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信息服务组织及其发展原因_日本东京论文

日本信息服务组织及其发展原因_日本东京论文

日本信息服务机构及其成长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服务机构论文,原因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服务业包含内容广泛,划分标准众说纷纭。日本通产省将它分为三类,即软件产业、信息处理服务业、以数据库服务业为主的信息提供服务业。我国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是从历史发展过程与信息产品提供主要方式考虑,划分为传统型(以提供印刷文本为特征)及新兴型(以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特征)两种。本文参照上述观点,对日本信息服务机构及其成长原因作一介绍与分析。

1

1.1 咨询机构

日本咨询工作发展为一种产业,至今不过半个世纪。二次大战后,日本城市破坏严重,亟需大兴土木,政府无力包办,工程建筑成为民办企业的热门,咨询业最先在此领域兴起,1955年呈现高潮。六十年代后期,日本经济稳步发展,咨询公司数量与种类骤增。1964年成立日本海外工程咨询公司协会(ECFA),标志着咨询业务已伸展到国外,但其营业额及影响与开展海外咨询的老牌国家英、法相比, 还是望尘莫及。 1974年日本咨询工程师协会(AJCE)成立, 说明工程咨询业的成熟。 1975年资料表明,日本已有咨询公司500个。

日本咨询机构主要有两类:

(1)政府隶属,内阁总理大臣(首相)及各省、 厅(部)辖有以专家、学者为主要成员组成的审议会,接受首相或大臣的委托咨询,为其决策服务。主要有两个,一是日本科学技术会议,1959年建立,为科技工作出谋划策。如1977年提出的以“长期综合科学技术政策”为题的咨询报告,对促进科技进步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日本学术会议,1949年建立。审议政府关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的提案;提出建议与报告;加强政府与专家、学者的联系。以上两个机构均为总理府领导的国家一级咨询机构。

(2)脑库。主要脑库有100多个,其类型多样,大、中、小规模并存,具有代表性有三家:

①野村综合研究所(NRI)。1965年建立,设在神奈川县镰仓市。 主要研究内政外交的战略、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及社会等领域的问题。其专题报告备受政府及财界青睐。有工作人员2400人。1990 年3月决算表明,年营业额为1095亿日元,利润达137亿日元。

②三菱综合研究所(MRI)。1970年建于东京。 任务为:在发展信息系统及国际化的时代,适应新的社会、经济与工业的需求,研究国内外经济、政治、工业和管理、技术经济、社会工程、技术和数据处理等诸多问题。有工作人员800人。每年纯利润达6亿日元。

③综合研究开发机构(NIRA)。1974年建于东京。由经济计划厅领导。有日本脑库“总管”之称。负责统筹协调全国脑库工作。它开展经济等问题的研究,对其它脑库给予课题与资助。工作人员37人。1976—1978年曾组织15个脑库,花费3亿日元,完成以“21 世纪日本综合战略”为题的报告,为政府采纳,定为国策之一。

1.2 科学信息与经济信息机构

第一类是科学信息机构,其中,由政府一些省、厅(部)领导的主要有两个:

(1)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JICST)。为科学技术厅主管的全国科技情报与检索服务的中枢机构。1957年8月建于东京,有工作人员330人。以生产二次文献为主要任务。对于1.62万种期刊所载的国内外科技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每年编写文摘约97.5万条,其中日文文摘近68万条。出版12种专题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还出版《情报处理与管理》等刊物。提供翻译、复制、查询等项服务,国内外用户90%通过联机检索提问,解答为有偿服务。该中心1993年经费为170亿日元, 内含政府拨款70亿,其余100亿依靠创收,占总额的58.8%。

(2)日本学术情报中心(NACSIS)1986年4月建于东京。是文部省领导的学术情报网络,有工作人员95人。与它联网的国立大学有96%,公立大学有62%,私立大学有53%,它们从中获得文献信息及数据库服务。各大学及文部省所辖的科研机构的报告均须交该中心统一归档与建库。1990年度其总预算为30亿日元。

