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表面光化学固定脲酶的研究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表面光化学固定脲酶的研究

一、Studies of Photochemical Immobilization of Urease onto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Film Surface(论文文献综述)

李川[1](2021)在《紫外光诱导聚四氟乙烯表面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晨[2](2021)在《基于C8-马来酸酐共聚物制备包膜尿素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

陈彩香[3](2021)在《疏水性光生物反应器表面的构建及其防污性能》文中认为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是实现微藻大规模培养的关键设备,其可精确控制微藻的培养条件(温度、光强、pH和营养成分)和纯度,实现微藻的高密度培养。在微藻的培养过程中,反应器表面会被微藻及其胞外分泌物附着形成生物污损,使反应器的透光率下降,导致培养环境的恶化和微藻产量的降低。本文针对光生物反应器表面的生物污损问题,合成了一系列具有光反应性的疏水聚合物,继而通过紫外光将疏水性聚合物接枝到反应器表面,最终制备出的疏水改性表面具有较好的防污和防尘性能。本文提供的改性方法操作简单,为防污功能光生物反应器表面的低成本、大面积制备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文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首先采用酯化反应合成具有双官能团的4-(2-溴-2-甲基丙酸酯基)二苯甲酮(BP-Br),再用BP-Br引发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TFEMA)发生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通过调节BP-Br和TFEMA之间的摩尔比合成了一系列光反应性聚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PTFEMA)。利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凝胶渗透色谱、DSC和TGA等对PTFEMA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TFEMA在254 nm处具有紫外最大吸收峰,该特征峰对应二苯甲酮的紫外吸收,制备出的PTFEMA的聚合度分别为25、35、55、75和95,不同聚合度的PTFEMA的初始分解温度均在250℃左右,玻璃化转变温度(Tg)在65℃~78℃之间,且Tg随聚合度的增大而升高。以PTFEMA为改性材料,EVA膜作为基材,利用先表面涂覆后紫外光照射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EVA-PTFEMA膜。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和Zeta电位仪测量改性前后EVA膜表面的化学组成和形貌的变化。结果表明,PTFEMA可通过紫外光照射接枝到EVA膜表面,并且PTFEMA-20、PTFEMA-35和PTFEMA-100在EVA表面的接枝程度较高,其表面F含量可达42.76%以上,此外PTFEMA的接枝会对EVA膜表面的形貌产生影响,使EVA-PTFEMA膜的粗糙度增大到20 nm左右,但PTFEMA的接枝不改变EVA膜的表面电性。改性前后EVA膜暴露在空气中测试防尘性能,发现即使在空气中暴露24 h,在EVA-PTFEMA膜上大气颗粒物的吸附数量仍比EVA膜的少。以炭黑模拟大气颗粒物,测量改性前后的EVA膜表面的粉尘留存率,发现EVA-PTFEMA膜的粉尘留存率大大减少,并且除EVA-PTEMA-60外,其余改性膜的粉尘留存率相比于EVA膜可减少50%以上。表明EVA-PTFEMA膜具有较好的防尘性能。研究了改性前后EVA膜在小球藻培养体系中的生物附着性能,与EVA膜相比,EVA-PTFEMA膜上微藻附着的数量可减少6.8%~25.5%,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抗微藻附着的能力。利用水枪清洗实验研究了改性表面的微藻黏附强度,EVA-PTFEMA-35和EVA-PTFEMA-100膜上的微藻附着含量比清洗前降低81.8%和85.9%,而EVA膜上的微藻比清洗前仅降低了约26.2%,表明改性膜对微藻的吸附力减弱。并测试由微藻附着造成的透光率的变化,EVA-PTFEMA-35和EVA-PTFEMA-100膜的透光率在清洗前后均高于其他改性膜,在420 nm处的透光率从75.5%左右提高到80.0%。将改性前后EVA膜浸泡在不同环境中,测量其透光率和接触角。结果表明,EVA-PTFEMA膜在NaClO溶液中浸泡15天后,其在420 nm和680 nm处的透光率分别在78.5%和84.7%以上,接触角也稳定在103.2°左右。EVA-PTFEMA膜在HCl和NaOH溶液中的稳定性与在NaClO溶液中相同。测试了 EVA-PTFEMA-35膜在甲醇中的长期稳定性,膜浸泡7个月后其接触角仍然为98.9°,高于EVA膜的接触角(92.0°)。

