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海外投资与货币危机_海外投资论文

台湾的海外投资与货币危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货币论文,海外投资论文,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序言

80年代上半期由于世界经济低增长、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等原因,世界的海外直接资本投资衰退,但80年代下半期则急速增长,直到现在。世界海外直接资本投资的90%以上是由先进国家进行的海外投资,但近年来作为海外直接资本投资的新的供应国、新兴工业化经济群体在世界海外直接资本投资的重要性也急速增大,其中台湾在近几年对外投资的急剧增长尤其引人注目。

台湾的对外投资开始于1959年,但1987年以后有了大幅度的扩大。根据台湾“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以下简称为“投审会”)的统计数字,从1959年到1997年期间批准的对外投资总件数为3755件,投资总金额为153.14亿美元;其中1959年到1987年的29年期间的投资件数为295件,年平均10.2件;而1988年到1997年10年期间的投资件数则为3460件,年平均为346件(以上数字均没有包括对中国大陆的投资数字),有了急剧的增大,和1987年以前29年期间的年平均投资件数相比,均增大32.9倍。

另一方面,从投资金额看,这两段期间的差距就更大了。1959年到1987年期间的海外投资总金额为3.75亿美元,年平均为0.13亿美元,而1988年到1997年期间的投资总金额则为149.29亿美元,年平均为14.94亿美元,与过去29年期间的年平均投资额相比,增大了114.6倍。对各个投资对象地区和各投资产业部门的投资件数与投资金额也同样均有急剧的增大。导致这样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本文的第一节根据数据对台湾企业在各国进行的对外投资(批准投资数字)进行实证分析,考察其对制造业,特别是对电子与电气机器工业部门的投资发展趋势,并据之分析其投资动机与现状。第二节考察台湾企业对其最大的投资对象地区、中国大陆投资的产业结构比重的变化趋势,并阐明其特征。第三节探讨如此剧增的台湾企业海外直接资本投资是否带来台湾制造业部门的空洞化。第四节析论以1997年7月泰铢贬值为肇端的货币危机对台湾企业的海外投资与台湾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一、台湾企业的对外投资

(一)海外投资政策

台湾的对外投资始于1959年对马来西亚的投资,1962年又对泰国进行了投资,之后便每年都有对外投资。但由于当时的资本、外汇不多,台湾的基本政策是引进外资投资而不是鼓励国内资本向海外投资。为此1962年颁布的“对外投资办法”(即对外投资条例),规定海外投资政策的方针是“管理为主,指导为辅”。到了70年代,为了回避由于石油危机所导致的资源民族主义和促进发展面向出口工业化,台湾当局意识到了必须在海外确保天然资源、原材料的供应,开拓出口市场,建立海外销售据点,等。为此将“对外投资办法”改称为“对外投资审查处理办法”(1972年1月19日批准通过),制定了对外投资的审查标准。

此外,台湾的工业发展战略于60年代成功地从进口替代工业化转换为面向出口工业化,为此国际经常收支和商品劳务贸易收支顺差趋于扩大,外汇储备额有了大幅度的增大。在这样的背景下,1980年1月台湾将“对外投资审查处理办法”改为“对外投资与技术合作审查处理办法”,1985年又再度进行修订。

这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为:进行对外投资的企业,其投资额在1980年从1亿元台币降为5000万元台币,1985年又降为2000万元台币,在海外的天然资源采掘、开发、加工的投资项目也增加了。此外,凡在海外投资于天然资源开发有关领域,其资源产品或资源加工产品运回台湾者,可以给该投资企业免除五年期限的事业营业所得税,作为一种鼓励措施。在进行此种对外投资条例修订的1980年,其对外投资额便比前一年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1985年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在首脑会议协议后,日元趋于升值、美元趋于贬值;1987年7月台湾公布了“外汇管理条例”,放宽了外汇管理;1987年以后台币升值、美元贬值的趋势加强。其后,1989年2月再度修订“对外投资及技术合作审查处理办法”,海外投资政策的方针也有了重大的改变,采取了“指导为主、管理为辅”的方式。1987年以后,台湾的外汇储备额增大到700亿美元以上,居世界第二位。外汇管理放宽、劳动力短缺、工资水平上涨、企业经营国际化的进展,岛内生产已有必要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为此,一些丧失了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或低增值产业便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

