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对旅游业的影响分析及相关问题分析_旅游收入论文

SARS对旅游业的影响分析及相关问题分析_旅游收入论文

旅游业受“非典”影响情况分析及对几个相关问题的辨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旅游业论文,非典论文,情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非典”对中国旅游业造成重创,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不仅仅是旅游自身的问题,还涉及到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涉及到学术界和全社会对旅游业的认识。最近,有三个现象比较突出:

其一,国务院有关部门为了支持受“非典”影响大的行业渡过难关,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中央已经明确旅游业受“非典”重创为第一位的情况下,在有关政策文件中,或把旅游业与餐饮业、出租汽车业等行业并列,或把旅游置于其他行业之后,反映了有关决策部门对旅游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

其二,在若干经济专家、学者的“非典”影响分析中,一方面是承认旅游业遭受重创;另一方面,则一致认为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影响甚小,主流看法是即使这种影响持续到年底,旅游业损失也不过影响国民经济增长速度0.2个百分点(注:叶俊东,袁元.“非典”难逆中国经济增势[J].瞭望新闻周刊,2003年5月7日.;耿馨雅.宏观冲击[J].证券市场周刊,2003年5月12日;国家统计局工交司.“非典”疫情对我国交通运输的影响[J].中国统计信息网www.stats.gov.cn,2003年5月13日;张晓莉.龙永图表示“非典”促生新产业不会引发经济危机[J].北京晨报,5月14日;植万禄,胡鞍钢.SARS对北京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仅为0.5%[J].北京青年报,2003年5月15日.)。

其三,5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的三次产业分类说明,旅游业作为中央确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第三产业里并无一字出现(注:国家统计局.三次产业划分规定[J].中国统计信息网www.stats.gov.cn,2003年5月20日.)。

以上现象与旅游业的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出入,揭示了旅游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和基本矛盾。从目前来看,“非典”对旅游业的重创是阶段性的,或是中期的影响,而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对旅游业的影响则是长期的,只不过在目前的特殊时期表现得更加充分而已。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旅游业内涵和基本运行规律的认识,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旅游因“非典”影响的损失评估,旅游的敏感性等诸多方面,需要进行深层次的辨析。

一、对旅游业的产业内涵和运行规律的认识

(一)关于旅游业的内涵

在目前统计工作执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1994)中,旅游业仅指经营旅游业务的各类旅行社和旅游公司等部门的活动,不包括接待旅游活动的饭店、公园等活动,这样把许多旅游服务行业排除在外。例如,很多旅游景点就没有归入旅游业中,而统计在公共设施服务业中的风景名胜管理业、园林绿化业、自然保护区管理业等。其他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分类还有旅馆业、娱乐服务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零售业等。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说明,一个行业(或产业)是指从事相同性质的经济活动的所有单位的集合;当一个单位对外从事两种以上的经济活动时,主要活动是指占其单位增加值份额最大的一种活动;单位行业归属的确定原则是按照主要活动确定单位的行业:

A.一个单位从事一种经济活动,即按照该活动确定单位的行业。

B.一个单位从事两种以上的经济活动,则按照主要活动确定单位的行业。

C.如果无法用增加值确定该单位的主要活动,可依据销售收入、营业收入或从业人员确定主要活动。

基于以上说明,旅游行业和单位确定的主要困难在于某些单位虽然主要从事一种经济活动,但是经济活动的对象既包括旅游者,又包括当地居民,而且经济活动比重不易确定。对一个旅游地来说,几乎没有一个行业的收入完全源于旅游者,也几乎没有一个行业的收入根本与旅游者无关。统计制度中判断行业分类的出发点是生产/供给,而旅游业内判断旅游业出发点是需求/消费,两者并不完全契合。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比较大的困难,也出现了一些矛盾。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中所确定的行业,可以把与旅游活动相关的行业以及相关程度做以下列表(见表1)。

表1 与旅游活动相关的行业

的相关

  行业

直接相关

·旅游业(包括经营旅游业务的各类旅行社和旅游公司等

(与旅游活 部门的活动,不包括接待旅游活动的饭店、公园等活动)

动相关的

·旅馆业(包括宾馆、旅馆及招待所、大车店等)

业务占绝

·公共设施服务业(包括市内公共交通业、园林绿化业、

对比重 自然保护区管理业、风景名胜区管理业、环境卫生业、

市政工程管理业及其他公共服务业)

·铁路运输业

较大相关

·公路运输业

(与旅游活 ·水上运输业

动相关的

·航空运输业

业务占较

·其他交通运输业

大比重)

·零售业

·餐饮业

·娱乐服务业(包括卡拉OK歌舞厅、电子游戏厅、游乐

园、夜总会等活动)

