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产品形象_中国形象论文

论民族产品形象_中国形象论文

论国家产品形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象论文,国家论文,产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产品形象研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跨世纪战略性课题。本文在解释国家产品形象的基本涵义,概括其特点之后,对其理论线索和基本特征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总结了塑造国家产品形象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产品形象战略,对其必要性进行了论证。

目前,中国多数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只能处于低价位竞争的地位,国际贸易条件相对恶化,因此所蒙受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这一状况,与中国在国际事务与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极不相称,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极不适应。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全面思考国家产品形象问题,无疑是一件迫切而重要的跨世纪战略性课题。

一、国家产品形象的基本涵义

国家产品形象是指某个国家的内部与外部经济活动主体对该国产品和服务的总体质量水平的综合评价与总体印象。一个国家的产品和服务的总体质量水平是构成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国家形象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一个国家的产品形象来自该国的产品和服务长期以来在国际社会大众中产生的印象的积累。优良的国家产品形象是社会大众对该国为增进整个国际社会的福利而作出的贡献所普遍给予的主观性认可和肯定性评价。

国家产品形象的集中体现是一种复杂的、多种因素相互交汇、交融的主观心理态度和客观事实反映的集合,它得以形成并保持的基础至少取决于:(1)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的高低;(2)社会活动主体对提高国家产品质量的充分关切程度;(3)全民的质量意识、 爱国主义信念和国家荣辱感的强弱;(4)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强大与否。

一般说来,国家产品形象有以下几个特点:(1)时代性。 国家产品形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国际交往与对外开放程度的变化,以及国家综合国力,尤其是综合经济实力的变化而改变。国家产品形象一旦形成,就会在较长时期内产生作用和影响;(2)民族性。 一国的国家产品形象集中反映了该国民族的物质文化性格、信誉智慧水平和进取创新精神。全民族的、全社会的质量观念和质量意识最终凝结在国家产品形象上,显示出一个民族的素质和修养;(3)直感性。 由于一国的产品和服务更容易直接或间接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因此,社会经济生活主体对国家产品形象的感受要较其它形象更广泛、更直观、更具体;(4)整体性。国家产品形象显然是就国家产品的整体而言的, 体现的是国家产品质量的整体水平。但是另一方面,国家产品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社会大众天天接触的是一件件具体产品或一项项具体服务,也就是说,社会大众是在具体生动的产品或服务接触中逐渐积累起对国家产品形象的认知。由此可见,每一件产品或每一项服务都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国家产品形象。所以,我们所理解的国家产品形象的整体性应该是整体形象与个体形象的辩证统一。

二、国家产品形象的理论线索

产品形象始终是市场营销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在较长时期内,对产品形象的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分析,主要是从供给角度进行的。通过运用产品生命周期、比较优势、规模与范围等理论进行分析,探求企业为拓展市场或取得竞争优势所定位的产品形象,成为企业竞争策略的部分内容。从供给角度所考虑采取的国际化经营策略,基本上是以劳动力成本、土地的取得、原材料或能源供应、技术可行性等生产因素作为权衡、抉择的依据。从需求方面着手的研究相对薄弱。对消费者行为,尤其是在消费者是否愿意接受来自不同国家的产品方面缺乏深入探讨。

60年代中后期,从需求角度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以后逐步确立了营销管理就是需求管理的核心思想。与营销市场分析密切相关的行为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被统合到市场营销研究中。70年代中期,随着全球性营销时期的到来,对国际营销市场的探讨得以深入,并陆续取得许多成果。其中,美国学者比尔基(Bilkey)等于1982年首次提出了产品出产国信息对消费者评价一国产品及购买意愿的影响的命题,或称为出产国效应(Country-of-origin effects)。例如, 是否因为某项某国生产的产品给人以不良印象,从而就会造成消费者认为该国制造的其它产品也多为劣质的。目前,这一命题已经成为欧美市场营销理论方面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对这一命题的研究,学者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何种因素影响出产国效应的形成,出产国效应如何影响一国产品的销售乃至国家产品形象,以及在国际营销活动中,出产国效应是否是一个与其它产品特征相区别的独立变量。

