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技术影响下电信网络发展的若干问题分析

IP技术影响下电信网络发展的若干问题分析

一、IP技术影响下电信网络发展的若干问题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吕晓华,黄海[1](2018)在《为犯罪提供技术帮助的行为分析——以为犯罪提供“秒拨”动态IP服务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互联网的线路资源、IP资源,已成为黑产链条精细化的一个环节,并已形成专门提供IP资源网络服务的"秒拨"动态IP黑产。此类黑产使用"秒拨"动态IP技术欺骗互联网公司的IP识别判定策略,从而实施撞库晒密、爬虫、刷单、诈骗、薅羊毛等恶意行为,具有巨大的社会危害性。从刑法的视野看,对为犯罪提供"秒拨"动态IP技术服务的行为有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工具罪、非法经营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等入罪途径。笔者认为,应当尽快完善网络犯罪帮助行为的判定规则,同时应当坚持刑法的谦抑性原则。

罗剑锋[2](2013)在《产业链变革的动态视角下通信运营商合作伙伴选择与合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全业务运营的开展、三网融合的推进、移动互联网的普及、OTT业务的崛起、民营资本即将进入等重大事件的发生,通信行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通信行业产业链亦出现了革命性的变革,通信运营商的主导地位受到了来自多方主体的挑战。在行业变革导致产业链变化的背景下,市场竞争的多样化和持续加剧对通信运营商整合资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对产业链资源的整合能力,考验的则是通信运营商与产业链主体之间展开合作共赢的能力。基于电信产业剧烈变革背景下通信行业产业链的变化状况,立足通信运营商,研究了产业链动态变革背景下通信运营商如何选择合作伙伴、如何与合作伙伴展开深入合作等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包括:(1)通信产业变革的深层次解读及合作主体企业分类研究。通信产业深层次变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三网融合的试点与推进、全业务运营、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智能终端的更新和融合、通信技术的革新、OTT业务及OTT公司的崛起、物联网和云计算广泛应用等。分析了通信行业变革对电信产业链和通信运营商的影响,认为在纵向产业链的基础上,电信行业的变革将深化和扩展横向产业链,电信商业模式创新将形成基于双边市场的侧向产业链,纵向、横向和侧向三个维度的产业链相互交织将形成网状化产业链形态;并依据企业在产业链中与通信运营商的地位关系,将通信运营商的合作伙伴划分为了非对称企业合作主体和对称企业合作主体。其中,非对称企业合作主体包括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设备提供商和终端制造商等;对称企业合作主体主要是指广电运营商和其他通信运营商。(2)产业链变革动态视角下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的选择研究。对于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的选择,分别构建了通信运营商选择合作伙伴的共性指标体系和特性指标体系。综合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采用组合权重计算方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合作伙伴选择的静态模糊评价体系。考虑到长期合作应重点考虑合作伙伴未来的发展能力变化,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方法的合作伙伴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其动态模糊评价模型。以湖南移动在推进全业务运营时选择光交换机的设备提供商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静态评价中,湖南移动将选择中兴通讯或华为作为合作伙伴;而在考虑到企业的动态发展时,湖南移动应更多地考虑与华为展开深入合作。(3)通信运营商与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的合作机制设计研究。构建了由信任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利益与风险协调机制和合作监督机制所组成的电信运营商与合作伙伴的合作机制,为电信运营商与合作伙伴展开业务往来和合作过程提供重要保障。并提出了利益分成、全资、参股、控股、定制与合作开发以及构建联盟共6种可能的合作模式。其中,利益与风险协调机制采用的是改进Shapley值法,合作监督机制的设计则是依托于演化博弈模型的仿真结果。(4)通信运营商与对称企业合作伙伴的合作问题研究。首先,就通信运营商与广电运营商在物理建设和业务融合方面的合作模式问题展开了研究,通过构建业务合作模型和结盟模型,提出了成立合资公司、宽带接入合作、在增值业务节目内容等方面深度合作等广电运营商与通信运营商之间可能的合作模式;然后,研究了不同运营商之间如何合作、共享共建基础网络设施问题,具体而言:首先构建了非规制条件下网络共建与接入的博弈模型,然后提出了共享共建模式的解决方案。研究发现政府的管制(尤其是接入费用的管制)是非常必要的,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运营商之间共建共享基础网络和基础设施的实施建议。最后,就如何应对行业剧变,提出了通信运营商的对策措施;就政府如何推动通信业变革、正视通信运营商地位,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深入分析电信产业变革的基础上,综合原有的纵向产业链、深化扩展出的横向产业链、基于双边市场的侧向产业链,提出了电信产业的网状产业链形态。②立足通信运营商,依据其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关系,将合作主体分类为非对称企业合作主体和对称企业合作主体,并提出了共性指标体系和特性指标体系。③从产业链变革和合作伙伴发展的动态视角,构建了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的动态选择模型,丰富了合作选择理论和方法。