·农业

·林业

·畜牧业

·渔业

·食品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

·纺织业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日用金属制品业

·汽车制造业

间接相关 ·其他制造业

(与旅游 ·土木工程建筑业

相关的业 ·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业

务占较小 ·装修装饰业

比重)·邮电通讯业

·食品、饮料、烟草和家庭日用品批发业

·其他批发业

·金融业

·保险业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

·房地产管理业

·信息、咨询服务业

·租赁服务业

·教育

·文化艺术业

·广播电影电视业

·环境保护

·工程设计业

·国家机关

·社会团体

来源:行业名称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中的“中类”名称。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旅游相关业务所占的比重大小,我们认为可以把以下经营单位(主营业务为提供旅游活动服务和旅游相关产品)列为旅游基本行业,作为旅游行业分类的口径,对现行的旅游业行业分类进行扩充、调整:

·旅行社和旅游公司

·旅馆业

·旅游景区、点(把旅游景区、点从公共设施服务业中剥离出来)

·旅游车船服务企业(把旅游车船公司从租赁服务业中剥离出来)

(二)对旅游经济运行基本规律的认识

旅游活动产生的根本驱动是人们求新、求异以及怀旧的欲望和冲动,需求发生和实现的内在条件是可支配收入及闲暇时间,成行的外部条件是目的地的可达性、费用的可承受性和环境的合意性。环境的合意性主要是指社会条件是否允许人们出行,具体体现为安全因素,如战争、暴动、疫病等突发性事件。这次“非典”疫情为影响环境合意性的因素,但由于旅游活动的根本驱动、需求内在条件以及其他外部条件并没有改变,因此,影响具有一定的时限。

旅游活动是一个综合性或者混合性消费。没有一种消费活动的内容会这么多样、这么广泛。一般的商品消费活动只是针对相关生产和商业销售这两类行业,一般的服务消费只是针对一两类直接提供服务的行业,而旅游消费所针对的至少是“行、游、住、食、购、娱”这六类行业,而且是跨地域的。因此旅游最大的价值在于既有其行业涉及面上的乘数,又有消费支出上的乘数,并且是跨地区的流动性消费。所以说,旅游是一个“多赢”的活动,可以形成一个多门类的行业群,这是旅游消费与其他消费活动最大的区别。这也是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可以旅游立市、旅游立国的重要原因。

旅游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根本在于: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做出的支出高于同一时期如果不出游而做出的支出,也就是说旅游的“机会支出”低于旅游实际支出。结果就是形成了正的净需求增量,并引发类似的净投资增量,入境旅游更是直接的服务出口。这样旅游在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方面创造了新的增量,从而直接拉动经济增长,继而通过乘数进一步促进增长。但是旅游增长一旦降低甚至负增长,就会带来与增长乘数相同倍数的收缩作用。

旅游活动的增长对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按照旅游经济理论,发展旅游业能够增加国民收入、赚取外汇、回笼货币、扩大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等等。从经济角度看,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可重点概括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可以分为直接贡献和引致贡献两个阶段,体现为收入、就业、税收等多个方面。

同样,旅游活动的减少对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损害也是多方面的。旅游活动减少的冲击可以分为直接冲击和引致冲击两个阶段,造成的损失为直接损失与引致损失之和。

·收入直接冲击:发生在旅游直接相关或相关程度比较大的行业,例如旅行社、饭店、景区、民航客运、铁路客运、交通客运、餐饮、国内商业、国际贸易等,这一轮冲击主要表现在各行业业务数量和营业收入的下降,以及失业。

·收入引致冲击:直接冲击导致的收入减少和失业除了继续影响以上行业和领域外,还继而在消费需求方面影响到其他间接或引致相关行业,例如工业品制造、建筑材料、化工等多个行业。另外,冲击还将影响到相关行业的投资,除了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商品或装备生产领域的投资,还包括其他领域的投资,继而对国民经济造成进一步影响。基于“非典”疫情的短期性判断,旅游目前的损失对中、长期投资的影响不大。

·人员流动减少的直接冲击和引致冲击:旅游者数量的减少,尤其是商务旅游者数量的减少,首先直接体现在旅游收入的减少上,但随即发生的就是交易和洽谈活动的萎缩。一个商务旅游者的旅游花费只有几千美元,但他带来的贸易额或投资额可能是千万美元,甚至是上亿美元。对于特定的旅游者而言。这种扩大效应超出人们的想象。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旅游者数量减少看成是旅游业收入的减少,更大的损失是国民经济活动和总量的更大减少。

因此,当前计算的旅游收入损失为直接冲击,还不包含引致冲击。实际上,1元旅游消费(收入)的减少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要大于1元,总影响应该乘以一个大于1的系数。如果考虑到人员流动减少对商务活动的影响,这种冲击扩大倍数应该更大。

二、从统计信息看旅游业的经济地位(2001年)

目前,旅游经济统计的主要指标中,国际、国内旅游收入和国内出游人数等指标采取抽样调查方法,入境旅游人数、出境旅游人数等指标为全面调查统计取得。旅游统计各项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符合国家统计局《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其结果能够科学地反映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一)旅游GDP估算和与支出法GDP的比较

·支出法GDP的结构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实际上计算的是本国居民、政府、企业以及外国居民、政府和企业对本国产品、服务的总消费。

·与支出法GDP结构对应的旅游GDP结构为:国内旅游个人性消费和出境个人性旅游消费+政府性旅游公共支出+新增旅游投资+(入境旅游消费-出境旅游个人性消费)+(旅游相关商品出口-旅游相关商品进口)

