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农业的内涵、问题及对策_订单农业论文

订单农业的内涵、问题及对策_订单农业论文

订单农业的内涵、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内涵论文,订单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两年订单农业的兴起确实给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带来效益,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据有关方面统计,2000年订单农业的整个合同兑现率不到20%。也就是说有80%左右的订单最后都没有兑现。这给签了订单的农民、企业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和损失。因为大家知道,签订单的往往都是一些鲜活产品,生产、加工的投入都比较大,农民就怕卖不出去,所以才签订单。而且由于有了订单,农民反而更放手种,放手养,企业放手搞加工,进设备。若合同不兑现,就起到放大损失的作用。因此在春耕开始之际,什么是订单农业?它的利弊是什么?怎么发展订单农业?就成为现在方方面面关注的问题。

一、订单农业的内涵和位置

订单农业实质上是指用合同的方式来连接农业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之间的经营关系。如果从国外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来看,农业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联系实际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就是由企业来完成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国内一般把这称之为紧密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一类在美国叫做“垂直一体化”,在农业产品的营销中大概占10%左右。第二种形式是由若干个企业、农户分别进行生产、加工、销售,他们之间购销关系用合同的方式来稳定。这一类在国外叫做“横向一体化”,它的经营量在整个农业产品中大概在20%以内。国外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个比例没有很大的变化。国内有的地方把它看成是松散型的产业化经营,但是相当多的地方不认为它是产业化经营。在现在的报刊甚至一些政策文件中,也把这一类统称为订单农业,没有放到产业化经营里面来看。第三种形式是通过市场的交换关系来完成农业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像订单农业那样,生产的各个企业、各个环节采取“面对面”的形式签合同,而是采取“背对背”的方式,通过批发市场、超市、集贸市场、期货市场等,由市场中介来完成生产、加工、销售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兴起的时候,有些同志把这一类算成“批发市场带动农户”,看成产业化经营,比如寿光的批发蔬菜市场。但是也有一些专家学者和制定政策的人认为,这一类不是真正的产业化经营,但是这块在国外很受重视,它在农业产品的经营中能够达到50%以上。

分析了三类农业产品经营的不同形式,我们可以看到,这几种形式有特定的含义和特定的用途,其产生和发展都是有特定条件。作为第一类,企业完成整个经营活动的一体化经营,便于发展需要保密的、高科技的,刚开始要开拓市场的产品。从对特殊原料的需求等方面来讲,这样的产业经营有很大的优越性。但是它的问题是要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很强,把所有的生产、加工、销售的风险集中在自己身上,企业组织成本比较高。

第二类,也就是现在讲的订单农业,通过合同的方式来衔接供、产、销关系,好处是可以稳定产销关系,让各自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和农户进行专业化的经营,然后把这些专业化的经营,通过合同的方式连接起来,优势互补,形成综合的竞争力,但它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农产品,尤其是签了合同以后,市场若有变化,如何化解分摊风险,也是有困难的。

第三类,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小,在农业进入市场经济的初期,通过市场交换关系来联结产加销等经营关系,这种形式容易形成销售批量,找到买主;加工企业也便于在批发市场上拿到够批量的原料。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这种形式从某种情况来看,不如订单农业那样来的稳定,便于在产销体系内利润共享,风险共担。但是市场体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后,通过市场交换关系来连接产销又会显现它的优越。由于无论是供给方,还是需求方都是在市场上竞争,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的纠错功能,不行就马上淘汰,容易形成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优势农户,从而保持整个产业从上游、中游和下游的竞争能力。

总之,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多种形式,各有其特定的条件及适用范围,我们把订单农业应该放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看,才能有正确的认识。

二、订单农业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市场体系发育不够,经营环境不太宽松,经营秩序比较混乱的时候,发展订单农业,利用合同关系去避免现存的弊端还是有直接作用。第一,能够使农户这样的市场主体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生产前景和利润预期,便于安排生产。第二,便于产销之间的衔接,避免市场波动中的风险。比如说猪肉、牛奶,双方定了合同,议定价格以后,生产和流通就比较平稳了。第三,也便于在以此为起点逐渐规范市场的交易秩序。因为开始时都是一对一交易,很不规范,也有欺行霸市等现象存在。通过合同能够规范双方的交易行为。第四,也有利于政府对整个农业产业体系的指导和管理。通过发展订单农业,签了产销合同,用法律的形式给出了一个规范。政府就知道怎样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怎么进行技术服务,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时候就心里有底。

但是,也恰恰是由于现在市场经济处于发育阶段,市场经营环境存在种种问题,也由于许多市场主体刚刚进入市场,经营理念落后,视野狭窄,守法意识薄弱,缺乏自律,有时候也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和条件,所以订单农业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对订单农业的认识有偏颇,把这个领域无限扩展。由于对订单农业认识不清,订单农业特定的用途、需要的条件了解不够,于是什么农业产品都搞订单农业,结果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例如常规性的粮食、蔬菜等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从事生产、加工、销售的厂商每季、每月甚至每天都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而且要反复比较,价格是不能事先看死的。但若事先定了合同,一旦市场行情好了,农民不见得卖给厂家;市场行情不好,厂家也不要农户的产品。因为一旦企业要了预定价格的产品,那些没订合同的企业因为原料价格低就会把它挤垮。因此,很多企业和农户的“毁约跳单”是由竞争性的行业的特点决定的,不能怪企业和农户不守信用。