徐玉明[3](2012)在《IPv6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和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国际竞争和电信运营商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技术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目前,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信息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和和社会进步的主旋律。作为互联网核心技术之一的IP协议,由于其关键基础性的技术地位,其发展牵涉了企业经营、产业发展、国家竞争、经济运行和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同时,IP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上述各个方面的牵制和影响。研究IP技术的发展动因、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分析并掌握其内在规律,定量、定性预测其发展态势,不仅对通信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在战略管理、经营管理等工作中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也对国家和各地区制定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更对我国打破国际技术垄断、提高国际竞争力有着深远影响。同时,IPv6漫长的发展过程(20年)和广泛的技术、经济影响(既有互联网以及新的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为探索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绝佳案例。更进一步说,分析IPv6的发展原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也可为我国发展其他技术、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2011年,国际互联网IPv4地址正式耗尽;同年12月23日,我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加快发展我国以IPv6(1P协议第6版本)为核心的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进行研究部署。这些事件更加显示出研究IP技术发展的时代意义。本文研究的问题集中在:IPv6内在的经济性分析,即:探讨技术创新以及IP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二、IPv6外在的经济性分析,即:探讨IP技术发展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般影响,以及以IPv6为重要技术手段的国家竞争情况;三、从国家战略和企业的国际经济竞争层面分析我国IPv6技术发展战略。三个问题的联系如下:首先,本文从技术创新的动力着手,分析IP技术作为一项具体技术具有的内在发展动因和发展规律,同时结合创新理论、鸿沟理论等和互联网各产业环节的实际经济现象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各项因素,并定性探讨IPv6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式。继而,本文将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结合经典经济周期理论和当前经济现象,分析IP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对经济周期、产业融合、企业经营和社会文化、政治的普遍影响;并进一步从互联网发展史入手,分析IP技术在国家竞争战略中的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方式。最后,由于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组织单元,因此,本文将基于上述分析,以国际竞争为背景,以我国电信运营商为战略载体和落手点,围绕企业经营分析我国发展IPv6技术应采用的战略规划。在结构上,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为前言,介绍研究动机、研究目的、文献综述,并通过简要文字介绍其他同类研究情况。第二章围绕IPv6技术基础地位等背景和具体特点,结合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与杰弗里·摩尔的鸿沟理论阐释IP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因素,并讨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其他重要经济特性。本章最后基于对IPv6的影响因素,定性分析了IPv6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式。第三章以产业演进、信息产业发展特征等理论,论证、分析IPv6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基于上述分析,进一步从国际竞争角度出发,从互联网发展史和IP地址分配等情况分析IPv6对国家竞争力的影响,同时介绍、分析了我国的IPv6产业政策。第四章以企业为载体,将本文的经济分析和国家竞争战略落实到企业战略管理工作上。本章基于国际竞争实际情况,结合我国目前经济、技术、文化发展和政策变化,以及产业融合、全球化等各种环境变化导致的影响,阐述IPv6战略管理在当下的意义;并以美国高通为例,采用战略管理相关理论分析电信企业战略选择和战略制定。第五章为结论。本文的主要结论有:一、IPv6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互联网产业链各环节的需求;而正是各环节需求的不均衡、不对称导致IPv6目前发展缓慢。二、IPv6作为互联网关键技术的升级版本,对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等新技术、新产业乃至信息产业本身的发展都有巨大影响;IPv6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上产生的巨大影响也使其成为目前国家竞争的焦点之一。三、IPv6具有战略意义,而发展IPv6则需要在我国政府的政策统筹和战略规划下,以国际先进技术和经营模式为参照,选择合适时机,利用专利等战略工具,以互联网企业为主体,扬长避短,逐步攻占世界产业高端。由于IPv6发展方兴未艾,本文在以下内容中做了创新性的探讨:一,就IPv6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影响因素做了详细分析,并将创新理论和鸿沟理论结合,从正反两方面解释技术发展的影响因素;二,将IPv6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和产业演进等经济现象进行了深入联系;三,以IPv6为契机和支点,从现实的(不论是潜在的还是明显的)国际竞争角度,考虑我国国家技术战略和运营商的经营规划,并对产业政策对运营商战略规划做了具体建议。目前,国内关于IPv6发展及其与经济和经营管理之间关系的公开资料较少,因此本文更具现实意义。