张会,任玲玲[4](2021)在《化学检测中常见的SERS基底及未来发展方向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拉曼光谱具有选择性好、前处理简单和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检测灵敏度。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该技术己广泛应用于化学、环境科学和生物医学等众多领域。SERS技术的根本是有效地放大被测物质的拉曼信号,其核心是SERS基底。这里将对化学检测中常见的金属SERS基底(金、银和铜材料)及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概述。

王印典,张先宏,王力,赵长稳,陈冬,刘莲英,马育红,杨万泰[5](2021)在《有机聚合物材料表面受限光感应C–H键转换反应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有机聚合物材料普遍具有表面能低和反应惰性的特点,限制了其在光、电、分离、生物医用等高端领域的应用.表面改性是有机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的重要手段,其涉及的核心科学问题是表面C–H键的活化/转换化学.光化学反应具有快速高效、化学选择性高、环境友好、可低温反应、时间/空间精确可控等特点,在有机聚合物材料表面改性上具有突出优势.本文介绍了本课题组多年来在有机聚合物材料表面受限光感应C–H键转换反应方面的研究进展,系统介绍了此类反应的机理,以及在生长/固定无机、导电材料、生物分子等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光感应C–H键转换反应今后的发展方向.

张虎林[6](2020)在《聚合物表面构筑微纳米金属/无机涂层的方法和性能研究》文中指出2019年中国已经成为聚合物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特别是在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电气、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然而聚合物表面的性质如:疏水性、粘附性、生物相容性不足以满足应用的要求,因此在聚合物表面制备功能涂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聚合物有广泛的应用需求,另一方面疏水性的聚合物与亲水性的金属/无机涂层存在极性和热膨胀系数的差异性,造成涂层易开裂脱落等问题,特别是在柔性聚合物表面制备涂层依旧存在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聚合物基底(刚性和柔性)、表面改性和涂层的制备,三个维度对材料的性能进行探索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过氧化氢活化对聚碳酸酯(PC)表面性能的影响:利用过氧化氢溶液的强氧化性对PC进行改性,研究过氧化氢溶液浓度、温度、作用时间与PC表面活化效果之间的关系,确定最佳表面改性条件,并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 SiO2涂层。结果表明:最佳的改性条件是30 wt%H2O2溶液、50℃和0.5h。PC表面的水接触角由原来的85°下降到处理后的81°,润湿性得到改善,SiO2溶胶可在活化后的PC表面形成均匀液膜,干燥后的涂层平整,纳米颗粒均匀分布。2.不同品牌的聚酰亚胺(PI)薄膜表面改性研究:利用碱溶液对四种品牌的PI进行微刻蚀,研究碱溶液浓度、温度和处理时间对PI表面刻蚀的效果以及对PI性能的影响,并为表面制备涂层做前期准备。结果表明:不同品牌结构类似的聚合物材料,在各项性能方面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②号PI的柔性、透光性、亲水性最好,①号PI机械性能最为优异。3.射频磁控溅射和化学方法相结合在聚酰亚胺表面制备SiO2减反射涂层的研究:针对柔性PI薄膜表面涂层制备难度大,涂层易开裂、脱落等问题。本文尝试采用物理和化学相结合的方式,在柔性聚酰亚胺表面构筑纳米二氧化硅(SNs)单层减反涂层、纳米二氧化硅/空心二氧化硅(SNs/HSNs)梯度减反涂层和纳米二氧化硅/酸催化二氧化硅溶胶(SNs/ACSs)复合减反涂层。结果表明:当溅射功率为180 w、氩气流量为30 sccm、沉积时间为60 min时,能够在柔性PI表面沉积单层可控的SNs减反涂层,平均透光率增加了 3.57%;当溅射条件为180 w、30 sccm和60 min时,结合HSNs制备的SNs/HSNs复合梯度减反涂层,透光率提高了 6.91%;当溅射条件为180 w、30 sccm和10 min时,结合酸催化SiO2溶胶成功制备了 SNs/ACSs复合减反涂层,并提出了一种结合射频磁控溅射和溶胶-凝胶法制备复合无机涂层的方法。4.射频磁控溅射在聚碳酸酯和聚酰亚胺表面制备纳米铜膜的研究:利用磁控溅射技术给改性前后的PC和PI表面镀铜膜,研究磁控溅射在不同功率下制备的涂层效果及性能。结果表明:射频磁控溅射可以在PI和PC表面沉积出界面粘附性良好且均一致密的纳米铜膜,改性后的PC和PI表面更容易沉积铜膜,且在柔性PI表面沉积出均匀致密的Cu膜,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工程化应用前景。

