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企业加工贸易产业链延伸的思考_加工贸易论文

关于我国企业加工贸易产业链延伸的思考_加工贸易论文

我国企业加工贸易产业链延伸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链论文,加工贸易论文,我国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延伸是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问题。对我国而言,推动加工贸易产业链由低端向中高端延伸,是增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必由之路。这个过程的核心问题是研发技术和销售渠道,要让我国企业在加工贸易产业链上、在研发技术和销售渠道上拥有制高点,就必须进行一个思维和实战的战略调整。

世界经济的发展,其基本的脉络是一个“优化”和“转移”的过程。所谓“优化”,就是由世界发达经济体主导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优化;所谓“转移”,就是由于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地区将低端产业进行加速梯度转移。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加入WTO后,充分利用和发挥本国廉价劳动力、优惠土地等政策、相对完整的制造业规模等优势条件,吸引了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将低端的产业向内地转移和落户,使得我国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日益成为以加工贸易链条为主要形式的“世界工厂”。这个“世界工厂”对我们的经济发展有利也有弊,如何进一步放大优势,规避弊端,进而提升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和对外经济贸易的综合竞争力,这是本文要重点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一、中国企业加工贸易产业链竞争力分析

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大致包括研发设计、品牌运作、加工生产、运输仓储、物流配送、分销营销、售后服务等七个环节。这条完整的产业链条,真正掌控和主导产业发展的主体不是我国的企业,而是掌握着研发设计、品牌运作和终端销售渠道的外商。国际跨国公司只是将需要相对廉价的人力成本、资源成本、环境成本的加工生产环节转移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这个全球的市场配置过程中,中国恰好充分具备这些方面的条件,自然就将大量的产业中的加工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但是高端的产品研发和终端的产品销售,都牢牢掌握在发达经济体国家或地区外商。显然,这种局面对我国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因为人力、资源、环境的廉价优势不是可以永远保持的,当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比中国更廉价的劳动力、更优惠的政策、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时,加工生产这一环节的合作业务就会从中国陆续撤出,这一点在近年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显现出来。比如,很多原先在中国的企业已经向东南亚或者印度转移。而且更重要的是,对我国而言,长期的廉价劳动力导致“付出最多的血汗、得到最少的利润收益”。这个奇怪的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从利润空间的控制权分析。由于外商控制着整个产业链的高端和终端,我国只在生产加工环节参与合作,导致产品的定价权基本掌握在外商手里。第一,由于外商控制产品研发权,其研制的产品有专利保护。中国企业要拿到订单生产,就必须支付一笔专利使用费。支付多少钱,基本由外商说了算,接单企业没有多少谈判权。第二,许多产品涉及的核心零部件,是垄断性的技术,需要进口才能解决,而且购买这些核心零部件一般都要付出较高的价格。第三,在终端市场上,由于产品的商标也是为外商持有,终端市场对产品的认知和美誉度的提升都是通过商标进行的。第四,终端销售渠道一般为外商控制,从产品出境、出国那一刻起,终端销售产生的利润,产品加工企业无法参与分配。

二、我国企业加工贸易产业链面临的主要问题

事实证明,中国加入WTO极大地加快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我国拥有了对外经济往来和经济贸易的广阔空间。截止2011年底,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3052亿美元,是1980年的780多倍(1980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16.7亿美元),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主要经济形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也要看到,我国加工贸易产业也存在许多突出问题,比如利润空间日益压缩、比较优势不断削弱、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等等。概括起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内缺乏完整的产业发展配套体系,没有产业链整体竞争能力。从大量的国家统计数据显示,国内加工贸易企业中,内资企业所占比重是不断下降的,到目前,内资企业所占比重不足两成。这就表明,外商控制和主导着我国加工贸易所有产业链大部分的关键技术、专利技术,国内加工行业总体上仍处于“简单加工”的境地,跨国公司的大规模生产转移没有带来同步技术转移,技术扩散效应并不明显。“世界打工者”地位形成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我国内资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能力主要处在制造业低端,既不掌握原料的渠道,也不掌握产品销售渠道;既无法从国内购买关键零部件,也难以有自己的商标去组装生产。一句话,我国多数加工贸易企业不具备技术研发的优势,难以整合掌控自己的营销渠道。整个产业链条,自己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的配合者,没有自己“当家作主”的完整的产业链条,无法拥有国际竞争力,也就形成不了主导优势和主动优势。