马云辉[4](2011)在《甘肃铁通宽带IP城域网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文中提出目前信息产业发展异常迅猛,技术与需求强烈碰撞,电信业务的应用不断推陈出新,激烈的竞争使各运营商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因特网的飞速发展为各运营商提供了无限商机和挑战,一场比服务、比业务的全方位市场竞争已迫在眉捷。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挖掘增值业务以发展高附加值用户,如何提供更高质量的通信服务,占领用户市场,这些都是电信运营部门当前面临的问题。本文对甘肃铁通宽带IP城域网技术体系、传送技术、体系结构进行了详细论述,在全面分析市场业务需求,结合现有资源状况,研究搭建切实可行的宽带IP城域网,该网络可为用户提供虚拟专用网业务、带宽批发业务、VOD视频点播、视频会议、互动游戏、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互联网数据中心、应用出租等宽带业务。本文同时研究在保证多业务共享IP城域网资源的同时,也很好的解决业务的区分及安全控制,保证城域网的各个层次电信级的可靠性保护,并实行差异化QoS水平,同时,适应各种业务在城域网的接入及快速部署。城域网的层次化结构,使城域网的扩展性得到加强,为甘肃铁通IP城域网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希望通过本文对甘肃铁通IP城域网建网策略的系统分析和研究,能够对网络的具体实施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秦字兴[5](2010)在《中国电信市场环境下的中颗粒IP网络工程成本模型》文中研究说明快速变迁的通信技术以及企业与监管机构之间固有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准确测算目标企业的电信成本十分困难。相比普遍采用的会计成本分析方法,自下而上的工程成本分析方法摆脱了历史成本记录的束缚,较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能够在合理的精度范围内预测企业的前瞻性成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自下而上的电信业工程成本分析方法逐渐在美国发展演进并趋于成熟。在美国的引领下,德、法、日等国相继建立了各自的电信网络成本测算模型用于支撑电信管制决策。在近十年时间里,中国电信管制机构及相关学者正致力于电信网络工程成本模型本土化的工作。从总体上看,国外有关电信网络工程成本的研究普遍低估了IP技术对于电信成本的影响。一种观点认为:尽管需要做出部分调整,传统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工程成本优化模型仍然可以较好地描述当前以至未来一段时期的电信成本结构。相比之下,中国电信管制领域关于电信网络工程成本模型的研究,虽然明确地指出技术变迁(尤其是IP技术)对电信成本结构的潜在影响并富有战略性地设计出IP城域网工程成本模型,却始终未能在建模方法的精确性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以至于模型对实际电信网络工程成本的解释并不十分理想。归结起来,当前中国电信网络工程成本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更多地集中在提高模型准确性方面。出于管制分析的需要,一种针对IP电信网络的更为准确的前瞻性工程成本模型亟待建立。本文开创性地将电信网络工程过程系统建模过程置于粒计算理论体系下,通过分析电信网络工程过程这一复杂问题空间的粒化过程,创建出一种根据颗粒度评价模型建模方式及建模过程(亦即粒化过程)优劣的理论体系。将标志着电信网络工程成本分析方法两次飞跃的LECOM及HCPM模型分别作为粗颗粒和细颗粒模型的代表,本文从仿真场景设计、网元成本结构以及工程过程表述三个维度,详细阐述了二者在建模方式上的差异,并分别给出了基于三个维度的工程成本模型颗粒度的定义。鉴于HCPM所代表的细颗粒模型对输入数据的苛刻要求,本文并未定位于细颗粒模型的构建,而是在LECOM粗颗粒建模方式与HCPM细颗粒方式之间进行权衡,致力于寻找出一种具有合理精度且实用的建模方法。对此,中颗粒工程成本模型的概念得以建立并贯穿于后续的系统建模过程中。为了弥补中国现有电信网络工程成本模型理论基础的不足,本文从系统科学的高度对IP电信网络工程过程系统的边界、系统元素以及元素秩序进行了详细地描述,构建出一张较完备的IP电信网络工程成本优化模型的蓝图。根据这一蓝图,本文致力于在仿真场景设计、网元成本结构以及工程过程表述三个维度的颗粒度方面有所突破。在仿真场景设计阶段,本文创造性地提出以用户单元为单位描述目标电信市场区域、用户以及市场结构特征的设计方法,将模型仿真场景的颗粒度定位于LECOM与HCPM之间。模型对于网元成本结构的定义源自系统描述过程中关于IP电信网络各层级的详细讨论,无论在网元类型数量还是网元成本量化程度上都较LECOM有较大提高。在工程过程描述方面,模型充分借鉴了HCPM关于配线/主干设施的工程表述以及LECOM对交换局选址算法的设计,在兼顾准确性与灵活性的同时,将模型颗粒度全面推进至中颗粒的范畴。在数据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中颗粒模型理论体系能够更好地指导电信网络工程成本建模过程;而对于刚刚经历大规模产业重组、“三网融合”蓄势待发、运营商纷纷转型全业务经营的中国电信产业,本文所构建的中颗粒IP网络工程成本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电信网络的前瞻性成本,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张芳[6](2008)在《网络融合对电信市场势力影响的分析》文中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基于IP技术的网络融合成为电信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电信运营商提供新业务与新体验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同时各国不断放松管制也推动了网络融合的发展。网络融合使得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实现从固定到移动,从语音到数据再到图像的信息化生活体验。网络融合趋势下,电信市场正进入全业务的竞争时代,运营商面临错综复杂的市场竞争,电信市场势力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文基于产业组织理论和网络经济理论,结合网络型产业发展的现状,采用理论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网络融合的分类和网络融合的推动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建立了基于豪泰林模型的符合电信产业特征的电信市场势力的修正模型,采用电信市场发展历史数据就网络融合对电信市场势力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多层面的实证分析。本文依据融合的涵义将网络融合分为两大类:电信产业内的融合和跨产业的融合。电信产业内的融合包括固定网和移动网的融合,语音网和数据网的融合以及不同运营商移动网络的融合。跨产业的融合即“三网融合”——电信网、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的融合。网络融合的推动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和放松管制三个因素。其中,技术进步是网络融合的物质基础;市场需求则从运营商市场发展和用户多样化服务两个互为关联的利益方面拉动融合的发展;而政府放松管制的政策是推动网络融合的关键制度因素。本文认为电信市场势力主要是由进入壁垒、规模经济、产品差异、顾客惯性和品牌效应五大因素造成的。在豪泰林线性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电信网络融合的特点,引入网络外部性和顾客转移成本变量建立同质和异质网络模型,分析了融合趋势下电信市场势力的影响。从模型分析中得到以下结论:第一,网络融合的不断发展使得大运营商的市场势力减弱,小运营商的市场势力增强,电信市场集中度降低,各运营商的市场势力趋于均衡;第二,转移成本的改变使得进入壁垒降低,潜在的竞争者可以进入市场与主导运营商争夺市场份额,主导运营商的市场势力有所下降。网络融合的趋势下,运营商通过扩大市场规模不能显着地提高市场势力,它们更倾向通过提升品牌、服务和产品的差异化来获取市场势力;第三,跨产业的网络融合推动业务的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这将会使电信运营商原有的市场势力减小。最后,结合电信市场发展的相关数据,从六大电信运营商收入份额、固定与移动通信产业以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三个角度对电信市场势力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结论的合理性。