(二)台湾对外投资的动机

台湾企业的海外直接资本投资的主要动机在对东南亚地区的投资和对美国的投资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对东南亚地区的投资主要是为了利用该地区的低廉劳动力建立向第三国出口产品的生产基地。与此相反,对美国的投资则是为了确保美国市场以扩大对美国市场的出口比重,也为了收集有关技术与市场的情报。对美国和对东盟地区的投资还有分散汇率危机的目的;此外,受资国的税收优惠和贸易上的特惠也是其资本投资的主要动机之一。

第一表列示台湾企业海外投资在不同时期的动机变化。首先,台湾“经济部”投资业务处于1988年进行的抽样调查说明,这一时期台湾企业海外直接资本投资的动机按其顺序地位排列为:台币升值、劳动条件恶化、开拓海外生产基地、回避贸易壁垒、环保意识增强、保证原料的供应等。(注:从1985年的1美元兑39.85台币升值到1986年底的1美元兑35.5台币,进而升值到1987年的1美元兑28.55台币。)反映了这一时期由于台币升值、劳动力短缺、工资水平上涨等导致了出口竞争能力的下降。

注:(1)不同调查日期的调查项目有所不同,为此各个年度的项目不相对应。

(2)1988年台湾“经济部”投资业务处的抽样调查为38家公司;1995年台湾“经济部”统计处的抽样调查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227家、东盟地区395家公司、中国大陆942家公司。

资料来源:根据《已赴东南亚地区投资厂商反映意见调查》(打字印刷本)(台湾“经济部”投资业务处,1989年3月);《制造企业对外投资概况》(台湾“经济部”统计处,1995年8月)的资料编制。

此外,根据1995年台湾“经济部”统计处所进行的制造业企业投资概况的抽样调查,对东盟地区的投资动机为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当地有庞大的市场潜力、开拓海外市场、有效利用公司的资本与技术资源、当地有丰富的原材料、当地的外资投资鼓励优惠等。对中国大陆投资的动机为追随顾客到中国大陆投资、容易取得土地、中国大陆有庞大的市场等。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投资动机为当地有庞大的市场潜力、开拓海外市场、利用当地的劳动力、收集商业情报、方便取得原材料供应、确保当地市场等。概括起来,台湾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投资目的在于“销售商品”(保证销售市场),而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目的则在于“商品的生产”(建立生产基地)。

(三)台湾对外投资的动向

于1959年开始的台湾资本对外投资在初期集中于东南亚,70年代起开始逐步转向美国,80年代后半期起又开始再度重点转移到东南亚和中国大陆。另一方面,就投资产业部门分布看,截至1987年底为止,其对外投资累计额(包括了对中国大陆的投资)有64.5%集中于制造业部门。(注:详见台湾“经济部”投审会,《台湾对外投资、对中国大陆间接投资,统计月报》,1997年12月号。)

80年代后半期起,台湾的工资水平上涨,这对促进台湾民间企业向工资相对比较低廉的东南亚地区进行投资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就1984-1992年期间亚洲地区主要国家制造业部门的收入指数看,1986年以后台湾制造业部门的工资上涨幅度已经仅次于韩国而大幅度地超过其他国家。(注:详见台湾“行政院”主计处,《薪资与生产率统计年报》,1993年版。国际劳工组织,《统计年鉴》1993年版;亚洲开发银行,《亚洲与太平洋发展中国家主要经济指标》,1993年版。)工资高涨加上劳动力短缺,台湾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制鞋、纤维织品等)已经陷入比较劣势,为了保持与其他国家的竞争力,便转向海外进行直接资本投资。