许楹,殷超凡,岳纹龙,周宁一[7](2019)在《石油基塑料的微生物降解》文中指出石油基塑料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应用广泛,常见的有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氨酯(PUR)等。这些合成塑料因其高分子量、高疏水性及高化学键能的特点难以被微生物降解,从而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和累积,"白色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因此安全经济的微生物降解合成塑料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选择和难题。文中从微生物资源及相关酶学研究方面综述了聚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氨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氯乙烯这6种石油基塑料的生物降解的研究现状。目前关于上述6种石油基塑料的微生物降解研究依然大多停留在微生物资源的寻找中,已发现的具备相关能力的菌株种类较少,并且微生物降解效率均非常缓慢;对于其降解机理及关键基因和酶的研究比较少。文中为进一步开展塑料生物降解研究,寻找高效的塑料降解菌株资源以及进一步在遗传、分子和生化水平研究塑料生物降解机理研究,从而最终实现合成塑料的彻底降解和高值化利用提供了借鉴。

郑均[8](2018)在《微纳结构减反膜及其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太阳能具有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优势,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太阳能电池可以直接进行光电转换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但是目前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太阳能电池的生产成本过高以及其转换效率过低。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提高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和降低成本是主要的研究方向。微纳结构能够极大地减小光在电池表面的反射,从而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因此在太阳能光伏产业中,利用微纳结构提高太阳能电池效率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不同方法和工艺设计和制备了几种硅太阳能电池减反膜,这些减反膜都能减小太阳能电池表面的反射损失,提高太阳能电池效率。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太阳能产业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太阳能电池减反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介绍了减反膜的理论基础。首先介绍了减反膜的基本原理,其次介绍了平面结构和微纳结构减反膜的分析理论,以及几种制备减反膜的方法。第三章,提出了利用紫外激光直写的方法制备高包装密度、高深宽比的抛物面微透镜阵列。把这种微透镜阵列利用软膜压印的方法转移到硅太阳能电池表面上,能够把电池的界面反射损失从7.03%降到2.96%,从而将硅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从16.7%提高到了17.7%。并且电池的水接触角从98.2°提高到了 154.8°度,因此显着增强了电池的疏水性,动态接触角进一步显示这种结构还具有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自清洁能力。第四章,提出了利用表面改性的方法对拉伸状态下的柔性材料表面进行修饰,再释放拉力,恢复原长后,表面会自发地产生类似褶皱的纳米结构。这种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并且这种带有纳米结构的柔性材料可以粘附在环氧树脂封装的太阳能电池表面。测试结果显示这种纳米结构能够减小太阳能电池上表面的反射损失,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第五章,提出了一种软模压印的方法制备了毫米透镜阵列上具有纳米乳头阵列结构的多尺度结构。这种结构转移到太阳能电池表面,可以实现太阳光的低倍聚焦以及减小阵列柱面镜上界面太阳光反射,导致硅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从14.1%提高到15.8%。并且电池表面的水滴接触角从82°提高到144°,显着提高了电池的疏水性。第六章对本论文所做工作进行总结和展望。