第二,由于现在各个经营主体还没有形成真正优势的农户和优势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之间的订单关系也是比较脆弱的。在发展过程中,如果碰见更好的企业,或者更好的农户以后,他们之间的合同也必然发生破裂。如果死守这样的合同,那资源的配置就不可能优化,很多商机就会失去,影响供需双方提高市场竞争力,最终对双方都是损失。

第三,一些企业或农民法律观念淡漠,见利忘义,短期行为,也容易造成很多损失,明明应该履行合同,但是双方都为一些小利蒙住了双眼,没有遵守事先的诺言,最后造成很多损失,败坏了订单农业的名声,使订单农业很难发展。

第四,订单农业需要的指导和管理的体系不健全。比如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检验体系现在不到位,致使双方对合同的认识有很大差距,在交货的时候,到底什么标准,谁说了算,没办法裁定。当事人有一方违约了,没有强有力的执法,订单以后也难搞。其实在运行中,不管合同一方是谁,违约了,就是要处罚,给后人警示,给市场交易树立一个榜样,甚至给以后违约的以警戒,而现在很难做到。整个市场的产品体系,产品信息也不通畅,不通畅以后,信息不对称就更容易造成违约,甚至想订合同都找不到适合的对象。

打一比方,订单农业有些像现在的男女青年谈恋爱结婚。由于各种原因男女双方交往的机会比较少,信息不对称,婚姻市场、婚姻媒介比较乱,婚托比较多,就出现大量的谈恋爱不结婚,结了婚又离婚,婚姻质量不高等现象。还有的并不是郎才女貌,俩人不匹配但搞到一起去了,拖到最后还是得散伙。现在要提高婚姻恋爱的成功率,政府部门就要创造良好的环境。至于男女双方的婚恋关系则是俩人的私事,能不能稳定关系,取决于双方的自主选择。政府主要是创造一个环境,在法律上给予一个肯定,而不是去在底下硬搞拉郎配。现在一些地方政府一厢情愿发展订单农业,就是想办好事,当月下老人,结果造成很多人间悲剧。

三、发展订单农业应该解决的几个问题

第一,要深刻认识订单农业的内涵、外延,以及在整个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地位,把它的前景看得很清楚,由此明确订单农业的适用范围,所需要的条件。这样的话,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还有农民就都知道,哪些可以搞订单农业,哪些不能搞,不能一窝蜂都去搞订单农业。在当前,应该着重发展特色农业,以及专用性比较强的农业产品,例如优质小麦,有特殊用途的玉米、大豆等。现在企业需要这样的特殊原料,而这些特殊原料生产出来只能给这个企业,因为有专用性,他们双方走到一起来,互补性很强,选择性不大,合同关系容易稳定。

第二,要注意培育优势企业和优势农户。我们都知道,搞订单农业龙头企业要起很大作用,但是龙头企业不见得是优势企业,应该把龙头企业进行比较,选择真正有市场开拓能力、有科技含量、有履约能力的企业,这样的龙头企业也就是优势的龙头企业,在订单农业发展中可以起骨干带动作用,而不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可当龙头,签订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自身都顾不了,让他签订单,最后害了农民,也害了企业。此外,还要在实践中逐渐培养优势农户,在市场竞争中发现哪些农户可以生产出企业需要的保质保量的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时候也不是毁约,企业要建立优势农户的信用档案,以后价格不好的时候,这样的农户要给他们好的待遇,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培植这样的优势农户,这样的农户是订单农业的坚实基础。

第三,要强化政府对订单农业的依法管理。现在就要有意识地树立订单农业双方的法律意识,指导双方遵纪守法,签了合同要履约,违约就处罚,立一个规矩,培养经营主体对合同的承诺执行的能力。同时应该加强培训,让双方知道订合同怎么定得更科学、更准确,出现问题后怎样解决纠纷,从而自觉维护自己的权益。

第四,要建立四个体系。一是农产品的信息体系,使市场交易主体有更多的信息,这样便于他们顺利签订合同并且稳定合同关系。二是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及检测检验体系,使签订履行合同有依据,出现了问题便于裁定。三是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农产品的市场体系跟订单农业起相辅相成的作用。因为“背对背”的市场交易的价格信号灵敏,有利于企业和农民直接“面对面”的合同交易,合同的价格到底怎么算?市场上说了算,双方打交道的时候就有依据,而这个东西只有市场才能给出来。四是执法体系要真正能够监督管理市场,如果政府能够转换职能,这些方面能够不断完善,发展订单农业就有了良好的政策体制环境,那么订单农业就会沿着自己的规律健康有序地发展。如果不是这样,还像现在很多地方那样操作的话,政府就是“老鼠进了风箱”两头受气:农户埋怨你,企业也埋怨你。

标签:;  ;  ;  ;  ;  

订单农业的内涵、问题及对策_订单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