根据第二表的数字看,1959-1985年期间对美国的投资占台湾资本海外投资总额的50%以上;但是,1986-1991年期间对东南亚的投资则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52.8%。这种东南亚地区投资的扩大主要是以工资水平上涨与台币升值所造成的价格竞争力下降为背景,反映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对东南亚投资的剧增,其中也有呼应日资企业在东南亚的投资,为了取得部件供应而追随进入东南亚投资的案例。1992年以后,对中国大陆的投资增大到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60%以上,比其他地区占有压倒的优势。

注:(1)表中数字指台湾当局批准的海外投资额数字。括号()内的数字指所占的比率。

(2)东南亚指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3)*投资额剧增的背景为根据1993年3月1日公布的“在中国大陆地区投资、技术合作批准办法”规定,本办法实施以前经批准在中国大陆投资的企业,必须重新申请批准,违反者将课以罚款。

(4)**投资额剧增的背景为根据1997年5月14日修订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规定,到中国大陆投资的企业须进行重新申请批准。其中,制造业部门的重新申请批准高达24.9亿美元。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台湾“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台湾对外投资、对中国大陆间接投资统计年报》1985-1996年各年度版,《台湾对外投资、对中国大陆间接投资统计月报》1997年12月版的资料编制。

就1997年底台湾对外直接资本投资累计额的投资地区、国别分布结构看,对马来西亚、香港、泰国、新加坡、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地区的投资为55.49亿美元(占其投资总额的36.2%),居首位;对美国的投资为35.25%亿美元(占23.0%);对中南美的投资为37.45亿美元(占24.5%)(这一统计数字系不包括对中国大陆的投资)。另一方面,从投资的产业部门分布结构看,电子与电气机器、化学制品等制造工业部门占44.6%,而金融、保险、贸易等第三产业部门则占54.5%。

(四)电子与电气机器工业的海外投资

如上所述,包括中国大陆投资在内的截至1997年底为止的对外投资额中,制造业部门所占的比重为64.5%,其中电子与电气机器工业部门在投资件数、投资金额中分别占19.7%和26.1%,在制造业部门中均占最大比重。电子与电气机器工业系支撑台湾经济的主要产业部门之一,但在投资初期(1959-1969年)由于资金短缺,该工业部门的对外投资件数只有6件、投资金额只有90万美元,投资对象国(或地区)也只限在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其后的10年期间(1970-1979年),台湾国际收支从逆差转为顺差,其投资件数增至11件、投资金额增至384万美元,投资对象国(或地区)则以美国为中心,这段期间的投资目的主要是为了扩展出口市场、建立海外销售据点。80年代后半期以后,台湾由于工人运动兴起、环保意识增强、相对工资水平上涨等原因,岛内投资环境趋于恶化,为此对外投资急剧增长,直至现在,这种对外投资的剧增势头仍未见衰减。

到1997年为止,台湾电子与电气机器工业部门的对外投资主要集中美国、东南亚、中国大陆三个地区(根据台湾当局的批准投资数字)。根据台湾“经济部”投审会的统计和作者的推算,1988年以前,对美国的投资比对其他地区的投资多得多,但1989年对东南亚地区的投资额便达8176万美元,第一次大幅度超过了对美国的投资额3783万美元。这是由于对外投资的初期阶段是以寻求美国这一庞大的市场为主(面向市场型),而80年代后半期以后,则转为以寻求东南亚低廉劳动力为主(面向劳动力型);1990年,这两个地区的投资金额差距已达1亿美元以上。但是从1991年起,台湾资本向拥有丰富劳动力资源的中国大陆的投资增长了,对东南亚的投资则急剧减少。1993年,一方面是对中国大陆的投资剧增,另一方面是对美国的投资则降到为1986年以来的最低额1860万美元。1994年对“其他”地区的投资额剧增到近1.5亿美元;这是由于台湾企业响应台湾当局的号召,增大了中南美地区的投资所致。1997年根据“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规定,对中国大陆的投资需要重新批准,为此,该年对中国大陆的投资打破了以往最高记录的187.5亿美元。对美国的投资也在9年后再次超过了东南亚。这是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台湾资本投资的减少,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美国经济的景气导致台湾资本投资的增加。