申晓[9](2018)在《涤纶纤维表面改性处理及其复合材料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作为复合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其优异的性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并且在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众多的增强纤维中,涤纶纤维因其具有比玻璃纤维、碳纤维和芳纶等纤维更低的密度、更低廉的加工成本而被广泛应用。涤纶纤维具有高强高模、低延伸性、耐冲击性能好、耐疲劳性能好、化学稳定性良好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汽车工程等领域。但是涤纶纤维作为增强体在拥有一系列优异性能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涤纶纤维分子结构对称呈直线型,缺乏极性基团,分子间作用力大,结晶度较高,表面形态光滑致密,呈现很强的化学惰性,不易与树脂浸润,与树脂的粘结性较差,限制了其在复合材料领域的应用。本文采用碱处理、等离子体处理和硅烷偶联剂处理对涤纶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处理,以处理前后的涤纶纤维为增强体、乙烯基树脂为基体,采用真空灌注成型工艺制备复合材料。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表面接触角对纤维表面性能进行表征,利用X射线衍射、纤维质量变化率和纤维单丝强力对纤维本体性能进行表征,研究了不同表面改性处理方式对纤维性能的影响。通过测试涤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性能、拉伸性能、冲击性能和吸水率,探讨不同表面改性处理方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对表面改性处理前后涤纶纤维的表面性能进行表征,分析纤维表面官能团变化,发现碱处理不会改变涤纶纤维表面的官能团;等离子处理会使纤维表面活性基团增多,亲水性增强;不同预处理的硅烷偶联剂处理的效果有差别,等离子处理后,纤维可以与硅烷偶联剂更好地接枝聚合。分析纤维表面形貌变化,发现纤维经碱处理后,表面由于水解作用会出现不同程度、随机分布的凹坑、沟槽;经等离子体处理后,纤维表面出现凸状沉积物和刻蚀产生的沟槽;经硅烷偶联剂处理后,纤维表面包覆一层具有一定厚度、凹凸不平的硅烷偶联剂。测试涤纶织物表面接触角变化,以表征改性处理前后纤维浸润性能的变化,发现:不同时间碱处理后,表面接触角持续减小,在处理时间为2.5h时降到最低83.71°;不同质量分数碱处理后,纤维表面接触角也是持续降低,当溶液质量分数为25%时,表面接触角最小,为99.43°;不同温度碱处理后,表面接触角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处理时间为85℃时降到最低58.03°。经等离子体和硅烷偶联剂处理后,表面接触角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降低,浸润性得到改善。(2)对表面改性处理前后涤纶纤维的本体性能进行表征,分析纤维晶体结构的变化,发现经不同表面改性处理后,纤维的晶体结构并未发生变化,表明纤维主体结构未受损伤,改性只发生在纤维表面。测试纤维质量变化率,分析不同表面改性处理方式对纤维本体的影响,发现不同处理时间、质量分数、处理温度的碱处理均会使纤维质量不断降低;纤维经等离子体处理后,纤维重量减少了1.04%;经硅烷偶联剂处理后,纤维质量均发生一定程度的增加,其中等离子处理后的硅烷偶联剂处理试样增大最显着,质量增加了1.05%。测试涤纶纤维单丝强度变化,分析不同表面处理方式对纤维本体强度的影响,发现不同处理时间碱处理后,纤维单丝强度在1.5h时升到最高0.7257GPa;不同质量分数碱处理后,单丝强度在15%时升到最高0.7357GPa;不同处理温度碱处理后,单丝强度均发生降低,在处理温度为40℃时升到最高0.7012Gpa。经等离子体处理后,纤维单丝强度升高了6.58%,为0.7604Gpa;硅烷偶联剂处理后,纤维单丝强度均发生下降。(3)对表面改性处理前后涤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表征,复合材料层间剪切性能结果表明,不同时间碱处理后,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均高于未处理试样,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在处理时间为2h时达到最高19.7447MPa;不同质量分数碱处理后,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先增大,在质量分数为10%时升到最高22.9779MPa,然后层间剪切强度开始下降,在质量分数为20%时降到最低,低于未处理试样,随后在25%又开始升高;不同温度碱处理后,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均高于未处理试样,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在处理温度为40℃时升到最高35.3549Mpa。经等离子体处理后,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升高了23.93%;硅烷偶联剂处理后,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均得到增大。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结果表明,不同时间碱处理后,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在处理时间为1.5h时升到最高137.8852MPa;不同质量分数碱处理后,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持续增大,在质量分数为25%时升到最高155.4566MPa;不同温度碱处理后,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先增大,在处理温度为55℃时升到最高129.6664Mpa,然后急剧减小。经等离子体处理后,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升高了2.06%;硅烷偶联剂处理后,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均减小。复合材料冲击性能结果表明,经碱处理后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对比未处理试样均有所增大。不同时间碱处理后,复合材料冲击韧性先增大后减小,在处理时间为1h时升到最高1.9704KJ/m2;不同质量分数碱处理后,复合材料冲击韧性先增大后减小,在质量分数为10%时升到最高2.0296 KJ/m2;不同温度碱处理后,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复合材料冲击韧性在处理温度为40℃时升到最高2.6222 KJ/m2。经等离子体处理后,复合材料冲击韧性升高162.71%;硅烷偶联剂处理后,复合材料冲击韧性均增大。复合材料吸水率结果表明,不同时间碱处理后,复合材料吸水率先增大后减小,在处理时间为1.5h时升到最高,增大率为21.00%;不同质量分数碱处理后,复合材料吸水率先增大后减小,在质量分数为20%时升高23.64%;不同温度碱处理后,复合材料吸水率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在处理温度为25℃时最高,与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性能相对应。经等离子体处理后,复合材料吸水率升高25.50%,其对应的硅烷偶联剂试样,吸水率也增长了1.67%,硅烷偶联剂处理后,复合材料吸水率均降低。