由于:(1)旅游相关商品的进出口数量很小,可以忽略;(2)出境旅游个人性消费前后抵消。所以,实际上与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对应的旅游GDP应该是:国内旅游个人性消费+政府性旅游公共支出+新增旅游投资+入境旅游消费。

·上述旅游GDP与现行计算的旅游总收入的关系为:旅游GDP=现行计算的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中间投入性消费+政府性旅游公共支出+新增旅游投资。

·国内旅游中间投入性消费主要指国内的公务/商务旅游支出,这部分支出为本单位费用而计入生产成本,不属于最终消费。

根据目前的国内旅游抽样调查项目,可以把以商务、会议、交流/访问为目的的旅游者作为中间投入性旅游者,把观光游览、探亲访友、休闲/度假、宗教朝拜、健康医疗(农村居民)为目的的旅游者作为最终消费性旅游者。在现实生产、生活中,居民的以观光游览、探亲访友、休闲度假等为目的的旅游消费中,的确存在一定比例的单位或公款支出,但是这个比例在统计中还不能准确得出。原则上,把上述方法得出的最终消费性旅游者花费,作为国内旅游中间投入性消费基数,在以下计算中使用,然后再做相应的调整估算。

根据《2002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有关信息测算:城镇居民国内旅游者中,中间投入性旅游者数量比重为11.9%,则对应的消费额为315.54亿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者中,中间投入性旅游者数量比重为9.65%,则对应的旅游消费额为84.02亿元。测算情况见表2。由此原则推算,2001年国内旅游中间投入性消费为399.56亿元。

·政府性旅游公共支出的内容为政府用于促销宣传、保护旅游者权益等方面的公共支出,2001年估算数额为10亿元人民币。

·新增旅游投资为旅游企业和政府部门对旅游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新增投资,2001年估算数额为100亿元人民币。

表2 2001年国内旅游中间投入性消费测算表

旅游者类型 总数量(亿人次) 旅游消费类型 旅游目的  比重

商务出游3.7%

中间投入性会议出游6.1%

旅游消费 交流/访问

2.1%

小计 11.9%

城镇居民 3.74 观光游览39.3%

探亲访友25.2%

个人性旅游

度假/休闲 17.7%

消费 宗教/朝拜

1.0%

其他目的 4.8%

小计

88.1%

商务出游 4.97%

会议出游 3.3%

中间投入性 文、科交流

1.38%

旅游消费小计

9.65%

农村居民

4.09

观光游览 14.31%

探亲访友 57.63%

个人性旅游

度假/休闲

2.94%

 消费宗教/朝拜

1.64%

 健康医疗

 5.09%

 其他目的

 8.73%

小计

  90.35%

来源:根据《2002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计算。

·由此估算,2001年旅游GDP=4995亿元-399.56亿元+10亿元+100亿元=4705.44亿元人民币。

·根据《2002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的支出法GDP为98618.1亿元人民币,则旅游GDP估算值的比重为4.77%。

·2001年现行统计的旅游总收入为4995亿元,相当于当年支出法GDP的5.06%,比根据以上方法推算的旅游GDP估算值所占的比重高约0.3个百分点。

因此,按现行旅游总收入直接与支出法GDP比较所得出的比重略高于旅游GDP估算值的比重,但是高出的幅度不大,所以用现行旅游总收入与支出法GDP比较来看旅游业的地位,基本上可以反映实际情况。

·如果考虑到在现实生产、生活中,居民以观光游览、探亲访友、休闲度假等为目的的旅游消费中,存在一定比例的单位或公款支出,从而把估算的2001年国内旅游中间投入性消费399.56亿元数量向上调整,则调整幅度与旅游GDP估算以及占整体GDP的比重对应情况见表3。根据旅游消费的实际情况推断,向上调整倍数不会超过3倍,因此,旅游GDP估算以及占整体GDP的比重至少应不低于4%。

表3 国内旅游中间投入性消费调整与GDP的对应(2001)

中间投入性

向上调整

调整后的中间

调整后的

旅游GDP占

旅游消费倍数

 投入性旅游

 旅游GDP

 整体GDP

基数(亿元)

 消费(亿元)

(亿元)

 的比重

 不调整

 399.56 4705.444.77%

1.5 599.34 4505.664.57%

2.0 799.12 4305.884.37%

399.562.5 988.90 4116.104.17%

3.0 1198.68 3906.323.96%

3.5 1398.46 3706.543.76%

4.0 1598.24 3506.763.56%

(二)旅游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

·根据2001年国际收支平衡表,服务贸易出口总额333.35亿美元,其中旅游服务出口177.92亿美元。

·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占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比重为53.37%,在服务贸易出口项目中比重最大,高于运输、通讯、建筑、保险、金融等服务项目。

·根据2002年国际收支平衡表,服务贸易出口总额397亿美元,其中旅游服务出口204亿美元,比重为51.4%。

这说明,旅游服务是我国最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领域。

(三)居民旅游消费比重(注:居民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为最终支出为最终性消费,而城镇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中包含一定比重的中间投入性消费,因此,直接比较的数字要比实际中的数字要高一些。)