李光[7](2007)在《TCP/IP技术在话务统计管理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信网的不断扩大以及电信运营商竞争的加剧,电信网络管理是通讯发展的必然趋势,话务统计作为电信管理网中网元管理层的主要部分,是交换机维护的主要内容,它在交换机中与交换处理软件同步运行,对交换机的影响比较大,对于体现交换机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大唐电信UEMC(统一设备管理中心)项目为背景,深入研究了TCP/IP技术,在充分考虑了四川网通实际运营中需求,对终端通信模块和话务统计模块做出了改进。在终端通信模块针对多终端用户同时连接服务器产生的异常中断或无法响应的问题,提出多终端管理维护台的并发服务模型;在话务统计模块针对处理能力不足,分拆了原有系统的结构,对该模块重新进行了架构设计、功能划分和模块实现,提高了整个网络管理的效率。

张军[8](2006)在《IP技术在吉林省IP骨干网和城域网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现有IP网络技术的分析,以及对吉林省通信公司现有IP骨干网和9个地市的城域网的结构研究,阐述了对吉林网通IP骨干网和IP城域网进行升级优化的必要性;研究了升级和优化IP网络过程中需应用的路由协议及策略、MPLS VPN技术的引入和业务实施方案、网络的QOS保障和安全策略等问题;以吉林省通信公司的IP骨干网和地市城域网为实例提出了具体的升级优化方案。经过研究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网络的物理拓扑结构上要由环形改为双星型结构,使得网络的业务流更加平衡,并消除现存的单点故障问题;要引入部署MPLS VPN,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在路由策略上,骨干层路由采用OSPF,接入层可视情形而定,采用OSPF或BGP协议。

兰清华[9](2006)在《移动网际协议在自组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用户希望自己的计算机也能像手机一样实现漫游功能,方便地访问各种网络资源。但是作为使用最为广泛的TCP/IP的网络协议栈在设计之初并没有考虑到将来的移动性问题,因此不能对主机的移动提供透明的支持。为了使IP提供对主机的移动性支持,IETF制定了用于解决移动主机在不中断通信的情况下接入网络的一种技术——移动IP(Mobile IP )。移动IP是支持主机在因特网上移动的一种可升级的机制,它使得移动主机在不改变它的本地IP地址的情况下,而仍能保持通信,同时也不需要改变现存的路由结构。它位于TCP/IP协议栈的传输层的下层,因此也就给更高层协议移动性提供了透明的支持。移动Ad Hoc网络是近几年涌现的一种新型的无线通信网络形式,为了使移动节点能够在Ad Hoc网络中自由移动,需要在网络中引入移动IP技术来给Ad Hoc节点提供移动性支持。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将移动IP技术和Ad Hoc网络有效地结合起来,在Ad Hoc网络中实现移动IP协议的功能。论文首先描述了传统移动IP技术,主要包括移动IP的设计要求、设计目标和工作机制等等;然后简单介绍了移动IP技术在Ad Hoc网络中的应用和工作过程;接着通过对Ad Hoc网中的移动IP技术的漫游和越区切换管理的进行分析,提出了适用于Ad Hoc网络的分层分布式移动IP技术方案,很好的解决了Ad Hoc网络中节点的漫游和越区切换问题,同时提出了基于分层分布式移动IP系统的IP地址自动分配方案;最后在RedHat Linux平台下实现了移动IP在Ad Hoc网络中的应用,并建立了测试环境对Ad Hoc网中移动IP的基本功能进行了测试。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表明了该移动IP技术方案成功地实现了代理发现、注册、数据分组的选路等移动IP的基本功能;同时对分层分布式移动IP技术方案的性能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分析表明该移动IP方案顺利地减少了移动节点带来的网络开销和切换次数。本课题来源于重庆龙通公司的“通用高速数据电台”项目。作为项目的一部分,论文通过扩展IPv4协议在Ad Hoc网络中实现了移动IP的基本功能,为最终Ad Hoc子网中的移动终端提供移动性支持作好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

张同须[10](2006)在《IP网络近期发展的总体趋势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IP网络发展迅速。本文主要分析了近期IP技术应用于电信网络的若干问题,概述了IP网络应用的一些总体进展情况,并分别针对IP网络具体的发展趋势、对3G网络演进的影响以及对网络融合的影响等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的来看,IP技术将继续大量应用于电信网络,但更趋于实用和理性。