二、对中国大陆投资的展开

(一)台湾与中国大陆

从80年代后半期起,台湾的劳动密集型、低增值的产业企业丧失了竞争力,出现往海外投资的趋势,多数是转移到工资水平低、天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去建立生产基地。中国大陆不仅具有这两方面的条件,而且在地理上邻近台湾,语言与文化是共通的,且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其有利条件很多。此外,中国大陆于1979年开始采取了经济改革与对外经济开放的政策,台湾方面也于1987年7月解除了戒严令,同年11月又准许民众到中国大陆探亲与旅游。其后,双方的紧张关系趋向缓和,民间交流趋向频繁。

台湾方面基于“安全”的考虑,直到现在仍然坚持不准对中国大陆进行直接投资,但准许通过香港等第三国(或地区)对中国大陆进行“间接贸易”(中转贸易)。1989年,准许制造业企业经由第三国(或地区)对中国大陆进行间接投资;1990年10月以法令规定凡对中国大陆进行投资须向台湾当局进行申请取得批准(注:由于此项法律的制定,台湾当局从1991年起汇集、公布官方数据。);1992年10月又公布了放宽限制的政策,准许非制造业部门企业也可以到中国大陆进行投资。结果,从1994年起台湾企业在中国大陆的投资无论在投资件数、投资金额方面均超过了日本、美国,仅次于香港而居第二位(根据中国大陆方面统计的实际投资数字)(注:台湾当局长期以来一直只允许经由香港等第三国(或地区)向中国大陆进行间接投资,台湾企业在香港等地设立当地法人,以这些法人的名义往中国大陆进行投资,这种形式占了台湾企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多数。因此,在中国大陆进行投资的香港企业当中,有许多是台湾企业;香港企业与台湾企业的区别是很含糊的。台湾方面、中国大陆方面的统计虽然都分别列有对香港(或来自香港)和对台湾(或来自台湾)的投资加以区分,但两方面的数字经常有很大的差距。)

(二)对中国大陆投资的实绩

由于台湾对中国大陆的投资系经由第三国(或地区)的间接投资,为此要把握准确的数字是比较困难的。根据台湾“经济部”投审会的统计,加上作者的推算,截至1997年年底,台湾企业对中国大陆的累计投资件数为20362件、累计投资金额为112亿美元。(注:实际上台湾当局正式公布的数字和中国大陆公开公布的数字有相当大的差距。例如根据中国大陆官方公布的数字,截至1996年为止,台湾企业到中国大陆的累计协议投资件数为34964件、实际投资额为149亿美元;而台湾方面的统计数字却分别为11637件和68.7亿美元。)特别是光1997年台湾企业对中国大陆的投资件数、投资金额分别为728件(比1996年增长90.8%),16.14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31.3%)(注:这里列的数字系指新投资的数字,重新进行追认批准的投资件数与投资金额则分别为7997件、27.2亿美元)。

就台湾企业对中国大陆的投资产业部门分布结构看,从1991年(台湾当局第一次正式公布对中国大陆的投资统计)起到1997年期间,制造业部门占91.6%、服务业部门占4.9%、其他占3.5%;制造业部门占有压倒的比重。制造业部门中的主要投资工业部门按累计投资额的顺序地位排列为:电子与电气机器工业部门(20.35亿美元,占19.8%)、塑料与橡胶制品工业部门(13.82亿美元,13.5%)、食品与饮料工业部门(11.08亿美元,10.8%)、基础金属制品工业部门(10.08亿美元,9.8%)、化学制品工业部门(7.16亿美元,7.0%)、精密机器工业部门(6.69亿美元,6.5%);电子与电气机器工业部门占有最大的投资比重。就投资件数看,电子与电气机器工业部门同样地也占有最大的比重(15.2%)。再就投资地区分布结构看,主要投资对象地区(按投资金额顺序地位排列、根据截至1997年年底为止的台湾当局的批准投资额计算)为:以东莞、深圳为中心的广东省(36.91亿美元,占32.9%)、以上海为中心的江苏省(34.68亿美元,30.9%)、以厦门为中心的福建省(13.61亿美元,12.1%)。