·根据《2002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5309.01元。

·根据《2002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2001年城镇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为708.33元,相当于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的13.34%。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花费可以分解到食品、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以及杂项商品和服务的项目中。

·单从比较数据上看,2001年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比重高于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居住等项目的消费比重。当然,这种比较的可比性并不很强。

这说明,旅游消费在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见表4。

表4 2001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构成

项目

 构成(%)

消费性支出100.00

食品

 37.94

衣着

 10.05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8.27

医疗保健 6.47

交通通讯 8.61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13.00

居住

 10.32

杂项商品和服务

5.35

国内旅游支出

 相当于13.34%

来源:根据《2002中国统计年鉴》和(2002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计算。

(四)国际、国内旅游商品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较

旅游者消费品花费项目为餐饮、购物和其他费用的项目支出。则根据《2002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和《2002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有关信息测算:

·2001年,入境旅游者消费品花费125.6亿美元,按照8.3元人民币/美元的汇率计算,相当于1042.5亿元人民币。

·国内旅游者消费品花费1352.5亿元人民币。

·旅游者消费品花费总计为2395亿元人民币。

·根据《2002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7595.2亿元人民币,则旅游者消费品花费所占的比重为6.37%。

·2001年,有明确统计项目的餐饮业零售总额为4368.9亿元人民币,比重为11.62%;制造业零售总额为2304.7亿元,比重为6.13%。

这说明,旅游者消费品花费在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也是比较高的,详见表5、表6。

三、旅游业受“非典”影响损失再分析

“非典”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旅游人数的下降;二是旅游人均支出和总支出的下降;三是旅游总支出下降的引致影响;四是没有实现的本应实现的增长。

表5 2001年入境旅游者消费品花费测算

项目数量人均花费

人均消费品花消费品

 (万人次)

(美元)

费比重(餐饮、

 总花费

 购物、其他费用) (亿美元)

过夜旅游者 3316.67

846.4440.5%

 113.7

一日游游客 5584.62

34.30

   62.3%

 11.9

合计8901.29

125.6

表6 2001年国内旅游者消费品花费测算

项目数量

 人均花费

 人均消费品花

 消费品

 (亿人次)

(元)

 费比重(餐饮、

总花费

 购物、其他费用) (亿元)

城镇居民

3.74708.341.7%

1104.7

农村居民

4.10212.728.41%

247.8

合计7.84

 1352.5

来源:根据《2002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和《2002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计算。

今年1~2月份我国旅游业增长势头良好,疫情对旅游的真正影响是从3月下旬开始的,即3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就非典型性肺炎发布全球旅行警告之后。因此,影响估算从3月份开始。估算的前提是“非典”疫情能够在第二季度得到控制,并且从6月份开始,对旅游业的影响逐月减弱。如果疫情控制推迟到第三季度,甚至年底,对旅游业影响的严重程度要加倍。

(一)旅游人数的下降

1.入境旅游

国家旅游局入境旅游统计显示:3月份,入境旅游人数为785.14万人次,同比下降了6.28%,下降数量为52.6万人次。4月份,入境旅游人数为564.92万人次,同比下降了30.06%,下降数量为242.8万人次。

鉴于:(1)入境旅游组团的退团和停止是从4月中下旬大规模开始的,并且5、6月份的业务已基本退完,新业务基本没有;(2)对来华旅游发出劝告的国家在4月份中下旬开始增多;(3)台湾地区的疫情在5月份开始严重,到大陆旅游者几乎停顿;(4)入境旅游预订需要比较长的提前量,因此,即使疫情得到控制,也不可能在几个月中有起色。

基于以上统计信息和形势,对入境旅游的判断为:5月份,入境旅游人数将继续下降,估计与上年同比下降5成左右;6月份同比下降4成左右;7月份同比下降3成左右,减少255万人次;8月份同比下降2成左右;9月份至年底,下降幅度减少到1成以内,并有望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由此估算,受“非典”影响,2003年全年入境旅游人数直接损失约1600万人次,比2002年的9791万人次减少16.4%。

2.国内旅游

由于担心旅游途中接触疫病,以及“五一”长假取消和国家旅游局关于暂停组织跨区域旅游、到农村和西部地区旅游等活动的规定,国内旅游活动出现大幅度萎缩,到4月底,各地有组织的国内旅游活动基本停顿。5月份全国各地的国内旅游缩减幅度空前。例如北京市全市旅游区(点)接待游客数量同比下降95.5%,旅游收入同比下降99.1%。即使在一些疫情较轻或没有疫情的地区也出现了9成左右的下降。在交通客运方面,国家统计局5月13日统计信息显示:铁路部门1至5日累计完成客运量624.9万人,同比下降67%;民航1至6日,累计完成客运量34.4万人,同比下降81.2%。

中国旅游饭店协会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等6个主要旅游城市的90家星级饭店的统计检测结果显示,5月11日,饭店客房平均出租率为15.22%,比4月4日下降36.61个百分点,其中北京的18家饭店5月11日的客房平均出租率仅为1.67%。