二、IP技术影响下电信网络发展的若干问题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P技术影响下电信网络发展的若干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为犯罪提供技术帮助的行为分析——以为犯罪提供“秒拨”动态IP服务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为犯罪提供“秒拨”动态IP技术服务行为的入罪路径分析
    (一) 与下游犯罪构成共同犯罪
    (二)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1.“明知”的内涵
        2.“明知”的认定
        3.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与其他犯罪择一重罪处断
    (三) 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工具罪
        1. 提供专门用于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工具
        2. 明知他人实施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违法犯罪行为而为其提供程序、工具
    (四) 非法经营罪
    (五)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网络犯罪帮助行为的判定规则亟待完善
    (二) 应当坚持刑法的谦抑性

(2)产业链变革的动态视角下通信运营商合作伙伴选择与合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合作伙伴选择及关系维持问题
        1.2.2 合作风险及共担问题
        1.2.3 合作收益及分配问题
        1.2.4 通信产业链及通信业竞合问题
        1.2.5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论文的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资源基础理论
    2.2 交易成本理论
    2.3 社会交换理论
    2.4 合作竞争理论
    2.5 价值链理论
3 通信行业剧变下的通信产业链变革
    3.1 通信行业剧变
        3.1.1 三网融合的试点与推进
        3.1.2 电信运营商全业务运营
        3.1.3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3.1.4 智能终端不断更新和融合
        3.1.5 通信技术的革新
        3.1.6 OTT业务和OTT公司的崛起
    3.2 行业剧变下的电信产业链变革
        3.2.1 传统链式产业链形态
        3.2.2 变革后的网状产业链形态
    3.3 通信运营商的合作主体变革
4 通信运营商非对称合作伙伴动态选择:指标与方法
    4.1 通信运营商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的特性分析
    4.2 通信运营商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选择考虑的要素
        4.2.1 通信运营商合作伙伴分类
        4.2.2 通信运营商生产型合作伙伴选择考虑的要素
        4.2.3 通信运营商服务型合作伙伴选择考虑的要素
    4.3 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
    4.4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4.1 通信运营商生产型合作伙伴选择指标体系
        4.4.2 通信运营商服务型合作伙伴选择指标体系
    4.5 通信运营商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选择模型的基本思路
        4.5.1 通信运营商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选择模型的特性分析
        4.5.2 通信运营商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选择模型的基本思路
    4.6 基于组合方法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6.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主观权重确定
        4.6.2 基于熵值法的客观权重确定
        4.6.3 组合权重的确定
    4.7 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现状等级的模糊评价
        4.7.1 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现状等级隶属度的确定
        4.7.2 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现状等级模糊综合评价
    4.8 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及其模糊评价
        4.8.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定量指标变化量的预测
        4.8.2 评价指标改善状况隶属度的确定
        4.8.3 非对称企业合作伙伴未来发展趋势的模糊综合评价
    4.9 本章小结
5 通信运营商非对称合作伙伴动态选择:实证分析
    5.1 湖南移动全业务运营背景及样本收集
        5.1.1 湖南移动全业务运营的背景及意义
        5.1.2 样本及数据搜集
    5.2 指标权重的确定
        5.2.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主观权重确定
        5.2.2 基于熵值法的客观权重确定
        5.2.3 组合权重的确定
    5.3 合作伙伴现状等级的模糊评价
    5.4 合作伙伴未来发展趋势的模糊综合评价
        5.4.1 指标变化量的预测
        5.4.2 合作伙伴未来发展趋势的模糊综合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通信运营商与非对称合作企业伙伴的合作机制
    6.1 信任机制
    6.2 信息共享机制
    6.3 利益与风险协调机制
        6.3.1 基于Shapley值法的运营商与合作伙伴间利益分配
        6.3.2 基于风险的改进Shapley值算法
    6.4 合作监督机制
        6.4.1 违约惩罚机制模型
        6.4.2 数值仿真
        6.4.3 运营商与合作伙伴间的合作建议
    6.5 可能的合作模式
    6.6 本章小结
7 通信运营商与对称企业合作伙伴间的合作
    7.1 通信运营商与广电运营商的合作
        7.1.1 电信与广电的业务合作模型
        7.1.2 电信与广电结盟的合作模型
        7.1.3 电信与广电的合作模式
    7.2 通信运营商之间的合作
        7.2.1 非管制下网络共建与接入博弈分析
        7.2.2 共享共建的理论解决方案
        7.2.3 共享共建的实施建议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实施建议
        8.2.1 面向通信运营商的建议
        8.2.2 面向政府的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及目录