此外,这些省份的主要投资产业部门分布为(括号内数字为累计投资额与占该省累计投资总额的比重):广东省,电子与电气机器工业部门(10.47亿美元,28.4%)、塑料与橡胶制品工业部门(6.81亿美元,18.4%)、基础金属制品工业部门(3.51亿美元,9.5%);江苏省,电子与电气机器工业部门(5.39亿美元,15.6%)、基础金属制品工业部门(3.33亿美元,9.6%)、食品与饮料工业部门(3.31亿美元,9.56%);福建省,塑料与橡胶制品工业部门(2.04亿美元,15.0%)、电子与电气机器工业部门(1.82亿美元,13.4%)、食品与饮料工业部门(1.26亿美元,9.3%)。

(三)对中国大陆投资的特征

近年来不断急剧增长的台湾企业对中国大陆的投资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由中小企业投资向大企业投资转化,投资规模扩大,投资主体大型化。(2)投资的水平提高、深化,以往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投资为主,现在已逐步扩展到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3)由下游产业的装配加工阶段扩展到中游产业、上游产业的原材料与中间产品生产阶段。(4)1994年以后,投资件数趋于减少但投资金额却不断增大,投资规模扩大。(5)投资年限、合同期限不断有所延长。(6)投资地区也从中国大陆的沿海地区扩大到内陆地区。

此外,投资形态也有变化,由过去的单纯委托加工或补偿贸易方式(注:指三来一补和补偿贸易。三来一补指委托加工、部件组装、按样品加工。补偿贸易指提供生产手段(实物),生产产品出口,以提供实物为代价的贸易。)向“三资企业”(独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合资经营)方式转化,经营方式多种多样,采取了多种的投资形态。

以往投资企业自己带进资本、生产设备、管理人员、生产用的原材料、部件和海外市场网络进行投资,现在已扩大到采取结合周边产业、承包产业和商工服务产业的企业集团联合投资形式。

不仅如此,投资的动机也有变化,早期台湾企业对中国大陆的投资主要是为了寻求更为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原料等资源,而现在已有一部分台湾投资企业在中国大陆的投资采取了更为积极的制造与销售经营战略,在中国大陆扩大销售市场。

三、有关产业空洞化问题的探讨

近年来,台湾企业迅速往海外投资,已在台湾岛内引起担心,担心会由此导致台湾产业的空洞化;尽管如此,直到如今有关产业空洞化的定义及其指标仍未见明确的界定。陈添枝等人(注:陈添枝、苏显扬:《与对外投资有重大关系的产业政策》,中华经济研究所,1988年版。)为了阐明产业空洞化的问题,提出了产业空洞化所具有的条件:(1)岛内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下降;(2)制造业生产率在国际市场上丧失了相对的竞争优势;等。下文,我们便以这两个条件探讨一下台湾的制造业是否已趋向空洞化。

(一)制造业的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下降了吗?

从1987年到1996年期间,台湾的制造业在其国民生产总值、就业总人口、投资增长率中所占的比重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根据台湾“行政院”经建会的统计(注:详见台湾“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台湾统计年鉴》,1977年版。),加上作者的推算,首先,台湾制造业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从1987年的38.9%慢慢地下降到1996年的28.9%;制造业在就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从1987年的36.6%逐年下降到1996年的26.7%。另一方面,制造业部门固定资本形成额的增长率从1986年的38.3%下降到1990年的2.9%,但其后又稍有上升。

(二)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丧失了吗?