二是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利润空间难以拓宽。上文论及了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多数集中在产业链的低端,这就容易造成我们利润空间被外商操作和掌控。在我国能够发挥比较优势的产业中,比如纺织、服装、家具、电子产品、鞋帽等,这些产业我们依靠传统的生产成本低、销售价格低、质量档次低等廉价优势,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和保证较为可观的利润空间。但是这种局面是难以维持长久的。因为,一方面,产品数量的迅猛增长但价格却在相当长时间内不涨甚至下降,非常容易遭致进口国家的反倾销贸易制裁;另一方面,在销售渠道方面,由于境外的销售渠道多数不被我们掌控,产品的定价权我们就无法拥有,也难以获得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反馈,我们也就难以进行有效的产品研发和设计工作,最终导致我们不得不依赖外商的研发设计渠道。这样就形成了“两头挤压”现象:一头是产业链的上游,内资企业不掌握产品研发设计、国内很少有需要的关键零部件;一头是产业链下游,内资企业不掌握终端销售渠道,对产品自己无法给出契合市场的价格。这样一来,内资加工贸易企业就在整条产业链上不断被边缘化、固化,利润空间难以拓宽,最终在利润空间太小或者负利润的情况下,被迫退出产业链。

三是加工生产的产品附加值较低。内资加工贸易企业处在产业链的低端,从事的是技术含量较低的环节,比如初加工、组装等,不掌握产品研发设计,也难以在国内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关键零部件,这就导致我们要为技术专业和关键零部件付出昂贵的代价,加上由于我们不掌握终端销售和服务市场,在产品进入销售服务阶段所产生的利润也不被我们所获取,这就导致我们加工生产的产品附加值很低。比如,在国内制造一个芭比娃娃,国内加工贸易企业仅得35美分,美国等外国公司所得则是20美元,利润相差57倍多。

四是内资加工贸易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能力不强。因为内资加工贸易企业主要只是“加工生产”,研发和销售两头在外,这就导致本来有些原材料国内能够提供的,却由于外商的要求或者由于国内原材料价格、质量等难以与国外原材料竞争,难以销售出去。这一点,我国有大量的经济案例:从改革开放早期看,就是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破产倒闭;从近年来看,就是相当部分内资民营企业破产倒闭。从另一个层面分析,由于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掌握在外商手中,我们实际上只是外商整个产业体系中的一个小小的参与者,内资加工贸易企业难以辐射带动预制相关的产业的发展,难以形成与加工贸易产业密切配套的企业集群。此外,我们也要看到,技术专利、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商标、品牌等这些非生产性因素即“技术壁垒”、“贸易壁垒”也极大地阻碍者我国内资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延伸我国企业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对策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大调整正在加速进行,国际跨国公司将从加工生产、销售网络、物流管理、产品研发、品牌运作等各个环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新的更为科学的集约配置。这为我们实现加工贸易产业链的自主延伸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为我们加快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赢得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笔者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加工贸易企业发展实际和未来趋势,认为延伸我国企业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基本主线应该放在转变加工贸易发展方式上。其基本路径是:在稳定外贸发展的基础上,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促进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认清国际形势,科学规划发展。政府和企业都应该认清当前的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并对今后的中长期趋势作出预判;认清出口产品结构对抗风险能力的影响;认清目前外贸低增长的实质性原因,并将“稳外贸、调结构、促发展”作为今后对外贸易中长期的工作思路来抓。第一,要积极健全投资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尤其是在保障内资加工贸易企业配套能力建设方面,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合作措施引进发达国家的核心技术;第二,要积极拓宽内资加工贸易企业拓宽销售渠道,发展国内销售渠道;第三,要建立一整套促进技术进步的机制和制度,比如开放竞争机制、模仿创新机制、配套延伸机制、营销服务机制、信息咨询机制等。