一些消费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揭示,一般消费者可能较为重视对产品生产地的一般印象,这种印象往往会在其头脑中产生近乎固定的,带有浓烈的主观选择性倾向的痕迹,以致使消费者忽视区分各类产品的不同质量水平。也就是说,消费者由于某种认知上的原因,会形成具有持久性和一致性的知觉和态度。他们往往不能给予一国不同产品以理性的形象评价,从而会近似盲目地对该国整体产品形象产生一致性的偏好或厌恶。消费者可能只熟悉某国制造的某些产品,或者只具有某国某些产品的知识或经验,但对这些产品的知觉及态度会形成对一国整体产品的知觉或态度,进而左右消费者的行为决策。此时,会就产生整体国家产品形象的观念。换句话说,如果消费者因某项产品而对该国产品存有整体的形象认知和态度,那么就存在着国家整体产品形象的概念。有的研究则认为出产国的形象已经内部化为该国产品的特点之一,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和产品形象的形成。出产国这一因素还可能通过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特征信息的解释而间接地影响对产品的评价。当消费者不熟悉某一国家的有关产品时,这种间接影响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大量的实证研究成果有力地支持了出产国效应理论。一些研究表明来自发达国家的产品一般比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受到消费者更为肯定的评价。对包括俄罗斯的东欧国家产品的研究也表明这些国家的产品只能得到很低的评价。俄罗斯的产品不仅每年排名较低,而且呈位次下降趋势。俄罗斯的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如拖拉机等机电设备,由于国家产品形象不佳,只能以更低的价格来偿付消费者对出产国的偏见。还有人甚至提出,存在着一个以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体系,及其相对经济发展阶段为基础的国家产品形象层级。来自低层级的国家的产品将被认为比来自高层级的国家的类似产品质量差。

毫无疑问,国家产品形象概念不仅存在,而且事实上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影响着各国产品对国际市场的分割,影响着各国国际贸易条件的变化,从而最终影响着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形象。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国家产品形象与我们相对熟悉的企业产品形象是不同层次的两个概念,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国家产品形象作为国家形象层次中的重要内容,是企业产品形象的整体形式、集中体现;企业产品形象作为企业形象层次中的重要内容,反映的是企业产品的内在质量价值,是国家产品形象的内在要素、基础内容。

三、国家产品形象的基本特征

一般说来,国家产品形象的基本特征由产品相关和非产品相关两大类因素构成。其中,产品相关因素包括产品特性、企业及品牌形象和产业形象三个层面。

1.产品特性

产品特性由内在要素(intrinsic

factors)和外在要素(extrinsic factors)构成。内在要素指体现产品本身特性的要素, 如功能、实用性、设计风格、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感、质感及口味,等等;外在要素指非产品本身特性,但影响消费者评价该产品的要素,如价格、质量保证、交货期、售后服务、易获得性,等等。

2.企业及品牌形象

企业形象与品牌形象相类似,基本上须借助产品的内外要素的不同水平所体现的产品特性,经过长期积累而逐渐形成。当产品的诸多特性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某种知名度后,消费者就可能依据企业或品牌形象来直接评价该企业产品的质量水平。而企业形象除了上述的产品特性外,还包括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国际化程度、与公众的关系、经营策略,以及是否尽到社会责任(如环境保护)等。如果企业采用个别品牌的产品策略,那么还要分别考虑品牌要素所构成的特征。