(1)制造业的进出口比率和产品价值的变化

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其他国家(地区)的竞争力下降,那么它的出口贸易额(例如:制造业的工业产品出口贸易额)就会明显减少,进口贸易就会趋于增加。这样一来,制造业的产品价值从长期趋势看就必然会趋于下降,导致产业空洞化。第三表列示从1988年到1997年期间台湾制造业部门的出口进口比率和产品价值的变化趋势。

根据第三表的数字看,在这段期间内,制造业部门的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95.42%增大到97.39%,而制造业进口额在进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则从83.86%增大到88.72%;制造业部门产品价值在1990年、1993年、1996年有负增长,但其他年份则均为正增长。可见,台湾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并未丧失。但是,所有产业部门的出口/进口的比率从1988年的1.22下降到1997年1.06;而制造业部门的出口/进口的比率则从1988年的1.34下降到1997年的1.18。由此可见,台湾的所有产业合计与制造业部门的出口额和进口额虽然趋于增大,但两者的比率都趋于缩小,为此产业空洞化问题确也是值得担心的。

(三)制造业的生产率

探讨制造业空洞化的另一个指标是制造业生产率是否相对地下降了,为此,下面分析一下由于台湾企业活跃地进行海外直接资本投资,岛内制造业的生产率指数是否下降了。

第四表列示从1988年到1997年期间台湾制造业部门与电子与电气机器工业部门的生产率指数及其增长率(与前一年比的增长率)的变动趋势。

从第四表的数字可以看出,除了1990年外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指数显然均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而制造业部门中对外投资额最多的电子与电气机器工业部门尽管积极地对外进行投资,但它的生产率指数增长率却反而比制造业部门的增长率还要高。为此,认为对外投资会导致产业部门的空洞化的担心直到目前为止是没有根据的,是不存在的。

四、亚洲货币危机中的台湾经济

(一)亚洲货币危机的发生

1997年7月以泰铢为肇端的货币贬值动向也波及到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而且波及到韩国等地,扩大成为“东亚货币、金融危机”。此外,这种货币动荡在10个月之后甚至扩展到影响香港股市市场价格的暴跌和世界各地股市价格的同时下跌。1997年亚洲各主要国家(与地区)的股市价格指数除了台湾之外,均下跌了15%以上,特别是韩国和东盟四国甚至下跌了36~56%。此外,这五个国家(韩国与东盟四国)的货币汇率也下跌了33~57%,1998年曾经一度分别刷新了它们各自的历史最低记录。其后,除了印度尼西亚之外,其他四个国家的汇率有所回升,但汇率的变动仍很激烈,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之中。

在这样的形势下,台湾的1997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仍能创近五年来的最高水平6.8%,失业率只有2.8%,零售物价上涨率也只有0.9%,取得了稳定的经济增长。此外,1997年台湾的货币汇率虽然也下跌了15%,但与其他亚洲各国比,已算是相当稳定的了。台湾的股市价格指数也从1997年7月3日的9027点下跌到1997年年底的8187点,下跌了9.3%,但1998年3月25日,再回升到金融危机以前的水平9040点。尽管亚洲地区金融危机狂飚肆虐,但对台湾经济的影响却不大。

(二)台湾经济仍能稳定增长的原因

在亚洲金融危机风暴中,台湾经济为什么能在东亚各国当中持续取得稳定的增长呢?其原因有:

(1)继续持有巨额的国际经常收支顺差 台湾的国际经常收支除了1973年、1979年两次由于国际石油危机而出现暂时的逆差外,基本上均持有顺差。特别是近年来的国际经常收支持续顺差的趋势尤其引人注目。从1993年到1995年的国际经常收支顺差额分别为70.4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1%)、65亿美元(+2.5%)、59.7亿美元(+2.3%);1996年竟达110.3亿美元(+4.7%),1997年预计仍会有71亿多美元(+4.0%)。另一方面,1996年东盟四国的国际经常收支则均有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3%以上的逆差额。

(2)巨额的外汇储备额 由于长期地持有国际经常收支顺差,台湾一直持有巨额的外汇储备额。1995年底、1996年底的外汇储备额分别为903亿美元、880亿美元。亚洲货币、金融危机前的1997年6月底,台湾的外汇储备额竟达900亿美元,具有对付外汇市场投机的能力。