于金泽[10](2014)在《植入性胶原蛋白改性涤纶人造头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脱发的人越来越多,发病率每年都在增加,并且呈年轻化趋势。脱发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许多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自体移植由于一些弊端无法满足患者的要求,因此植入性人造头发成为治疗脱发的新选择。本文采用液相接枝聚合法将低抗原性、生物相容较好、可降解的胶原蛋白(Collagen, COL)接枝聚合到具有良好的生物稳定性及一定的生物相容性的涤纶(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单丝表面来制备胶原改性涤纶人造头发。用胶原蛋白对PET单丝进行改性,提高PET单丝的细胞相容性,满足其作为人造头发的需要,为脱发治疗寻找新的方法。本课题以PET单丝为基体,将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COL通过化学接枝聚合法接枝到PET单丝表面。研究了胶原蛋白浓度、戊二醛交联浓度对COL在PET单丝表面接枝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胶原蛋白浓度为1.0mg/ml,戊二醛浓度为1%时胶原蛋白在单丝表面的接枝量最多。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测试方法,对COL/PET单丝的表面形态结构、分子结构、元素组成进行了测试分析。同时测试了单丝改性前后的重量和力学性能的变化。并对胶原接枝改性涤纶单丝胶原结合力、生物稳定性及生物相容性进行测试。对制备的COL/PET单丝的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分析。接枝胶原蛋白后,单丝增重率为0.36%,增重率随胶原蛋白溶液浓度增大而增加。从扫描电镜图可以看出,接枝胶原蛋白后,胶原蛋白包覆在单丝表面,单丝表面凹凸不平,形成连续致密的胶原膜。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单丝表面被胶原包覆,且在接枝聚合反应后,胶原大分子螺旋结构未受到破坏,胶原保持蛋白活性。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胶原蛋白与PET单丝接枝聚合后,单丝图谱出现N元素的特征吸收峰,胶原已经聚合在单丝上面,与红外光谱分析结果一致。接枝密度测试进一步证实了改性单丝表面接枝胶原尿蛋白的存在。力学性能测试表明,单丝经丙烯酸处理后力学性能有所降低,而接枝胶原后力学性能升高。生物稳定性测试表明,COL/PET单丝在木瓜蛋白酶溶液中与酸盐缓冲液(PBS)中的稳定性都较好,在磷酸盐缓冲液(PBS)中的稳定性比在木瓜蛋白酶溶液中高。细胞毒性测试表明,改性单丝无毒副作用,且改性后单丝的细胞相容性有所提高。

二、Studies of Photochemical Immobilization of Urease onto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Film Surfac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udies of Photochemical Immobilization of Urease onto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Film Surface(论文提纲范文)