3.产业形象

消费者对产品出产国形象的感受和认识还可能以产业为对象,而不仅只以个别企业、个别产品为对象。例如,消费者评判的产品对象,是不同国家的电视机、电冰箱或汽车,而不是针对具体尺寸、规格或型号的电视机(如21寸或30寸以上等)或汽车(轿车或货车等)。因此,消费者感知的主题虽然以某类产品来界定,但是实际上所表达的可能是对产品出产国某类产业的印象。这样,就必须考虑是哪些个别产品的形象影响着消费者对某种产品作出判断。或者说,消费者因哪些产品的形象而得出了出产国该产业的形象。

非产品相关的因素主要指国家整体形象,而不是产品整体形象。国家形象覆盖面甚广,其影响因素具体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科学技术水平、政治安定性和民主性、文化发展程度、外交政策与对外交往、知识产权保护、大众健康水平和体育水平、环境保护、军事取向与和平意愿、商业传统与文化、意识形态与社会认同、跨国公司及国际知名品牌的多寡,等等。这些都构成重要的因素,同样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国家产品形象。

从消费市场方面进行分析,影响消费者形成国家产品形象的因素大体上有消费者属性,消费者对产品出产国的了解程度,以及参考团体等三个方面。

一般情况下,利用市场细分的统计变项来考察消费者属性,如性别、年龄、种族、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消费偏好、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语言、个人特性,等等。不同属性的消费者可能会对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持不同的形象态度。例如,有研究发现非白种人对于来自拉丁美洲国家的产品的评价要比白种人高。

消费者对产品出产国的了解,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1)消费者完全缺乏产品出产国的任何信息, 包括完全未使用过该国产品。此时,该消费者对一国产品的评价很可能受到参考团体的影响,或者根本无从作出评价;

(2)消费者可能因价格因素、朋友介绍或受广告媒体影响, 而购买或者使用过某国产品,但对产品出产国并无全面印象。此时,该消费者很可能即以该产品作为评价该国整体产品的依据,但也可能理性地依据不同产品给予不同的评价;

(3)消费者知道某国的国家情况(无论通过何种途径), 但是未曾使用或者购买过该国产品。此时,消费者可能凭借对该国整体形象的认识评价该国产品。由于消费者完全未使用过该国产品,因此对质量信息仍不清楚;

(4)消费者知道某国的国情,并且曾使用或购买过该国产品。 此时,消费者可能依据所购买或者使用过的产品,或者同时参考对该国整体形象的认识,对该国整体产品或个别产品进行评价。

参考团体指可能影响消费者行为的社会团体,如企业、宗教组织、协会、政治团体等,以及消费者的至友亲朋等。如果某一团体是倾向于反对某一国的,那么其成员一般会给予该国产品形象以较低的评价。

四、塑造国家产品形象的国际经验

纵观世界经济,形成特定的国家产品形象的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模式是企业经过较长时期的充分竞争和自由贸易,同时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而自然产生的国家产品形象。这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多数西方工业化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其特点是,大量的私有厂商在外部市场竞争这一看不见的手引导下通过优胜劣汰机制,以及在内部层级管理这一看得见的手调节下通过质量控制机制逐渐形成国家产品形象。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不予详细讨论。另一类模式是由政府和民间机构协同企业刻意塑造的国家产品形象。这是大多数亚洲新兴工业国家所选择的道路。在这类模式下,国家产品形象的形成或转变过程大大缩短了。

刻意塑造国家产品形象的国家首推日本。以后,亚洲四小龙除香港以外都分别为塑造和提高国家产品形象或地区产品形象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计划,并加以大力推动,都相继取得了显著成效。

日本产品在二战前与战后初期一直是以“低廉粗劣”著称于世;但是在短短不到1/4世纪的时间里, 日本产品形象却一跃而成为世界最佳。这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奉行的塑造国家产品形象战略。