第二类是经济信息机构。索尼公司、夏普公司、日本电气公司等大企业都设有信息机构,建有信息网络。为确保在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少数大企业对自己所获重要的经济信息概不外传,实行操纵。如三井物产综合商社的办事处遍布国内50多个城市和84个国家、地区,通过庞大的通信网络,查询国内外贸易信息仅需1至3分钟,查询或调阅政府新制订的法律文件及国会记录资料也不过5至10分钟。 由于少数大企业对信息交流采取封销政策。以至占日本企业总数94%左右的中小企业因实力不足,只有望洋兴叹,遂采取“企业组合”方式共享信息。

1.3 图书馆

(1)国家图书馆。国会图书馆是日本的国家图书馆,1948 年建于东京。其所属中心图书馆,设在国会为议员服务的图书馆及上野图书馆共藏书573万多册,刊物12.8万多册,其所属东方图书馆藏书75.1 万多册,它设在政府的行政与司法部门的35所分馆藏书397万册。 以上合计共藏书1046万册。有工作人员800多人。对国会议员、 政府部门及公众读者开放并提供咨询服务。

(2)公共图书馆。1991年共有1107所,总藏书量为1.24亿册, 平均每1000人口借书1882册次。 东京、 大阪的县立公共图书馆藏书均逾100万册。公共图书馆现代技术应用远不及英、美。

(3)专业图书馆。主要建于二战以后,约有2000多所。日立、 三菱等大公司的图书馆办得较有成效。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图书馆,亚洲经济学会图书馆及若干医学图书馆也比较出色。

(4)大学图书馆。1990年统计共有1028所,总藏书量为1.79 多亿册。其中,东京大学总馆及各系、所分馆藏书608.5万册, 京都大学图书馆及29所分馆藏书505.9万册。各大学馆馆际协作活跃, 纷纷组织计算机网络,规模最大的是“日本大学网络”,由东京大学图书馆牵头,联结110多所大学馆。

1.4 档案馆

(1)国家档案馆。国家公文书馆为国家档案馆,1971年建东京, 由总理府领导。存有明治维新以来的政府纪录50万册,其内阁图书馆藏书54.9万册。出版年报,大量开展缩微复制工作。

(2)中央机关档案馆有文部省、外务省等部门的档案馆。 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部存有二战前日军为主的档案1.68万卷的大部分,对研究日本侵略战争颇具史料价值。地方级档案馆有东京都档案馆、山口县档案馆等。

1.5 博物馆

1991年日本共有博物馆676所,全年观众达1.09亿多人次, 平均每1000居民中有观众910人次。

(1)东京国立博物馆。1871年建立。为日本最大的美术博物馆, 收东方艺术品88.02万件。

(2)国立科学博物馆。1877年建于东京。1990 年自然资源研究所与该馆合并。展出自然史、物理学与工程学成果。

(3)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1981年建立,设在千叶县佐仓市。 通过考古文物、艺术品、图片及模型展示日本民族史及文化史。

这些博物馆都注重开展科研,举办报告及讨论会,出版刊物,解答咨询。

1.6 新闻传媒

(1)报纸。日本的日报平均发行量及人均量在世界上均居榜首。 1991年,平均每1000居民中有日报589份。 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为《朝日新闻》,早报销820万份,晚报销470万份;《读卖新闻》, 早报销980万份,晚报销470万份。其他影响较大的日报有《每日新闻》、 《日本经济新闻》、《产经新闻》等。

(2)广播、电视。1989年估计,全国广播听众有1.1亿人,电视观众有7500万人。日本广播协会(NHK)现有职工1.6万多人,管理3 个广播网络,2个电视网络及2个DBS电视系列,用22种语言对外服务。

1991年11月,日本推出高清晰度电视广播,每日用本国发射的卫星播放8小时,表明其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7 数据库与联机检索系统

数据库是信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与日俱增。日本数据库1982年为456个,1991 年初增为2354 个, 内自产者约800个。余为引进,以美国居多。全部数据库按用户类型划分, 商业类居首,占41.4%,其次为科技类,占29.7%。1989—1990年度。 在750家大企业中,利用数据库的有472家,占总数63%, 足见大企业对数据库的重视。

日本90%的数据库采取联机服务方式,主要的联机系统有:

(1)日本科技情报中心的联机信息检索系统(JOIS—Ⅱ)。 1976年9月开始运转,总部设在东京,在日本其他大城市设分部。 它提供科技、医学等文献。鉴于日语在国外利用诸多不便,该中心从1985年起编制英文版数据库(JICST—E),拥有110万条纪录, 从而加强了国际信息交流。