基于以上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对国内旅游人数的总体判断为:4月份同比下降6成左右;5月份同比下降8成左右,其中“五一”5天假期比上年“五一”黄金周7天总体下降9成左右;6月份同比下降5成左右;三季度同比下降3成左右;四季度下降幅度减少到1成以内,并有望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由此估算,受“非典”影响,2003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直接损失约2.5亿人次,比2002年的8.78亿人次减少28.5%。

(二)旅游支出/收入的下降

1.人均支出的下降

“非典”导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人数的下降,同时也导致成行人员人均花费的降低,主要包括餐饮、购物、娱乐以及住宿等方面的支出减少。

从近几年的旅游抽样调查资料看,国内游客在餐饮、购物、娱乐以及住宿方面的支出比重为45%左右,由于“非典”的影响,这些方面的支出肯定下降,估计引发人均支出下降30%左右;入境旅游者在这些方面的支出比重为50%左右,考虑到入境旅游者住宿支出的必要性,估计“非典”导致其人均支出下降30%左右。

2.总支出/收入的下降

根据以上对入境、国内旅游人数以及人均支出的减少数量估算,“非典”对2003年旅游总支出/收入的影响估算如下:

·入境旅游:直接损失1600万人次,总支出/收入损失为33.5亿美元,比2002年降低16.4%;

·国内旅游:直接损失2.5亿人次,总支出/收入损失为1104.5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降低28.5%;

·旅游总收入:按8.3元人民币/1美元的汇率计算,2003年旅游总收入直接损失约为1380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降低24.8%。

·“非典”对旅游业造成的直接损失,相当于2002年中国102398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的1.35%。

(三)引致经济影响

除了旅游支出/收入下降对相关领域收入、投资的引致影响外,旅游者数量的减少,尤其是商务旅游者数量的减少,还导致内贸、外贸和投资的交易与洽谈活动的萎缩,从而对国民经济造成进一步影响。例如,今年春季广交会只有16400多位客商到会,成交额仅为44.2亿美元,而去年春季广交会,到会客商逾12万人,成交额168亿美元,下滑幅度显而易见。仅出口订单的直接损失就达123.8亿美元,加上本应增长的成交额,损失不少于150亿美元。春季广交会10万人次的旅游者数量减少,反映到旅游账上最多也就损失1亿美元,但是引发的外贸出口损失就是150倍。当然,这是一种特殊的情况。

目前,关于旅游支出/收入对国民经济的乘数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结果,旅游活动减少所影响的其他领域的经济数据还没有确切统计,所以目前还不能计算旅游因“非典”损失的引致经济影响。

(四)本应实现的新增收入

2002年,中国旅游总收入实现556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1.43%。2003年的宏观经济形势非常好,如果没有“非典”的影响,经济增长极有可能突破9%。在这个背景下,旅游业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肯定也是可能的。

即使按国家旅游局年初制定的目标做保守估算,2003年旅游收入至少应增长434亿元人民币。但是,“非典”导致这个目标不能实现。如果按照2002年发展速度算,2003年的旅游总收入应该实现6202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增长636亿元人民币,这个636亿元人民币可以认为是“非典”带来的损失。

(五)总收入损失

情况一:“非典”疫情在二季度得到有效控制

受“非典”影响,2003年旅游总收入的直接损失为138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02年整体GDP的1.34%;受“非典”影响,旅游业还损失了本应实现的新增收入636亿元人民币;合计旅游业总收入损失2016亿元人民币。

如果国民经济2003年本应增长9%,即实现GDP111614亿元人民币,那么,如果其他方面不变的话:旅游业因“非典”而损失的收入相当于2003年应实现GDP的1.81%;考虑到上面估算的旅游GDP比重与直接把旅游总收入同GDP比较的差额,则旅游收入损失影响整体GDP增长速度为1.5个百分点左右,最小也不会低于1个百分点。

在“非典”冲击下,旅游受损失可能会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率影响1.5个百分点。但这不意味着GDP实际增长率会降低1.5个百分点。考虑到不同产业、地区的此消彼长以及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一个扩张期等原因,今年GDP的实际增长速度不会降低很多,甚至可能出现比2002年更高的增长速度。综合许多国内机构和国外机构的预测,认为2003年中国GDP增长依然在7%以上是一致的。但是,如果没有“非典”,或者假设旅游没有因“非典”而受到巨大损失,2003年的GDP增长速度会更高。

情况二:“非典”疫情持续到年底

4月22日,中国旅游协会旅游城市分会对会员城市进行了问卷调查,有98个城市预测了如果疫情持续到年底的损失程度,其中有60%的旅游城市的损失预测在70%以上,乐观的城市估计损失也在50%左右。

这些旅游城市是中国旅游业的主干力量,基本反映了旅游业整体情况。因此,如果影响持续到年底,那么全年旅游总收入损失将加倍,对全国整体GDP增长的影响也更大。

(六)旅游就业影响

近日,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家指出,“非典”对中国就业的影响要大于对GDP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非典”集中冲击旅游、商贸、餐饮等行业,这些行业占GDP的比重并不很高,但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就业中的比重要比GDP比重高3倍。旅游行业是我国重要的就业领域,截至2001年年底,全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约为598万人,2002年年底的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肯定超过600万人,估计为650万人左右,间接就业人数约3000万人。