日本塑造国家产品形象的做法,首先是抓住产品质量管理。当美国于1946年成立质量管理协会之后,日本产官学有识之士立即敏感地注意到这一问题,很快于1948年成立了质量管理协会,开始在日本全国广泛介绍与推广质量管理理念。1951年设立戴明奖,并于当年第一届质量管理大会上表彰优秀厂商与推广有功人员,有力地推动了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在短期内普及全国。1957年经多年修改后的“出口检查法”出台后,使日本的出口产品质量维持在一定水平。这样,从60年代起,日本的照相机、摩托车、家用电器等大宗产品逐渐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而日本的质量管理部门也借势从1965年起,向外界广为宣传日本质量优势,适时而恰当地配合塑造出日本产品的优良形象。

其次是坚定地推行标准化。日本实施标准化比强调质量管理还早。早在1921年,日本就设立了工业品规格统一调查会,负责制定日本标准规格(JES)。战后,又于1945年设立日本规格协会(JSA),全面推动标准化工作。1949年,日本颁布了工业标准化法,接着立即推行依据此法所颁订的JIS标示制度,使工业产品的质量有了法律规范。 标准化的实施不但符合生产者的要求,而且照顾到消费者的利益,间接地提高了日本产品形象。

第三是建立自己的产品开发体系。良好的质量只是维持与提高产品形象的基本条件之一。日本于50年代中后期逐步意识到,如果只是一味的模仿和借用,忽视创新和研究开发,即使产品质量上乘,也会破坏产品形象。因此,于1957年首先推出优良产品设计选拔制度,鼓励企业从事设计创新。1959年公布实施“出口产品设计法”,借以解决出口商品的伪冒问题。并且民间于1965年成立全国设计保护联合会,协助政府执行有关设计保护的行政工作,使日本产品在质量之外,也开始拥有独自的精美设计,逐渐提高了消费者对日本产品的忠诚度以及日本产品形象。

第四是成功地建立起良好产品形象的厂商。由于深感科技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日本于50年代不断引进世界高新科技,加以孜孜不倦地开发,配合以既有的深厚工业基础,很快获得良好成效。如索尼公司就不断领先世界推出电器产品,加上卓越的公关宣传,从而奠定了今天良好的形象基础。松下电器公司也依靠技术的引进与发扬,配之以规模产量与行销能力,争得和索尼公司并驾齐驱的荣誉。其它如照相机、钟表、汽车等产品莫不如此。所以说,日本虽然不是许多科技的发明者,但是通过技术引进和发扬光大,再以迎合消费者需求为基础迅速实现商品化,仍然可以建立很好的形象。

总之,日本企业在政府与民间团体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首先借助大量的生产设备与低廉质佳的劳动力,大量生产廉价商品切入市场,接着借研究与开发所产生的新产品来建立差异化以确立自有品牌,然后靠强化独自的行销网络,实现高价位销售,确保企业一定利润。在行有余力之后,更能制定及推广自主行销的经营策略,形成自我增长的良性循环,逐渐成长为世界一流企业,并且共同塑造、烘托出优良的日本产品形象。以致在国际市场上,只要冠以日本制造的产品,就可能立即身价百倍。

亚洲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在确定适合自身环境和条件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在产业结构变动的不同时期,先后制定提高国家或地区产品形象的具体策略和计划,或者直接把塑造国家或地区产品形象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如我国台湾省,鉴于7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工业化成熟期阶段,经济陷于转型期瓶颈,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渐失价格竞争优势,当局在1979年提出“全面提高工业设计能力五年计划”和“全面提高产品质量五年计划”,希望从最根本的工业研究、开发和设计着手,指导和协助厂商提高产品附加价值,进而加速产品质量的改进。同时,拟定了一个“全面提升产品形象计划”,由台湾外贸协会成立形象计划小组负责推动,以便把实施中的“台湾产品质量改进”的事实周知国际消费大众,并通过评选台湾产品形象奖、台湾精品标志奖等活动加以促进、推广。

韩国则通过韩国贸易中心收集各国的相关资料和情报,经详细地整理与分析,针对不同行业选择西方合作者,以尽快取得世界级设计、质量、规模,以及产品形象。例如,韩国微波电器工业通过在生产方面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合作,在行销方面与美国彭尼公司合作,只用了10年时间就成为全球竞争者。新加坡在营造“花园城市”和服务业国家形象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也是有口皆碑的。