(2)学术情报中心的NACSIS—IR系统。有数据库36个, 共有2400万条纪录。

(3)日本经济新闻社数据库服务处的NEEDS —TS 系统及NEEDS —IR系统。提供经济、管理、国外能源等信息及查询经济期刊文献等项服务。

(4)日本专利情报中心所属的PATOLIS系统。提供专利情报。

美国的DIALOG、SDC(系统发展公司)及BRS(书目检索服务公司)都在日本接受业务。日本也努力向国外推出自己生产的数据库,1987年仅28种,1989年增至104种。同时加强国际合作。1987年, 日本科技情报中心与美国化学学会(ACS)隶属的化学文摘社(CAS),德国卡尔斯鲁厄数学、物理、能源专业信息中心(FIZ—Karlsrude)共建国际信息联机系统(STN),包含数据库74个,拥有纪录4100万条, 向用户提供追溯检索,定题服务及联机订购原文。该中心的JICST—E已进入STN 系统。

2

日本各类信息服务机构增长迅速。1986年为3604个, 1989 年增为5587个,从业人数1989年为37.7万人,1992年增为48.8万人。其中,数据库起步虽晚,发展最快,尤其引人注目。

日本信息服务机构成长快速的原因很多,但以下三点至关重要。

(1)政府的大力扶持。主要表现为:a.政府将发展信息服务业视为一项战略任务,自1968年起即将它列为发展经济的核心产业,制订了一系列法律并实行减税优惠政策以作为保障。b.大量投资,鼓励信息科研。如文部省曾拨巨款(约合440万美元),组织500多人,由东京大学计算机中心领导进行专题研究,于1980年初发表建设科学信息系统的计划,从而有力地推动科学信息网络的建设。c.扶持数据库建设。通产省对此做了大量工作,如组织各大财团建立“数据库产业振兴财团”;每年出版《数据库白皮书》以指导数据库产业发展等等。d.支持建立信息服务业中的行业性团体组织。主要有日本信息处理开发协会、日本信息服务产业协会等,它们沟通政府与信息服务机构之间的关系,维护行业利益,推动会员发展业务。

(2)注重学习先进的国外经验与技术。 向外国先进的事物学习是日本人的传统做法。其长处在于,不仅善于模仿、消化、吸收,而且努力开发人脑的发明能力,对引进的经验和技术加以改良和创新。以数据库为例,日本从六十年代从美国引进数据库,但通过吸收和实际应用西方技术,就从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建设本国的数据库,不仅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且开始打入国际市场。再如脑库的建设,也以国外一流脑库为范例,如野村综合研究所曾以美国斯坦福国际问题研究所、兰德公司及巴特尔纪念研究所为榜样,调整内部组织,建立新的结构,借以适应与这些美国脑库联合进行课题研究的需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也是向国外学习、取长补短的一个重要方式。自综合研究开发机构成立后,此项工作大为活跃,该机构领导人曾访问兰德公司等脑库,多次交换关于脑库建设与发展的意见,推动学者互访。

(3)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日本政府从明治维新起, 即把振兴教育置于优先地位,举国上下致力培养人才,导致尔后的科技事业根深叶茂,二战后创造的经济奇迹也与此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信息服务方面,主要的举措是:a.抓计算机教育。政府不仅在高等学校、专科学校而且在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程,在青少年中普及计算机知识及技术教育。b.通过考试提高质量并选拨人才。1958年起对技术士(咨询人员较高职称)举行国家考试;1969年起,通产省对信息处理技术人员举行全国性公开考试;1994年,通产省产业构造审议会又对各类信息人员(以技术及管理人员为重点)的知识,能力与作用做出明确规定并实行资格考试,合格者可获企业奖励。c.培训在职人员。除由政府抓在职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外,一些信息机构也致力这项工作,著名的脑库尤为注重,如野村综合研究所不断派遣研究人员赴国外留学或到研究机构深造;三菱综合研究所对新来人员统一培训,须具备深入现场调研本领的人方可上岗。

上述促使日本信息服务机构迅速成长的因素,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标签:;  ;  ;  

日本信息服务组织及其发展原因_日本东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