4月22日,中国旅游协会旅游城市分会对会员城市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36个城市预测了受“非典”影响各类直接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旅游企业面临下岗的从业人员数量。根据预测结果推算,如果“非典”疫情持续到第二季度末,全国旅游直接就业人口面临下岗的比重将接近10%,总量为60万人左右。当然,实际情况可能以阶段性歇业或无薪休假等形式出现。

在2002年9月的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包括旅游在内的新兴服务业,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再就业。国家旅游局也据此制定了2003年通过旅游发展新增直接和间接旅游就业450万人的计划。但在“非典”的巨大冲击下,不但新增就业的任务显然无法实现,现有就业人数也会有大量员工下岗,由此也将引发其他新的社会问题。

四、纠正“旅游脆弱论”

“非典”疫情发生以来,对我国国民经济,尤其是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带来负面影响。旅游业首当其冲,受到巨大冲击。由此,社会上,甚至是旅游业内,又出现了“旅游是一个脆弱性产业”的论调。从旅游业多年发展过程来看,凡遇到风吹草动,这一论调就开始产生,而每一次都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产生副作用。因此需要认真加以分析和纠正。

(一)“旅游脆弱论”的由来和危害

“旅游脆弱论”的基本观点就是旅游业经不起风波,受外来冲击容易出现大的起伏和波动,需要格外“关照”和“保护”;具体现在旅游消费的脆弱性和旅游行业的脆弱性上,主要是旅游消费的易波动性和旅游企业抗风险能力低。

“旅游脆弱论”的由来,以及针对这些认识的相关分析和解释如下:

由来一:英语术语理解问题

·世界旅游组织以及其他国际旅游组织近期描述旅游业所使用的主要是sensitive(敏感的)和resilient(有弹性的、有恢复力的)(注:Francesco Frangialli.A Letter to the WTO Members[J].Madrid:World Tourism Oranization www.world-tourism.org,March 20,2003.Eisha Mayallah.SARS Give Tourism Industry Another Blow[J].The Arusha Times,May 9,2003.)。

·与旅游相关的“脆弱的”英语表述包括vulnerable、fragile、weak、feeble等,这些表述的确存在,说明旅游脆弱论在国内和国外都有。

·同样是对旅游波动性的描述,“敏感的”和“脆弱的”这两个词的性质是不同的。

·世界旅游组织在术语使用方面非常严格,立场鲜明。中国旅游业界也应该统一口径,表明立场,强调“敏感”、“弹性”,反对“脆弱”。

由来二:旅游业有比较明显的波动性

·旅游活动和旅游地的适游条件本身存在季节性波动。

·经济发展情况和社会环境是影响旅游需求的最根本因素,这两个因素的波动自然导致旅游需求的波动,同时也导致人们其他活动的波动。

·旅游需求热点在变化、转移,各个旅游地之间存在互补,更存在竞争。因此,对于全球或者一个国家而言,旅游需求总量是稳定的,但对于一个具体的旅游地而言,旅游需求总量是在变化的。

·旅游地具有生命周期,有一个成长、发展、成熟和衰弱的过程,但通过创新可以改变这个生命周期。由来三:安全性突发事件对旅游冲击大

·生命安全是人的第一需要。

·安全是影响旅游环境是否合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线。

·突发性事件对旅游的冲击途径主要是不确定性的增加和对安全的威胁。

·预期安全受威胁,一个人将普遍降低或停止活动频率,不只包括旅游。

·由于旅游的本质是人的流动,而出门在外的安全系数要小于呆在家中,所以安全预期对旅游活动的影响比较大。

由来四:一个地方倚重旅游业风险比较大

·一个国家或者地方的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基础禀赋基本上决定其比较优势,继而决定了其在经济分工中的地位。

·基于比较优势和经济分工原则,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存在倚重某些优势产业的现象,由此也必然承担这种经济结构风险,这是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

·一个国家或地区把旅游业列为重点产业,是其比较优势和经济分工原则所决定的,由此,也就承担了旅游业比重较大所带来的结构性风险。风险和收益对等也是基本的经济规律。

·把旅游业列为发展重点的国家或地区,因发生危及旅游业的突发性事件而出现整体经济的较大损失是一个客观的风险,是符合经济规律的风险。除非一个国家或地区没有根据比较优势和经济分工原则,而将旅游业列为重点产业。

·这种结构性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不只出现在旅游经济占重要或者主要地位的国家或地区。

由来五:外界变化对本地旅游业影响大,以至影响经济总体

·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系统与外界不是隔绝的,外部情况变化必然导致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情况的相应波动。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个产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对外依存度,旅游业是一个对外依存度比较高的产业。

·旅游业对外依存度高,对旅游目的地而言,一方面意味着可以较高效率和较大数量地引发外部经济要素的流入;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本地经济发展会受到其他地方的掣肘。这种开放和对外依存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存在风险,但是不能因风险的显现而否定收益的实现。