(3)疏水性光生物反应器表面的构建及其防污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1.1 微藻概述
        1.1.2 微藻光生物反应器概述
    1.2 光生物反应器表面污染
        1.2.1 生物污损及抗污染机制
        1.2.2 生物污损改性方法的进展
    1.3 疏水改性表面的应用及构建
        1.3.1 疏水改性表面的应用
        1.3.2 疏水改性表面的构建
        1.3.3 紫外光接枝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光反应性疏水聚合物(PTFEMA)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光反应性ATRP改性剂(BP-Br)的合成
        2.2.4 光反应性疏水聚合物(PTFEMA)的合成
        2.2.5 BP-Br和PTFEMA的性能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红外光谱
        2.3.2 紫外吸收光谱
        2.3.3 核磁氢谱和碳谱
        2.3.4 凝胶渗透色谱
        2.3.5 热学性能曲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EVA-PTFEMA膜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2.4 EVA-PTFEMA膜的制备
        3.2.5 EVA-PTFEMA膜的表面表征
        3.2.6 EVA-PTFEMA膜的表面性能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紫外光接枝改性条件的探究
        3.3.2 EVA-PTFEMA膜表面表征
        3.3.3 EVA-PTFEMA膜表面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化学检测中常见的SERS基底及未来发展方向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用于化学检测的SERS基底类型
    1.1 悬浮的金属纳米颗粒
    1.2 固定在固体基板上的金属纳米颗粒
    1.3 直接在固体基板上制造的纳米结构
    1.4 柔性SERS基底
2 未来发展方向
3 结论

(5)有机聚合物材料表面受限光感应C–H键转换反应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有机聚合物材料表面受限光感应C–H键转换化学
    2.1 受限光催化氧化反应(CPO)
    2.2 光感应铈盐循环氧化反应(PCCR)
    2.3 基于夺氢型光反应的表面C–H键转换
        2.3.1 丙酮
        2.3.2 二苯甲酮(BP)
        2.3.3 异丙基硫杂蒽酮(ITX)
3 受限光感应表面C–H键转换反应的应用
    3.1 沉积导电聚合物
    3.2 沉积无机氧化物
    3.3 柔性有机/无机复合膜
    3.4 生物应用
4 总结与展望

(6)聚合物表面构筑微纳米金属/无机涂层的方法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聚合物表面改性
        1.2.1 物理改性
        1.2.2 化学改性
        1.2.3 等离子体处理
        1.2.4 电晕处理
        1.2.5 紫外处理
        1.2.6 热退火处理
        1.2.7 火焰处理
        1.2.8 表面图案化处理
    1.3 聚合物表面金属和无机涂层的制备方法
        1.3.1 化学气相沉积(CVD)
        1.3.2 物理气相沉积法(PVD)
        1.3.3 溶胶-凝胶法制备涂层(Sol-gel)
        1.3.4 化学镀
    1.4 聚合物表面涂层的作用
        1.4.1 超疏水涂层
        1.4.2 减反射涂层
        1.4.3 硬质/抗划伤/耐磨涂层
        1.4.4 抗菌涂层
        1.4.5 耐化学腐蚀/阻隔/抗原子氧涂层
        1.4.6 多孔结构涂层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2 实验原料与测试手段
    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2.2 表征技术
3 过氧化氢活化对聚碳酸酯表面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PC表面预处理
        3.2.2 PC表面活化
        3.2.3 溶胶-凝胶法制备SiO2薄膜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过氧化氢处理对PC基材性能的影响
        3.3.2 改性前后PC表面溶胶-凝胶法制备SiO2涂层
    3.4 小结
4 不同品牌聚酰亚胺薄膜表面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聚酰亚胺基材预处理
        4.2.2 碱溶液改性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四种PI薄膜的表面改性处理
        4.3.2 四种品牌PI薄膜的性能
    4.4 小结
5 射频磁控溅射和化学方法相结合在聚酰亚胺表面制备SiO_2减反涂层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聚酰亚胺基材预处理
        5.2.2 射频磁控溅射法制备单层SNs涂层
        5.2.3 射频磁控溅射和溶胶-凝胶法结合制备SNs/HSNs减反涂层
        5.2.4 射频磁控溅射和溶胶-凝胶法结合制备SNs/ACSs减反涂层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磁控溅射镀SNs涂层的讨论
        5.3.2 SNs/HSNs涂层的讨论
        5.3.3 SNs/ACS涂层的讨论
    5.4 小结
6 射频磁控溅射在聚碳酸酯和聚酰亚胺表面制备铜膜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聚碳酸酯和聚酰亚胺基材预处理
        6.2.2 射频磁控溅射制备纳米Cu膜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聚碳酸酯表面制备Cu膜
        6.3.2 改性对聚酰亚胺表面制备Cu膜的影响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7)石油基塑料的微生物降解(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生物降解石油基塑料
    1.1 聚烯烃塑料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1.1.1 聚苯乙烯塑料(PS)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1.1.2 聚乙烯塑料(PE)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1.1.3 聚丙烯(Polypropylene,PP)塑料
    1.2 聚氨酯塑料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1.3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塑料(PET)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1.4 PVC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2 讨论与展望