二是优化扶持政策,引导转型升级。当前是转型升级的大好时机,转型就是要淘汰落后产能,转产高附加值、低能耗、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但是因为大家都想转型就会受到人才、技术、资金等诸多条件的限制,也不现实,企业要结合自身的产业特点,抓住时机,量力而行;升级就是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原有产业的附加值、科技含量,降低能耗,这个途径适合很多企业去做。这时,国家和各级政府要紧紧围绕着稳定外贸出口和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这两个目标,修改已有开放型经济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在稳定外贸发展的基础上主动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扶持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是落实目标措施,加快转型升级。地方政府要做好招商引资、择商选资工作,从产业发展的源头提高档次。比如,积极组织企业出国参展,加大开拓国际市场力度,稳定外贸发展;继续推进出口信用保险,助推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防范出口收汇风险;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及时掌握所在国的市场动态,改变营销模式,增加盈利空间,增强抗风险能力;宣传推介出口买方信贷,提振我国发展基础较好、具有较好技术积累的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继续推进各类产品产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加工贸易产业整体升级,从而加快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鼓励企业创建出口名牌、创建自主品牌,提高产品国际知名度,提升产品盈利能力,提升产品附加值,积极转变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方式;支持企业进口先进技术、先进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引导企业有条件地开展服务贸易,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四是推进结构调整。当前,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企业所面临的困难,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在原因,要摆脱当前困境,还是要依靠转型升级。在应对持续低迷的世界经济的冲击中,我国沿海地区一些企业破产倒闭,也有一些企业由于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反而扩大了市场占有率,提高了经济效益。加工贸易企业要逐步拓展业务范围,从单一的加工生产,转到研发和销售等整条产业链发展上去,发展一些科技含量高的高附加值产品。比如,机电产业,成套设备企业就可以从单体设备出口,转到高附加值的成套设备出口乃至技术出口。要加强“内功修炼”,提高自主设计研发能力,在产品认证和品牌建设上提质增速。要充分利用世界经济低迷的有利时机,扩大进口,加大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引进。

五是优化管理方式。可以在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广大加工贸易企业之间探索建立信息和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推行网上电子年检、在线监管、企业信用检测等现代化管理、服务平台,这样可以让加工贸易企业用在信息获取、资源提供和行政手续审批上的成本大幅度降低。同时,可以在物流领域加大优惠政策的扶持。比如,可以建立保税物流示范区,在一定的区域内实现贸易自由化,大幅降低加工贸易企业面向国际进行货物配送和原材料采购的成本。

六是坚持内外并重。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要把保市场拓市场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并重。我国不少地区的加工贸易企业存在着市场不均和客户数量单一的现象。这种局面可能利于企业维持相对稳定,但是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中国要在巩固和稳定欧、美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拓和培育新兴市场,在发展国际市场的同时,挖掘国内市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稳外贸、调结构、促发展,这是一条科学可行的发展路径,它承载着经济发展的新思路。稳定是前提,调整是手段,发展是目的,只有在稳定发展外贸的基础上,抓住机遇主动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主动转型升级,才能不伤经济发展的元气,才能经得住恶劣市场环境的冲击,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良性发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企业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壮大,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作为一个仍整体处在产业链低端的新兴市场国家,如何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笔者也只是从整体上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讨。要真正有效促进中国企业加工贸易产业链实现自主性的实质性的延伸和转型升级,这需要包括中央政府、各级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金融等服务行业以及广大加工贸易企业等涉及主体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

标签:;  ;  ;  ;  ;  

关于我国企业加工贸易产业链延伸的思考_加工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