由来六:旅游业多年来形势良好导致危机意识淡化

·世界旅游业50多年来实现了巨大发展,年均增长速度高于世界经济整体增长速度,虽然其间多次受到不利环境的影响,但没有出现过深度衰退,至今仅出现过两次负增长(1982年和2001年),并且第二年迅速恢复增长。

·中国旅游业20多年来实现了强劲增长,虽然其间多次受到不利环境的影响,但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球总体和国民经济总体增长速度,至今仅在1989年出现了负增长,第二年也迅速恢复快速增长。

·良好的增长形势使人们对旅游业受冲击而出现损失的承受程度很低,危机意识淡化,也导致了对突发性危机的措手不及,出现悲观倾向。

·旅游业本身并不脆弱,相反,表现出很强的恢复弹性。“旅游脆弱论”实际上是旅游发展观念上不坚强的体现。

“旅游脆弱论”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体现在以下方面:

·脆弱的产业经不起风浪,不值得重点培育和发展,这将影响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地位,以及许多省、区、市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来发展的定位。

·脆弱的产业不值得扶持,这将影响全国和各地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

·脆弱的产业不能可持续发展,这将影响旅游业本身的发展信心,影响社会各方面对旅游发展的信心,影响投资旅游业的积极性。

·“旅游脆弱论”将影响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

(二)旅游业敏感但不脆弱

旅游业是敏感的,这是旅游活动对外部环境合意性的要求决定的;但旅游业不是脆弱的,这是旅游欲望的内生性以及旅游需求和旅游地吸引力的稳定性决定的。

1.横向比较

在全球化、对外依存度高以及信息充分流动的情况下,多数经济领域和产业都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例如1997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导致了1998年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指标的下降:

·进出口总额3239.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4%;进出口总额由上年的世界第10位下降到第11位。

·出口总额183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5%,但一般贸易出口下降4.8%。

·服务贸易收入240.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1%。

但是,同年的中国国际旅游收入达到1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

可见,在同样不利的外部环境下,中国旅游业的抗风险能力并不比其他领域或产业弱。

这次“非典”与以往的危机事件不同,它直接涉及到人员流动,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冲击具有不平衡性和局部性的特征,有直接有间接,有轻微有严重,有损害有促进。其影响主要集中在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消费领域和行业,并带来灾难性的损失,而对其他行业并没有构成威胁。

“非典”疫情主要作用于人员直接接触性领域的活动,也就是旅游、交通、餐饮、商业等领域。如果因为受“非典”影响损失大就被认为是脆弱性行业的话,那么不仅仅是旅游,交通、餐饮、商业等也都成了脆弱性行业。可是这些行业满足的都是人们最基本需求,如果这些行业是脆弱性的,那么国民经济中不脆弱的行业就没有几个了。

因此,无论是回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这样一个普遍性危机事件,还是考虑“非典”这个特殊事件对特定行业的影响特征,与其他领域和行业相比,旅游并不是脆弱的,反而具有不低的抗风险能力。

2.纵向比较

上面已经述及,世界旅游业50多年来的年均增长速度高于世界经济整体增长速度,虽然其间多次受到不利环境的影响,但没有出现过深度衰退,至今仅出现过两次负增长,并且次年迅速恢复增长。最近的是2001年,受“9·11”事件和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国际旅游人数下降0.5%,但是在依然多灾多难的2002年,却实现了3%的增长,恢复能力超出人们的预期。

20多年来,中国旅游业只是在1989年因特殊事件而出现负增长,但是当年重创,次年恢复,第3年进入新的增长阶段,超出了外界判断需要5年恢复的预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不太平。海湾战争、亚洲金融危机、科索沃战争和轰炸中国驻南使馆、中美南海撞机事件、“9·11”事件和美国的反恐战争以及近期几个国家发生的针对外国旅游者的恐怖袭击等事件,使全球旅游业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增长速度几度出现逆转。但中国旅游业抵御住了外部冲击,始终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01年和2002年,国际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双双位居世界第5位。在2002年博鳌亚洲旅游论坛上,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高度评价了中国旅游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中国旅游业持续的高速增长超出所有人的预期。”

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旅游业在某些国家、某些地区的国民经济中已经达到立国、立区、立市的地位。如果旅游业是脆弱的,这些国家和地区对旅游业的定位又做如何解释呢?一个国家或地区难道能把自身的经济命脉建立在一个“脆弱产业”的基础上吗?