(8)微纳结构减反膜及其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2 太阳能光伏技术简介
    3 太阳能电池减反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4 本文结构
第二章 减反膜
    1 减反膜的基本原理
        1.1 平面薄膜减反膜
        1.2 微纳结构减反膜
        1.2.1 等效介质理论
        1.2.2 严格耦合波方法
        1.2.3 时域有限差分方法
    2 减反膜的制备方法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抛物面微透镜阵列结构减反膜
    1 引言
    2 实验过程
    3 结果与讨论
        3.1 曝光功率对几何形态的影响
        3.2 PDMS PMLA薄膜的特性
        3.3 包装密度和凸起高度对减反射的影响
        3.4 电学特性测量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成本的PDMS褶皱减反涂层
    1 实验过程
        1.1 PDMS褶皱AR涂层的制作
        1.2 太阳能电池的制备
        1.3 表征
    2 结果和讨论
    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尺度阵列结构减反膜
    1 多尺度结构AR涂层韵制造过程
    2 结果与讨论
        2.1 光学特性测量
        2.2 电学特性测量
    3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涤纶纤维表面改性处理及其复合材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涤纶纤维概述
        1.2.2 涤纶纤维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1.2.3 复合材料界面理论
        1.2.4 涤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二章 涤纶纤维表面改性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
    2.1 实验原料及实验仪器
    2.2 涤纶纤维表面改性处理
        2.2.1 涤纶纤维预处理
        2.2.2 碱处理
        2.2.3 等离子体表面处理
        2.2.4 硅烷偶联剂处理
    2.3 涤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备
        2.3.1 树脂体系
        2.3.2 真空灌注成型工艺
        2.3.3 复合材料试样制备
    2.4 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
        2.4.1 涤纶纤维表面及本体性能表征
        2.4.2 涤纶增强复合材料性能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表面改性处理对涤纶纤维性能的影响
    3.1 表面改性处理对涤纶纤维表面官能团的影响
    3.2 表面改性处理对涤纶纤维表面形貌的影响
        3.2.1 未处理涤纶纤维表面形貌
        3.2.2 碱处理对涤纶纤维表面形貌的影响
        3.2.3 等离子体处理对涤纶纤维表面形貌的影响
        3.2.4 硅烷偶联剂处理对纤维表面形貌的影响
    3.3 表面改性处理对涤纶表面接触角的影响
        3.3.1 未处理涤纶表面接触角
        3.3.2 碱处理对涤纶表面接触角的影响
        3.3.3 等离子体及硅烷偶联剂处理对涤纶纤维表面接触角的影响
    3.4 表面改性处理对涤纶纤维晶体结构的影响
    3.5 表面改性处理对涤纶纤维质量变化率的影响
        3.5.1 碱处理对涤纶纤维质量变化率的影响
        3.5.2 等离子体及硅烷偶联剂处理对涤纶纤维质量变化率的影响
    3.6 表面改性处理对涤纶纤维单丝强度的影响
        3.6.1 未处理涤纶纤维单丝强度
        3.6.2 碱处理对涤纶纤维单丝强度的影响
        3.6.3 等离子体及硅烷偶联剂处理对涤纶纤维单丝强度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表面改性处理对涤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4.1 表面改性处理对涤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间剪切性能的影响
        4.1.1 碱处理对涤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间剪切性能的影响
        4.1.2 等离子体和硅烷偶联剂处理对涤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间剪切性能的影响
    4.2 表面改性处理对涤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4.2.1 碱处理对涤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4.2.2 等离子体和硅烷偶联剂处理对涤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4.3 表面改性处理对涤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冲击性能的影响
        4.3.1 碱处理对涤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冲击性能的影响
        4.3.2 等离子体和硅烷偶联剂处理对涤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冲击性能的影响
    4.4 表面改性处理对涤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吸水率的影响
        4.4.1 碱处理对涤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吸水率的影响
        4.4.2 等离子体和硅烷偶联剂处理对涤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吸水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植入性胶原蛋白改性涤纶人造头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1.1 脱发与人造头发
        1.1.2 人造头发的研究现状
    1.2 生物材料概述
        1.2.1 生物材料简介
        1.2.2 生物材料的细胞相容性
        1.2.3 生物材料细胞相容性的影响因素
        1.2.4 生物材料表面改性方法
    1.3 PET材料
        1.3.1 PET材料概述
        1.3.2 PET改性的方法
    1.4 丙烯酸与丙烯酸改性
        1.4.1 丙烯酸定义
        1.4.2 丙烯酸改性现状
    1.5 胶原蛋白与胶原蛋白改性
        1.5.1 胶原蛋白概述
        1.5.2 胶原蛋的生物学特性
        1.5.3 胶原蛋白的应用
        1.5.4 胶原蛋白改性方法
        1.5.5 胶原蛋白改性现状
    1.6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6.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6.2 课题的研究内容
    1.7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胶原蛋白/涤纶单丝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2.1 本章内容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实验步骤
    2.3 性能测试与原理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
        2.3.2 增重率测试
        2.3.3 红外光谱测试(FTIR)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
        2.3.5 表面接枝密度测试
        2.3.6 单丝力学性能测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接枝改性前后单丝的外观形态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4.3 增重率分析
        2.4.4 红外光谱分析
        2.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4.6 力学性能测试分析
        2.4.7 单丝表面固化胶原密度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胶原蛋白/涤纶单丝的生物稳定性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设备
        3.2.3 实验方法及步骤
    3.3 性能测试
        3.3.1 SEM测试
        3.3.2 表面胶原密度测试
        3.3.3 XPS测试
        3.3.4 力学性能测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胶原酶降解分析
        3.4.2 木瓜蛋白酶与PBS降解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胶原蛋白/涤纶单丝的细胞毒性测试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设备
        4.2.3 实验耗材
        4.2.4 实验细胞
        4.2.5 实验方法及步骤
    4.3 细胞测试
        4.3.1 细胞形态学观察
        4.3.2 细胞增值率检测
        4.3.3 细胞粘附染色观测
    4.4 实验结果
        4.4.1 细胞形态学观察
        4.4.2 细胞增值率测试
        4.4.3 细胞染色观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课题不足之处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Studies of Photochemical Immobilization of Urease onto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Film Surface(论文参考文献)