从国际上关于国家产品形象的实践和经验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国家产品形象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国家产品形象是可以改变的。日本产品能由“低廉粗劣”的形象改变为大多数消费者所认可的优良形象就是明证。

2.国家产品形象的基础是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水平。这就需要建立起从研究与开发,设计创新,标准化,生产经营到售后服务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

3.国家产品形象的民族性和社会性。形成和提高国家产品形象不是哪一个部门或个人的事,而是涉及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方方面面。因此,除政府、社会团体、企业等组织和机构的协作努力外,全民的共识、支持和自觉维护必不可少。

4.与塑造国家产品形象相关的法制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例如,制定标准,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鼓励自创品牌,管理出口产品质量,等等,都需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

5.必须重视在国内外广泛开展相关的公关活动。在适当时机利用相互配合的各种公关和宣传方式,以较大的力度推进国家产品形象乃至产业形象、企业形象的提升,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五、中国产品形象战略

在经济国际化趋势不断加深、加速,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塑造和提高中国产品形象,以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国家经济实力,已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从整个国家的战略层次上来考虑,把国家产品形象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通过研究消费者如何评价一国国家产品形象,国家产品形象如何影响一国的国际贸易条件及国际竞争力入手,对中国产品形象进行科学的、可行的整体设计定位,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建设、提升,无论对于提高中国的整体形象,改善和巩固中国在国际社会及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还是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吸引和利用外资,以及实现经营方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都非常必要。

国内一些有识之士针对我国产品质量和营销工作的现状,提出了中国名牌发展战略,并积极予以推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和效应。但是,在目前的形势下,只有名牌发展战略是不够的,还难以动员、激发起全社会、全民族关心、推动以重视质量为基础增强国家竞争力的热情和努力,还不能在更广、更高的层面上从经济质量和效益方面体现出国家的和民族的物质文化精神和素质。提出中国产品形象战略,则可以适应上述要求,具有更广的动员性、更高的层次性和更大的概括性。而名牌发展战略应该是中国产品形象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设计、实施中国产品形象战略的条件和时机业已成熟,其主要依据在于:

——经过多年艰苦努力,中国的国际地位已有很大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小,其国际形象日益改善。从国内情况看,随着市场经济规范化、法制化的进程,国家更为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全民的质量意识、国家观念不断增强,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深得人心。微观经济方面,一大批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革、改组和改造,增强了经营活动和市场竞争力,产品科技含量提高,质量得到改进,品牌经营初见成效。这就为实施中国产品形象战略提供了必须的国际环境、社会基础和运行条件。

——1994年,中国以出口额计算的外贸依存度已达到23%的高水平,出口产品结构也在相应发生变化,表明中国经济参与国际分工、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的程度在不断深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整体的产品质量和形象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档次以及相应的价格地位,将直接对中国国际贸易条件的改善产生深远影响。中国迟早要加入WTO,伴随这一渐进的过程, 中国国内市场的准入条件正逐步放宽,国际市场上更多的高质量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价格将进一步降低,“复关”所带来的冲击及加剧市场竞争不可避免。实施中国产品形象战略有意识地塑造国家产品形象,无疑会有助于提高中国民族工业的自信心和抗冲击能力,有利于缩短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调整与适应过程,有利于形成主要依靠质量和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机制。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转换升级是中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重点发展资源消耗少、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产品,并适时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转换。中西部地区则要加快资源开发力度,提高资源初级加工的深度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附加价值,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以及吸纳东部转移出来的产业。在这一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换的动态过程中,通过塑造国家产品形象加以配合、促进,才能使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布局建立在坚实的质量和效益基础上。