总之,事实胜于雄辩,无论从全球还是从中国看,旅游业都是一个敏感的、自我恢复力强的产业,而不是一个脆弱的产业。

(三)纠正认识误区,坚定发展信心

受“非典”冲击,中国旅游业确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但是由此并不能得出旅游“脆弱”的论断。旅游需求植根于人类社会,出于规避风险的本能,危机出现时,人们只是暂时抑制旅游冲动,调整或推迟旅行安排,而非终止这些活动。旅游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需求。

当前,中国旅游业虽然受到“非典”的冲击,但是中国旅游资源的巨大吸引力依然存在,旅游发展的基本环境依然存在,旅游生产力的基本载体依然存在,主要客源国和中国国民的旅游需求与消费能力依然存在。“非典”疫情并没有从根本上损坏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市场基础和产业基础。经过危机洗礼,中国旅游业的产业素质和抗风险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一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消除,中国旅游业必将焕发出更大的生机与活力。

旅游业是一个敏感的产业,但绝对不是一个脆弱的产业。只有旅游业自身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看清困难是暂时的,前景是光明的;只有旅游业自身这样认识,中央和地方政府也这样认识,旅游业才能克服当前困难,尽快恢复增长;而只有旅游业尽快恢复增长,才能让所有的人都认识到旅游业是敏感的,而不是脆弱的,“旅游脆弱论”也才能从根本上被纠正。

五、与“非典”同行和后“非典”时代

(一)“非典”影响的3个时期

从“非典”对旅游的影响来说,大体可分为3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防治时期。通过旅游行业的严防死守,控制“非典”通过旅游途径的扩散,为此旅游行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承受着空前未有的压力。目前,仍然处于这一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与“非典”同行的时期。随着“非典”得到有效的控制,人们的心理状态普遍松弛,被严重压抑的旅游需求会自发启动。“非典”得以控制的前提条件主要是严格隔离,但这个时期,恰恰会破坏了控制的基本条件。因此,如何在继续严格控制的前提条件下,适应市场的自发需求,就会变成一个更大的困难。一方面市场已经自发启动,旅游企业希望借势而起,进行生产自救;另一方面,又必须确保不能因此而使疫情扩散,对于各级旅游管理部门来说,势必形成一种“两难”的局面。

第三个时期,是后“非典”时期。进一步分析,后“非典”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中国的主要疫区都能够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标准,即20天内没有新的病例产生,正式摘掉疫区的帽子。

·第二阶段是在科学方面形成突破,寻找到防治的疫苗,产生有效救治手段,使“非典”对人类的影响基本消除或转为日常性的微弱影响。

(二)针对3个时期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对应这3个时期,必须研究不同的对策,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第一个时期的主要工作力度在于防治“非典”的扩散和旅游企业的救助。目前,在旅游管理部门的工作范围之内能做的事情,基本已经做了。总体来看,落实了措施,形成了政策氛围,获得了好评,提高了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的威信。

第二个时期,将面临更困难的局面:

·如何在两难的情况下,实行生产自救。

·如何解决深层次的问题,以创造更好的长远发展环境。

·在此基础上,研究政策储备,并争取能有一些大的突破。

·做好基础工作,迎接后“非典”时代的复兴。其中,旅游服务的基础工作,主要应抓好各项标准的落实;人力资源的基础工作,主要应抓好“淡季”培训;市场开发的基础工作,一方面应尽量争取资金储备,另一方面应做好各项宣传促销活动的预案。

第三个时期将面临一些新的情况变化:

·旅游行为模式的变化。“非典”的影响,不仅是短期的冲击,也会从深层次上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并进一步引致旅游行为模式的变化。“9·11”事件之后,美国自驾车旅游大为增加,就是突发事件对人们旅游行为模式的一种影响。因此,在这一时期的第一阶段,自驾车旅游和短途旅游势必会成为旅游的主体;另一方面,生态旅游、健身旅游也会大行其道。在旅游模式的选择上,卫生、安全、健康的要求将迅速上升,旅游也会成为追求健康的一种方式。

·在这个时期的第二阶段,长线旅游才会逐渐发展,国际旅游市场的大规模开发,在这个阶段恐怕才能真正实现。

·市场的规范和秩序的维护会迅速上升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在这一时期,恶性削价竞争、企业债权债务纠纷、导游吃“回扣”等现象会普遍发生,甚至可能变本加厉。

在这种情况下,旅游宏观管理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的矛盾也会进一步突出。主要反映在:

·旅游管理权责不一致的矛盾,即旅游管理部门实际情况是管理范围小、管理手段少、管理力度弱,但肩负的责任却是全面的责任。

·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应该并重。从政府部门的一般管理来说,多年以来,始终偏重于供给管理,而对于旅游管理则必须是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并重,这也是适应旅游市场化发展的根本所在。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不仅在供给管理方面缺少手段,在需求管理方面更加薄弱,而加强需求管理既是旅游发展的基础,也是今后工作的方向。严格地说,饭店星级标准,旅游区(点)等级标准等等都是一种需求管理方式,必须在发展中进一步强化和发展。

(三)“非典”带来的新课题:提高旅游行业免疫力

“非典”的肆虐给旅游这个新兴行业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即旅游行业的免疫力问题。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市场的波动和各种外来因素的影响,使不确定性的问题成为一种常态。在各种日常性和突发性的风险之中运行,就需要不断地增强危机意识,建立应急机制,完善政策储备,形成资金储备。由此不断提高行业的免疫力,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按照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战略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标签:;  ;  ;  ;  ;  ;  ;  

SARS对旅游业的影响分析及相关问题分析_旅游收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