问题人们并不那么明确。对它的涵义认识得并非十分准确。笔者认为有必要把这个问题阐述清楚。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就是要以立为本,一切着眼于“立”,着眼于“创新”和“发展”。把“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通过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把我们倡导的东西立起来,决不能用批判代替建设。以立为本,弘扬主旋律,就是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立为本,弘扬主旋律,决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多样化,可以放弃对错误、落后、庸俗的东西的批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是变化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也要进一步多样。只要是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的精神文化产品,都应有一定的位置,都应受到肯定、欢迎和支持。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腐朽思想、腐败现象和丑恶行为,理所当然地要受到批判、批评、抛弃,这也是弘扬主旋律所必需的。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体现在工作指导上,就是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主旋律是对我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比喻和简明概括。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应当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旋律。1994年,他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指出:“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部门应当按照上述要求,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弘扬主旋律、唱响主旋律上。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体现在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上,就是要培育“四有”新人,提高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发展文化、科学、教育,创立新的观念、新的风尚、新的气派、新的生活方式等等,也就是说,在于积极的建树和创造。毫无疑问,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同政治上的错误思潮作斗争,同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作斗争,同党内和社会上的各种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作斗争,同“制黄”、“贩黄”、贪污盗窃、行贿受贿等等不法行为作斗争,而且这种斗争有时候还相当尖锐。但是,进行这种斗争,目的也是从正面传播社会主义的思想,树立革命的健康的道德风尚,培育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不能把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看成仅仅是为了堵塞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某些漏洞和防范、处理生活中的消极现象,使它充当“消防队”的角色,那样实质上是贬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意义,正如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所指出的:“坚持一切着服于建设,就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团结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上来,集中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上来,归根到底,集中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上来。”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体现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上,要彻底摒弃历史上曾经长期使用过的大搞“政治运动”的方法,“大批判开路”的方法,“用阶级的观点观察一切、分析一切、处理一切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早已被实践证明为错误和失败的方法。这些方法,只能使广大干部群众动辄得咎,人人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要努力形成的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产活泼的政治局面,只能成为纸上谈兵的东西。社会的进步依赖于创新,依赖于建树。仅批判而不创新,社会就难以发展。应当努力发扬民主,广开言路,通过人们相互之间同志式的平等交流,学术上艺术上的自由探讨,来解决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各种问题。

总之,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无论是理论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建设,还是道德建设,都要有目标,有规划,作为系统工作扎扎实实去做,决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文章上;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决不能采用过去“搞运动”,“大批判”的方法,也不能搞无谓的争论。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继承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要敢于善于吸收世界各国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其成效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否有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否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重在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始终遵循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指导方针。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原则,就一定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并尽可能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同心同德,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客观依据

首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长期的历史经验,拔乱反正,明确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由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二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三是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贫困落后,增强我国实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也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已经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就要求精神文明建设与之相适应,也应该坚持重在建设的原则,很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提供思想保证和良好的舆论环境。只有这样,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对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发挥更大作用。

其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性质决定的。这也是我们党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将长期存在,但已不是主要矛盾。这种阶级斗争已不同于历史上阶级对阶级的斗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阶段斗争,是历史上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殊形式的遗留。目前社会存在的矛盾大多数不具有阶级斗争的性质,而是人民内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我们政治生活的主题,这就要求精神文明建设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条件。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坚持对思想性质的问题采取讨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在人民内部的政治生活中,只能实行民主的方式,不能采取压制、打击的手段,要善于集中群众的正确意见,对不正确的意见进行适当的解释说明,教育引导,启发和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使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并通过实践提高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能力,即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

在我国政治生活、思想理论、文化道德等意识形态领域,党历史来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艺术创造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重申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义,努力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协商的政治环境,创造一种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学术气氛。只有在高度的政治民主环境中,人们才能言无禁忌,力排众议,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也只有在高度的学术自由的气氛中,人们才能才思泉涌,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形成真知灼见,这种安定团结的环境和民主和谐的气氛是科学文化发展所必须的。即通过精神文明建设,繁荣我们的教育、科学、文化、艺术。

再次,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是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决定的。培育“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实践证明,通过“破字当头”,“大批判开路”,“狠抓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是不能成功的。1957年反右斗争后,以破为宗旨的批判几乎年年进行,“文化大革命”中,在“革命”的名义下,对包括科学、教育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进行了全面批判,口诛笔伐。可是,这些批判,并没有使我们这个民族精神更加文明起来,而是使人类很多美好的、文明的东西都丧失了,愚昧、野蛮、残忍、丧失人性、不讲人道等等,这些同现代精神文明格格不入的东西泛滥起来了,甚至被当作“革命”来加以颂扬。在是非颠倒,文明与不文明颠倒的情况下,越批越不文明,越批人的素质越差,这是肯定的。思想范围内的问题,精神世界的问题,是非并不是那么一目了然的。用简单粗暴的办法,大批判的办法,清除的办法,很可能把真、善、美等人类文明的东西“批倒”了、“清除”了。即使是非已非常明确,真假、善恶、美丑的界限也非常明确,但一哄而起的、简单粗暴的“批判”、“清除”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批不出来的,清除不出来的。如果不着眼于建设,把精力花在建设上,那么,有些不文明的东西即使一时“批倒”了,“清除”了,似乎消声匿迹了,但在一定条件下仍然会复活和发展。这种情形,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除了我们物质文明水平比较低下的原因以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太低,“文盲”、“科盲”太多,也就是说,人的素质同现代文明的要求不相适应。我们不是说对落后的、不文明的、丑陋的东西不要批判,不要破,而是说不能把精神文明建设的立足点、着眼点放在今天批这个,明天批那个上,不能“破字当头”。必须坚持一切着眼于建设,把注意力集中到团结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上来,集中到满足人民的文化和精神需要上来,集中到加强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上来。一句话,精神文明建设要努力满足人们对文化和精神的需要,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即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程度,通过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使人的素质现代化,那样,人们就能够自觉地抵制落后的、不文明的、丑陋的东西。

综上所述,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指导原则、指导方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坚持一切着眼于建设,把注意力集中到团结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上来,集中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上来,归根到底,集中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来”。为此,我们必须把是不是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败的根本标准。凡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思想、道德观念,我们就提倡,反之,我们就批评、反对。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就要着眼于发现和支持新事物,培育新人。新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不起来,旧的一套东西就不会从人们的头脑里消失。只有建设文明的东西,野蛮的东西才能逐渐被取代;只有建设高尚的东西,低级庸俗的东西才能逐渐被消除。通过建设新的文明的东西,去取代旧的东西,实际上也就是对旧事物的一种抵制。因此,精神文明建设一定要确立起“建设”的思想,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建设精神文明需要花大力气,需要专心致志,需要投资,需要进行持久的努力。要象邓小平同志强调的那样少讲空话,多干实事,锲而不舍,注重落实,由虚变实,由软变硬。

标签:;  ;  

论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客观基础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