(3)IPv6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和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国际竞争和电信运营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起因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同类研究情况和文献综述
第二章 IPV6的发展动力、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
    2.1 一般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研究
    2.2 IP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2.2.1 IP协议的关键技术地位及其研究的发展
        2.2.2 IP地址的使用和发展情况
        2.2.3 与IP地址相关的国家竞争和经济利益
        2.2.4 总结
    2.3 影响IPv6发展的主要因素
        2.3.1 IPv6目前的技术研究进展和使用情况
        2.3.2 IPv6的宏观发展环境
        2.3.3 创新理论和鸿沟理论中对影响技术发展因素的描述
        2.3.4 从大众用户看各产业环节对IPv6的影响
        2.3.5 设备厂商对IPv6发展的影响
        2.3.6 电信运营商对IPv6发展的影响
        2.3.7 内容和应用服务商对IPv6发展的影响
        2.3.8 其他相关行业、产业对IPv6发展的影响
        2.3.9 总结
    2.4 IPv6的发展预测
        2.4.1 对IPv4的潜力分析
        2.4.2 业务创新推动下的IPv6发展
第三章 IPV6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3.1 IPv6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
        3.1.1 IPv6对长经济周期的影响
        3.1.2 IPv6对产业发展和产业融和的影响
        3.1.3 IPv6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3.1.4 IPv6对具体企业经营的影响
    3.2 IPv6对国家竞争的影响
        3.2.1 国内外IPv6网络发展情况
        3.2.2 IPv6对国家安全和国家竞争的影响
        3.2.3 IPv6对企业国际竞争的影响
        3.2.4 目前的IP地址分配方式对各国互联网发展的影响
        3.2.6 我国IPv6相关产业政策
    3.3 总结
第四章 基于国际竞争的运营商企业IPV6发展战略
    4.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及电信产业战略规划特点
    4.2 进行国家和企业IPv6战略规划的意义和原则
    4.3 基于国际竞争的企业IPv6战略分析
        4.3.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4.3.2 美国高通公司(QUALCOMM)
        4.3.3 竞争态势矩阵分析CPM
    4.4 对竞争战略的选择
        4.4.1 国家IPv6战略构想
        4.4.2 企业IPv6战略的选择
        4.4.3 发展IPv6战略时机的选择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基本结论
    5.2 本文创新点
    5.3 研究未尽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4)甘肃铁通宽带IP城域网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宽带IP城域网建设是运营级网络发展的必然要求
        1.1.2 宽带IP城域网概念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1.1.3 宽带城域网络建设的总体要求
        1.1.4 本文研究的目的
    1.2 宽带IP城域网的建设内容
    1.3 宽带IP城域网建设的总目标
2 宽带IP城域网的概述
    2.1 IP城域网的技术体系
        2.1.1 ATM技术
        2.1.2 IP技术
        2.1.3 IP技术和ATM技术的比较
    2.2 宽带IP城域网的主导传送技术
        2.2.1 SDH技术
        2.2.2 多业务传送平台技术(MSTP)
        2.2.3 DWDM技术在城域网中的应用
        2.2.4 新一代数据设备技术
    2.3 宽带IP城域网的体系结构
        2.3.1 IP城域网的功能结构
        2.3.2 核心层
        2.3.3 汇聚层
        2.3.4 接入层
        2.3.5 骨干网与城域网两级之间的关系
    2.4 宽带IP城域网的特点
3 铁通甘肃分公司IP城域网的建网规划
    3.1 数据业务市场需求分析
    3.2 宽带用户接入方式
    3.3 网络现状
    3.4 项目需求分析及网络方案设计
4 网络及应用系统解决方案
    4.1 网络安全
    4.2 IP地址规划
    4.3 路由规划
    4.4 组播路由及业务规划
    4.5 QoS规划
    4.6 网络管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中国电信市场环境下的中颗粒IP网络工程成本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电信成本研究的源起
        1.1.2 技术变革下的电信成本研究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IP技术对电信成本的冲击
        1.2.2 电信成本与管制变革
        1.2.3 电信成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1.2.4 电信成本研究对中国电信管制的意义
    1.3 国内外电信成本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电信成本分析方法
    2.1 电信成本相关概念
        2.1.1 会计成本与经济成本
        2.1.2 历史成本与前瞻性成本
        2.1.3 增量成本的相关概念
    2.2 电信成本分析方法
        2.2.1 基于会计的成本分析方法
        2.2.2 基于工程优化的成本代理模型
第三章 电信网络工程成本模型的颗粒度
    3.1 粒度理论与粒计算
        3.1.1 粒计算的组成部分
        3.1.2 粒计算中的基本问题
        3.1.3 复杂问题空间的粒化
    3.2 电信网络工程成本模型颗粒度划分标准
        3.2.1 仿真场景设计
        3.2.2 网元成本结构
        3.2.3 工程过程描述
        3.2.4 颗粒度划分标准小结
    3.3 中颗粒电信网络工程成本模型的提出
        3.3.1 中颗粒模型的边界
        3.3.2 现有研究的不见
        3.3.3 总体研究思路
第四章 IP网络工程技术基础
    4.1 IP网络基本架构
    4.2 本地接入工程技术
        4.2.1 xDSL接入
        4.2.2 LAN接入
        4.2.3 光纤接入
        4.2.4 HFC接入
        4.2.5 相关网元设施
    4.3 局间传输工程技术
        4.3.1 千/万兆以太网
        4.3.2 POS技术
        4.3.3 DWDM技术
        4.3.4 RPR技术
        4.3.5 相关网元设施
    4.4 网络管理工程技术
        4.4.1 网管技术类型
        4.4.2 网管系统的分类
        4.4.3 相关网元设施
第五章 IP网络工程成本建模
    5.1 系统描述
        5.1.1 系绕边界的设定
        5.1.2 系统的核心元素
        5.1.3 系统元素的秩序
    5.2 系统建模
        5.2.1 基本假设条件
        5.2.2 IP网络的成本部件
        5.2.3 IP网络的描述变量
        5.2.4 IP网络工程成本表述
    5.3 系统仿真
        5.3.1 仿真场景设计
        5.3.2 仿古代算法设计
        5.3.3 系统仿真流程
        5.3.4 仿真结果统计分析
第六章 成果总结及展望
    6.1 研究概述
    6.2 成果总结
    6.3 不足及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网络融合对电信市场势力影响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目的和意义
        1.1.2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综述
        1.2.1 国外研究发展状况
        1.2.2 国内研究发展状况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
        1.4.1 本文的主要内容
        1.4.2 本文的研究框架
第2章 网络融合理论综述
    2.1 网络融合的涵义
    2.2 网络融合的分类
        2.2.1 电信产业内的融合
        2.2.2 跨产业的融合
    2.3 网络融合的理论解释
        2.3.1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2.3.2 网络经济
    2.4 网络融合的意义
    2.5 网络融合的业务形式
        2.5.1 VOIP
        2.5.2 IPTV
        2.5.3 手机电视
第3章 基于IP技术网络融合的推动因素分析
    3.1 技术进步
        3.1.1 基础技术
        3.1.2 IP技术
    3.2 市场需求
        3.2.1 用户的多样化服务需要网络融合
        3.2.2 运营商的发展需要网络融合
    3.3 政策推进
        3.3.1 发达国家放松管制
        3.3.2 中国的管制政策
第4章 电信市场势力影响模型
    4.1 电信市场势力的影响因素及其衡量方法
        4.1.1 市场势力的涵义
        4.1.2 电信市场势力的影响因素
        4.1.3 衡量市场势力的方法
    4.2 模型建立的依据
    4.3 模型构建
        4.3.1 同质网络模型
        4.3.2 异质网络模型
第5章 网络融合趋势下电信市场势力变化
    5.1 模型分析
        5.1.1 网络互联互通导致电信市场势力趋于均衡
        5.1.2 转移成本减小致使主导运营商的市场势力减弱
        5.1.3 品牌和差异化竞争强化市场势力
        5.1.4 产业链的多元化竞争削弱电信企业市场势力
    5.2 实证分析
        5.2.1 六大运营商的收入份额分析
        5.2.2 固定和移动通信市场势力分析
        5.2.3 中国移动市场势力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TCP/IP技术在话务统计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
    1.2 项目来源
    1.3 项目期间主要完成任务的工作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电信管理网
    2.1 电信管理网体系结构
        2.1.1 功能体系结构模型
        2.1.2 物理体系结构模型
        2.1.3 信息体系结构模型
    2.2 电信管理网管理功能、管理层次和管理业务
        2.2.1 管理功能
        2.2.2 管理层次
        2.2.3 管理业务
    2.3 OMC 子系统介绍
        2.3.1 OMC 子系统简介
        2.3.2 OMC 子系统硬件结构
        2.3.3 OMC 子系统软件结构
        2.3.4 OMC 子系统功能概述
        2.3.5 组网方式
第三章 TCP/IP 介绍及关键技术应用
    3.1 TCP/IP 协议概述
        3.1.1 TCP/IP 协议的结构
        3.1.2 TCP/IP 协议的组成
    3.2 套接字SOCKET 编程原理
        3.2.1 套接字定义
        3.2.2 套接字类型
        3.2.3 Socket 接口
        3.2.4 基于TCP 的Socket 编程
    3.3 常见的服务器异常分析
    3.4 并发服务器模型
    3.5 在本项目中所使用的并发服务器模式
第四章 话务统计管理模块设计
    4.1 话务统计管理的概念
    4.2 话务统计管理原理
    4.3 话务统计管理的功能
    4.4 统计方法和任务管理
    4.5 统计管理的内容
第五章 话务统计管理和通信模块实现
    5.1 话务统计需求分析
    5.2 跨平台解决方案
    5.3 终端通信模块agtcomm
        5.3.1 Agtcomm 的主要功能
        5.3.2 Agtcomm 功能模块分解
        5.3.3 Agtcomm 模块主要功能函数列举如下
        5.3.4 通信包数据结构说明
    5.4 话务统计管理模块Traffic
        5.4.1 Traffic 模块的主要功能
        5.4.2 Traffic 逻辑结构
        5.4.3 Traffic 功能模块分解图
        5.4.4 Traffic 模块主要功能函数列举如下
    5.5 核心处理模块的实现流程
    5.6 运行结果
第六章 结束语
    6.1 系统应用
    6.2 待改进内容
致谢
参考文献