(3)外债负担不重 仅仅持有巨额的外汇储备还不足以对付金融危机,台湾还有另一个有利的条件,即其外债负担很轻。战后台湾为了复兴经济,到60年代一直是依赖于美国的美元援助。其后台湾经济基本上实现了无外债的经济增长。1996年,台湾的外债为1亿多美元,仅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0.04%。这与同年东盟四国均持有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30%以上的外债额形成一个鲜明的对照。

此外,严密的银行管理、健全的经济体质、稳定的金融市场也是台湾经济能在亚洲金融危机风暴中保持稳定增长的重要原因。

(三)对台湾进出口贸易与海外投资的影响

这次亚洲金融危机对台湾经济的影响虽然不大,但对在东南亚地区进行投资的台湾企业却有相当大的打击。第五表列示了台湾对货币危机最严重的东盟四国和韩国的进出口贸易的变化趋势。

从第五表的数字可以看出,1997年12月台湾对东盟四国和韩国的出口除菲律宾外均趋减少,对韩国的出口比前年同期减少30.6%、对泰国的出口减少22.2%、对印度尼西亚的出口减少14%、对马来西亚的出口减少4.8%。原因是这些国家由于金融不稳定,难以开具信用证。(注:《台湾新生报》,1988年2月12日。)自1997年下半年起,台湾对韩国和泰国的进出口与前年比继续有了负增长的趋势。另一方面,对汇率影响较小的马来西亚与菲律宾的进出口比前一年继续持有正增长,特别是对菲律宾的进出口贸易的增长率大幅度地高于台湾对全世界的进出口贸易额的增长率。原因是菲律宾的经济在这段期间比较稳定,取代了其他国家吸收了台湾的出口贸易,同时菲律宾货币贬值导致台湾来自菲律宾的进口增大。

如上所述,1997年台湾企业的海外投资额刷新了过去的最高记录,但台湾企业对上述受货币危机影响后的各国的直接资本投资却有什么样的变化呢?根据台湾“经济部”投审会的统计,结合作者的推算,其变化情况如下(注:详见《台湾对外投资,统计月报》,1997年12月号。):从1997年7月到12月期间,台湾的对外投资额共计有16.34亿美元,比前一年同期增长50.6%,但对上述五个国家(韩国和东盟四国)的直接资本投资均有大幅度的减少(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除外),对韩国的投资额比前一年同期减少93.8%、对泰国减少82.9%、对印度尼西亚减少61.7%。这是由于货币危机导致在当地难以筹集资金以及金融形势的不稳定。这种状态看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结束语

长期以来,台湾在和其他亚洲地区新兴工业化经济群体的竞争以及东盟各国、中国、越南的追赶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它的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不得不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海外。此外,从短期的因素看,国际上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与加强、区域与集团经济的日趋加强,台湾企业也被迫选择在当地生产以回避贸易壁垒。此外,随着台湾经济国际化的进展,台湾岛内今后还会进一步放宽对资本交易的限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台湾企业向海外转移生产基地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强。

台湾的中小企业从80年代后半期起便已急剧地向海外进行转移投资,90年代起台湾的大企业也开始积极地向外投资。特别是制造业部门的中小企业不断地向东南亚、中国大陆、越南进行投资。如上所述,到目前为止,台湾制造业部门尚未出现空洞化趋势,但今后会不会出现空洞化却是值得人们注意的。

此外,这次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与扩散,亚洲经济在短期内已经难以恢复,在这次灾难中,台湾经济幸好所受影响不大,今后台湾必须向遭遇到危机影响的国家(或地区)提供援助;另一方面,台湾企业在当前东南亚的股市价格、金融市场价格下跌了一半的形势下得到了一个可以扩大对东南亚各地进行投资的机遇。

标签:;  ;  ;  ;  ;  ;  ;  ;  ;  

台湾海外投资与货币危机_海外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