  • [1]紫外光诱导聚四氟乙烯表面改性研究[D]. 李川.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2]基于C8-马来酸酐共聚物制备包膜尿素及性能研究[D]. 张晨.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3]疏水性光生物反应器表面的构建及其防污性能[D]. 陈彩香.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1(01)
  • [4]化学检测中常见的SERS基底及未来发展方向概述[J]. 张会,任玲玲. 计量科学与技术, 2021(01)
  • [5]有机聚合物材料表面受限光感应C–H键转换反应研究进展[J]. 王印典,张先宏,王力,赵长稳,陈冬,刘莲英,马育红,杨万泰. 中国科学:化学, 2021(02)
  • [6]聚合物表面构筑微纳米金属/无机涂层的方法和性能研究[D]. 张虎林. 烟台大学, 2020(02)
  • [7]石油基塑料的微生物降解[J]. 许楹,殷超凡,岳纹龙,周宁一. 生物工程学报, 2019(11)
  • [8]微纳结构减反膜及其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 郑均. 温州大学, 2018(01)
  • [9]涤纶纤维表面改性处理及其复合材料性能研究[D]. 申晓. 浙江理工大学, 2018(06)
  • [10]植入性胶原蛋白改性涤纶人造头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于金泽. 青岛大学, 2014(11)

标签:;  ;  ;  ;  ;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表面光化学固定脲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