(8)IP技术在吉林省IP骨干网和城域网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IP 网络
        1.1.1 IP 电信网
        1.1.2 城域以太网技术
        1.1.3 IP 网络技术的关键问题
    1.2 研究目标
第二章 吉林省IP网络现状
    2.1 网络现状描述
    2.2 网络结构
    2.3 现网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网络优化的相关技术及方案研究
    3.1 路由协议及策略
    3.2 IP 地址规划
    3.3 MPLS VPN 的部署
        3.3.1 MPLS 技术
        3.3.2 MPLS VPN
        3.3.3 MPLS VPN 业务实施
    3.4 网络的QOS
        3.4.1 QOS 体系结构
        3.4.2 QOS 实施方案
        3.4.3 流量工程
        3.4.4 流量工程建议实施方案
    3.5 网络的安全
        3.5.1 网络安全设计原则
        3.5.2 采取的安全策略
第四章 优化升级实施方案
    4.1 需求预测及优化升级目标
    4.2 优化升级实施方案
    4.3 网络割接
        4.3.1 基本原则
        4.3.2 割接的主要任务
        4.3.3 割接的准备
        4.3.4 割接的实施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9)移动网际协议在自组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2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2 论文的主要任务和论文结构安排
        1.2.1 论文的主要任务
        1.2.2 论文的结构安排
2 移动 IP 技术
    2.1 移动IP 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2.2 移动IP 的实质
    2.3 移动IP 的设计要求和目标
        2.3.1 移动IP 的设计要求
        2.3.2 移动IP 的设计目标
    2.4 移动IP 的功能实体及概念术语
        2.4.1 移动IP 的功能实体
        2.4.2 移动IP 中的概念术语
    2.5 移动IP 的工作机制
    2.6 移动IPv6 简介
    2.7 移动IP 的应用
    2.8 本章小结
3 移动 IP 技术在 Ad Hoc 网络中的应用
    3.1 移动Ad Hoc 网络及其互连
        3.1.1 移动Ad Hoc 网络的特点
        3.1.2 移动Ad Hoc 网络控制结构
        3.1.3 移动Ad Hoc 子网结构
    3.2 Ad Hoc 网络中的移动IP 技术
        3.2.1 漫游的管理
        3.2.2 越区切换的管理
        3.2.3 移动IP 协议在Ad Hoc 网络中的工作过程
    3.3 本章小结
4 分层分布式移动 IP 技术
    4.1 引言
    4.2 分层分布式移动IP 技术
        4.2.1 分层分布式移动IP 技术的工作机制
        4.2.2 分层分布式移动IP 技术的优势
    4.3 分层分布式移动IP 技术的性能仿真
        4.3.1 移动IP 技术性能评估的标准
        4.3.2 OPNET 仿真工具简介
        4.3.3 分层分布式移动IP 技术性能的仿真
        4.3.4 分层分布式移动IP 协议性能仿真结果分析
    4.4 分层分布式移动IP 的节点IP 地址的分配
        4.4.1 分层分布式移动IP 的系统模型
        4.4.2 IP 地址配置的基本流程
        4.4.3 IP 地址回收和泄漏检测
    4.5 本章小结
5 分层分布式移动 IP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设计的原则
    5.2 技术背景
    5.3 分层分布式移动IP 实现的系统平台
    5.4 分层分布式移动IP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流程
        5.4.1 系统模块
        5.4.2 AP 节点软件的实现
        5.4.3 非AP 节点软件的实现
    5.5 测试环境和方法
        5.5.1 网络测试环境的搭建
        5.5.2 移动IP 基本功能的测试
        5.5.3 分层分布式移动IP 系统的性能测试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后续研究工作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IP网络近期发展的总体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IP网络发展综述
2 IP网络发展若干趋势
    2.1 利用IP网络作为公共承载网趋势
    2.2 利用IP网络实现多业务传送趋势
    2.3 IP QoS及安全性的解决方案趋于综合和实用
    2.4 IP网络可靠性技术不断趋于完善
    2.5 IP网络扁平化趋势明显
3 IP技术发展对3G演进的影响
    3.1 IP技术逐步成熟和大量应用加速了移动网络的演进进程
    3.2 IP UTRAN
    3.3 LTE
4 IP技术发展对网络融合的影响
5 结束语