——为了为长远发展创造条件,积累后劲,必须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形成注重质量和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技术进步机制和经济运行机制,这是今后较长时期的基本发展方针。中国产品形象的塑造和提高必将有助于推动这种转变。或者说,塑造中国产品形象本身就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手段之一,而中国产品形象的形成和提高则应该是增长方式转变的结果或标志之一。

——纵观现代国际市场,竞争一般呈现出这样的运动趋势,即通过产品竞争推动资本、技术的输出→资本、技术的竞争推动形象、商誉及品牌的输出→形象、商誉及品牌的竞争推动产品的输出。目前,形象、商誉及品牌等无形资产的竞争正逐渐上升为国际市场的主要竞争内容。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形象和商誉。实施中国产品形象战略将适应于这一现代国际市场的竞争潮流,既能推动中国市场经济规范化的进程,更好地与国际经济互接互补,又能借助于国家整体的产品形象提升企业的产品形象,增加产品附加价值,也能引导、促使企业注重技术进步和质量管理,致力于自身产品形象的塑造和改善,还能促进全民质量观念和质量意识的提高。

综上所述,提出中国产品形象战略具有历史必然性、现实紧迫性和未来趋向性。

中国产品形象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把树立和提高国家产品形象作为实现中国经济质量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推动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和规范化进程,促进崭新的现代民族精神和国家形象的形成和完善。

现阶段推动实施中国产品形象战略的具体策略,至少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建立中国制造产品的理念。大力营造Made in China(MIC)的经营理念、文化氛围和社会风尚,强调MIC产品从设计、制造、 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质量意识,并通过对其的认知,促使全民对国家产品形象观念的重视和关心,对国家产品形象塑造的自觉支持和参与。同时,广泛提供使用MIC产品,使国内消费大众对MIC产品充满信心和自豪感,进而影响和带动国外消费者对MIC产品的偏爱。

——重视政府的指导作用。国际经验表明,政府在造就国家产品形象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在中国的社会条件下,政府的行为对国家产品形象的设计和形成必然产生巨大影响。中国产品形象战略中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确立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产品形象战略;(2)拟定国家产品形象的实施计划; (3)主持制定保障国家产品形象战略顺利实施和规范运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4)指导和协调各经济活动主体塑造国家产品形象的活动;(5)在国际事务、国际关系中的相关组织、 推动与协调作用;(6)国家级国家产品形象促进措施与手段。例如, 国家产品形象奖的设立与颁发,有关的融资、税收优惠政策,等等。

——强调民间机构的推动作用。中国产品形象战略的具体实施,更多的工作要依靠民间机构的推动。这些工作包括各种质量策略、营销策略、公关策略、科技策略、文化策略的制定与实施,以及人才开发、信息管理、中介组织的协调,等等。这里需特别注意的是政府与民间机构的整合,以及民间机构相互间的整合。

——突出大企业的主导地位。树立一种高质量的形象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为了加速这个进程,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充分发挥大企业的作用。首先,结合大企业发展战略,选择具有技术开发能力,竞争实力强的代表性骨干大企业,着力培育、创造出若干个世界级自创品牌,借以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并借助出产国效应改变中国产品形象,提高中国产品形象效应层级,然后再以此扩散、幅射,带动整个出口产业的质量层次升级,进一步强化、巩固中国的整体产品形象,并促进其不断提升。

——选择合适的市场切入点。考虑到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一个国家可能有其独特的比较优势,善于或适于生产某些产品而不善于或不适于生产其它产品,因此,应当在国际行销市场的开发方面进行选择性定位,以其作为塑造形象的突破口。具体思路是:选择若干最具附加价值,开发成本低,基础条件好,有利于中国发挥优势的国际市场,加以锁定,集中力量开发、拓展MIC产品。在某一特定市场上, 只有优质产品的数量足够多,市场占有率足够大,产品质量水平足够稳定,才能具有改变国家整体产品形象的能力。

标签:;  ;  

论民族产品形象_中国形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