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难的根源探究论文_高承英

落实难的根源探究论文_高承英

高承英

甘肃敦煌市青海油田矿区事业部 甘肃敦煌 736202

笔者在一大型国有企业基层从事行政工作多年,对工作中遇到的落实难问题深有感触。多年来,许多工作形成了这样的模式,在年初召开党委会、职代会,理清工作思想,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措施,搞得轰轰烈烈、声势浩大。但是,具体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落实不到位,致使许多工作目标最后“落空”,降低了企业的信誉度,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同时,在员工思想中造成负面影响,失去了对企业的信心。分析落实难的原因,有客观方面,也有主观因素,在于管理机制、个人素质,还在于决策水平和工作作风,在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在新的形势下花样的不断翻新,有些似乎已成为一种人们习以为常的固定模式。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三多”问题突出。会议多、文件多、不必要的活动多,使基层单位时间、精力难以保证抓落实的需要,疲于应付甚至不堪重负,无暇顾及落实。精简会议和文件喊了多年,但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收效甚微,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的怪圈。除了要制定“十五”规划和三年目标外,制定年度工作规划必不可少。笔者所在基层单位仅60余号人,仅三月份发文就超过了30份,党政工团、纪检、企管、质量安全必不可少,信访、保密、女工、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宣传思想、普法一个也不能缺,而文件内容与单位主要业务相关的还不到四分之一。因为上级业务部门都有工作要点,要求下级单位必须要相应做出规划和要点,年初规划、年终检查,不能不发文,至于落实的过程则被忽视了。“一打子文件不如一个实际的行动”,在贯彻落实上级精神,如果不顾客观实际,不管情况变化,只是关在门里下发一些生吞活剥、死搬硬套的文件,表面看起来似乎落实上级精神很快很坚决,其实这是最省事的落实办法,结果会严重贻误工作。把抓落实与开会划等号,业务部门组织的各种名目的会议繁多,工作布置会,经验交流会,总结汇报会,论文交流会,一个接一个,忙得不亦乐乎,看起来像是在抓落实,实际上仍然是形式主义,收效甚微,给基层领导和岗位人员落实工作造成了影响。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不必要的活动也束缚了基层管理人员的手脚,在繁忙的工作中抽时间应付,许多时候陷于顾此失彼的尴尬境地。实际上,各类会议、文件和活动应该也可以减少三分之二,给专心致志地抓具体工作的落实腾出时间和精力。

工作本身落实难度大。科学决策要完成的是从实践到认识、从物质到精神的一次艰苦的飞跃,而落实决策则要实现从认识到实践、从精神到物质的一次更深刻的飞跃,这两种飞跃都需要真正下苦功夫才能实现的。决策层制定政策如果缺乏认真的分析和科学的论证,随意性大,政策没有稳定性,朝令夕改,导致工作部署不科学、计划制定不合理,不切合实际,操作性差自然就造成决策的无力落实。有的工作目标定得过高或时间要求紧,超出了基层单位的承受力,不好操作,难以落实自然不可避免,就是勉强落实也是应付差事,达不到预期的要求。科学决策难,落实决策更难。决策需要进行大量艰苦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复杂的创造性理论思维,落实更离不开那种吃苦耐劳,真抓实干,无私奉献的改革创新精神。可能单位大小、人员众寡情况千差万别,但要想落实好上级的决策,都要既吃透上级精神又摸清下情,都要做到把上级的决策与单位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结合起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人员素质不高,作风涣散。落实过程是最能体现领导和岗位业务人员素质的过程,最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最需要以高昂的姿态、振奋的精神投入工作的过程。人员素质不高,能力和水平无法适应抓落实的要求,从而导致许多工作部署“落空”。作风涣散,以形式主义应对官僚主义,生活怕吃苦,工作怕辛苦,思想怕艰苦,马虎应付,能混则混,主动性差,惰性使然,习惯使然。许多管理人员不具备也不肯苦练抓落实的基本功,工作怕苦怕累,不用心领会上级决策的精神实质,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善于结合单位实际抓落实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甚至把抓落实看作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的工作,置若罔闻,无动于衷,束手无策,有章不循、有规不遵。许多工作往往是浅尝辄止,粗枝大叶,热衷于迎来送往,招待应酬,耗时于饭桌酒席,考察于风景名胜点,根本没有精力和心思去认真抓落实。这样的态度和作风,绝无可能把工作落到实处。

督察工作不到位。决策、规划主体是领导,督察落实主体仍然是领导。然而多年来许多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形成了惯于部署、疏于检查,重视决策、忽视落实的习惯。督察落实的人员、机构不到位,机制不健全,工作的方式方法滞后,客观上导致了落实难的存在。或者以发通知、打电话、开会等方式代替了整个督察工作,把年终检查考核当作督察的主要手段,使整个工作浮在表面,事实不清,缺乏可行性,造成了工作中假、大、空和一级蒙骗一级的现象,造成很坏的影响,不可能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

把抓落实等同于出“政绩”。不是把出政绩看作是认认真真抓落实的必然产物,而作为唯一的目标来追求。以这种本末倒置的思路和做法去抓落实,自然会拣那些见效快、能出名的事情干,只顾眼前、不管长远,只顾自己的名利得失、不管单位的长远发展和职工的现实利益。工作中不求真务实,不是认认真真、实事求是地剖析不足,而是热衷于摆许多这样那样的理由,成天满足于夸夸其谈,做表面文章,好报喜不报忧,甚至欺上瞒下,结果必然是落实不到位。如果心浮气躁,耐不住寂寞,抗不住诱惑,急于求成,抓落实就是一句空话。

不敢动真碰硬。改革必然要触及到单位和职工的原有利益,打破固有的模式,抓落实就需要有敢于动真碰硬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许多管理人员的思维中,抓落实就是“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只作“传声筒”,会议照开,文件照念,照本宣科,不能结合单位和工作实际抓落实。有的工作落实起来有难度,议来议去、扯来扯去,长期得不到落实,究其原因,主要矛盾和疑难问题没人去解决,实际问题没人去较真,不愿负责。或者执行制度不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敷衍塞责,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办法,自然谈不上真正的落实。

制定出科学的规划和目标,工作只不过刚刚开始,更重要的还在于落实。落实就是把口号变为行动,把计划变成现实,把部署变成实效的过程。再好的思路不落实是空想,再好的规划不落实是摆设,再好的方案不落实是造作。落实,关键在“实”,难点也在“实”。所以,落实是一个比做计划、定规划都难的过程,也是一个要战胜困难和自我惰性的过程。只有端正作风,沉到群众最基层,才能发现和克服许许多多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问题,计划才能落实不落空。要有“耐得寂寞”的精神,要有不图虚名、真抓实干的品德,敢于对上、对下负责的态度,吃苦耐劳,扑下身子,真抓实干的作风和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无私奉献,“心如止水”的心态,才能使各项工作落实而不“落空”。

论文作者:高承英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1

标签:;  ;  ;  ;  ;  ;  ;  ;  

落实难的根源探究论文_高承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