四、IP技术影响下电信网络发展的若干问题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为犯罪提供技术帮助的行为分析——以为犯罪提供“秒拨”动态IP服务为视角[J]. 吕晓华,黄海. 中国检察官, 2018(06)
  • [2]产业链变革的动态视角下通信运营商合作伙伴选择与合作机制研究[D]. 罗剑锋. 中南大学, 2013(01)
  • [3]IPv6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和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国际竞争和电信运营商视角[D]. 徐玉明.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2)
  • [4]甘肃铁通宽带IP城域网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D]. 马云辉.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3)
  • [5]中国电信市场环境下的中颗粒IP网络工程成本模型[D]. 秦字兴. 北京邮电大学, 2010(11)
  • [6]网络融合对电信市场势力影响的分析[D]. 张芳. 西安邮电学院, 2008(09)
  • [7]TCP/IP技术在话务统计管理中的应用[D]. 李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06)
  • [8]IP技术在吉林省IP骨干网和城域网的应用研究[D]. 张军. 吉林大学, 2006(05)
  • [9]移动网际协议在自组网中的应用研究[D]. 兰清华. 重庆大学, 2006(05)
  • [10]IP网络近期发展的总体趋势分析[J]. 张同须.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6(09)

标签:;  ;  ;  ;  ;  

IP技术影响下电信网络发展的若干问题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